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夜视监控的常见问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红外半球摄像机的常见问题红外半球摄像机作为安防监控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摄像机,其具有外形美观、结构紧凑、防水、防尘和防强光等优点,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使用红外半球摄像机时,还是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从而影响其正常的使用效果。
本文将对红外半球摄像机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介绍,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红外灯不亮当红外半球摄像机的红外灯不亮时,一般是下列原因导致的:•电源故障:如果电源供电不稳定或电源线路损坏,则会导致红外灯不亮;•摄像头故障:红外半球摄像机摄像头异常,会影响红外灯的正常工作;•光敏元件异常:如果光敏元件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红外寻址出现异常。
解决办法:•检查电源线,保证电源线正常;•更换摄像头或对摄像头进行调整;•清洁光敏元件,或对光敏元件进行更换。
问题二:画面不清晰或模糊当在使用红外半球摄像机时,画面不清晰或模糊是常见的问题。
其可能的原因如下:•摄像头调整不当;•窗户或落地玻璃反光;•环境光线过强。
解决办法:•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摄像头角度和聚焦调整;•在适当的位置加装挡光板;•调整环境光线并增加照明。
问题三:存在画面晃动或抖动在记录监控视频时,如果画面出现晃动或抖动,将会影响录制视频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摄像机摆放不稳定/松动;•环境振动/交通运输震动;•画面扫描速度和频率不匹配。
解决办法:•重新安装摄像头,并检查固定是否牢固;•在摄像机周围缓冲减震垫、加强底座的稳定性;•调整扫描速度,使其与监控系统频率相匹配。
问题四:夜晚画面过亮或过暗由于红外摄像机要在低光情况下工作,因此夜晚画面的亮度通常会受到环境或摄像机本身的限制。
可能的原因是:•光线照射角度不当;•红外灯灯泡寿命到期;•光线照射面积过大或过小。
解决办法:•调整照射角度;•更换灯泡;•调整灯的照射范围。
结论红外半球摄像机是安防领域中常用的一种监控设备。
在使用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红外半球摄像机的使用。
红外摄像机晚上效果不好的原因分析
经常听很多朋友用户来电,反映他用的摄像机除了常有的泛白,扎眼之外,另外还有很多雪花点,晚上的时候,如下雪一般。
开始我还觉得不可思议,专程到专营低档红外的电子安防市场拿了几个品牌试了一下,果然,白昼效果还凑和,一到晚上,雪花飘飘。
经过换CCD到过不同的地方实验,总结情况雪花点发生有如下原因:
第一、电流缺乏原因导致雪花点产生
一些室外短距离用集中供电12V很方便,但如果是长距离则不宜采用开关电源来进行集中12V供电。
因为一是长距离红外灯发热量大,12V供电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功率不够,而且全部没有内置散热装置在电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烧坏。
二是电流衰减速度快,可能导致红外灯没能正常工作,CCD照度比较高而得不到红外灯辅光,于是雪花飘飘。
第二、红外灯质量差,红外灯的角度及红外距离跟镜头不匹配导致雪花飘
很多公司为了方便自己的推销及安装,用多种角度不同的灯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使用的好处是同一种灯可以勉强使用不同毫米大小的镜头,坏处是总是让人感觉灯的角度与距离与镜头不合适,当角度不合适的时候,容易出现手电筒现象或者窄电现象。
当距离不匹配时,比方你用12MM镜头,却用十到二十米的灯,那么就会出现灰蒙蒙的现象,远处一片模糊,近处雪花飘飘。
还有,劣质的红外灯,除了装饰外,灯越多,问题越多;灯越集中,发热量越大,越容易烧坏;
第三、手工艺问题。
红外一体摄像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红外一体摄像机近年来颇受大家的欢迎,主要原因是成本低,安装方便,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想不到的问题,下面是我们在生产和销售红外防水摄像机中所遇到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1.防水和散热效果不理想
用的时间长了之后,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汽水(此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外壳的密封效果不够和当时装机时没有考虑到温差。
当红外灯开始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由于部外壳的散热效果不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摄像机的使用寿命。
2.夜视效果不理想
此现象主要表现是手电筒的效果或者是距离不够等等。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红外灯的角度和功能所造成的,我们现在红外摄像机所使用的红外灯又称850红外发射管,峰值波长在850,角度从5-60度可以选择,当红外发射管角度越小时照射距离越远,手电筒的效果就越明显,反之,角度越大就没有手电筒的效果,但是距离就大打折扣。
3.白天色彩还原不够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红外一体摄像机的色彩在白天都会或多或少的偏色,这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摄像机滤光片的问题,一般红外一体摄像机使用能透过一定比例红外光线的双峰滤光片,其优点是成本低,但由于自然光线中含有较多的红外成份,当其进入CCD后会干扰色彩还原,比如绿色植物变成灰白等等(有阳光的室外环境尤其明显)。
4.临界点的反复跳变。
