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与微电影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1
微电影的定义及产生原因微电影:2010年12月,凯迪拉克和中影集团携手吴彦祖斥1.3亿巨资合拍了《一触即发》,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概念:微电影。
《一触即发》即号称全球首部微电影。
接着许多公司都开始将微电影作为一种营销传播的手段,并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因为它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完全不同于电视广告、电影和网络视频。
从广义上来说,所有适合微博平台收视与传播的3-5分钟短视频都是微视频,包括新闻、音乐、体育、娱乐、拍客、短片等等,主要是用来满足用户的基本信息消费。
微电影则是特指由专业团队制作、用电影的叙事手法表达内容,然后利用微博进行收视和分享传播的短片。
微电影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企业的商业诉求。
1这是新浪给出对微电影的定义。
而大多数人认为,微电影是片长在30秒—300秒之间,具备与传统电影大片同样的高制作水准、符合当下主流人群对精神自由的进一步追求,碎片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使过去曲高和寡的电影艺术回归大众化。
由于微电影受到片长的时间限制,能否让微电影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之内将影片的情节紧凑且完整的呈献给观众,同时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塑造出来,成为衡量一部微电影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
微电影有着它独特的受众,根据2011年12月的中国微电影分析报告显示,19—39岁的人群占微电影受众的73%,,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平台难以覆盖的高端人群、中坚人群、意见领袖人群;他们对新媒体有着天生的敏锐感,对为电影这类新生网络事物有着强烈的关注度,所以以他们为主要目标开展品牌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
从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到《66号公路》;益达的《酸甜苦辣》系列;三星盖世的《纵身一跃》等优秀的微电影都散发着其独到的魅力,显然它不是新瓶装旧酒,它能够在互联网上成燎原之势发展,有着它现实的客观因素:一、微电影是Web3.0的必然产物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广告的新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历史条件,可以一句话概括为Web3.0 造就了微电影。
微电影微电影,是一种以短片形式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的电影形式。
相比于传统电影而言,微电影的时长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但却能通过精巧的叙事技巧和紧凑的编剧,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和情感共鸣。
微电影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的背景下,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并且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和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微电影的特点之一是短小精悍。
相比于传统电影需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观看,微电影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
这种紧凑的时间安排要求编剧和导演对于故事节奏和场景切换都有着精准的掌控。
此外,微电影还常常以简洁的叙事方式将情感表达给观众。
通过短暂的篇幅,微电影能够把握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微电影的创作者通常是一些年轻的导演、编剧和演员。
相较于传统电影的制作成本较高,微电影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使得更多的创作者有机会参与到电影创作中来。
近年来,许多年轻的导演通过微电影走红,为他们之后的电影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微电影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新人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微电影制作的简便性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相比于传统电影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微电影可以轻松地使用手机等便携式设备进行拍摄和剪辑。
这种简便性使得微电影具有一种更为真实和接地气的特点,更贴近生活。
许多微电影以现实生活中的插曲为素材,通过真实的情感和场景,打动观众的心灵。
同时,微电影也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创作者可以尝试各种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通过创新的形式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微电影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和思考社会问题的平台。
通过短片形式,年轻人可以借助微电影来探索自己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
微电影可以触及各个领域的主题,从爱情、友情到社会问题、人生哲学等,都可以通过微电影来进行表达和探讨。
同时,微电影也能够传递出更多年轻人的声音和观点,为社会带来更多思考和启示。
