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复习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4
《陋室铭》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斯是陋室(_______)(2)可以调素琴(_______)(3)陶后鲜有闻(_______)(4)宜乎众矣(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4.两篇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用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有仙则名(__________)(2)调素琴(__________)(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4)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开头,用比兴的手法,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后面的文字皆由此而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用得生动传神,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既表现了作者摆脱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和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陋室铭》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填空题1.《陋室铭》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朝人。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或者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
3.《陋室铭》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二、练习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有仙则名:_______(2)斯是陋室:_______(3)谈笑有鸿儒:_______(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三、问答题1.《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2.《陋室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陋室不陋?答:_______四、判断题1.《陋室铭》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 )2.《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 )五、选择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这)B. 惟吾德馨(香气)C. 谈笑有鸿儒(大)D.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答案:一、填空题1.刘禹锡;梦得;唐2.警戒自己;称述功德;文体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练习题1.(1)出名、有名(2)这(3)大(4)使……扰乱2.(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三、问答题1.答:《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2.答:《陋室铭》从陋室的环境、交往的人物、日常的活动三个方面描写了陋室不陋。
◎第2篇陋室铭:修身正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③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④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⑤,嘉言善行,令人竦然⑥。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⑦,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节选自《解学士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庄山:指大父的名号,即庄山公。
④居:平时。
⑤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⑥竦然:恭敬的样子。
⑦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箪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口不绝.吟讽()(2)甚奇.之()(3)伯中益.自刻苦()(4)独处一室,隘甚.()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不以.食息废以.其境过清B.大父久而.方觉已思而.不学则殆C.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所欲有甚于.生者D.且.啖且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幼时,大父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
4. 结合选文,谈谈伯中能学有所成的原因。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③也日损④。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
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4.《赤壁赋+陋室铭》等训练题及答案一、原文回顾:《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名篇名句理解性默写4.《赤壁赋+陋室铭》等训练题及答案一、原文回顾:《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陋室铭》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戒。
2、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考点:1、课文的出处,作者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一题)2、课内重点词语的意思(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二题)3、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试卷课内文言文第三、四、五题)4、课文的背诵默写(试卷第一大题古诗文默写)复习要点: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铭: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全文点睛句:孔子云:何陋之有?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类比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本文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伟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三)问答题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比兴的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2、本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
陋室特征:雅.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4、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陋室铭》一、理解背默题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7、《陋室铭》中,作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引用了两个典故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词语解释题1、有仙则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2、斯是陋室:指示代词,此,这。
3、惟吾德馨: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往来无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6、无丝竹之乱耳: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翻译句子题(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题精选(含答案)(一)、《桃花源记》 1、写出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桃花源中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5、文中描写桃花源老人小孩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二)《陋室铭》 1、文中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居室环境的句子: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作者交往对象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生活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互文见义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8、表明作者对世俗生活鄙弃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爱莲说》1、作者描绘的莲花的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全文的纲领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表明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鄙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核舟记》 1、全文围绕着“奇巧”一词选择材料。
2、文中引用《赤壁赋》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文中引用《后赤壁赋》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4、文中直接描写鲁直的句子是: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陋室铭》训练题一、生难字:馨()苔()儒()牍()鸿()蜀()庐()二、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字(),()代()家、哲学家。
著有()。
他一生坚持理想,并保持着高尚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铭,是古代的一种().三、字词解释。