红外夜视监控的常见问题红暴问题有些红外摄像机厂家把能不能制造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无红暴就是高技术.其实,有无红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无红暴,波长越短,红暴越强,红外线感应度也越高.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无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好到10倍.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应当做为红外摄像机的首选项.寿命问题红外摄像机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红外灯的寿命是否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红外灯的制造原理.目前红外灯主要有三种制造模式:1、卤素灯,2、多芯片led,3、单芯片led.卤素灯是一个较传统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大,使用寿命较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估计会逐步地淡出市场.多芯片le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包含4到8颗芯片;另外一种是阵列式发光片,含有10到30颗芯片.为什么做多芯片呢?一些来自厂家的理论是: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想当然地认为照射距离更远.固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红外摄像机就能接收多少红外光.多芯片led因其结构上的固有缺点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当然,比卤素灯强几倍),其优点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阵列式led,电流高达1000ma以上,基本只是一分钱硬币大小,散热就成为一个问题.可led最怕的就是高热啊,不坏才怪呢.同时,多芯片led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每颗芯片都不能有性能上的一点差异,否则一颗芯片坏掉的话整机就全部完了.总体而言,相对于单芯片led而言,多芯片led的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单芯片led灯的寿命都很好呢?事实上,远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led芯片级别很低,杂质超标;有的生产工艺不过关,有漏电现象;有的超功率使用,额定20ma,却使用50ma以上;有的没有保护电路,或电路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单芯片led红外灯快速坏掉.要想保证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选用高等级的led芯片.高等级芯片功率大、一致性好、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很小,一颗高等级led比普通led的品质好10倍,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其次,光学系统设计要合理、发光要均匀、利用率要高、散热要快.第三,要严格控制工作电压.led对电压非常敏感,电压稍高led管芯就会烧掉;而电压略低则发光量又会大大降低.最好匹配高质量的开关电源,交流输入电压最好从170伏到270伏电压都能做到较好的稳压,以适合恶劣的供电环境.第四,输入电源线最好选用抗高/低温、超柔软抗弯曲的.有一个厂家生产的红外灯,输入电源线可在低温零下60度、高温零上250度正常使用,零下四、五十度线缆仍像丝绸一般柔软,这样的产品才值得信赖.角度的问题红外灯是不是视角越大越好?不论是红外摄像机</>制造商还是工程商想当然地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红外灯发射视角越大,选用镜头的余地也就越大,选择广角镜头不会出现“手电筒”现象.所以说,大家都拼命地说自己的红外灯的视角是如何之大.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首先,使用大视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视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比如,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的镜头,那么会有相当部分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部分红外光都浪费了.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视角要与镜头的视角相一致,效果是最佳的.比如有的红外灯,灯的发射角度是用镜头的焦距来表示的.其sk-4.2w-16红外灯,含义是这样的:“-4.2w”表示该灯的额定功率是4.2瓦;“-16”表示该灯的发射角度与f16mm的镜头角度一致,两者是可以配套的.其红外灯按角度分类,目前包括“-4”、“-8”、“-16”、“-35”四个系列,可以和市场上的常用镜头配套.其次,并不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越大,画面效果就越好.有的场合如果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过大,则近处边缘的成像就会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所以,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是镜头角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第三,可以利用“接灯”技术,两个窄角红外灯搭配并调整位置,可以达到广角灯的效果,市场上的“夜鹰”系列红外夜视系统,就是利用“接灯”这种技术,做到了既望远又广角.在同样功率条件下,“接灯”技术可以成倍提高作用距离.总体而言,红外灯的发射角度的问题既是选择问题也是技术问题.