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越控制,越失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越想控制,越会让生活更加失控文:Joy Liu | 壹心理专栏作者亲爱的朋友,你问了我很多问题,从“失恋走不出来怎么办”到“不想跟现在的丈夫在一起怎么办”,从“孩子厌学怎么办”到“很自卑怎么办”,你总觉得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对,哪里“有问题”,才让你的生活“如此糟糕”。
这篇文章不是万能药,我估计也没有能力用一篇文章来“改变你的命运”。
但我全心全意的希望跟你分享,你之所以这么挣扎的原因,以及如果你真心想改变,可以做些什么。
一、你充满控制的人生你内心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你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也试图通过你的行为和言谈来“塑造”别人对你的评价。
你几乎很少活在当下。
因为今天早上起来时,你匆匆的吃早餐,这样才能匆匆的赶上地铁;赶上了地铁,你才能匆匆的开始一上午的忙碌。
你告诉自己说:“只有我白天抓紧时间,然后尽可能往前赶,才可能赶快把这个项目做完,这样才能尽快接手下一个项目。
”你匆匆忙完一天的工作,只为匆匆赶到家去看你爱的电视剧。
你甚至匆匆的看着看着你爱的电视剧,不耐烦的快进,快进,跳过所有你觉得无聊的情节,这样你才能匆匆的看完它,然后匆匆的上床睡觉。
在睡梦中计划你即将到来的匆匆的明天。
你以为你仅仅有一天是这样吗?不,其实你从来都没有开始真正生活。
从小父母就告诉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所以为了你在这个社会的排名,为了不落入这个世界的“最底层”,从中学开始你就努力学习。
你读着一本本的“世界名著”,并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让你陶醉,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世界名校必读文学”;你买来额外的辅导书,做着“黄冈中学考试秘籍”,并不是你在解着一道道类似的题中找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乐趣,而是因为这样重复的做题可以提高你在考试中的解题速度。
跟妈妈聊天?——那绝对是浪费时间!谈恋爱?——天啊,你想毁掉我的大好前途吗?!参加公益活动?——请问这个在高考中可以加分吗?终于,你结束了每天都为生命中那“最重要的考试”的生活。
但短暂的放松之后,你又回到了从前的模式:大学毕业了我要干什么?当然是成为“精英”!于是你开始问学长学姐,向他们请教如何打造你的简历?做什么事情好找工作?世界500强的企业要怎么进?这个世界对于“成功人士”的标准你都要符合——有钱,有房,有车,好工作,好老婆,好孩子!你根本停不下来!吃早餐时你在计划今天做什么;上班路上你在盘算着等会开会时自己的发言;坐在办公室里你在思考明年要不要跳槽;同事跟你分享她怀孕的好消息时,你在思考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有孩子;妻子打电话给你,倾诉她今天上班遇到的不愉快时,你在想“这有啥好抱怨的”;晚上回到家你跟孩子一起打游戏时,脑中不停浮现的声音是“为什么我还在浪费时间,公司的报表还没有做”!你想控制你人生的每一步——好像你再努力一点,就“总有一天”,能够到达你梦想中“幸福的彼岸”。
《巨婴国》读书笔记和摘抄笔记读书笔记这是一本被推荐的书,据说是已经读了好几遍,每再读一次都还会有新的感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它与武志红其他的书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可能是因为原理和基层逻辑是一致的吧,不同的可能是解读的层次更宏观些,从个人、群体上升到了对他深爱的国家的忧虑与批判了吧,包括对几千年来的“孝”文化的抨击。
说实在的,我对他的分析与批判拍案叫好,不管是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巨婴现象,还是对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这些分析与批判都是必要的,让个人反思,让群体警醒,促使国民素质提升,这个社会才会有更多前进的力量。
只可惜,这几年,这样的反思和批判可能是越来越不被允许的,联想到这本书已经被强制下架,再联想到书封面的那句“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时,会有一声来自心底的叹息,这叹息里,有遗憾,也有担心,遗憾的是人们想看到这本书变得更难了;担心的是他个人的平安顺遂。
不管怎样,作为他万千读者之一,惟愿他安好。
摘抄笔记说明:在摘抄笔记中,黑色加粗的部分是我认为描述经典深刻的,蓝色加粗的部分都是对我有深刻影响的,红色加粗的部分是我自己要警醒的。
★武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
★巨婴,好像是我们大多数国人的共同写照,我们多数人,看似是成年人,但心理发展水平,其实还是婴儿水平。
