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对“异化劳动”的新认识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有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
19 世纪是资本主义上升发展阶段,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工厂。
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下,工人产生了“异化劳动”。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即人同物的异化,人同自身活动的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异化劳动”赤裸裸地揭示了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在那个时代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摩登时代》中的卓别林就是“异化劳动”下的典型代表。
主要表现在工人从属机器,工人围绕机器转。
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简单烦闷,工人神经异常,行为异常。
总而言之,机械是不会累的,是无休止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以有限追无限,个人是无法承受的。
还有一点具有本质意义,即工人产生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这一现象在唐朝诗人秦韬玉的《贫女》中早有写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现在是21 世纪,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异化劳动”。
我认为“异化劳动”正在渐渐地弱化,将有可能消失。
原因在于:一。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无疑这两三百年来,科学与技术迅猛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标准化,机器逐渐代替人的很多工作,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工厂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工人。
多出来的人将从事管理,设计,物流等工作,或者从事其他的行业,比如服务业,而不仅仅是制造业。
其实这一点马克思应该早已预料到了。
我想这也是他在以后的文章中不提“异化劳动”的重要原因。
(此后马克思不再用“异化劳动”这个概念)科技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竞争的结果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使得普通大众也有能力消费。
手机,家电,汽车等,并非仅仅资本家能够使用,他们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
产业结构的调整在19 世纪,产业结构的分布是这样的: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比例最高,其次第一产业(农业),最后是第三产业(服务业)。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浅析——以《摩登时代》和《百万英镑》为例I论坛■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浅析—以《摩登时代》和《百万英镑》为例文/赵娅丽郭丹丹摘要: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下人的异化,忽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中,《摩登时代》主要表现了劳动异化《百万英镑》体现了货币异化。
以哲学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这不仅提升我们了欣赏经典的能力,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当下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异化货币异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出发,发现体现人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下机器的统治也已经成为异己劳动的重要内容。
其中《摩登时代》主要体现的是劳动异化,查理在工厂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在生产活动中体会不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在自动吃饭机的指挥下吃饭,这样原本满足人的身体需求,感受食物的美味的生命活动,仅仅成为了资本家提高生产效率的利益需求,已经看不到人之为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
而《百万英镑》主要体现的是货币异化,一张空头支票所牵涉的不仅仅是亨利.亚当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而且还关联着服务他的衣食住行等各行业小人物的命运,甚至是跨国跨洲的矿产投资。
金钱、货币统治了人。
由此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经典作品《摩登时代》、《百万英镑》加以哲学阐释,体会马克思异化理论在经典作品中体现的哲学内涵。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内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当中对异化理论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在劳动异化内涵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他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由黑格尔的精神的外化、对象化得来的。
因为人需要在对象化的现实活动中来展示人的本质力量。
而这正是人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和存在手段。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①但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未仅仅局限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和人本身,马克思看到了西方社会发展到当下的时代体现出来的片面性,他立足于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站在黑格尔思辨的绝对精神的对立面,发现当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
电影名:《摩登时代》观后感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怎么说呢,看完后感觉心里五味杂陈。
它像一颗怪味豆,初尝是滑稽的甜,回味却是苦涩的。
这部黑白老片,没有一句对白,却胜过千言万语,把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无奈刻画得淋漓尽致。
