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3
《液体压强》教案〔精选12篇〕篇1:《液体压强》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亲密联络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引入探究课题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
〔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二〕猜测:学生考虑: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篇2:《液体压强》教案一、设计意图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局部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敏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比照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的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9.2《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二节,本节课既是压强知识的延伸扩展,又是学习大气压强知识的基础和铺垫。
本节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本节课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第二课时,连通器的原理,船闸。
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我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本节重点放在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2)难点:公式P=ρgh的理论推导的理解。
难点的突破,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让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嘉明中学的郑霞。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压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四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是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也为后一节大气压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掌握液体压强公式.⑵.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初步掌握分析概括能力⑶.情感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难点:如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设想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二、学情分折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我适当引导即可。
三、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设疑诱导法、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
2、学习方法:本节采用观察、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的压强特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我向学生展示这三张图片,并针对三张图片提出相应问题。
(1).潜水深度不同的潜水员为什么要穿不同的潜水服?(2).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过活的带鱼?(3).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为上窄下宽,呈梯形状?通过这几个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设疑诱导法从而引出今天的内容——液体压强。
下面我将以我们学校课改的模式进行教学。
我校课堂教学分为学、展、点、练四个部分。
一、学:学分为两部分,分别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我们学校把它放在课外完成,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要求学生通过个人看书,然后把导学案上自主学习内容完成,。
液体的压强【引言】液体的压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力和面积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解释什么是液体的压强,并介绍液体的压强的计算公式与相关实验。
【主体】I. 液体的压强定义与背景知识液体的压强是指液体对单位面积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一个表示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指标。
压强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液体的压强来了解液体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液体的压强来理解水的输送原理,浮力和压缩力等现象。
II. 液体压力的计算公式液体的压强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压强 = 力 / 面积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²),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可以让我们了解液体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大小,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III. 液体压强的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液体压强的概念,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液体对物体施加的压力。
一个经典的实验是水压实验,其步骤如下:1. 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管,将其一端固定在水槽底部。
2. 将水注入玻璃管中,观察水对玻璃管底部的压力。
3. 通过改变注入水的高度来观察压强变化。
实验显示,随着注入水的高度增加,玻璃管底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
这说明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IV. 液体压力的应用液体压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液压系统:例如,液压千斤顶、液压刹车系统等。
在液压系统中,通过改变液体的压强,我们可以实现机械装置的运动控制。
2. 液体的浮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压强成正比。
3. 液体的压缩性:当液体受到外力压缩时,液体的压强会增大。
【结论】液体的压强在物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研究液体的压强,可以更好地理解液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帮助我们量化液体的压力大小,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示液体对物体的压力。
液体压力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液体力学的认识。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7篇《液体的压强》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由“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及“连通器”三个问题组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刚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由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引出液体的压强。
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能巩固前内容,让学生懂得除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气体也会产生压强。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是物理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我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接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三峡船闸”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从理论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因为其中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模型法)尽管在前面已初步接触,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理解,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陌生,我将主要用分解问题、由浅入深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4、课时安排:本节安排1课时5、教具准备:在这节课中,我准备的器材如下:教具: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铁钉、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盛水的大圆筒、刻度尺。
学具:薄膜手套、U形管压强计、刻度尺、盛水的大圆筒、水、盐水(或煤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记;学生长处是对知识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希望每节物理课都有实验,但不了解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思考问题。
液体的压强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物理课程中“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其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
压强作为物理学基本概念之一,是描述流体静力学性质的关键参数,尤其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液体压强的定义:液体内部分子作用力的表现,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2.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其中P表示压强,ρ表示液体密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液体深度。
3. 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4. 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液体压强随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大。
5. 实际应用:液体压强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坝设计、潜水员潜水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液体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理解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 运用问答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3) 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精神。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物理知识在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液体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