这个概念一形成,再去理解各种经典的中国社会现象,就容易了很多。
譬如,屡屡爆出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事情,舆论一般认为,他们出于经济原因而去有意讹诈。
最初,我也这么认为。
然而,多起案例并非如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一位摔晕的老人在医院一醒过来,第一时间就抓住送他去医院的扶助者的手说,小伙子,你为什么要撞我?还好,这位扶助者是警察,还有视频做证,所以顺利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类似案例挺多,由这些案例可看出,老人并非是有意识地在讹诈。
小渣渣的读书笔记之武志红老师《巨婴国》尊重你的感觉,抚育你的感受,成为你自己。
共生心理驱动下,当发生紧急事情时,我们常常会无视事实,而会先区分我们和他们,即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外部,如经典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就算事实上你错了,但你是我们的人,那么我就支持你,但如果你是他们的人,那么就攻击你。
根据自己的感受,活出自己的生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体证道别人和自己都是人,别人和自己都是值得尊重与爱的,伸展自己的能量,当在关系中体验到被接纳时,这份能量被祝福而转成生的能量,否则就会转成黑暗的,充满破坏欲的死的能量。
破碎无处不在,痛苦也无处不在,春节的团聚,爱,成立家庭都是孤独心灵在寻求连接。
但希望我们能真的抱慰彼此,而不只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公众舆论不等于正义。
遇到有强者与弱者参与的故事,会一边倒的将强者描述成恶魔而容易忽视事实真相。
如果感觉自己是被控制者,可以这样去做:1觉知自己头脑与身体的分裂,知道很多时候头脑发出的声音并非是自己的,而是控制者在说话。
2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事,常常有一个理由就够了,你不需要说服别人,不需要别人批准。
3在小事上如吃喝拉撒睡开始,和控制者对峙后找好一个点持续和控制者沟通交流对峙,向对方说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和选择,对峙时保持不含敌意的坚决,对控制者有点耐心,特别是他们失控时,知道那对他们是很可怕的体验,你可以远离控者,让你不能远离的是你内心严重的内疚感,你觉得远离他们,他们会死掉,推荐两本书,受男人控制伤害的推荐《不要用爱控制我》,受妈妈控制的推荐《母爱的羁绊》。
现实中超级好人最容易得癌症,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而恨意在自己体内累积转而攻击身体,最终化为各种疾病。
通常对自己的攻击性羞愧的人会通过诱惑别人攻击自己,来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懂事或是很深的绝望。
精神分析说,抑郁症常是向外的愤怒转成了向内攻击自己。
能力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副产品,而建立关系时比努力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你不是自恋的将自己意愿强加在这一事物之上的,而是臣服于这一事物,放下自恋,放下预期和判断,放空自己,然后你就可以与这一事物的存在相遇了。
《巨婴国》书评:《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巨婴国》的质疑和积极意义《巨婴国》被禁,淘宝一搜还能买,下单一本。
上礼拜咳嗽,编码缓了缓,看了起来。
1这本书为什么被禁?看前几章,我的内心是极不舒服的。
从国人好吃,什么事都经过嘴来体验,就断言:国人停留在口欲期(印度还在中阴身)中国文化的实质都在找妈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批判集体主义批判中国式好人批判孝道批判我们冷淡疏离的家庭关系……正巧和在美国读临床心理学的朋友一起晚餐,聊到这本书。
朋友听我转述,提出一连串的质疑:弗洛伊德的学说是旧的精神分析理论,容易误导大众。
口欲期推论至整个民族,会不会太以偏概全?武老师的各种理论,经过大量临床验证了吗?武老师引证了那么多的病人事例,得到病人同意了吗?改编过了吗?会不会导致病人不适?文中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武老师和病人远程治疗时,感觉自己幻化成大黑虫。
神乎其神。
朋友解释说:好的心理咨询师是极其敏感的,可以先于病人,感受到他 | 她的情绪起伏变化。
所以:武老师感觉自己变化成大黑虫,然后病人看到大黑虫的顺序不完整。
正确顺序,应该是:病人内心恐惧→武老师感知到→武老师先于病人感受到大黑虫→病人看到大黑虫。
书中先后关系混淆。
朋友的观点,代表了部分学术界的看法。
后来到知乎一搜,很多心理学专业人士,都对《巨婴国》提出了质疑。
是因为这些原因下架了吗?不得而知。
继续看还是不看,这是个问题。
因为强迫症,同时也想看看武志红老师10多年来,心理咨询的案例。
带着质疑,继续看了下去。
