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7
毕节市中心城区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第一节用地分类和兼容性 (3)第二节城市用地布局与控制指标 (4)第三节各类指标计算规定 (9)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8)第一节建筑间距 (18)第二节建筑退让 (20)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管理 (24)第一节分级分类标准 (24)第二节布局要求 (26)第五章交通设施管理 (28)第一节道路交通 (28)第二节公共交通 (30)第三节人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30)第四节交通设施 (31)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35)第一节给水工程 (35)第二节排水工程 (35)第三节电力工程 (36)第四节环卫工程 (37)第五节通信工程 (38)第七章城市景观风貌管理 (40)第一节开放空间 (40)第二节天际线 (42)第三节建筑和场地设计 (45)第八章地下空间管理 (47)第一节综合管廊 (47)第二节地下街 (49)第三节地下人行通道 (50)第九章附则 (52)第十章附件 (53)附表一:地块配建停车泊位指标表 (53)附表二: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表 (59)附图一:七星关区老城区范围图 (68)附图二:大方县老城区范围图 (70)附录一:名词解释 (71)附录二:用词说明 (7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将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重要批示精神,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毕节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城乡规划管理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原则。
(二)城乡规划管理应发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引领城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作用,彰显山水城市特色与品位。
毕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八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用地和建筑控制指标 (2)第三章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 (38)第四章建筑景观和环境控制 (43)第五章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保护 (46)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与管线工程 (48)第七章公共配套设施配置 (54)第八章城市综合防灾 (58)第九章建筑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 (64)第十章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 (66)第十一章电子报批技术规定 (68)附录一名词解释 (79)附录二计算规则 (83)附录三毕节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置标准 (94)第一章总则1。
1为保证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配置城市公共设施,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适应毕节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制定本技术规定。
1。
2本规定适用于毕节市行政区划中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包括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规划管理有关的各项活动。
1.3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及建设工程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规范及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条文规定标准,并符合本规定的基本技术条件。
1.4若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要求高于本规定的,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行,若未明确或低于本规定的应按本规定执行.1.5本规定是毕节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和操作办法.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以上法律和法规规定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罚。
1.6各县及建制镇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由各县人民政府参照本规定制定.1.7本规定由毕节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负责解释。
1.8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县级市的《毕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章规划用地和建筑控制指标2。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0•【字号】毕府发〔2021〕25号•【施行日期】202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信托与投资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毕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各县(自治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毕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已经毕节市第二届人民政府第178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毕节市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0日毕节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政府投资项目库及年度投资计划第三章政府投资决策第四章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第五章项目实施管理第六章项目资金管理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根据《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和《贵州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202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使用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投资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等类型的项目。
装饰装修、维护维修、单纯设备购置类及信息化类项目按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三条政府投资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
凡是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的产业化等经营性项目,应当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投资、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撬动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建设。
第四条政府投资采取直接投资方式、资本金注入方式投资的项目,按照本细则规定履行决策评估程序,实行审批制。
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管理。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城市“双修”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1.31•【字号】毕府办函〔2018〕14号•【施行日期】2018.01.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市城市“双修”规划编制和“多规合一”工作的通知毕府办函〔2018〕14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城乡规划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精神,及时落实好《中共毕节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小康美丽毕节新征程的实施意见》(毕党发〔2017〕30号)和《2018毕节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工作要求,本着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推进全市各城市(县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双修”)和“多规合一”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为认真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治理“城市病”,着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城市发展建设方式转型,提高城市发展建设质量;让城市持续发展更有竞争力,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同时,完成各类规划整合,形成全域空间管控一张蓝图,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业务协同办理平台;积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开展全市城市“双修”规划和“多规合一”工作。