(3) 液体压强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 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的线性关系。
(2) 运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这些重难点,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四、说教法在教学“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突出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液体压强说课篇一:说课一等奖《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的压强》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二节内容,《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我安排了“设计实验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
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并学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自主设计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军事纪实》:《极度下潜》的视频片段的观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四)、教学准备:1.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为一小组2.演示器材:四面贴有橡皮膜的立方体一个、液体底部和侧壁压强演示仪一套、U型管压强计一套、烧杯、水、2个塑料瓶、水槽、红色盐水。
3.学生实验器材:大烧杯、刻度尺、水和盐水、U型管压强计二、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了初步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对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已不再陌生,具体操作时,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液体压强实验说课篇一:液体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作者:潞田中学温和训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把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讲的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大小,连通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安排在第二课时。
今天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3、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难点: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感性的认识;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情九的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学生从《压强》一课了解到“固体压强只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这前置知识会使学生对“液体压强只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的理解产生困惑,有思维障碍。
所以本课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2024液体的压强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液体的压强》,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8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密度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力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液体的压强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液体的压强的概念,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②能力目标:在液体的压强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液体的压强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液体的压强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示例法,归纳法,实验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验装置,以直观呈现液体的压强的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个平衡在水中的气球的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后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为什么气球平衡在水中不沉下去?从而引出液体的压强的概念。
2、概念解释通过示例法和归纳法,我给学生展示了不同液体中同样体积上的压力示意图,并解释了液体压强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深度下液体的压强,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巩固和加深对液体的压强的理解。
4、实际运用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应用液体的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计算液体的压强的方法和步骤。
5、巩固训练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层次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运用概念图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原则,重点突出液体的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以及实验现象的示意图。
通过以上的说课稿,我会对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液体的压强的知识。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压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液体的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和固体压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压强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它也是学习大气压强和浮力等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复杂的物理现象,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和固体压强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相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现象,来建立液体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能够运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液体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2)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0.2液体的压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液体的压强概念,了解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掌握使用公式计算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的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2.实验器材:容器、水平仪、水银柱、注射器等。
3.实验材料:水、油等液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1)引入问题:你有没有发现,潜水员在深海能够承受海水的压力?这是什么原理造成的?(2)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想法。
2. 实验观察(1)实验现象:将水银柱两端放入不同液体中,可以观察到水银柱所受的压强不同。
(2)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液体的压强实验,观察不同液体对水银柱的压强影响。
(3)实验步骤: - 将水银柱两端分别放入水和油中,固定好水平仪。
- 观察水平仪的指示是否发生变化。
- 将水银柱两端放入其他液体中,重复观察实验。
(4)实验总结:通过实验观察,学生总结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种类、高度有关。
3. 模型建立(1)教师引导: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将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联系起来,建立压强的概念。
(2)板书设计:液体的压强公式P = ρgh,其中 P 为压强,ρ 为液体的密度,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液体的高度。
(3)引导讨论: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成正比?引导学生思考。
4. 计算练习(1)教师示范: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指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学生练习:布置一些液体压强的计算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5. 实际应用(1)教师引导:将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计算鱼身所受液体压强、容器底部承受压强等。
压强说课稿(通用5篇)压强说课稿(通用5篇)压强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液体的压强说课稿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液体的压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总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能应用液体压强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公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归纳结论,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观察、思考、记录、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预案:[提出问题]1.水坝为什么上窄下宽?2.潜水员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3.深水炸弹为什么会在设定的深度爆炸?[实验演示]4.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分析论证]这一节课将帮助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知道只要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
