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二版》AB第七章:博弈论
- 格式:ppt
- 大小:1000.00 KB
- 文档页数:9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1.课程目标任务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2.基本要求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 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贯彻精讲的原则, 突出重点, 简化推导, 图文并貌, 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 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 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 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 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 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2.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 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3.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 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4.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消费者的其他决策;5.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 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6.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 长期成本概念,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7.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 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 围绕垄断的争论;8.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9.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
(参见教材P3)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参见教材P4)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
(参见教材P4)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
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参见教材P8)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
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参见教材P11)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参见教材P16)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参见教材P16)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
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博弈论西方经济学改良运动的工具背景西方经济学是指在工商业和政治领域中运用的经济学理论。
自17世纪以来,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不断发展。
尽管西方经济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在决策制定方面可能会出现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可能导致政策的错误决策或经济的失衡。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博弈论,并将其引入经济学中。
博弈论是指在相互作用中,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影响另一个参与者的利益的一组理论。
它可以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市场、政策和个人的行为,并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
博弈论被用作一种改良西方经济学的工具,以降低它对于市场和政策决策的局限性。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博弈论是一种分析人类决策行为的工具。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市场竞争和政策的制定。
在竞争密集的市场中,博弈论可以分析不同公司之间的策略选择,并预测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在政策制定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了解各方面的影响,并对个人和公司的决策行为进行监控。
博弈论还被广泛应用于资产定价、国际贸易和拍卖市场等领域。
例如,在股票市场中,博弈论可以帮助分析个人和公司之间的策略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博弈论可以帮助分析各国之间的贸易策略,并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
在拍卖市场中,博弈论可以帮助拍卖公司和买家选择最优策略。
博弈论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
在金融领域中,博弈论可以帮助分析股市波动、套利和风险管理。
它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理解金融危机,并为应对危机提供启示。
博弈论对西方经济学的改良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学工具,已经在研究中显示出它对改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
博弈论强调了人类的代理行为和策略选择,并提高了经济模型的准确性。
博弈论还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货币政策方面,博弈论可以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央行、政府和其他经济参与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并预测货币市场的变化。
在产业组织方面,博弈论可以帮助研究市场竞争并预测未来市场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