二、工作内容(一)完善基础工作。
统筹谋划“双修”规划,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编制“双修”专项规划,制定修复城市生态计划,改善生态功能;制定修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制定“双修”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健全保障制度,确保“双修”工作实效。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调整毕节市城市规划建设审查
范围内容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公布日期】2009.05.14
•【字号】毕署通[2009]33号
•【施行日期】2009.05.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规划
正文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调整毕节市城市规划建设审查范围内
容的通知
(毕署通〔2009〕33号)
毕节市人民政府:
为了加快毕节市城市建设步伐,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和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经研究,除地区城规委已明确的审查职责外,毕节市政府须报地区城规委审查的范围和内容调整为:
一、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城市文化、体育、会展等重要公共建筑设计方案。
三、须报送省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的项目选址。
四、各项城市专业规划。
毕节市政府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严格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
要成立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并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
会,充分发挥其参谋和智囊作用,增强城市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措施,使毕节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6.17•【字号】毕市府办通[2010]142号•【施行日期】2010.06.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毕市府办通〔2010〕142号)各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市直有关部门:《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六月十七日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科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规划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涉及容积率规划管理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设计条件所确定的容积率进行建设,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
第四条已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其容积率依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要求的容积率执行。
暂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其容积率依照有关规划技术规定执行。
第五条调整容积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建设用地所在区域因城市规划调整需要增加建设强度的;(二)建设用地区域为城市提供公共空间和设施,并符合周围整体环境要求的;(三)建设用地原有建设限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住宅建设用地,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同时,还须满足周边区域公共配套设施(如中小学、幼儿园等)所能承担的条件;(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建设用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允许调整容积率:(一)建设用地内的建设项目已全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二)建设用地内有违法建设行为的。
第七条调整容积率按以下程序审批:(一)建设单位向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容积率申请,陈述调整理由和具体调整方案,并附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公建配套设施容量分析报告、自身内部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评价、对周边日照、通风等影响分析评价、周边城市景观分析报告等。
毕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二○○八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用地和建筑控制指标 (2)第三章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 (38)第四章建筑景观和环境控制 (43)第五章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保护 (46)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与管线工程 (48)第七章公共配套设施配置 (54)第八章城市综合防灾 (58)第九章建筑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 (64)第十章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 (66)第十一章电子报批技术规定 (68)附录一名词解释 (79)附录二计算规则 (83)附录三毕节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设置标准 (94)第一章总则1.1为保证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配置城市公共设施,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适应毕节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
结合本市实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制定本技术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毕节市行政区划中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包括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规划管理有关的各项活动。
1.3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及建设工程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规范及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条文规定标准,并符合本规定的基本技术条件。
1.4若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要求高于本规定的,按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执行,若未明确或低于本规定的应按本规定执行。
1.5本规定是毕节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的具体技术规定和操作办法。
凡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以上法律和法规规定的相关条款进行处罚。
1.6各县及建制镇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由各县人民政府参照本规定制定。
1.7本规定由毕节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负责解释。
1.8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县级市的《毕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章规划用地和建筑控制指标2.1 规划建设用地控制2.1.1 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