不过,微电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微电影作为影像作品样式,说新鲜也不新鲜,其实微电影最初是从网络短
片演变过来的,后来被赋予了一些小格调,犹如男屌丝穿上了高富帅的名牌,
渐渐气质起来,说实话这年头你没拍个自己品牌的微电影,你官方微博上都不
好意思让人去关注你。
brmtv
在这里,商业微电影先暂时不论,我们只说商业广告微电影,即基于塑造
品牌形象或者为了销售产品的目的而拍摄微电影。
微电影的崛起,让广告主们
在选择TVC广告之外又多了一种影像的选择,在百容影视看来微电影和TVC各
有千秋,互补共生。
说说微电影和TVC的区别之处:
从时间长短上来讲:微电影通常较长,短则60秒,长则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不等。
而TVC则是以秒计算,一般有三种版本5秒、10秒和15秒。
从播放平台上来讲:微电影最普遍传播方式是网络,比如商家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或者新浪、优酷、土豆、爱奇艺等。
而TVC传播平台是电视,当然
也有网络贴片TVC。
从观看人群上来讲:微电影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比如一般的上班族
或者学生等等。
而TVC涵盖的人群更广泛,年龄跨度也很大。
借助视频站点的
数据库,广告主更容易知道微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到底是哪些人观看了他
们的微电影。
从影片格调上来讲:微电影是一种软植入广告的影片,相对比较趋向于娱
乐化,剧情常走文艺情感路线,或者搞怪幽默路线。
而TVC是硬广告,开篇就
噼里啪啦的讲,没时间和你绕弯子,但是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并不是说微电影的
表现手法更出色,而是微电影的时长赋予了更大的弹性创作空间。
微视频的极致即微电影所谓微视频,是指以短小的形式,通过视频来表达和传递信息。
它与传统的电视剧片、电影不同,其时长通常在30秒至10分钟之间,非常简洁精炼,具有直接、有力的冲击力。
微视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便于传播和分享,成为现代人表达和分享情感的重要方式。
随着微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微视频的质量问题。
在大量的低质量微视频中,一些人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微视频制作,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微电影。
微电影是微视频的极致表现,是短小精悍的“小电影”。
不同于传统电影的长篇大制,微电影通过极短的时间和简练的故事情节,以高度集中的方式传达影片的主题和信息。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故事的紧凑性和内核的传递,更加注重画面的表达和情感的切入,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触动观众的心弦。
微电影的极致表现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鲜明的表达风格。
与传统电影制作相比,微电影所需的制作成本更低,更加注重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和才华。
微电影通过短短的几分钟,使观众产生共鸣并铭刻在心。
微电影往往具有鲜明的社会角度和思想内涵,通过简洁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为观众传递信息和启发思考。
微电影的极致表现还体现在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
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不受限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和更强的传播力。
微电影往往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索,呼唤着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微电影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真实震撼的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关注,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微视频的极致即微电影,是一种简洁精悍、短小精炼的新型艺术表达形式。
微电影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通过简洁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具有强大的传递力和启发力。
微电影不仅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引发人们思考的重要力量。
期待未来微电影的更加繁荣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视听享受。
1、片长的优势:网络传播篇幅很短微电影,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篇幅很短的电影,长度一般在30秒至5分钟之间。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去年风靡一时的《老男孩》就长达42分钟,但这基本已是微电影的极限,再长一点就变成电影了。
除了篇幅,微电影与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以影院为主要播出渠道,而是以网络为平台,靠网站以及博客、微博等私人媒体传播。
2、成本的优势:成本极低趋于零如果不算人力成本,微电影的成本可以无限降低,甚至趋于零。
记者通过观看大量的微电影发现,不少作品的成本可以趋于零。
比如张艺谋参演的微电影《致国产电影》,简单地说只是一个媒体记者的采访而已:让几个人给国产电影提点儿意见,张艺谋是其中的一个,并且只说了一句台词:“我就是拍国产电影的。
”韩庚参演的《跳,还是不跳》,也只是让韩庚在一个露天平台上秀了一段舞技,成本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极个别投资较大的,比如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据说投资过千万。