不同焦距的镜头应选择相适应发射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视角,而在狭长环境中的应用,就该选用比镜头视角更小乃至三分之一的红外灯.窄视角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通光量的问题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为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分别搭配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摄像机的必须配套产品.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上大量充斥虚标f值的镜头,尤其是变焦镜头,只标短焦不标长焦因而误导工程商,致使用户根本无法辨清谁家卖的是真货,谁家以次充好.建议用户要到专业大型厂家购买镜头.焦点偏移的问题可见光与红外光由于波长不同,成像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在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清晰,而夜间红外光条件下模糊,或者夜间红外光条件下图像清晰,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模糊.可以用三个办法解决.第一,采用自动聚焦一体化摄像机;第二,采用ir专用焦点不偏移镜头;第三,采用专业的调整工具,在现有镜头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偏移.色彩问题所有的黑白摄像机都是感应红外光的.红外光线在可见光条件下对于彩色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彩色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彩色摄像机的滤光片就是阻止红外线参与成像.要想使彩色摄像机感应红外线现在有两个做法,第一,切换滤光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挡住红外线进入;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移开滤光片,让红外线进入,这种方案得到的图像质量好,但成本高并且切换机构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故障率.第二,在滤光片上打开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光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灵敏度的问题摄像机灵敏度是红外夜视监控的核心部分.灵敏度越好,对红外线的感应能力也越强.当然,灵敏度越好的摄像机价格也越昂贵.一般来讲,50米以内的红外夜视系统,选用0.1勒克斯的摄像机就比较好;50米到100米范围的夜视系统应该选用0.01勒克斯的摄像机;100米以上的夜视系统应选用0.001勒克斯以上的摄像机.当然,随着灵敏度提高,摄像机的价格会有较大的递增.当然,和其它许多产品一样,摄像机虚标指标的现象特别严重.我曾拿过一款0.1勒克斯摄像机和一款标称0.0001勒克斯的摄像机作对比,后者竟不如前者.更多的摄像机厂家,人为地提高信号强度,灵敏度是很不错,但信噪比很差,导致夜间图像“雪花点”很多很大.距离的问题一百个人做红外产品就会有一百个红外夜视距离的标准.我看还是应该以客户的应用效果为标准.客户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清人!什么“可视距离”、“发现距离”,这些不确定的说法都是含混不清的.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许多倍,可视距离也可相差很多.所以说,把某一盏红外灯具体地定为是多少米的说法是不甚科学.一盏红外灯的作用距离,只能与确定品质的摄像机和镜头共同匹配才能确定其作用距离.还有,因为应用的环境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最好留有一定余量.摄像机经常无视频信号的原因做的一个校园的监控,过了半年之久进来发现有一路监控摄像机总是无缘无故的无视频信号,只要重启一下电源就好了但是坚持不了几天,前端电流电压都是在正常范围内,查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结果,这个现象要从多个角度来看,不是那么简单的,大概列举一下可能性,供排查:1、监控摄像机自身故障,因为只有这一个监控摄像机出现这个故障,那么可能出现在摄像机的内部程序死机,断电重启后恢复,后期继续死机;解决方法:更换2、电源供电不足:开关电源自身功率不够,导致开关电源过热,从而出现热保护,检查方法到现场模电源是否有温度,如果冷冰冰的就是电源死机,解决方法:更换电源;(这种现场常出现在开关电源上)3、传输线路有电源:在视频传输线路上如果与交流电搭接,会导致监控摄像头以及分配器内部的电解电容充电,从而导致阻挡视频信号输出,这个我在实验室测试过,也在数个现场发现这个问题。
解析红外半球摄像机的九大问题
随着监控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宽,半球摄像机凭借安装调试的方便性、监控隐蔽性等优点,被大量地应用于室内监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此,小编搜罗总结了红外半球摄像机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问题一:红外半球摄像机彩色失真、偏色
可能是白平衡开关(AWB)设置不当,也可能是环境光照条件变化太大,此时应检查开关设置是否在OFF位置,应想办法改善环境的光照条件。
问题二:夜视型红外半球摄像机白天此现象一般因机器使用环境有反射物或在范围很小的空间使用,因红外光反射导致,解决此现象首先应确定使用环境是否有反射物,尽可能改善使用环境,其次检查机器的有效红外距离与实际使用距离是否相应;若一台长距离红外机器在很小的空间使用会因红外光过强导致机器问题三:红外半球摄像机系列机器晚上出现应该说,现象是机器装配不当导致的,装配时感光器件(光敏电阻)离红外半球摄像机距离过远会导致红外灯启动不完全造成机器夜间照度差;出现问题四:画面出现几道黑色竖条或横条混动
这种情况一般是机器供电电源输出电压的纹波太大,应加强滤波并采用性能好的直流稳压电源。
问题五:防水和散热效果不理想