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发文字号】毕人常〔2019〕6号【发布部门】毕节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05.13【实施日期】2019.07.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毕人常〔2019〕6号)《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已由毕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18年12月21日通过,并报经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9年3月29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
附件:《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毕节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9年5月13日毕节市城乡规划条例(2018年12月21日毕节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9年3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及对建设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寨规划。
第三条城乡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符合毕节试验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相关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市人民政府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部门负责中心城区规划管理工作;市辖区人民政府管理城乡规划工作的部门负责中心城区范围以外的规划管理事项。
前款所称中心城区,是指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主导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区。
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规划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毕节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7.05•【字号】毕市府通[2010]37号•【施行日期】2010.07.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规划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毕市府通〔2010〕37号)各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市府各工作部门:《毕节市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规划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附: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规划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毕节市人民政府二○一○年七月五日毕节市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规划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办法最近,我市按照中央、省、地《关于对房地产开发中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的精神,对2007年1月1日以来的建设项目逐一进行清查时发现,大部分建设项目在获取土地使用权时,无规划条件,超容积率。
有的是有控规但规划部门未按控规提供规划条件;有的没有控规,规划部门按《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提供规划条件,但实施中未严格执行。
调整容积率也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未补缴土地价款等相关费用。
为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特按以下办法处理:一、用地性质为综合用地的出让土地,以原始报件确定其用途,改变用地性质且符合规划要求的,必须按土地管理的相关规定进入招拍挂程序,获得土地权属后,缴纳地价款等相关费用。
二、土地使用权类型为出让,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有容积率规划条件的,按原规划条件办理;没有规划条件的,容积率以2.2为基数;超基数的,按规定补交土地价差款。
三、2007年元月1日至2009年4月1日以前容积率变动的,一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市长组织专家论证和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会议,研究决定;2007年元月1日以前的项目,截止2009年4月1日仍未办理完善相关手续,涉及容积率变动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市长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区别情况处理;2009年4月1日以后容积率变动的,必须按《毕节市城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办理。
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二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1 第一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 1 第二节资源保护与利用原则----------------------------------------------------- 2 第三节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5 第一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5 第二节城镇给排水规划--------------------------------------------------------- 5 第三节能源规划--------------------------------------------------------------- 6 第四节通讯及邮政规划--------------------------------------------------------- 6 第五章城镇重要社会设施与住房建设规划------------------------------------------- 7 第一节教育发展--------------------------------------------------------------- 7 第二节文化广播与体育设施建设------------------------------------------------- 7 第三节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7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 8 第二节城镇防灾减灾规划------------------------------------------------------- 8 第七章空间管制规划------------------------------------------------------------- 9 第八章城市规划区-------------------------------------------------------------- 10 第九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1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11 第二节城市规模-------------------------------------------------------------- 11 第三节城市发展目标---------------------------------------------------------- 11第四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增长边界 -------------------------------------------- 11 第五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 12 第六节城市发展时序 ---------------------------------------------------------- 12 第七节土地利用规划及强度控制 ------------------------------------------------ 12 第八节居住用地布局与住房建设规划 -------------------------------------------- 13 第九节公共设施布局 ---------------------------------------------------------- 14 第十节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布局 ------------------------------------------------ 15 第十一节景观风貌规划与城市设计 ---------------------------------------------- 15 第十二节旧城改造规划 -------------------------------------------------------- 16 第十章中心城区专业规划-------------------------------------------------------- 17 第一节道路交通规划 ---------------------------------------------------------- 17 第一节给排水工程规划 -------------------------------------------------------- 18 第二节能源工程规划 ---------------------------------------------------------- 19 第三节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 19 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 20 第五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 20 第六节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 21 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22 第十一章城市远景发展 ---------------------------------------------------------- 22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 23 第十三章附则 ----------------------------------------------------------------- 24 附表------------------------------------------------------------------------- 25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调整毕节市城市规划建设审查范围内