说起来,这部电影讲的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底层小人物在工业化浪潮中苦苦挣扎的故事。
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在流水线上被机械化的生产逼得几近崩溃,拧螺丝拧到神经衰弱,甚至把路上行人的纽扣也当成螺丝来拧。
这画面,想想就好笑,却又让人笑不出来。
接着说说主角,也就是卓别林扮演的这个流浪汉。
他善良、乐观,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像个误入巨人国的小人,在庞大冰冷的机器面前显得那么渺小无助。
但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又像一株顽强的小草,在石缝中努力生长。
电影的主题,我觉得可以用“人在机器时代下的异化”来概括。
工业文明的发展,本应造福人类,却让一部分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就像电影里那个不停运转的流水线,它吞噬了工人的时间、精力,甚至灵魂。
他们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机器零件,被时代裹挟着向前,身不由己。
这部电影的画面虽然是黑白的,但一点也不枯燥。
卓别林的肢体语言极其丰富,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喜剧效果。
他像个默剧大师,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音效略显单调,毕竟是老电影嘛,可以理解。
个人感受?怎么说呢,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
虽然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
我们就像电影里的那些工人,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迷失了自我。
再说说创意手法吧。
电影里用了很多夸张和反讽的手法,比如卓别林被机器“吞掉”的场景,就充满了讽刺意味。
还有他误把纽扣当螺丝拧的情节,也让人忍俊不禁。
电影里还有一些类似于“卓别林式”的滑稽动作,比如他走路的姿势、摔跤的姿势,都很有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总结一下。
这部电影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但它的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是1936年由卓别林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经典默片,也是其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之一。
这部电影通过描绘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生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与人性的迷失,并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一、摘要《摩登时代》是一部具有强烈讽刺意味和社会批评色彩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经济衰退的社会现实,还通过主人公查理(Charlot)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经历以及其与流浪女的邂逅,揭示了工人阶级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中充满了卓别林标志性的幽默和夸张手法,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工业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
二、大纲A. 剧情概述工厂生活:查理是一名在庞大机械体系下工作的普通工人,在这里他被机器化的工作流程所奴役。
逃跑与收容:因不堪重负,他多次逃离工厂,但最终还是落入了警察手中,并且由于误解而被送进精神病院。
自由的象征:当查理恢复精神正常后离开医院时,正好遇到一位流浪女(The Girl)。
两人一起展开一系列冒险并试图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B. 主题与符号分析人性关怀电影通过展现小人物的生活来探讨人的尊严和价值。
工业社会的批判利用夸张手法描绘工厂内的机械化生产过程,强调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
自由的重要性强调个体追求精神与身体自由的愿望。
爱情的力量流浪女的存在象征着希望和爱意,给查理提供了对抗现代社会压迫的勇气。
C. 影片艺术特色视觉表现力:利用长镜头、特写等手法捕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真实感与戏剧性。
音乐效果:虽然是一部默片,但配乐很好地补充了画面语言所无法传达的情感氛围。
喜剧元素:通过夸张肢体动作和巧妙情节设计展现幽默。
三、理解与心得《摩登时代》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电影作品,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当时以及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
影片中对工业化进程中工人异化的批判极具警示意义;而查理在努力挣脱束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则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人与机械之间的平衡关系。
摩登时代影评
《摩登时代》是查理·卓别林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它以其幽
默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现代化社会中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渺小。
这部电影让我笑中带泪,对现代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也在我心中激起
了一些共鸣。
首先,卓别林在影片中的表演无疑是一大亮点。
他那滑稽的动
作和夸张的表情,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禁感叹他的表演功
底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尤其是在工厂流水线上的那一幕,他不断
地被机器带动,身不由己地做着重复枯燥的动作,这种对现代工业
化生产的嘲讽,让人深思现代化带来的机械化和人的异化。
其次,影片中对爱情和友情的描绘也令人感动。
卓别林和潘妮
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了笑料和误会,但在现代社会的浮躁和物欲中,他们依然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而卓别林和一位流浪汉的友情,更是让人感叹,即便生活再艰难,只要有真挚的情感和友情相伴,
一切都会变得温馨而有意义。
最后,影片对现代化社会的批判也是令人深思的。
现代化社会
带来了便利和进步,但也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
电影中