用的时间长了之后,摄像机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汽水(此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外壳的密封效果不够和当时装机时没有考虑到温差。
当红外灯开始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由于外壳的散热效果不够,这样就会大大降低摄像机的使用寿命,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
监控摄像常见故障和处理方法1、红外机系列机器晚上出现图像照度差、发白或有亮白色光圈现象该现象是机器装配不当导致的,装配时感光器件(光敏电阻)离半球距离过远会导致红外灯启动不完全造成机器夜间照度差。
出现图像发白或亮白色光圈现象主要因红外发光管发出的红外光通过球罩折射到镜头所致,解决此现象就是避免让红外光折射到镜头表面,通常采用海绵/胶圈进行镜头与红外光的隔离,在装配时一定要将球罩/玻璃紧贴海绵/胶圈,防止漏光;雨罩反射红外光致镜头也会导致此现像。
2、夜视型红外防水机白天图像正常,夜间发白此现象一般因机器使用环境有反射物或在范围很小的空间使用,因红外光反射导致,解决此现象首先应确定使用环境是否有反射物,尽可能改善使用环境,其次检查机器的有效红外距离与实际使用距离是否相应;若一台长距离红外机器在很小的空间使用会因红外光过强导致机器图像发白。
镱头里面起轻微雾也会有此现象。
3、无图像首先检查外加电源极性是否正确,输出电压是否满足要求(电源误差C12V±10%,AC24V± 5%),其次检查视频连线是否接触良好;若是使用手动光圈镜头需检查光圈是否打开,自动光圈镜头则需要调节LEVEL电位器使光圈在合适位置4、彩色失真、偏色可能是白平衡开关(AWB)设置不当,也可能是环境光照条件变化太大,此时应检查开关设置是否在OFF位置,应想办法改善环境的光照条件。
监视器刚买回来时或在用过一段时间后,四角会出现色彩差异,有时蓝色东西在监视器上去显示成了红色.监视器的屏幕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无法修复的,叫色纯度不良,是由于现象管内部的荫罩扭曲,电子束不能够正确的轰击所需要的颜色的荧光粉,而出现偏色,多以块状呈现,且区域固定。
另一种现象为消磁问题了,是可以修复的,显象管被误磁化后,也引起电子束在攻击荧光粉时发生偏转。
5、图像出现扭曲或几何失真这种现象可能是摄像机、监视器的几何校正电路有问题或光学镜头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视频连接线缆或设备的特征阻抗与摄像机的输出阻抗不匹配。
红外夜视摄像机的两个问题:
1、红外监控摄像机红外灯的启动与CCD程序设定的彩转黑并不同步,因而会出现红外灯已经启动,而CCD板仍然为彩色画面,这时画面仍然为彩色,但是CCD同时接收到一部分红外反射,画面暗的部分会被动变为黑白,此时画面就会出现既彩色又黑白的混乱状态,彩色的部分会出现明显的彩色噪点影响,或者CCD已经转为黑白,但是红外灯还未启动,导致夜视画面效果糟糕。
2、
2、红外监控摄像机的CCD彩转黑往往并不充分,或者说并未完全彩转黑,仍有一部分彩色的信号点,会影响黑白画面的对比度与清晰度,因此我们通常会看到某些摄像机夜视画面灰蒙蒙一片,看不清晰。
瑞斯腾推出最新的同步技术,即红外灯启动与CCD板彩转黑和双滤光片ICR同步配合工作,即当红外灯开启后,CCD板则转为纯黑白画面,解决了普通红外机的彩色噪点问题,并且威亿合利采用最新的技术使得CCD转为纯黑白画面,使得夜视黑白画面获得了更好的清晰度与对比度,再配合性能卓越的ICR双滤光片切换,降使得红外监控摄像机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获得最纯粹的优质画面,此机型可完全替代传统的双CCD摄像机,而且在成本方面远远地低于前者。
红外摄像机晚上白茫茫只有3点可能摘要:很多摄像机工厂头疼得很,有时无法解决问题,带来不小的损失,有时问题解决了,也不知道怎么解决的。
红外摄像机2大顽症困扰了多少安防技术人员,第一就是镜头老化后偏焦,第二就是红外摄像机起雾,晚上白茫茫,镜头偏焦在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今天主要分析,为什么红外摄像机晚上汇款白茫茫呢?红外摄像机的技术日益成熟,很多问题都比原来改善多了,但凡事不能完美,安防工程商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搞得头大,三天两头就会接到客户电话说监控系统才装几天就模糊了,像有一层白雾。
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呢?红外摄像机的发展门槛很低,安防行业虽然在不断发展,但同时弊端也较多。
像市场上的众多OEM商家,外面一层打着品牌的旗号高喊,里面还不知道包的是什么东西。
一切为了自己的成本利益,顾使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从而致使红外摄像机会有其寿命问题,起霜、起雾问题、出现雪花闪烁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如下:1、改善主板电流。
2、保持机子干燥。
3.镜头档光要好。
其实起雾也和镜头有关系的,有的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专采购一些便宜的原料,就目前市场的产品而言,保守估计有50%的不合格产品。
XX高品质红外摄像机不惜成本采用的世界顶级元器件,对每一批来料都经过严格的审核,XX的供应商都要签订原材料假一赔十的合同,目的就是要做高品质的红外摄像机。
另外XX定做特大型干燥机,XX人视每一道工艺细节如生命,要把最好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
其实大家在讲"起雾",大部份并不是水气,想想LED板那么热,一般除雾用的加热器都没它热,水气早被蒸发掉了.看起来像起雾,有几个原因:1.镜头遮光圈漏光及没跟玻璃密合,红外光折射进镜头.,尤其4mm最严重;2.机板本身参数不对,如果只是拿一般机板换个滤光片就拿来用,肯定出问题,白茫茫一片,但白天还行;3.老问题: 过热,CCD 白底往上浮,看起来就发白雾了。
水雾主要是防水不够好,再加上空气的潮湿,红外灯及CCD板工作时产生热量就导致水雾,起雾应该是红外摄像机里面的湿气在机子温度快速上升所致。
红外摄像头维修方案红外摄像头作为一种重要的监控设备,常常被安装在各种场合中,如银行、商场和学校等公共场所,以及各种工业生产场所,用于实现对周围环境的监控和安全保护。
但是红外摄像头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给后续的使用带来困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红外摄像头维修方案,供用户参考。