2这本书讲了什么?武志红老师说:国人还停留在口欲期,不仅是口欲期,而且是0~6个月前的共生期。
心理特征如下:共生觉得自己和妈妈构成一个共同体,觉得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
全能自恋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
偏执分裂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
心理诊室:我为什么看他不顺眼?(武老师:你好!我是武汉一所高校的研二学生,从你的书和博客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解决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在这里先向您表示感谢.不过最近我遇到了一件事情,让我有些迷惑。
依照你很多文章的建议,遇到迷惑时,我会去察觉,一般也能找到答案,但这次不行。
事情是这样的。
我有一个师弟M,我们认识半年多了。
一开始,我对他没什么感觉,但慢慢接触下来,我发现我对他有了很强的情绪,总是看他不顺眼,并想教育他。
M所持的观点比较极端,总是非黑即白。
一些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他都会说得很肯定,一副不容置疑的口气.但奇怪的是,只要其他师兄弟们达成了一致的与他相悖的意见,他又会很快地转变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或者想要什么.比如上次导师生日,我们师兄弟8人坐一桌,他是唯一的研一的。
席间谈到以后的发展问题,他貌似自信地说:“我觉得要想在短期内有所成就的话,不能单干,得叫一帮同学去创业。
”此言一出,我们另外的7个人都笑了,对他轮番轰炸。
奇怪的是,在我们轰完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观点,开始向我们一个工作了的师兄请教社会经验,还抓起一杯酒敬了那个师兄。
另外,平时一起在食堂吃饭,他总是吃很少,甚至比不上同桌的师妹。
我们问他能不能饱,他说能。
但有一次,我一个同学S在吃完饭后又去买煎饼,还好心地帮M也买了一个,说看他吃得那么少,肯定吃不饱,我说人家都一再说吃饱了.让我意外的是,当S把煎饼递到M手里时,他毫不犹豫地拿过来吃了起来。
我心说,你不是说自己饱了嘛。
后来,他就很少和我们一起去食堂吃饭了。
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在所有的师兄弟姐妹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或者叫认可,但是M除外。
我的话一般多少会对其他人产生一些影响,但是M除外.所以,有时候我会禁不住攻击他,但是很快又无法继续,因为他的反应完全没按照一般的逻辑来。
对于他,对于我,我都有些困惑,请指教.小孟小孟:你好!从你的来信中可以看到,你很喜欢自省,这是很好的习惯,因为我们对外界的反应,其源头总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越管教越失控,越放手越自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幼儿游戏、教育资料、幼儿管理、计划总结、家园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nursery school lesson plans, small class lesson plans, middle class lesson plans, large class lesson plans, children's gam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hild management, plan summary, home educ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越管教越失控,越放手越自律最近在和家长聊天时,不少父母反映自己孩子越来越难管,总跟自己唱反调要不就哭闹不止,好像走进了一条育儿的死胡同,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慢慢摸索方法越管教越失控,对孩子的过度管教其实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教育效果有时反而事与愿违。
控制的幻觉与有效的交流作者:大椿来源:《师道》2009年第10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抗很常见。
认识到这种对抗关系的内在心理机制和破解方法,对教育工作非常有益。
将心理学一些精妙的发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或许能取得别开生面的效果。
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曾有规定,禁止新生带电脑,理由是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沉迷网络,容易处于失序状态。
这种状态很糟糕,于是责任感很强的大学管理层要控制这种失序状态的发生。
