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的死亡率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80
猪流行性感冒症状及诊断方法猪流感即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以突发、咳嗽、呼吸困难、高热、衰竭、迅速康复或死亡为特征。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流行性感冒症状及诊断方法。
猪流行性感冒流行特点猪是siv的天然宿主,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高达100%,致死率较低(1%),但仔猪死亡率较高。
此外,人和火鸡等禽类也可感染siv,而禽和人的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猪。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来源于人和禽的流感病毒在猪体内进行病毒基因交换和重排后,形成新的病毒粒子,进而感染人。
此外,猪还是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人早期的流感病毒可储存于猪体内,并在一定时期后再次感染人。
猪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短,为几小时到数天,传播迅速,在一周左右全群猪几乎同时感染发病。
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高者可达42℃。
病猪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不愿走动,强迫其行走时往往跛行,捕捉时发出尖叫声。
病猪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伴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眼、鼻流出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充血发红,便秘,尿黄。
猪流行性感冒的实验室诊断(1)除常规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外,确诊须进行病毒的分离或采用其他手段证明病原的存在,也可以用血清学方法诊断。
(2)对活体病例,一般从喉气管或鼻咽拭子经无菌处理后分离病毒;对死亡病例,肺脏和脑组织是首选病料。
诊断还可采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ni),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该病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
鼻孔、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表面有大量泡沫样黏液,有时黏液带血。
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肺尖叶、心叶和中间叶病变部位由红至紫、塌陷、萎缩、坚实,病健组织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颈淋巴结水肿,切面外翻、多汁;胸腔内有黏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
猪流感的发病特点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流感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季节性疾病,一旦温度比机体承受能力高的话,很容易导致病发。
猪流感对于猪群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传染性非常强,甚至可能会传染给人类和其他牲畜。
为了尽可能提高猪群的饲养效益,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猪流感发病特点以及科学的防控措施。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流感的发病特点猪流感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发病特点任何品种和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其中在早春、深秋以及初冬等阶段的发病率较高。
日前,猪群中有两种血清亚型病毒比较流行,即HIN1以及H3N2。
一般来说,病猪如果没有发生感染时,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是如果混合感染其他病毒,就可能促使病情加重,导致死亡率明显提高。
也就是说,猪流感的发生较为复杂,一般与环境中的多凶子密切相关,如果只单一感染病原体,具有较小的危害,如果发生混合感染会增加控制疾病的难度。
另外,猪流感发生后,病猪较难彻底治愈,且非常容易ILIJ现复发。
该病主要通过猪间鼻对鼻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也能够通过空气进行传播,通常在气温发生较大变化时出现暴发,如气候骤变的早春、晚秋以及气候寒冷的冬季。
2、临床症状猪流感具有1~3天的潜伏期,且能够大面积发生、快速传播,大部分呈现群体性感染的症状。
病猪的主要症状是体温急剧变化,停止采食,反应迟钝,往往卧地。
少数病猪的胴体发紫,关节疼痛,出现跛行,甚至长时间卧地不起。
同时,还伴有比较明显的气喘、阵咳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病猪由于长时间厌食而影响体重,过久就容易导致机体严重虚弱而发生死亡。
如果病猪及时加强护理,且没有发生并发症,通常在7天内能够康复。
3、病理变化肉眼可见病死猪的鼻、咽、喉、气管以及支气管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且肺脏的心叶和尖叶往往发生实质性病变,健康肺组织和发生病变组织间存在明显分界线,病变区通常呈暗红色结节,切面类似鲜牛肉,部分肺叶发生水肿。
一起猪流感的诊治摘要针对无锡市惠山区某规模化养猪场猪群发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猪流感,并对其进行了防治。
在此基础上,就其传播途径、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猪流感;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9-0256-01猪流感(swine influenza,si)是由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siv引起的临床症状与人流感相似,病猪表现为高热(40.5~41.7℃)、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等,典型的发病还可见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并迅速蔓延整个猪群。
单纯的猪流感病毒感染表现为发病率高(100%),死亡率低(约5%),其严重程度与流行毒株、猪只日龄和健康状况、环境条件及细菌性继发感染相关。
如不及时确诊、治疗,经常会伴有猪副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等细菌性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
猪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和带毒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中,经排出后污染环境并交叉循环感染,苍蝇、老鼠以及唾液、空气流通等都能造成本病的传播。
本病常发生于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季,但在近年来,由于集约化的猪场增多,在火热的夏季,气候骤变、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阴雨连天等都会造成猪流行性感冒的暴发流行。