容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毕署通[2009]33号
【发布部门】毕节地区行政公署
【发布日期】2009.05.14
【实施日期】2009.05.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调整毕节市城市规划建设审查范围内容的通知
(毕署通〔2009〕33号)
毕节市人民政府:
为了加快毕节市城市建设步伐,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经营和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经研究,除地区城规委已明确的审查职责外,毕节市政府须报地区城规委审查的范围和内容调整为:
1 / 1。
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毕节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应当符合本规定,本市范围内非城市规划区的区域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和审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及建筑设计,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规划应当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
第四条旧城、新区范围划分:从花牌坊起,沿环东路连麻园路、过五龙桥、郭家湾、地委党校、接环南路、通草海大道、翠屏路、环北路回花牌坊合围区域内为旧城,其余范围为新区。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确定。
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当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有关机构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尚未覆盖的用地,用地性质按毕节市城市总体规划执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第八条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九条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第十一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0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设施、健全城市功能、不断提高城市地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基本思路,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为目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组织,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强化和提升毕节市中心城区在全省和贵州西部经济带中的地位,突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主题,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为“生态试验区”的服务基地作用,建设成为黔川滇三省交界地区的重要城市和贵州省西部经济带的主要城市节点之一、贵州西北部的商贸和物流中心与信息传输枢纽。
突出规划的公共政策性质,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和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相互协调。
第三条规划原则(一)从区域分析入手,合理定位,城镇体系与城市相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二)兼顾现实、适当超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三)生态建设优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统一;(四)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第四条主要规划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六)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七)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八)《贵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九)《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十二)《贵州省城镇化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十三?)《贵州西部经济带“十一五”发展规划》;(十四)《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五)《毕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六)《毕节城区总体规划(修改)》(1989年)。
精心整理毕节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工作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结合毕节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八条在城市规划范围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
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附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第九条附表(二)中未明确控制指标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机构、工业厂房、仓库、军事设施以及为居住小区、小区以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按有关法规、规范执行。
第十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十一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十二条多层民用建筑建设用地旧城小于700平方米,新区小于1000平方米;高层住宅建设用地旧城小于1300平方米,新区小于2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建设用地旧城小于2000平方米,新区小于3000平方米的,原则上不得单独建设。
第十三条市中心区临商业干道的建设项目,能为社会提供使用的地面广场、下沉式广场、公共停车场、屋顶平台、通道、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米以下中高层以下住宅间距规定如下:(一)住宅日照间距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高度与建筑正面间距之比为1:1.1;(二)住宅正面间距折减,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附表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换算。
(三)山墙与山墙的间距不得小于7米;相互垂直布置的住宅,山墙面对纵墙面,进深宜控制在12米以下,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0米;山墙面不得开窗(透气高窗除外)、不得挑阳台,临山墙开间不得双侧设置阳台;进深大于12米的山墙或山墙开窗的,应按照开窗面日照间距退让,阳台设置不得大于建筑面宽的三分之二。
(四)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住宅1、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纵墙开窗面的夹角小于或者等15°时,按开窗面对开窗面的间距要求确定,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1:1.0。
2、当两幢住宅纵墙开窗面对纵墙开窗面的夹角大于15°小于45°时,最窄处间距不得小于15米。
小于米,20米;(三)建筑朝向为东西向的,高层建筑与东西两侧住宅的间距最小不得小于24米;(四)高层建筑的山墙面小于或等于15米时与中高层以下住宅间距最小不得小于13米;大于15米或开窗(透气高窗除外)时按本条第(一)、(二)、(三)款执行;高层建筑山墙面不得开窗(透气高窗除外)、挑阳台。
第二十二条非住宅高层建筑之间的开窗面间距,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得小于24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不得小于20米。