对工业化生产、城市化生活和现代科技的嘲讽,让人不禁思考现代
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和人的尊严。
总的来说,《摩登时代》是一部既幽默风趣又深刻感人的电影,它让我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部
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思
考和共鸣。
《摩登时代》的社会与人性摩登时代,作为一部经典的黑白喜剧电影,于1936年上映,由查理·卓别林编剧、导演并主演。
这部电影以卓别林标志性的喜剧风格,为观众揭示了摩登时代中的社会问题与人性困境。
一、社会问题的揭示摩登时代以男主人公“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喜剧的手法,巧妙地揭示了当时摩登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首先,卓别林通过主人公在快餐店的工作描绘了工人阶级的艰辛生活。
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小人物作为一名快餐店的员工,要面对繁琐的任务,整天重复着机械式的操作,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摩登时代所承受的压力和单调的工作环境。
这一描绘不仅折射出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困境,更关注了人的尊严和劳动价值的问题。
其次,卓别林通过小人物在电影院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展现了摩登时代中大众娱乐行业的商业化和剥削。
在电影中,观众看到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将他拒之门外、疏于关怀,这反映了当时娱乐机构对个体的冷漠和经济利益至上的态度。
这个情节也揭示了摩登时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心灵隔阂。
最后,电影中对于科技进步的描述也是对摩登时代社会问题的另一种反映。
在片中,小人物出现在一台巨大的机器面前,这台机器代表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的方便,但也象征着人性的迷失。
在这台机器中,小人物经历了荒诞和笑料百出的一系列事件,这也寓意着科技与人类的矛盾与冲突,提醒观众科技进步不能完全取代人类需求的重要性。
二、人性困境的展现除了揭示社会问题,摩登时代还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
首先,卓别林通过小人物在办公室的表现,暗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性被消磨和摧毁的问题。
在办公室,小人物作为一个雇员,被要求做出机械式的工作,他的动作和表情都变得呆板而缺乏生命力。
这呈现了当时摩登时代中劳动生活的重复和固化,从而凸显了人性在此背景下的苍白和丧失。
其次,卓别林通过主人公与富家女的爱情线索,揭示了金钱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在电影中,小人物与富家女相遇和相知,二人的爱情充满了喜剧色彩,但最终却无法在现实的世界中实现。
摩登时代影评
《摩登时代》是一部由查理·卓别林执导和主演的经典喜剧电影,它于1936年上映,至今仍然是一部备受喜爱的作品。
这部电影
以其幽默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评论而闻名,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
生的意义。
首先,卓别林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他饰演的小人物查理在现
代工业化社会中挣扎求生,他的滑稽动作和表情带来了无尽的笑声,同时也让人深感同情。
他的表演技巧和对角色的理解让观众在笑声
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其次,电影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也是令人深思的。
《摩登时代》以工业化时代为背景,对机械化生活和人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电影中的机器人舞蹈和流水线上的工作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现代社
会的冷酷和无情。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
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的尊严和自由。
最后,电影中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动。
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和挑战,但是查理和他的爱人依然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他们的爱
情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和对生活的乐
观态度,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强。
总的来说,《摩登时代》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深刻意义的电影,它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卓别林的表演、
对社会的批判以及爱情的温暖,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至今仍然影响着观众的心灵。
论电影《摩登时代》的多重讽刺及其物化主题作者为豆瓣网的桑德拉20世纪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Charles Chaplin)是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者,也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曾有人问道卓别林“你为什么难过?”,他回答说:“因为我演一个穷人而变富了。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陆续拍摄了《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一系列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无声电影。
这个小人物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在逆世中保持着尊严和乐观。
通过这个比肩于堂吉诃德的喜剧艺术形象,卓别林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压迫。
尤其是《摩登时代》,其主题已经由个人悲剧直指社会悲剧(尽管如此,《摩登时代》仍是一部讽刺喜剧。
卓别林的电影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喜剧与悲剧间没有绝对的鸿沟。
),是对他以往影片的超越更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超越。