1. 摄像头图像不清晰摄像头图像不清晰是一种常见的问题,通常由以下因素引起:•摄像头镜头污垢:首先检查摄像头的镜头是否有污垢,如灰尘、蚊子尸体等。
如果有此类问题,可以通过擦拭镜头的方式解决。
•红外灯亮度过高或过低:一般来说,我们在使用摄像头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红外灯亮度的调节。
如果红外灯光太亮,会导致部分物体的亮度被过分提高而失真,如果红外灯光太暗,夜视效果的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要根据实际照明情况,合理地调节红外灯亮度。
•摄像头位置太远: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将摄像头放得比较远,但这会导致摄像头的成像不清晰,如模糊不清、画面有噪声等。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调整摄像头最佳视距、购置更高级别的设备等方法解决。
2. 摄像头无法启动如果摄像头无法正常启动,通常由以下原因导致:•摄像头与电源连接不良:检查摄像头与电源的连接是否稳定,是否存在进水和接触不良等情况,如发现问题,需要重新连接。
•摄像头供电不足:摄像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供电范围,如果供电过低,会导致无法正常启动。
需要检查摄像头的供电规格是否符合要求。
•摄像头软硬件故障: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可能是摄像头的软硬件部分出现了故障。
这种情况下,需要联系相关维修人员来寻求帮助。
3. 摄像头温度过高摄像头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出现该问题通常由以下原因:•外部环境温度过高:有些场合中,摄像头的运转环境的温度过高,会导致摄像头出现故障。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现场适当换个位置,保证摄像头的散热效果。
•摄像头风扇故障:某些情况下,摄像头风扇的故障会导致设备温度过高。
关于红外的些小想法,由来已久,正值五一放假来临之际,随便写写,有些想法是公司由来已久,有些是同事告知,有些是在同行那儿收集,现在,趁这个五一放假而有小小空时,在自己喜爱的千家上,写一下关于红外的随笔,希望能得到行家的指正;红外系列目前是监控工程中最常用的了,而早期的红外夜视系统不是用在民用的,崦主要应用于军事方面,但主动红外夜视系统由于发射红外线,易于被敌军所发现,因而在军事上基本淘汰,但应用于民用方面还是有很大发展的。
现阶段的红外系统最简单的配置是:摄像机、镜头、红外灯、红外灯电源;这里所指的摄像机要求是低照度摄像机,且红外灯发射的红外波长该摄像机能够接收,镜头则要求是夜视镜头,主要指标是F值,F值越小,夜视效果越好。
夜视系统的夜视距离是个综合指标,只有摄像机、镜头、红外灯三者配置合理才能实现理想的视距,此外还与所观察的目标的对比度有关,有些人不把夜视距离看成是有机体的综合指标,而只是片面的强调某一因素,而忽略其它因素,这在工程选配器材上是不可能的。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一点的说法应如下表述:用底照度为0.01LX,清晰度为420TVL的摄像机,配一个F值1.4的8mm镜头,配一个15米的红外灯,观察人的夜视清晰距离为15米。
所以说夜视距离是个综合指标。
此外,还应注意彩色摄像机是不能用于夜视的,因为彩色摄像机前的滤色片会滤掉红外光,CCD不可能成像。
有经验的器材商及工程商一般不会出现器材配置问题。
但由于有些工程商对夜视系统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发生夜视距离不理想的问题,给工程商的验收造成了很多麻烦,所以建议工程商在购买夜视器材时向红外灯生产厂家多咨询,讲一讲工程现场环境,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这样厂家将会配合你把器材配得更合理,使验收顺利通过。
另外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客户经常会问到一个红外距离的问题,比如:你们红外40米的多少钱?碰到这种问题,我们总是需要很耐心的跟提问者沟通,因为这个问题,无异于跟整形医生说:医生,弄漂亮要多少钱?呵,不同的人,漂亮的标准不一样,不同的人,其的改造工程也不一样;说红外摄像机的距离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弄清楚几个因素;1.摄像机在最低照度时产生的图像清晰度,是用电视信号测试卡进行测式的,其黑白相间的条纹,要求黑色反射率近于0%,白色反射率大于89.9%。
红外半球摄像机几个常见问题红外半球摄像机镜头的通光量的问题: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
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
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夜视监控的必须配套产品。
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
红外半球摄像机内的红外灯选用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区间从几个纳米(1nm=10-9m)到1毫米(mm)左右。
人眼可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称其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红、橙、黄、绿、青、兰、紫光,波长比紫光短的称为紫外光,波长比红外光长的称为红外光。
红外半球摄像机红外灯的选用,关系到红外半球摄像机寿命、有效照射距离、范围。
寿命问题卤素灯: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惊人,使用寿命很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并不真的能够做到远距离,估计很快会退出市场。
LED红外灯:因为其成本造价低,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红外产品,其缺点为照射距离近(单个LED的光学输出为5mw-15mw)、角度小(7至12度)光线分布不均体积大等。