第二十三条挡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要求。
(一)在无地质灾害影响下,应满足住宅日照、通风、防护、消防的需要。
(二)高度大于2米小于6米的挡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5米,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不得小于3米。
(三)高度大于6米的挡墙应作退台处理,退台宽度不得小于1.5米。
第二十四条高层住宅建筑的采光槽,宽深比不小于1:2.5,开槽宽度最小不得小于2.7米;中高层以下住宅采光槽,宽深比不小于1:2,开槽宽度最小不得小于2.4米;中高层以下住宅内天井平面轴线尺寸不得小于3.3米×3.3米。
向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5米,并满足停车、回车、人流集散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十三条地下建筑应按用地边界退让3米以上修建。
地下建筑临城市道路应按地面建筑临城市道路要求退让。
第三十四条工业厂房及未涉及退让距离的建筑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五条除需要与城市管线接口的管道以外,建筑物、构筑物的围墙、基础、地下建筑、踏步、阳台、雨棚、水表井、化粪池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入规划道路红线.第三十六条在城市规划范围内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和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外的城镇、村镇临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两侧的建筑,退让距离应符合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并符合规划隔离保护带要求。
第三十七条沿河道、排水干线两侧修筑建筑物、构筑物,应在河岸蓝线、排水干线保护范围以外退让2米。
河道、排水干线保护范围规定如下:(一)倒天河两侧保护范围按下列要求控制:1、新桥至五龙桥段按规划的河岸蓝线两侧12米控制;Bb米以上(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二)地层做架空层或储存空间的多层住宅,其顶层住户入口层楼面距该建筑物的室外设计地面高度超过16米时必须设置电梯。
(三)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住宅时,跃层部分不计层数。
其顶层住户入口楼面距该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6米时,可不设电梯。
(四)住宅中间层有直通室外地面的出入口并具有消防通道时,其层数可由中间层起计算,总层数不超过八层,总高不超过24m。
第四十四条在航空港、气象雷达站、气象观测场、电台、通讯、广播电视设施、微波通信、卫星地面站、军事设施等有净空要求的地区新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时,其高度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第四十五条在文物保护建设控制地和风景名胜区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七)特殊地形、地段的城市道路建设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确定。
第五十条新建、改建城市桥梁必须遵循以下规定:(一)新建、改建桥梁的净宽不应小于规划的道路红线宽。
(二)桥梁的设计、施工要预留管线通过的位置,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道。
(三)桥梁的横断面要与道路横断面划分一致。
第五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应按下列规定设置环境卫生设施:(一)公共厕所设置1、居住小区内6-10平方米/千人。
2、车站、体育场(馆)、加油站及农贸市场按集散人流15-25平方米/千人。
3、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1 0- 20平方米/千人。
4、公共厕所的相隔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为3 0 0 -5 0 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米,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米,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5123(l2)。
10年。
置,应符合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城市各类停车场(库)应执行下列规定:(一)公共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及住宅应按附表(六)规定执行。
(二)停车场(库)应根据就近位置、节约用地的原则,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三)停车场出入口距离道路交叉口须大于80米;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须大于50米。
50个车位以下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宽度不小于7米,50-300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两个出入口,两个出入口距离应大于20米。
(四)停车场的设计应按建设部GJJ15-87汽车库设计规范执行。
第五十三条汽车加油站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总平面图及建筑设计须符合城市景观、交通、消防的规定。
;红。
道路米;行。
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五)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树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米,中型汽车为3.5米,载货汽车为4.5米。
(六)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必须设置架空线时,应保持架空线下保证有不小于9米的树木生长空间。
架空线下配置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者耐修剪的树种。
(七)行道树绿带下方不得敷设管线,树木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附表(八)《树木与其他设施最小水平距离控制表》的规定。
第五十八条居住区绿化(一) 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绿地配置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要求执行。
(二) 居住区内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按相应规模配置。
(((/人,(((((第六十三条本规定自2009年月日起施行。
二OO九年月日附表(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提供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控制表附表(2.建筑物退让距离,以建筑物及建外挑部分沿城市道路一侧实际投影线计算。
附表(六):大中型垃圾转运站规模控制表1、建筑红线指规划建筑的外框线及尺寸, 以及规划建筑外框线与相临城市道路、相临建筑间距的控制标注。
2、建筑红线后退距离指建筑最外边线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
3、道路红线指规划道路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4、河道蓝线指规划河道横断面的二条控制线。
5、用地性质规划用地的使用功能,可根据用地分类标准小类进行标注。
6、用地面积78915、高层建筑公共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低于100米的建筑。
16、超高层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附录(二) 计算规则1、建设用地面积计算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扣除城市道路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
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后为建设用地。
道路的规划红线用地及河道、排水干线规划蓝线用地均不计入建设用地参与建筑容量指标计算。
2、建筑面积计算以建筑各层的正投影面积加上外挑阳台的1/2面积,为建筑面积。
地下室、高于地面1.5米的半地下室,一面临空层高在2.2米以下半地下室,屋面水箱、电梯控制室、出屋面的楼梯间、无柱雨逢、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其建筑面积可以不计。
34100平5顶面。
(2)坡屋面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屋檐口。
坡檐建筑,从屋外地面算至坡檐顶面。
(3)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不作建筑高度计算,如有净空或其他控制高度要求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6 建筑间距计算建筑间距是指两幢建筑外墙之间水平垂直距离。
具体计算按第四章规定执行。
7 建筑层数计算建筑物一面临空、高度超过2.2米即从临空面开始计算第一层至建筑物屋顶。
层高2.2米以下吊脚架空层、高度低于2.2米的夹层及设备层、顶部跃层不计算建筑层数。
8 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围计算从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按道路等级计算,进口车道直线长度为50米至80米,出口车道直线段长度为30米至6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