它不仅延续了卓别林电影中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独到观察,揭示了美国工业文明起步初期底层工人艰辛的生活,还预言性的演出了二战结束后爆发出的技术理性危机,达到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影片自1936年上映后大获成功,直至2003年戛纳电影节闭幕式上,还被作为经典影片再次呈现给当代观众。
足见《摩登时代》的意义是直到现在依然发人深省的。
一关于卓别林的电影风格,有一段这样的评述:“卓别林影片的喜剧是主题性的,与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与神话紧密相连。
卓别林完全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的影片就综合了那个时代的内在的多愁善感和外在的暴力动作。
卓别林电影的常规程式是先呈现一个社会问题,然后让卓别林进来与之展开戏剧化和浪漫感伤式的的角力。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摩登时代》诞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第二层是《摩登时代》展现了因为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那么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什么情形呢?当时的西方世界,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帝国主义过度,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建立。
劳动的异化与日常生活的异化——基于电影《摩登时代》的分析思考作者:陈卓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6期摘要:《摩登时代》是卓别林为数不多的几部喜剧电影之一,剧中卓别林饰演的工人夏尔洛的悲惨遭遇让人同情。
本文结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了那个时代工人的劳动的异化,以及当代社会状况下,伴随劳动的异化而出现的“日常生活的异化”,指出人应该回归人所应该有的本质状态。
关键词:异化劳动剩余价值自由自觉《摩登时代》是美国喜剧大师卓别林20世纪30年代导演并主演的无声电影,故事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采用流水线机器作业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影片透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述,采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产生深深的思索。
一、影片的主题: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在《摩登时代》开始的镜头中,先是羊群彼此紧紧挤在一起走,紧接着是一群群工人簇拥着走进工厂,这样的蒙太奇手法揭示了工人就如同任人宰割的羔羊,被庞大的资本主义运行机器所驱赶,成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制度下资本家们赚钱的工具,主人公夏尔洛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代表人物。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和流水线作业,让工人们进行着机械性、重复且乏味的工作,甚至随时面临失业的威胁。
一道道传送带把工人们“拴”在了原地,不能分神,因为一刻的耽误便会导致工作流程的紊乱。
紧迫、乏味,简单机械、疲惫,这些简单的字眼便是工人们的工作状况。
短暂的休息时间,主角夏尔洛连上完厕所后抽支烟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哪怕是在卫生间都有监视者的“眼睛”。
长期的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让夏尔洛身体僵硬,动作呆板,逐渐癫狂,变成一个可怜的“拧螺丝强迫症”患者,被强迫送进精神病医院。
这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
影片有两大亮点,一是为了节省时间,资本家们实验新型的自动喂饭的机器,他们把夏尔洛当作实验对象,哪怕机器出了故障也丝毫不关心他的人身安全。
如何逃离思维异化:认识论视野下《摩登时代》的延伸意义1936年,由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导演并主演的喜剧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在美国上映,这部影片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
该影片此后成为了卓别林人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失业、机械性重复劳动、流离失所,种种情节无一不在反映资本主义工业时代所带给人类的“异化”这个主题,而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作品,其意义能跨越时代带给人们指导。
在过去的时代,它拥有讽刺资本奴役工人的尖锐社会意义,而在当今和未来,这种跨越时代的讽刺力量,依旧可以穿越时空,在新的社会背景和认知角度下给予我们新的指导意义。
一、个人追求幸福和个人企业之间的冲突:劳动的异化首先,在了解思维异化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摩登时代》本身所展现的“劳动异化”主题,这个主题与我们后文的思维异化主题相连,是一种转化延伸的关系,有许多隐喻观点上的相同,在理解原初意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说认识论视野下的延伸意义。
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单向度的社会以及单向度的人的概念与定义,他用“单向度”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及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地协调作用,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在“双向度”的社会里,人们可以合理地、批判地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人们的生活是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这两部分的,而这两者又有差别,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文明中,社会和人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正如《摩登时代》开场白指出:“这是一个关于工业时代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
”在工业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内心自由被侵占,私人空间被技术现实所侵占和削弱。
在影片中,随着机械化流水线的使用,众多工人沦为流水线上某一环的操作者,不断地重复同一种动作,进行机械化的工作,而随着传送带速度的加快,工人们也必须加快手上的动作,短暂的休息时间也被工厂的老板用大屏幕所监控,没有任何的个人隐私空间。
似此浮躁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了匆匆忙忙的生活,忘却了驻足观望的真谛。
偶来有时间余裕,遂图观影以消遣时光。