多芯片LED:多芯片LED(还有LED阵列)最初设想: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想当然地认为照射距离更远,这可真是典型的外行技术理论?当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而是被摄像机选用了多少红外光。
因其结构先天固有缺点,多芯片LED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
最关键LED灯发热最怕高温,多芯片发热量又大,寿命非常差。
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
距离首先,红外灯的最大照明范围取决于天气条件、物体的反光率和周围的光照水平,红外聚光灯最远的投射范围基本如下:(最理想值)500W=150至200米300W=80至120米50W=15至30米30W=5至15米(该数值为基本数值,并非绝对)。
红外摄像机晚上看不清的原因
【】很多用户放映红外摄像机到了晚上一启红外,照出来的画面就像似刮
风一样,乱飘东西一样。
其实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一:线路方面
1,白色闭路线,应该不是视频线。
如果是用作有线电视用的叫射频线。
视频线一般是黑色的。
不过您的距离近问题不大,这个问题不会使您这个红外
摄像机效果灰蒙蒙的,以后工程要注意这个问题。
2,您没有讲您用的电源线用的多粗,这是很关键的。
直流12v 的远距离传输是需要相当粗的电源线。
按照我的经验和标准在50 米到120 米的线距要用2*1.0 的电源线。
您在红外摄像机处量一下挂上摄像机后的电压够不够12v,如果不够,当然夜间也就看不见。
您就将原线路走220v 到后面挂12v2A 的电源就好了。
二、光干扰
1,您的红外摄像机应该是一般行内称呼叫“60机”,这个外壳的直径是
60mm 的。
一般厂家装的单玻璃,也就是摄像机前盖就是一张玻璃的那种。
镜头外面有一圈海绵是阻止红外发光管发出的光照射进镜头,从而干扰摄像机正
常成像。
如果是白茫茫的话,几乎是那圈海绵没有抵到玻璃而形成的光干扰。
解决办法就是把外壳前盖拆开,把海绵提高点,再盖上前盖。
2,60 机一般有2 种:飞罩、卡罩。
如果是飞罩,您把遮阳罩向上扳点; 卡罩就往后面滑点。
有可能是红外灯照射到遮阳罩反射到镜头上形成光干扰。
3,注意安装环境,摄像机前面有没有灯光干扰,这也是造成灰蒙蒙白茫茫的因素之一。
红外摄像机夜晚监视效果不佳缘由为何?1、电流不足原因导致雪花点产生一些室外短距离用集中供电12V 很方便,但长距离红外灯发热量大,12V供电不稳定可能导致功率不够;而且全部没有内置散热装置在电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烧坏;二是电流衰减速度块,可能导致红外灯没能正常工作,在CCD照度比较高的而得不到红外灯辅光,于是,雪花飘飘;2、红外灯质量差,红外灯的角度及红外距离跟镜头不匹配导致的雪花飘。
很多公司为了方便自己采购及安装,用多种角度不同的等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使用的好处是他们同一种灯可以勉强使用不同的毫米大小的镜头,坏处是总是让人感觉灯的角度与距离与镜头不合适,当角度不合适的时候,容易出现手电筒现象或者窄电现象;3、手工艺问题:很多人手工的时候,红外灯不集中,散光了;分散的光线导致到处有光,但一片灰蒙蒙的现象;红外灯前端的棉花挡光不严密,集中红外红散灯因此一片苍茫现象。
4、内置的是低劣摄像机,照度极高,很多工厂为了在同样的红外灯辅光前提下获得更亮的图像,人为的调高CCD的灵敏度;因为很多生产厂商为了价格竞争,使用非常低劣的摄像机内置里面,这种摄像机在红外灯补光不足的情况下,于是人为调高CCD的增益灵敏度,跟我们在硬盘录像机上调高亮度一样,是极易出现雪花现象的;5、电路设计不合理:生产红外摄像机,不仅仅是将红外灯直接装到摄像机里面然后就行了,二是要在装之前,对其摄像机电路重新设计并老化处理。
而市面上很多小型加工厂就是使用廉价的电子原件,买廉价的红外灯,直接用电烙铁焊接上去对于电路没有重新设计也没有进行老化处理;另外一些做低端产品的工厂,为了省钱,把控制电路板的控制板去掉或者跟灯板集成一起,这很容易导致红外灯受电路不稳定而发热,使本来就劣质的红外灯更不能正常工作;6、另一个可能是,在室外比较多灰尘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野外,具有可能是摄像机的红外灯把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的颗粒拍下来了,这在白天红外灯不开启的情况下,肉眼及摄像机感觉不明显的;这种是环境所然。
本人也是新接触安防这个行业,通过浏览各大行业内的网站,搜集了一些安防监控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档所有内容来源于各大论坛和网页,内容可能会有稍许的错误,也欢迎各位在发现时,能及时告诉我,方便改进。
江苏众城线缆有限公司欢迎您的咨询和指导。
红外摄像机晚上产生雪花点原因第一、电流不足原因导致雪花点产生一些室外短距离用集中供电12V很方便,但如果是长距离则不宜采用开关电源来进行集中12V供电.因为一是长距离红外灯发热量大,12V供电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功率不够,而且全部没有内置散热装置在电流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烧坏.二是电流衰减速度快,可能导致红外灯没能正常工作,在CCD照度比较高而得不到红外灯辅光,于是,雪花飘飘。
第二、红外灯质量差,红外灯的角度及红外距离跟镜头不匹配导致雪花飘很多公司为了方便自己的采购及安装,用多种角度不同的灯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样使用的好处是他们同一种灯可以勉强使用不同毫米大小的镜头,坏处是总是让人感觉灯的角度与距离与镜头不合适,当角度不合适的时候,容易出现手电筒现象或者窄电现象。
当距离不匹配时,比如你用12MM的镜头,却用十到二十米的灯,那么就会出现灰蒙蒙的现象,远处一片模糊,近处雪花飘飘。
第三、手工艺问题很多手工安装的时候,红外灯不集中,散光了。
分散的光线导致到处有光,一片灰蒙蒙的现象。
红外灯前端的棉花档光不严密,因此一片苍茫现象.镜头使用中常见问题监控镜头指监控摄像机的镜头,由于监控摄像机只是一个单一的视频扑捉设备,镜头的像素和分辨率比电脑的视频头要高但是赶不上专业的数码相机或DV。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有用户提出该摄像机能看清楚多么远的物体或该摄像机能看清楚多宽的场景等问题,这实际上要由所选用的镜头的焦距来决定,另外还与所选择的摄像机的分辨率及监视器的分辨率有关。