这类规定收效如何,实在可以想见,无非是让新生的上网地点从宿舍转移到了网吧,繁荣了周边的网吧生意。
著名的心理学作者武志红在《七个心理寓言》中,从心理学的角度为这个现象下了一个诊断:越控制,越失序。
武志红在书中写道: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像是养鸡场,不成熟的小鸡们被圈养起来,以帮助缺乏自制能力的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们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给他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条成长路线。
“养鸡场的逻辑,在我们这个国家无处不在,并集中体现在学校和家庭。
”教育者很容易将自身置于一个塑造者的角色中,而控制那些可能越过规范的行为和思想,则是一件义不容辞的工作。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都天生惧怕失序。
失序意味着不可知的风险,于是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让一切按照我们的安排来进行。
我们带着这种心理本能去面对生活和面对他人,当我们身为教育者时,自然又将这种心理本能带进与学生的关系中。
于是,控制成为了教育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关系模式。
一旦教育者与学生双方的关系走向控制与被控制,结局一定是对抗,教育者的精力也将不得不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压制对抗。
以上述两所大学的规定为例,粗暴的控制不但不会取得成效,还会让教育者失去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沉迷网络的学生依然沉迷网络,信任老师的学生却开始想着法子应对控制。
这将产生一个诡异的恶性循环:因为害怕失序,所以着力去控制方方面面,然而控制的结果却是更加“严重”的失序,“严重”的失序又诱发更强力的控制……我们在那些严厉控制的教育者那里往往会看到一种两极分化的景象:他们或者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人格与独立意志的“好孩子”,或者培养出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作者:武志红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
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
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
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
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
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
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
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
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
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龙源期刊网 被动攻击作者:冯颂阳来源:《爱你·心灵读本》2015年第11期有位年轻的妈妈问著名的心理医生武志红:“我儿子做事慢吞吞的,怎么都改不了,怎么办?”武志红问了几个问题:“你等他的时候是怎么等的?安静地等,还是一边等一边斥责他?”“你催他的时候,他从来都说他在努力,他会快的,是吧?”“在你家里,孩子不能对父母发脾气,是吧?”“他从来不反驳你,你发脾气时他从不会还击,是这样吗?”这位妈妈的回答都是“是的”。
武志红说,任何人在面对训斥、责怪的时候都会愤怒,如果他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还击,就会用被动的方式还击。
孩子的慢就是对妈妈的被动攻击。
职场中也有被动攻击。
一家著名服装公司中国区的老大是一位很强势的老太太。
我第一次见老太太时,发现她对工作要求极高,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因为她总对下属办事不放心。
公司的一个总监告诉我:“老太太在公司的威望很高,下属们绝对不敢违背她的要求。
然而,越是老太太强调的事情,他们越是重复地犯低级错误。
比如老太太要求大家说话要用‘总起分述’的方式先讲结果,但很多总监就是做不到,以至于汇报的时候常常被她抢白。
总监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示道歉,可他们下次还这样。
”老太太对工作汇报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因为她平时太强势,大家才会用犯低级错误的方式来反抗。