那么让我们思考一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力?如图容器装有液体,我们可任意把液体分为上下两层,由于上层的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就会压下层的液体,所以压力是存在的,那么在受力面上就会存在压强。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压强会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多大?引导学生分析论证,设想水中有一高度h截面为s的水柱,计算这段水柱产生的压强,就能得到水中深度为h处的压强。
F=mg=Vg=shgP=F/S=gh这结论与事实相符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压强计、剪去顶部的大可乐瓶、小烧杯、大烧杯、刻度尺、一杯水、一杯浓食盐水。
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把学生的实验报告投影,进行讲评。
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发表日期:2012年5月14日作者:顿坊店乡二中潘正彬【编辑录入:孙方圆】
共有279位读者读过此文字体颜色:选择颜色
【字体:放大正常缩小】【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图片上滚动鼠标变焦】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是学生学习了《压强》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
学习本课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懂得不但固体产生压强,液体也会产生压强。
而且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也为今后学习浮力做好知识铺垫。
所以本节是联系前后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感悟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享受学习的愉悦。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因为这是解释社会生活中相关现象的基础知识。
)
难点: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生对液体压强缺乏感性的认识;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所以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为本课难点。
)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下期,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从新课引入,到教学中间的设疑、亲身体会,处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从观察、实验着手,从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学生从《压强》一课了解到“固体压强只与压力及受力面积有关”。
这前置知识会使学生对“液体压强只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的理解产生困惑,有思维障碍。
所以本课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使学生对液体压强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情,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将以往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并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必须由一定的物理情景和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掌握事物的规律。
所以本课的学法是探究式学习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流程:(我将本课设计成一节实验探究课,按照以下流程来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初步探究——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实践与应用
2.教学过程的设计:
.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2-3分钟)
实验激趣:让同学们用保鲜袋来套住手,放入水中,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
在同学们有了水会压迫保鲜袋,紧贴在手上的感受后,再观看图片。
质疑:1.潜水员为何潜水的深度不同,需要的装备也不同?在深水作业时为何要穿上厚钢板制成的抗压潜水
服?2.潜水艇的外壳为何也要用的厚钢板制成?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初步探究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做好准备。
2).初步探究:感受液体压强。
(3-5分钟)
从以上现象引出问题:液体里面是否有压强?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桌面的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来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实验器材:大水槽,轧孔的塑料瓶,一头有橡皮膜的塑料瓶。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①往扎橡皮膜的塑料瓶中注入水,橡皮膜向外凸起。
可说明水对容器底有压强。
②往扎孔的塑料瓶注入水,有水柱喷出,可说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③将扎孔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④将扎橡皮膜的塑料瓶按压入水中,橡皮膜往内凸起,可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让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不同做法。
教师再适时提问“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现象可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结论:液体对容器底,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
(板书)
这样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讨论交流,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
也为顺理成章地引出液体压强有大小做好铺垫。
3)实验延伸,提出猜想。
(3-5分钟)
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刚才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让学生思考“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一样”并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A.与深度有关; B,与液体重力,体积,质量有关;
C。
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D,与液体密度有关; F.与压强方向有关。
在猜想中如若学生不易提出液体密度这一因素,我可通过一个实验来进行引导,做法是:往两个相同的底部有橡皮膜的瓶子内,分别注入同样多的水和盐水,观察两橡皮膜的凸起程度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密度有关。
如此设计是因为:(1)在实验基础上的猜想,使猜有所依,避免了的盲目性。
(2)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5分钟)
先给学生介绍压强计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然后老师演示了两组实验:
实验一:用大水槽、烧杯两种容器,装入相同高度的水,装的液体重力不同,用压强计验证,液体压强与重力无关。
实验二:用不同形状的水槽和大可乐瓶,注入相同高度的水,用压强计检验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
经排除后剩余的猜想是:深度,液体密度,方向。
才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与学生共同设计一个表格,再用课件展示出来。
探究二: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压强计,装水的大烧杯,装盐水的大烧杯。
序号液体深度/cm 橡皮膜压强计两管存在的高度差/cm
1
水3 朝上
2 3 朝上
3 3 朝侧面
4 6 朝上
5 9 朝上
6 盐水9 朝上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老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指导。
这样的设计先排除学生猜想跟液体压强无关的干扰因素,降低了探究实验的难度。
而表格的设计,让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测量的物理量,使实验更有操作性。
5). 分析论证,归纳结论。
(3-5分钟)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数据归纳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在学生明确影响液体压强的只有哪个因素后,教师顺势给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课标中对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不做要求,所以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过程不需做过多的解析,只让学生有所了解。
而在此介绍这公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6).实践与应用:(5分钟)
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课前的问题:“潜水员在深海为何要穿厚钢板制的抗压服?”“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
这样的设计使本节课前后呼应。
并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7)课堂小结:小结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及时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8)课堂检测:设计第一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液体压强与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无关;设计第二道题的目的是加深学生理解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从而巩固了本课所学重点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第十四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的压强的特点二、液体的压强大小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公式P=ρgh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ρ代表液体密度
①.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g=9.8N/kg
②.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h表示深度
③.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进行试验。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在此,还请各位评委、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