光学系统的焦距是指光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而镜头的焦距实际上就是构成镜头的组合光组的焦距,它决定了摄取图象的大小,用不同焦距的镜头对同一位置的物体摄像时,配长焦距镜头的摄像机所摄取的景物尺寸就大,反之,配短焦距镜头的摄像机所摄取的景物尺寸就小。
红外夜视监控的常见问题作者:深圳市施耐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一个的安防展会上,看到一个似乎很专业的红外灯厂家,搞了一个好像农村大锅锅盖一样大的巨型红外灯,号称可以达到几千米,很是吓人,问他配套什么样的摄像机,什么样的镜头,在什么环境下可以达到标称的效果,则不知所云.纵览天南海北,这么多的红外灯制造商信誓旦旦地标称自己的红外灯照射距离是100米或200米等等,还发明了“足米”这一名词,从而误导工程商好像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而不管厂家如何宣传,工程商就是不信并认为标称100米的红外灯能勉强用到50米就不错了.很多负责任的工程商,更是买了无数的红外灯也达不到用户的要求,真是有苦难言,那么,红外灯真的有固定照射距离吗?红外夜视监控就只涉及红外灯技术吗?无数的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就任何红外灯本身来说,绝对不存在固定的照射距离,任何孤立地标注红外灯照射距离的做法,都是很不科学的.也有还算专业的人士和厂家,朦胧地意识到红外灯要想达到理想的照射效果,需要优秀的摄像机和性能出色的红外镜头.而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是,需要0.00 1 lux以上的红外感应摄像机,最好是黑白的;需要某种特别的红外镜头,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问题是,任何一个从事专业光学研究和制造的工作者都知道,这些所谓的红外透过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镜头,真的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红外透过率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将从红外夜视监控系统中常见的几大问题入手,针对目前广大用户在使用该类产品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展开视角独到的剖析,一定会为广大工程商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知带去有价值的参考.红暴问题有些厂家把能不能制造出无红暴红外灯当做一个技术问题来宣传,好像有红暴就是低技术,无红暴就是高技术.其实,有无红暴只是一个选择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波长超过700nm的光线叫做红外线,900nm以上的红外线基本无红暴,波长越短,红暴越强,红外线感应度也越高.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红外灯,一种是有轻微红暴的,波长在850nm左右,一种是无红暴的,波长在940nm左右.同一款摄像机,在850nm波长的感应度,比在940nm波长的感应度好到10倍.所以850nm这种有轻微红暴的红外灯拥有更高的效率,应当做为红外夜视监控的首选项.寿命问题摄像机的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红外灯的寿命是否也能达到这个水平?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红外灯的制造原理.目前红外灯主要有三种制造模式:1、卤素灯,2、多芯片led,3、单芯片led.卤素灯是一个较传统的技术,能耗高,发热量大,使用寿命较短,因其使用效率低下,估计会逐步地淡出市场.多芯片le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包含4到8颗芯片;另外一种是阵列式发光片,含有10到30颗芯片.为什么做多芯片呢?一些来自厂家的理论是:红外灯照射距离不够是因为能量不够,更多的芯片集合在一起,当然能量就大,想当然地认为照射距离更远.固然,更远的距离需要更大的能量,但并不是红外灯发出了多少红外光,摄像机就能接收多少红外光.多芯片led因其结构上的固有缺点没有发光焦点,发光光学系统不合理,有用光效率也比较低(当然,比卤素灯强几倍),其优点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阵列式led,电流高达1000ma以上,基本只是一分钱硬币大小,散热就成为一个问题.可led最怕的就是高热啊,不坏才怪呢.同时,多芯片led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每颗芯片都不能有性能上的一点差异,否则一颗芯片坏掉的话整机就全部完了.总体而言,相对于单芯片led而言,多芯片led的寿命是远远不够的.单芯片led生产工艺简单,品质容易保证、发热量低、发光光学系统合理,是做红外灯理想的器件,理论上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单芯片led灯的寿命都很好呢?事实上,远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led芯片级别很低,杂质超标;有的生产工艺不过关,有漏电现象;有的超功率使用,额定20ma,却使用50ma以上;有的没有保护电路,或电路设计不合理,这些都会导致单芯片led红外灯快速坏掉.要想保证红外灯的寿命,首先要选用高等级的led芯片.高等级芯片功率大、一致性好、发光效率高、发热量很小,一颗高等级led比普通led的品质好10倍,当然价格也非常昂贵.其次,光学系统设计要合理、发光要均匀、利用率要高、散热要快.第三,要严格控制工作电压.led对电压非常敏感,电压稍高led管芯就会烧掉;而电压略低则发光量又会大大降低.最好匹配高质量的开关电源,交流输入电压最好从170伏到270伏电压都能做到较好的稳压,以适合恶劣的供电环境.第四,输入电源线最好选用抗高/低温、超柔软抗弯曲的.有一个厂家生产的红外灯,输入电源线可在低温零下60度、高温零上250度正常使用,零下四、五十度线缆仍像丝绸一般柔软,这样的产品才值得信赖.角度的问题红外灯是不是视角越大越好?不论是制造商还是工程商想当然地认可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红外灯发射视角越大,选用镜头的余地也就越大,选择广角镜头不会出现“手电筒”现象.