1有仙则名(名)2有龙则灵(则)3斯是陋室(斯)4惟吾德馨(惟)(吾)(德馨)(馨)5苔痕上阶绿(上)6草色入帘青(入)7谈笑有鸿儒(鸿儒)(鸿)(儒)8往来无白丁(白丁)9可以调素琴(调)(素琴)10阅金经(金经)11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乱)12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劳形)( 劳)( 形) 四、按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2文章的点题句是:3文章的主旨句是: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5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6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7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8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之雅的句子是:9反面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是:10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11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是:12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3文中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1)第一处实写:虚写:(2)第二处实写:虚写:常见型题1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2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什么?3起笔即运用了什么写法?“仙”“龙”用来比喻什么人?4陋室环境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有何表现力?6为什么交待陋室主人的朋友都是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鸿儒”?7“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8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烘托出文章主旨的?9本文从哪些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特点是什么?10作者在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陋室铭》复习要点一、文章内容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乎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屋子,但好在屋子的主人品德高尚。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往来的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扰乱身心的华丽的乐声,没有使身体劳累的官府公文。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理解: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本文通过简要而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和分析证明“陋室不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二、文学常识1.文章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诗人,哲学家,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馨(xin)鸿儒(rú)调(tiáo)素琴案牍(dú)四、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有名(出名、闻名)2.无丝竹之乱耳乱:干扰(扰乱、使……乱)五、重点词语解释1.谈笑有鸿儒鸿:大2.无案牍这劳形形:形体、身体案牍:官府公文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陋室铭》]复习导学案四、划分朗读停顿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六、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甲]山不在高,……何陋之有?(见课本)[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4、简答题:(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10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阅读理解选择题一、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字梦得,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的(“用韵”或“不用韵”)。
二、文言实词1.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苔痕上.阶绿原意为:方位名词,上面,句中意为:2.其他重点实词(1)斯是陋室斯:(2)惟吾德馨惟:(3)谈笑有鸿儒鸿儒:鸿:(4)往来无白丁白丁:(5)可以调素琴调:(6)无丝竹之乱耳乱:(7)无案牍之劳形形:(8)何陋之有陋:3.一词多义(1)素①可以调素.琴②素.湍绿潭(2)入①草色入.帘青②高峰入.云③入.则无法家拂士(3)名①有仙则名.②名.之者谁③故虽有名.马④其名.为鲲三、文言虚词1.有仙则.名2.何.陋之有3.之(1)无丝竹之.乱耳②何陋之.有四、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五、问题探究1.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举例分析。
2.《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六、阅读理解选择题陋室铭刘禹锡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孔子云.:何陋之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微斯.人,吾谁与归C.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D无案牍之劳.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B.斯是.陋室是.亦不可以已乎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3对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①②两句,简洁有力,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陋室铭》复习资料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陋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中有学识渊博的人,交往中并无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弹琴,阅读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是耳朵受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基础知识及特殊字词】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子梦得,号庐山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被称为“诗豪”“刘宾客”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3.本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4.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5.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句子理解】
1.本文中隐喻陋室有“名”“灵”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本文的中心句(统领全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中写出室外环境之优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本文中写出室中人交往之贤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本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本文中体现出作者心静如水不受干扰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本文中引用典故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本文中强调“陋室不陋”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重点问题】
1.“陋室不陋”体现在哪里?
答:体现在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贤雅,室中事情趣之高雅。
2.本篇文章立意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的立意,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文章开头写“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答:“陋”是指房屋的形陋,“不陋”中的“陋”是鄙俗,只要室主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
4.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山之名不在高而在仙,水之灵不在深而在龙,室的
“陋”不在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自然点名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德馨”。
5.文章末尾运用类比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将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居室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也是陋室,却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他们一样被后人敬仰。
6.分析一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的表现力。
答:“上”写出了苔藓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做什么。
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苔藓、青草写活了,有灵性令人忘却陋室的简陋,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7.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有什么简陋的呢?话里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强调了“陋室不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8.这是一篇骈文,当有许多对偶句,请写出几句。
答: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调素琴,阅金经。
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这篇文章几乎通篇押韵,请找出韵脚,并说说押的韵。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的韵分别是ing和in.
《陋室铭》测试题
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
( )是陋室,惟吾德馨..( )。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 )素.( )琴,阅金经..( )。
无丝竹..
( )之乱.( )耳,无案牍..( )之.( )劳形.
(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
( )有?” 【阅读练习】
一.填空。
(8分)
本篇文言文选自《 》,作者是 朝 。
本文的文体是 ,这原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与 、表、记并称为古代 性四大文体。
二.在文中解释加点字词。
(18分)
三.翻译句子。
(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句子理解。
(10分)
1.统领全文的句子: 。
2.文中运用类比引出主旨句的句子: 。
3.文中与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
4.文中写出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中的句子: 。
5.文中写出室中事情趣之高雅的句子: 。
五.阅读理解。
(54分)
1.本篇文章立意有什么特点?(4分)
2.文章末尾为什么要运用类比手法?(6分)
3.这篇文章有许多对偶句,请写出三句。
(6分)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意义?(6分)
5.为什么说“陋室不陋”?(6分)
6.这篇文章几乎通篇押韵,请找出韵脚,并说说押的韵。
(6分)
7.分析一下文章开头修辞手法的作用?(6分)
8.请你简要分析一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和“入”的表现力。
(6分)
9.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什么作用(8分)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密封装订线内禁止作答 密封装订线内禁止作答
答完题后记得要检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