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耕作技术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耕免耕技术

对少耕免耕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之与传统性耕作方式进行了综合对比,并对少耕免耕技

术中的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地技术进行了着重说明,对耕作方式不能保持一言堂,

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

关键词:少耕免耕;传统性耕作;深松;翻地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的支持,而农机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在不同的历史

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在很多年以前,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找出了传统耕作方式,并一用几十年,今天我们战胜了大自然

并同时破坏了大自然。在这新的形式下又要重新考虑这个课题,我们找到了一种保护性耕作方

式即少耕免耕技术。近几年在我们垦区也陆续应用了少耕免耕技术。如:最近几年出现的暗垅

密植,大垅多行等等多种多样的少耕免耕技术应用。但很多人认为少耕免耕只是一种密播方式

,就是只播种不趟地。这是错误的,下面就少耕免耕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

1 什么是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又称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田间作业,秸秆粉碎,残茬覆盖,残茬覆盖率应不小于30%,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

施保证播种质量。其技术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

保护环境和资源。传统耕作是指:以翻、耙、平为主的耕作。在这种耕作制度下,播种前要用

铧式犁把残茬及杂草翻入地下,然后耙、耢使地表疏松、细碎、平整。这种耕作不仅能耗高,

最主要的是会造成过度耕作,耕地“裸露休闲”,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性耕

可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一定比例(不低于30%)的残茬覆

盖于地表,覆盖层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不翻地,土壤中的毛细

管保持畅通,团粒结构保持完整,土壤持水和蓄水能力大为增强。在降水量相等的条件下保护

性耕作的地块越冬后,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田高17.4%。

2 少耕免耕技术的四个关键环节

2.1少耕免耕播种技术

少耕免耕播种技术在国外已推广多年,在我们垦区也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在密播技术

上有的采用气吸式密播播种机,也有的地区采用大型三联麦播播种机改装而成。气吸式播种机

播量精确,但机体太重,要求大马力机车(100马力以上)。三联改装播种机简便易用,但播量

不精确。建议使用气吸式密播播种机。有航化作业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30公分垅距,没有航

化作业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45公分双苗带。也可采用大垅多行等进行密植播种。

2.2秸秆覆盖处理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包括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机械化整秆还田覆盖技术,机械

化浅旋秸秆覆盖技术。其实质是将摘穗后的玉米、高粱秸秆或收获小麦(豆类)后的农作物秸

秆,通过机械作业,粉碎后均匀地抛洒在地表,或者整秆覆盖于地表,使之腐烂自然分解,达

到减少水蚀、沙化、蓄水保土、抗旱、加肥地力的目的。

据资料介绍,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因还田年数不同,有机质可增加0.025%~0.15%:土壤容重降

低0.057%~0.167%,孔隙度增加2%~6%,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少,贮存水分

、养分能力增强。

为了探讨秸秆覆盖技术的科学性,我们以小麦为例,选择了3块不同产量水平的近400亩作为试

验田,并设立了相应的观察点,进行多点不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高麦茬还田的增产机理在

于明显增加了亩穗数。其增产幅度在11%~15%之间。

2.3深松技术

深松技术就是用深松机具作业,打破犁底层,在耕层中创造一个纵向虚实并存的耕层

构造,提高土壤入渗率,一方面有利于积蓄雨水和作物根系的下扎,另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

深松时只作业下层土壤,不翻土,保持上、下土层不乱。土壤经深松以后,其表层则

采用旋耕播种或其他少耕法播种。深松不需要每年都进行,一般每隔2~3年深松一次。深松的深

度视犁底层(拖拉机耕翻地的犁底层,一般位于25~30厘米深处,厚度约15厘米)深度而定,

约30~40厘米。资料表明翻地形成的犁底层,径流量、冲刷量分别是打破犁底层的1.94倍和

1.79倍。打破犁底层对控制水土流失、实现旱作增产至关重要。

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晋东南地区农牧局和晋东南地区科委等单位试验,深松35~40

厘米,比一般耕翻深14~20厘米,耕层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2%~9.8%。室内模拟试验,耕翻

14~16厘米后再深松和耕翻,在20~40厘米土层,渗吸速度增大近两倍,渗透系数提高5~6倍

。据专家测定,深松处理耕层的作物根量比耕翻增加11%~39.1%,20~40厘米底层根量增加

22%~47.4%。

2.4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应该采用杂草及病虫害综合治理(IPM)技术。保护性农业专家Theodor

Friedrich说:“与病虫害综合治理一样,保护性农业加强生物过程,并将病虫害综合治理的

方法从作物及病虫害治理扩大到整个土地治理。不利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群。”在从传统农业向保护性农业过渡期间,因生物平衡改变,某些土壤引起的有害生物

或病原菌可能造成新的问题。但是一旦保护性农业的环境稳定下来,就会形成新的生物平衡。

3 实施少耕免耕技术效果

根据农业部研究中心的试验测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有六个方面的

效果:

(1)减少地表径流量50%~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

果;

(2)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效果12%~16%;

(3)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03%~0.06%;

(4)提高粮食产量13%~16%;

(5)减少生产作业工序2~3道,或实行复式作业,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

(6)减少大风刮起的沙尘暴60%左右,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六条说明实施少耕免耕技术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

一、农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互作机制

(一)农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互作关系

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地上部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并输送到地下部,为地下的

生长发育提供碳源。作物地下部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除供给自身生长需求外,主要为作

物地上部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如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

作物根系的生长及其分泌物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碳氮源,从而改变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土

壤微生物的改变影响着土壤养分的释放和循环、土壤酶活性等,进而又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因

此,农田生态系统地上地下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