3、广告的优势:易插广告愿者上钩纵观当前活跃在社交网络中的“微电影”,它更多地像是电影与广告的跨界结合,因此也就更像是一部“拍得像电影的高级广告”。
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片,曾因植入广告过多而受到观众和媒体指责,而微电影则不会因为“广告过多”而遭受批评,因为它被放到网上免费观看,愿者上钩。
与传统的电影电视投放广告,微电影更有其优势:省广告费;不受时限,长期有效;便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的宠儿,成为了各大媒体进行品牌推广与活动营销的拳头产品。
4、传播的优势:千万点击轻松赢得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之所以宠爱微电影,是因为它可以轻松赢得千万点击量,引起巨大关注。
目前正在网上热播的《看球记》,由于传言为姜文执导,前三天的点击量高达1000万。
史玉柱的巨人网络公司,也曾拍过一个微电影《玩大的》,轻松赢得了千万点击量。
“找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看开头就能勾起大家的兴趣,片尾结束出现公司的广告。
微电影与TVC有哪些区别
微电影作为影像作品样式,说新鲜也不新鲜,其实微电影最初是从网络短
片演变过来的,后来被赋予了一些小格调,犹如男屌丝穿上了高富帅的名牌,
渐渐气质起来,说实话这年头你没拍个自己品牌的微电影,你官方微博上都不
好意思让人去关注你。
brmtv
在这里,商业微电影先暂时不论,我们只说商业广告微电影,即基于塑造
品牌形象或者为了销售产品的目的而拍摄微电影。
微电影的崛起,让广告主们
在选择TVC广告之外又多了一种影像的选择,在百容影视看来微电影和TVC各
有千秋,互补共生。
说说微电影和TVC的区别之处:
从时间长短上来讲:微电影通常较长,短则60秒,长则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不等。
而TVC则是以秒计算,一般有三种版本5秒、10秒和15秒。
从播放平台上来讲:微电影最普遍传播方式是网络,比如商家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或者新浪、优酷、土豆、爱奇艺等。
而TVC传播平台是电视,当然
也有网络贴片TVC。
从观看人群上来讲:微电影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比如一般的上班族
或者学生等等。
而TVC涵盖的人群更广泛,年龄跨度也很大。
借助视频站点的
数据库,广告主更容易知道微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到底是哪些人观看了他
们的微电影。
从影片格调上来讲:微电影是一种软植入广告的影片,相对比较趋向于娱
乐化,剧情常走文艺情感路线,或者搞怪幽默路线。
而TVC是硬广告,开篇就
噼里啪啦的讲,没时间和你绕弯子,但是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并不是说微电影的
表现手法更出色,而是微电影的时长赋予了更大的弹性创作空间。
【微电影】简介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
它是指符合以下特点的视频短片:1.专门在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上播放;2.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3.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业制作商制作或者委托制作、有导演和艺人或草根群众参与、以产生话题为目的、适合广告植入)。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3“微”特征:1.微时放映(30秒-300秒);2.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3.微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
微电影的内容融合了幽默、时尚、公益、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从理论上来说,当今电影和电视所能涉及到的内容,都可能是微电影的话题内容。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上述传统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可能平移进新媒体时代的“微电影”,这是新媒体受众收视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决定的。
优秀的微电影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故事有意思、桥段有起伏、让观众有参与互动的热情。
近段时间的《老男孩》、《一触即发》等微电影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微电影的兴起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1.广告效应。
如今的微电影多多少少会带有广告的元素,这既是为了微电影融资,也是为广告传播开拓一个全新的途径。
2.视频网站对微电影的热衷。
这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正版影视剧购买成本上升,必须要通过自制剧来提升原创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保持网站流量;二是自制内容也可以通过贴片广告、内置广告的形式,获取独家的广告合作资源,保证网站营收。
微电影产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目前,微电影的拍摄、播出都是基于网络平台的,不需要过多的审查。
这使得很多无法通过电视渠道播出的内容,都有可能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久而久之,数量和质量都将无法控制。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高质量的微电影涉及的投资越来越大,但获取回报的渠道极为有限,而且随着微电影的普及,难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到时所能产生的广告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微电影的定义与特征“微电影”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