近日观一电影名《摩登时代》,出自查理·卓别林之手,其影如一部讽刺之诗篇,描绘了技术进步与人性扭曲的错综复杂。
此影片摄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正值工业化高潮之时。
工业革命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机器的轰鸣声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摩登时代》便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悲惨境遇和人性的异化。
影片伊始,是一幕工厂流水线的场景。
工人在机械重复中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人的行为和思维被冰冷的机器所同化。
这时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写道:“我们这一代的人非常的可怜”。
在此情境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生活的社会,在机器的进步之下不知有多少个“阿Q”在重复着无望的工作。
然而查理的形象不同于旁人。
他并不满足于此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在面无表情、枯燥无味的环境中体现出人性中的幽默与智慧。
他的机智、善良与反叛精神,在这种荒诞的社会场景下显得格外耀眼。
此刻我不禁想到鲁迅先生对于“精神胜利法”的看法:“或者跑进更无人居住的地方”,从社会现实的泥沼里找寻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继而父女二人逃至城市边缘的破屋时的情景又是何等凄凉——人类居住的生存环境竟落得如此地步!回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祥子,“双脚往回走;左右都是荒山土坑”,亦是这般壮志未酬身先老的形象跃然纸上。
影片中处处显露对资本家的讽刺意味。
查理因不堪忍受机械化工作的压抑而造成的狂笑不止;随后在他充当警卫维护治安的过程中大闹街头;甚至沦为餐馆服务生时仍不放弃人性本善的追求……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人的尊严与自由正在资本主义机器面前失却光彩。
在鲁迅先生看来,“资本家”一词该是多么令人愤慨的代名词!“工制百余条精则愈缚”,劳动人民的生命权与幸福权不断被践踏。
在影中所见种种悲剧的背后,则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和评论——这是整个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后果吗?科技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双手还是束缚住人们的心灵?鲁迅先生曾言,“使心实不易脱苦处以离贪著也”——这是对物质追求过度以至于将心灵束缚起来的警示。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了工厂里的工人因生产机械化而异化的现象,表现人和机械的冲突。
百度百科上对异化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有这样的说明: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家露出了其毫无节制攫取利益的丑恶嘴脸,在一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冰冷的管理制度下,工人们缺少关怀,没有自我,得不到尊重。
在《摩登时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老板想通过引进一种未知的仪器来达到减少工人就餐所花费时间的目的,但他不曾考虑仪器的安全问题,便随意在主角身上进行试验,结果机器在运转时出了故障,这使主角受到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侮辱。
而作为工人的主角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无疑是对现实中强势的资本家残酷对待弱势的工人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无视工人们的死活,不断苛求更快的生产线速度,无休无止的压榨工人们的休息时间,使工人长期处于身体劳累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
工人们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
而《摩登时代》的主角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被压榨的环境下,被无奈地异化成冷漠、麻木的“机械般”的“工具”,只会不停地工作。
电影《摩登时代》观后感电影《摩登时代》是由卓别林出演的默片喜剧,其上演于上世纪30年代。
其反应了大萧条时期美国工人阶级的不幸与乐观,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工人的剥削压榨与异化。
在电影一开头,一群羊鱼贯进入屠宰场,一群工人鱼贯进入工厂。
通过二者对比体现出工人在资本主义时代如同羔羊一样,是市场经济中被祭献的商品,也指出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人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就如同羊群一样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丧失了自我判断与自由选择。
接着,电影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当时美国盛行的泰勒制和福特制生产方式。
在这些生产制度下,工厂的工人成为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都只需要一刻不停地完成一项简单却重复性劳动。
每一项行为所需要的时间都被以秒为单位的时间管理精准控制,并被无所不在的摄像头和视频对话控制。
一旦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连累整个厂房。
而老板则是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要求生产速度,并想方设法缩短员工的如厕、就餐时间。
然而这一制度不仅与实际生产中遭遇的问题脱节,造成生产事故百出——当然这在电影中是以戏剧化的形式展出的,而且也造成了工人生理与心理上的紧张。
比如卓别林饰演的角色疯掉了,拿着扳手到处拧像螺丝的物件——消防栓、女人裙子的扣子、工友的鼻子,最终因此被送进精神病院。
事实上,就由研究表明,人类进化中伴随智力提升的是越来越广泛的疯癫现象的存在。
而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也提到体制的规训带来人的疯癫这种问题。
在2019年的中国看电影中对于当时工厂情形的描述,不能不让人想起在珠三角纺织厂打工的厂妹和在IT行业受到“996”剥削的程序员,而电影中的自动喂饭机器人尽管并不现实,但如今越来越普遍的快餐店、外卖服务与速食便当某种程度上不就是为了缩短劳动者的用餐时间,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吗?更加讽刺的是,尽管当时的劳工条件十分恶劣,但也总比失业或忍受饥寒交迫要好得多,就连卓别林自己也几次故意挑事儿如吃自助餐不给钱,想方设法希望警察能把自己抓进监狱,因为铁窗里至少能吃饱肚子。
在这个现代化的喧嚣中,我偶然间得见了一部发生在铁轮滚滚下的电影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作为导演和主演,以他那独特的喜剧手法,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关于机械化进程中人的命运与尊严的故事。