所以说,大家都拼命地说自己的红外灯的视角是如何之大.这种好像很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很不科学的.首先,使用大视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视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比如,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的镜头,那么会有相当部分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部分红外光都浪费了.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视角要与镜头的视角相一致,效果是最佳的.比如有的红外灯,灯的发射角度是用镜头的焦距来表示的.其sk-4.2w-16红外灯,含义是这样的:“-4.2w”表示该灯的额定功率是4.2瓦;“-16”表示该灯的发射角度与f16mm的镜头角度一致,两者是可以配套的.其红外灯按角度分类,目前包括“-4”、“-8”、“-16”、“-35”四个系列,可以和市场上的常用镜头配套.其次,并不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越大,画面效果就越好.有的场合如果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的发射角度过大,则近处边缘的成像就会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所以,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是镜头角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第三,可以利用“接灯”技术,两个窄角红外灯搭配并调整位置,可以达到广角灯的效果,市场上的“夜鹰”系列红外夜视系统,就是利用“接灯”这种技术,做到了既望远又广角.在同样功率条件下,“接灯”技术可以成倍提高作用距离.总体而言,红外灯的发射角度的问题既是选择问题也是技术问题.不同焦距的镜头应选择相适应发射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发射角度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视角,而在狭长环境中的应用,就该选用比镜头视角更小乃至三分之一的红外灯.窄视角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通光量的问题相对孔径决定了镜头的通光能力,相对孔径为f1.0的镜头通光量是相对孔径f2.0的镜头通光量四倍.同样的摄像机、红外灯,分别搭配上述两种镜头,红外作用距离可相差一倍.大孔径镜头在红外监控方面,比常规普通镜头好四到十倍,按理说应该成为红外夜视监控的必须配套产品.但由于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绝大多数红外产品制造商不具备供货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上大量充斥虚标f值的镜头,尤其是变焦镜头,只标短焦不标长焦因而误导工程商,致使用户根本无法辨清谁家卖的是真货,谁家以次充好.建议用户要到专业大型厂家购买镜头.焦点偏移的问题可见光与红外光由于波长不同,成像焦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导致在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清晰,而夜间红外光条件下模糊,或者夜间红外光条件下图像清晰,白天可见光条件下图像模糊.可以用三个办法解决.第一,采用自动聚焦一体化摄像机;第二,采用ir专用焦点不偏移镜头;第三,采用专业的调整工具,在现有镜头条件下也可以实现不偏移.色彩问题所有的黑白摄像机都是感应红外光的.红外光线在可见光条件下对于彩色摄像机来讲是一种杂光,会降低彩色摄像机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彩色摄像机的滤光片就是阻止红外线参与成像.要想使彩色摄像机感应红外线现在有两个做法,第一,切换滤光片,在可见光条件下挡住红外线进入;在无可见光的条件下移开滤光片,让红外线进入,这种方案得到的图像质量好,但成本高并且切换机构会导致出现一定的故障率.第二,在滤光片上打开一个特定的红外线通道,允许与红外灯波长相同的红外光线进来,这种办法不增加成本,但色彩还原略差.灵敏度的问题摄像机灵敏度是红外夜视监控的核心部分.灵敏度越好,对红外线的感应能力也越强.当然,灵敏度越好的摄像机价格也越昂贵.一般来讲,50米以内的红外夜视系统,选用0.1勒克斯的摄像机就比较好;50米到100米范围的夜视系统应该选用0.01勒克斯的摄像机;100米以上的夜视系统应选用0.001勒克斯以上的摄像机.当然,随着灵敏度提高,摄像机的价格会有较大的递增.当然,和其它许多产品一样,摄像机虚标指标的现象特别严重.我曾拿过一款0.1勒克斯摄像机和一款标称0.0001勒克斯的摄像机作对比,后者竟不如前者.更多的摄像机厂家,人为地提高信号强度,灵敏度是很不错,但信噪比很差,导致夜间图像“雪花点”很多很大.距离的问题一百个人做红外产品就会有一百个红外夜视距离的标准.我看还是应该以客户的应用效果为标准.客户的标准是什么?是看清人!什么“可视距离”、“发现距离”,这些不确定的说法都是含混不清的.不同档次的摄像机、镜头之间的匹配,对于同一盏红外灯发出的光线感应度可能相差许多倍,可视距离也可相差很多.所以说,把某一盏红外灯具体地定为是多少米的说法是不甚科学.一盏红外灯的作用距离,只能与确定品质的摄像机和镜头共同匹配才能确定其作用距离.还有,因为应用的环境不同,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最好留有一定余量.总结:红外夜视到底能做到多远?技术到家的话,100米以上的红外夜视系统并不是什么难事.技术到家,指的是必须同时精通红外灯技术,红外感应摄像机技术和红外感应镜头技术,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市场上产品,距离已经做到500米以上, 只是造价比较高,民用市场还比较受限制. 红外夜视监控中,存在很多的常见技术问题和疑难解惑,本文借此机会与广大读者和工程商做一个沟通,同时希望能为工程商和用户对红外夜视监控的进一步认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