另外,大家都知道老太太喜欢折腾人,一个方案要修改上百遍,所以大家的工作都会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这位总监觉得老太太的干涉降低了大家的责任心:“反正有她把关,不论自己多费心做的东西她都要修改,索性随便一做,让她去改。
”无论是父母还是领导,都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权利的另外一个定义即“伤害他人无需道歉”。
为父母者需要学着给孩子自由。
为领导者可以学着培养自己的亲和力,控制自己不要事事亲力亲为,对下属少一些干涉和管制。
有句话说“大树下面不长草”,做老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翘脚老板”。
(摘自《你需持温柔如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身体知道答案序:回归身体,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肉麻,这个词,你知道。
思维中,你也会用到这个词语。
可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肉麻吗?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肉麻,是一次做心理咨询时。
来访者是一位中年男士,他讲到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让他感觉到烦。
烦,是他最常有的情绪,弄明白他的烦到底是怎样的,非常重要。
所以,我请他闭上眼睛,躺在一张躺椅上,重新讲述一下那件事情,讲的时候,尽可能详细,同时,保持对身体的觉知,而身体则不能动弹。
我们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他驾轻就熟。
然而,刚闭上眼睛讲了约一分钟,他身体就打了一个激灵,他猛然睁开眼睛说:武老师,太难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谈这个?不行。
我少有地强硬地说,这是极关键的时刻,好好去体会它。
接下来,他一直躺在躺椅上,讲那件的事情。
我们很快发现,烦,其实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情绪,而深层的情绪,是羞耻。
这份羞耻弥散在整个咨询室的房间里,这份羞耻也传递到我身上,我感觉到,身体麻得不得了。
当这份情绪最强烈时,他停止讲述,只是感受它,而我也静静地陪着他感受。
约过了半个小时,无比强烈的羞耻与肉麻终于消散,整个咨询室归于静谧。
这份静谧也消失后,我问他,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要和我分享。
他说,终于明白了什么叫肉麻,在讲述的过程中,他的身体麻得不得了,非常难受,而他也终于明白,这就是羞耻。
原来,我的肉麻是对他的肉麻的呼应。
这次心理咨询后,再加上一个很深的领悟的发生——这完全是他自己领悟的,他先是觉得自己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过了一小段时间后,困扰他多年的前列腺炎竟然自愈了。
前列腺炎、羞耻、烦、肉麻……这些其实都和一件事有关,就是性。
他一直困扰在一个独特而普遍的性问题里,从来不敢直面,这次咨询,我们干脆而彻底地直面了一次他的性羞耻感,最终导致了身与心的变化。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我们的很多词汇,并非是形容词,譬如肉麻这个词,就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描述词语而已,它没有修饰或比喻的特征。
肉麻,就是你的肉真的麻,而且情绪上伴随着的,是强烈的羞耻感。
武志红:突破思维的心魔我一位朋友失恋了,她很痛苦,不过,失恋后最纠结她的,是她不知道如何向父母说这件事。
一直以来,父母急着要她结婚,现在失恋了,他们估计会很失望。
这样纠结了数十天后,她终于下定决心,在一次家人聚会时,将失恋的事情向父母坦承,没想到,他们的反应都很简单。
父亲说,人生就是如此,失恋未必是坏事,母亲则说,她一直对那个男人不怎么看好,分了就分了吧。
类似这样的事情,估计每个人都遇到过,而这样的事情,其实藏着很深的道理。
我们很容易认为,头脑是自己的,但其实头脑最容易被灌输。
一天,东莞的太极拳高手邓虹嵘来到我的工作室。
他不仅是功夫高手,灵性方面的修为也很高。
期间,我们谈起我的一位来访者。
这位来访者,听了我的建议,非常努力地去做感受身体的练习。
通常,我的建议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次序感受整个身体,但她做了修改,只感受手和脚。
她还觉得,只是感受手脚太简单了,于是加了一点改进,一边感受一边想象每个手指脚趾像小树苗一样会缓缓长大。
她每天都会做这个练习,而且一天会做很多次,结果她面对事情时越来越镇定,好像真的有了一个空间笼罩在她身边,令她任何时候都能和问题保持一点距离,从而可以比较自如地去观察这个问题。
这样持续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她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是一只鸟,但不会飞,和很多同样不会飞的鸟挤在一块岩石上。