在那个大工厂的阴影下,机器如怪物般吞噬着工人的时间和精力,而人们,则如同机械上微不足道的螺丝钉,被忽略、被替代。
卓别林饰演的小人物,在这个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竟是如此真实而又讽刺地展现于我们眼前。
故事开始于一个巨大的齿轮徐徐转动的画面:“这就是我们的时日,现在”,机器开工的声音仿佛命令一般让人们无法抗拒。
主人公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情景无疑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片段之一。
查理扮演的工人被连续不断掉落下来的螺栓折磨得几近崩溃的场景令人啼笑皆非。
这样的夸张表现并不是简单的娱乐大众的手段,而是深刻的社会批判在这工业化的大浪潮中,工人仅仅成为机械的一部分,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健康都被无情剥夺。
电影中的老板们,他们对利润的追求抵消了对员工基本尊严和条件的关注。
镜头透过这些场景质问着当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如何定义“进步”?是以牺牲多少平民的幸福为代价?是以多少人的精神崩溃为衡量?然而,摩登时代并非没有温情与希望。
尽管现实沉重如山压顶,查理与女主角的爱情却始终温暖人心。
他们的相遇、相知和相伴纵然充满艰辛波折但不失美妙纯真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之一,在任何时代的黑暗面之下依然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
影片在一个致敬莎士比亚的经典结局中落幕:“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城市/城市里有许多许多的路/而我……陪伴在你身旁”Oh! What a world, what a place, what a time / the city in which we dwell is full of care and spares no object with its eyes / nor deed of man that but comes under it but is seen and known / yet o my brethren why do you and I walk not in company aligned?。
在这个时代,我们总是在风尘仆仆中寻找着自己的影子,而那些影子,在银幕上变得格外清晰。
我想起了查理·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这部1936年的作品,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过去与现在的尘世百态。
开篇在这个繁华而又动荡的时代里,我们在钢铁的丛林中挣扎生存,似乎每个人都在追求着什么。
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便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写照。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那个工业革命浪潮下社会的深刻剖析和讽刺。
影片以一个名叫查尔斯的小人物为中心,讲述了他如何在机械文明的巨大齿轮中沉沦、起伏、挣扎的心路历程。
背景介绍电影的故事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开始。
那时的经济状况如同一场瘟疫般蔓延开来,无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摩登时代》应运而生。
导演兼主演查理·卓别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夸张的表演手法,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示给世人看。
影片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流水线工人,在那个资本至上的社会里,他的命运似乎被无形的手牵引着向前走去。
他的生活在轮转的节奏中失去了真实感,变得机器化,机械化。
分析核心主题《摩登时代》最具批判意义的主题之一是对工业化社会人异化的深刻揭露。
其中一段经典的情节是查尔斯被卷入巨大的齿轮之中的场景:他的身体被迫随着机器的节奏摇摆旋转;他的意识则逐渐模糊、消散乃至彻底丧失了个体的存在价值。
这不仅是对当时劳动者困境的嘲讽,更是对我们现代生活中人们自我消解的一种悲悯与质疑。
此外,《摩登时代》也对资本社会进行了无情地鞭挞。
影片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话语表达出来,但在场场戏法背后都是对于贫富差距、权力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无声控诉:富足者堂皇而自满地享受他们的酒宴,贫困者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统治阶级罔顾人性地操纵劳动人民的生命与时间……这些正是当今社会也无法完全抹去的真实面目。
个人感悟《摩登时代》不仅仅是一部让我们轻松发笑的电影作品—它更是一部能引发深思的艺术结晶。
电影所描绘的画面可以简化为一系列快节奏的动作场景与黑白画面结合的视觉艺术形式;但其内涵则深深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悖论—在物质日益丰盈的同时,人心却逐渐荒漠化。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了工厂里的工人因生产机械化而异化的现象,表现人和机械的冲突。
百度百科上对异化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有这样的说明: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
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家露出了其毫无节制攫取利益的丑恶嘴脸,在一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冰冷的管理制度下,工人们缺少关怀,没有自我,得不到尊重。
在《摩登时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老板想通过引进一种未知的仪器来达到减少工人就餐所花费时间的目的,但他不曾考虑仪器的安全问题,便随意在主角身上进行试验,结果机器在运转时出了故障,这使主角受到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侮辱。
而作为工人的主角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无疑是对现实中强势的资本家残酷对待弱势的工人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无视工人们的死活,不断苛求更快的生产线速度,无休无止的压榨工人们的休息时间,使工人长期处于身体劳累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
工人们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
而《摩登时代》的主角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被压榨的环境下,被无奈地异化成冷漠、麻木的“机械般”的“工具”,只会不停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