“微电影”第一品牌——置家文化认为:“微电影”是指时长相对较短(一般几十秒至二十分钟)、用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主题的电影。
它具备电影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故事情节。
微电影的特征对于观众来说,“微电影”因其时间短,内容丰富多彩,并可以通过视频网站、手机、地铁电视等新媒体收看而广受快节奏的当代主流人群喜爱,一部好的“微电影”往往超过传统的电影;对于发行商来说,因其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难剪辑和时间调配,因此“微电影”已被很多视频媒体出售或者使用;对于商家来说,因其收看免费而不会植入广告后被挨骂,越来越多的商家将企业广告片做成了一部精彩的“微电影”,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震撼的画面带给大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传统的广告中脱颖而出。
“微电影”已逐渐被尊重,坚信它将可以就是自“微博”之后的一个热门话题与媒体形式。
微电影的植入方式按照客户市场需求可以分成:商家订制和广告植入,植入形式又可以分成场景植入、台词植入、情节植入和形象植入。
商家定制:是指以商家主导,通过一部“微电影”阐述自己的品牌或者产品特性,整个电影不掺杂其他植入广告。
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这种定制的“微电影”作为企业的广告片。
场景植入:主要就是指品牌视觉符号或商品本身做为故事出现的场景或场景共同组成的一部分发生。
台词植入:就是在剧中通过人物的对话巧妙地将品牌植入其中。
情节植入:是指某一品牌的商品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品牌或商品不再仅仅是在生活场景或人物对白中出现,而是几乎贯穿于整个故事。
形象植入:就是指根据品牌所具备的符号意义,将某一品牌商品或服务,植入微电影中,沦为故事主人公个性和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通过故事情节,或生活细节,不断诠释品牌旧有的意义,多样品牌内涵,进一步增强品牌的个性,进一步提高品牌形象。
电视电影
【概述】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按电影的艺术规律用35毫米胶片拍摄制作。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电影作品”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美国恐怖片《X档案》等,其实都是电视电影。
同样,不少著名的导演、演员也是靠拍电视电影起家的,如斯皮尔伯格。
电视电影因其低成本、表达自如、传播渠道(由电视台播出)便捷和拥有广大受众而为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影视创作者所关注。
中国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电视电影”工程启动以来,我国的电视电影已从稳定数量的初创期进入提高质量的发展期。
电视电影渐受业界重视,华表奖、金鸡奖等重要奖项都专门设置了电视电影奖,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新锐导演。
电视电影已成了电影人生存发展的可为空间,成为中国电影通向大众的一个有效渠道,是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新基地。
【特点】第一,电视电影是专门为电视制作的电影,往往不会在电影院上映,只在电视上播放。
第二,电视电影是小屏幕电影。
这是相对大银幕而言,也就是说电视电影是小电影,不是大电影。
第三,电视电影兼有电影和电视两方面的特征。
首先它是电影,是按照电影的叙事特征去结构故事,画面精致讲究光效;其次它又是电视,电视电影诞生于电视这个媒体中,它就天然带有媒体的特征,宏大的场面和非常局部的特写镜头都不能有效发挥对视觉的冲击力,而纪实、灵活、智慧的故事形态恰恰是电视的优势。
播放平台为电视台和电视网HBO、FOX、央视6
微电影
【概述】即微型电影,也称微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的情节故事的‘微时(30-3000S)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模式投资(几千元-数十万元/部)’的视频短片。
”它是网络和电影的衍生品,是继微小说、微博之后的又一“微时代”产物。
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版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结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以2010年为分界线,微电影开始异军突起,这一年也被称为“微电影元年”。
一批高品质的微电影开始在网上出现。
业界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一触即发》,源自其同名微小说,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在一次交易中借助凯迪拉克联手女主角甩开敌人,完成交易的故事,全篇节奏情节紧凑、剧情扣人心弦。
“11°青春电影行动”可以作为微电影的一个标杆,其中《老男孩》赢得了众多80后的火热追捧。
【特点】①传播主体广泛。
微电影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广告类微电影,如《一触即发》、《66号公路》;第二类是草根原创的非商业微电影,如《红领巾》,再如盛大集团和湖南广电推出的“盛大微电影”计划,以突破性姿态改变了传统微电影的“你拍我看”模式,用“原创者创作、表演和创作”的“定制微电影”凸显了草根的原创力量以及“微”时代下的全民参与魅力。
这也使得电影创作对平民大众而言再不是遥不可及,电影创作不再是艺术家们的专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电影创作。
②传播渠道多样。
微文化的出现时为了迎合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使得文化信息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受众不仅能从网络上观看微电影,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等也是其传播的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