这块岩石太拥挤了,她被挤了下去,但就在从岩石上跌落下去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有翅膀,而且可以振翅飞翔……做了这个梦后,对于一个困扰了她3年的问题,她有了全新感受。
以前,她觉得那个问题像是一个巨大的锅盖,笼罩住自己全身,令自己动弹不得,但现在这个问题仍在,但却像是一个圆球,可以被自己捧在手中,细细观看。
为什么做感受身体的练习会有这么好的收益呢?一直以来,我的理解是,做这个练习可以将注意力从思维上拿走,而思维总是绕圈子的,它就像“现代小说之父”卡夫卡小说里所写的那种感觉——你希望抵达一个目的地,但你却走在没有出路的迷宫里,而且这个迷宫本身其实根本没有路可以抵达目的地。
武志红催眠学习笔记注:埃里克森是美国史上最牛的催眠治疗师,武志红老师这次是在跟埃里克森的弟子Gilligan老师学习,都是牛叉人啊,已经很少讲技巧了,能量在身体里的流动看似难理解,其实你可以试一试哦:)潜意识(这可以理解为我们内在最深处的灵性)会给你资源,但必须邀请它来,一起吃下午茶,和它一起联结,一起起舞,一起对话,让这个深的、未成形的能量成为有价值的东西,对你对社会也有帮助。
在治疗师与个案的场域中,潜意识不受批判,不受到暴力的抵触,可以被安全接纳,完全进入人的世界。
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给一个安全的环境,以正面的方式和它连接。
潜意识是一条充满创意的河流,试图让这条河流自然流过,以前我们建过水坝,思考就是水坝。
思考和医学上的便秘是一样的。
当我们有压力的去想事情时,就是在河流中建水坝。
学习催眠,就是学习没有肌肉压力的情况下去思考,想像并允许一条河流通过,有创意的催眠并不只是放松,让自己倒下去,这只是低层次催眠,所以我们要找到深度专注和全然放松并存的和谐关系,这就是创意催眠。
埃里克森的催眠要接纳一切现象,深信一切存在都有道理。
但我总是最后发现道理所在,在此之前,只需要跟内在的存在说,你带来这么多的力量,我很高兴你能来,welcome,我很高兴认识你。
要去欢迎它,必须产生一个更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跟它同在,而不是和它认同。
现象不是问题,关键是现象出现时你做了什么,当你说“Shit, I’m beat”,这就成了问题,但如果说“welcome”,这就跳了出来,而营造了一个更大的觉知空间。
催眠的主要作用是不拿注意力喂养“问题”,而是把注意力拿走,并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
有些个案想努力和催眠者保持一致,他想跟着催眠师走,而不是关照自己的内心,就好象要做一个乖宝宝。
你必须听从自己,去觉知你的内在,生生不息的、有创意的催眠才可以发生。
荣格说过,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武志红:越控制,越失控
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
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小到个人,大至世界,无时不刻似乎都有失序的事情发生。
于是,控制欲望生出。
『个人控制自己,是为了压制一些令自己暂时不能忍受的体验进行』
譬如,失去了亲人,这时产生的痛苦太大,我们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这是极大的失序,我们惧怕,于是极力控制自己。
『强人控制社会,有时是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但很多时候,他们真是希望“拯救”群体、社会乃至世界』
譬如,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禁止新生带电脑,因为现在的新生一进入大学校园,容易处于失序状态,这种状态很糟糕,于是责任感很重的大学管理层要控制这种失序状态的发生。
然而,越控制,越失序。
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无论自己怎么控制,怎么压制,怎么否认,它都不会消失。
相反,它会沉入到潜意识深处,成为我们的意识无法碰触的黑,这个黑与我们的意识处于分裂状态,并常导致一些可怕的、彻底失去控制的事情发生。
就对个人而言,其实我们太多的事情控制不了——很可能,我们
什么都控制不了。
一个女孩脸红,她觉得很不好,于是想控制自己不脸红。
但这样努力的结果是,她的脸红越来越重,她的控制欲望也越来越重,最终成为所谓的“脸红恐怖症”。
一个美军飞行员,二战时晓勇善战,击落无数敌机,他也极像一个钢铁一般不知疼痛不懂畏惧的男子汉。
二战后,他去意大利旅行,在街头被偷了钱包,这一件小事居然令这个似乎钢铁般造就的男人惊恐发作。
原来,他以前的那种不知畏惧只是一种控制,他其实很胆怯,但他惧怕这种胆怯,他想压制住这个胆怯,于是表现得无比勇敢。
他越胆怯,就表现得越不知畏惧。
但被偷钱包这件事打破了他的控制感,他随即陷入瘫痪状态,瘫痪就是彻底的失序。
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先是担心一些小的失序。
比如,担心孩子吃不够,于是孩子不想吃了还强喂他;担心孩子冻着,于是孩子不冷还给他强加衣服;担心孩子上学迟到,于是每天都盯着孩子;担心孩子学坏,于是孩子抽一下烟、喝一点酒、和“坏孩子”们说一句话、穿一件打洞的牛仔裤……就会暴跳如雷。
总之,在这样的父母看来,孩子的自发行为中有太多可能的失序发生,于是他们努力控制。
但最终,他们收获了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
他们的控制欲望杀死,要么孩子叛逆而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乱世中长大的朱元璋小时候失去了自己太多亲人,这是巨大的失序。
可能这个失序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望,等他登基后,精力无比充沛的他试图给所有人安排一切,他规定所有人应该穿什么衣服、怎么劳动、怎么休息……但最终,他的王朝还是陷入巨大的失序,先是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接着他的孙子、他的孙子的孙子……又放弃甚至了颠覆了他制定的诸多规定。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乱世中长大的朱元璋小时候失去了自己太多亲人,这是巨大的失序。
可能这个失序造就了他空前的控制欲望,等他登基后,精力无比充沛的他试图给所有人安排一切,他规定所有人应该穿什么衣服、怎么劳动、怎么休息……但最终,他的王朝还是陷入巨大的失序,先是他的儿子朱棣造反,接着他的孙子、他的孙子的孙子……又放弃甚至了颠覆了他制定的诸多规定。
世界历史中有一个几乎颠扑不破的真理:控制欲望太强的强人们,要么他们亲自制造苦难,要么他们的所谓盛世后,接着就是巨大的苦难。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
我们国家秦统一后的历史,验证了这一点。
俄罗斯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有时,回想英国和美国的历史,我总觉得似乎找不出一个光彩夺目的超级英雄来,这是因为,这样的国家,一直处于自由而有序的状态,不需要一个控制欲望超级强烈的英雄来“拯救”。
对世界而言,控制欲望是万恶之源。
对个人而言,控制欲望是万病之源。
『强人们其实首先想控制自己内心的失序,但他们做不到,于是他们去追求控制别人。
他们内心越失序,就越渴望控制更多的人。
最终,不管他们意识上的目的是什么,制造的或留下的多是苦难』
脸红和你的关系
克里希那穆提问:控制者和被控制者是什么关系?我脸红,我控制脸红,那么,脸红和你是什么关系?脸红就是我,脸红本来就是我自身的一部分。
所以,一旦我试图控制脸红时,就是制造了分裂,脸红和我不再是一体,脸红被我当成了异己。
这就是失序的根源。
我把本来属于我自己的一部分排挤成异己,于是它开始对抗我。
这是更大的失序,于是我更想控制,而这个异己由此成长得更厉害,最终它成为我极大的苦恼了。
再如悲伤,你遇到悲剧,自然会悲伤。
这悲伤不是外物,不是异己,而是你自身,和你是一回事。
在悲伤产生的那一刻,你不是别的,你就是悲伤,悲伤就是你。
然而,你试图消灭悲伤,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于是悲伤成了异己。
你对抗得越厉害,这个悲伤就成为越重要的异己,并最终体现在你的人格上,甚至身体上。
愤怒、恐惧、嫉妒等一切情绪都是同样的含义。
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妻子患了乳腺癌而去世,她说,她意识到,她的癌症的根源之一就是她的被压制的愤怒等负性情绪。
本来,她试图消灭它们,但最终,她与它们一同被消灭。
体验就是我们自身。
罗杰斯说,所谓的“自我”就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克里希那穆提更重当下,他说,当你悲伤时,你最值得做的就是和悲伤融为一体。
其实,本来就是一体,这一刻,我就是悲伤,悲伤就是我,但我们总以为,除了悲伤外,还有一个“我”,这就制造了分裂。
无数人会说,活在当下。
当很少有人知道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
这个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
如果你这时脑子里还生出了一个“我”的概念。
那么,你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所谓的“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切体验的残留。
如果你执着于这个“我”,你说“我悲伤”,这时你就和悲伤有了距离,悲伤就不再是治疗性的力量,悲伤就不再是天籁之音,悲伤就似乎成了破坏性的力量。
但是,不是悲伤破坏了“我”,而是“我”破坏了悲伤。
所以说,忧伤、愤怒、焦虑、嫉妒等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试图消灭它们,我们视它们为失序,我们由此想控制,
以为控制的局面是秩序。
其实,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这是一个很简单,但又似乎很难懂的道理,因为我们太多时候是抱着“我”以及“我”所产生的控制感。
点击下方,阅读近期相关内容:警惕你的“替罪羊迷局”六个爱的谎言心乐土书店,点击购买武志红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