如不及时治疗,能使病情变复杂,继发巴氏杆菌、嗜血杆菌、肺炎性链球菌等,使死亡率增高,如果不及时控制,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失会更为惨重。
1发病情况无锡市惠山区某规模化养殖场,存栏基础母猪1 383头,育肥猪2 447头,育成猪和哺乳仔猪3 630头。
10月份天气突变,气温骤降,连续阴雨,昼夜温差加大。
首先是育成猪发病,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食欲明显下降或废绝,呼吸道感染症状明显,随后哺乳仔猪、育肥猪相继发病,死亡率以哺乳仔猪最高,其次是育成猪,而育肥猪和母猪没有死亡,仅少数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早产、弱仔和死胎。
2临床症状最初发病的是育肥猪,潜伏期很短,2d内集中全群发病,测试体温40.5~41.5℃,个别猪高达42℃以上,表现为食欲废绝,精神萎靡,成群地卧地一角,不愿走动,流清鼻液或稠鼻液,有时鼻液带有血色,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咳嗽,呼吸加快,个别病例转为慢性病例,常因持续咳嗽、消化不良和进行性消瘦而死亡。
猪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及诊断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炎。
突然发病,传染迅速,病源是猪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属于病毒粒子为多形性,似球状或近似球状,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宿主,可分人、马、猪、禽4种。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鼻涕、气管和支气管的渗出物中,肺和肺部淋巴结中,保持14天的活力。
冻干后在70℃可活1年多,通常在56℃经30分钟灭活。
有些毒株要50分钟才能灭活。
一般它和猪嗜血杆菌协同作用而发病。
实践证明,肥皂、去污剂、碘蒸气、碘溶液等都能破坏其活力。
各种类型的猪都能感染,早春和秋末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突然发生,往往在2-3天内整个猪群都被传染,但死亡率不高。
1.症状潜伏期2-7天,体温突然升高到41℃-41.5℃,有时达到42℃,病猪精神萎蘼,结膜发红,不愿起立行走,经常伏卧在垫草上,食欲减退或废绝。
随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急剧、间有喷嚏,先流清鼻水,后流黏性鼻涕,大便干硬、小便呈茶红色,病程5-7天,妊娠母猪发病常易引起流产。
一般病例,若无并发症,经1周左右,可以自然恢复健康,个别猪转为慢性,出现持续咳嗽,消化不良等病,一般能拖一个月以上;如并发肺炎则易死亡。
2.剖检呼吸道病变最为显著,鼻腔潮红,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附有大量泡沫,有时混有血液。
喉头及气管内有泡沫状黏稠的厚黏液,肺部呈紫色病变。
严重的呈鲜牛肉状,病区呈膨胀不全,其周围肺组织呈气肿和苍白色,颈和肺纵膈淋巴结肿大和水肿,胃黏膜轻度潮红充血,其内浆液增多。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全面分析后,能作出诊断。
其特点是病多发于气候骤变的晚秋、早春,不同龄的猪都发病,多同时发病,发病率高,致死率低。
病死猪的肺似鲜牛肉状,肺部炎症区有膨胀不全,本病应与猪瘟、猪肺疫、流行乙脑炎、霉形体肺炎相鉴别。
在秋冬气温骤冷时,应注意猪舍的保温,防止过于拥挤。
在本病流行地区,对每头健康猪每日可用中药贯众100-250克煎水,拌料内给服,以供预防。
养猪生猪生病概率极大,如果养猪户稍不注意就可能因为猪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病菌和蚊虫的原因十分容易引发猪病传染,所以养猪户必须要了解夏季高温天气猪容易发生的疾病才能更好的预防猪病的发生,做到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1、蓝耳病发病症状:猪群突然发病,初期发病猪表现为发烧,体温41℃左右,以40.5℃的体温为最多。
精神沉郁,不吃;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泡沫或浓鼻涕等分泌物;皮肤发红,耳部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或丘疹样;部分病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防治:推荐药物;猪益肽,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特点:本品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
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1)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
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2)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
消毒要使用多种类型的消毒药进行轮换使用(如卤素类、酸类、醛类、双季铵盐和双胍类、酚类和碱类消毒药)。
(3)做好猪群饲养管理。
(4)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
(5)防止其他疫病继发感染。
特别是蓝耳病继发引起的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等的控制。
(6)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
2、猪瘟与猪弓形体病混合感染发病症状:病猪全身皮肤发红,有的有出血点,耳皮、腹下、四肢、胸膜处有充血、出血及紫色的淤血斑;出现高温稽留热现象的病猪站立不稳,并伴有瘫痪现象出现;粪便前期干结,后期腹泻,且有水痢现象出现,并具有恶臭味;病猪犬坐呼吸,口流白沫,呼吸困难,母猪有流产现象发生,病猪在患病后期会发生四肢瘫痪现象。
摘要:猪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作为猪群的临床常见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本文结合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猪流感的病原学、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流行性感冒;发病特点;诊断;防治措施猪流感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王俊杰1,王华丽2,安然3(1.荣成市人和畜牧兽医站山东威海264308;2.荣成市宁津畜牧兽医站山东威海264308;3.荣成市桃园畜牧兽医站山东威海264309)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11.007猪流行性感冒(swine Influenza,简称猪流感)是由A型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
猪流感病毒一年四季都可以在猪群中传播,但以秋冬初春等寒冷季节多发,与人类的暴发相似。
该病毒通常不会感染人类,但已经发生了罕见的人类感染。
虽然该病对猪的致死率不高,但可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等繁殖障碍症状,导致育肥猪继发细菌病,影响育肥猪的死淘率及料肉比。
目前,对于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辅以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为有效减少猪流感造成的危害,本文结合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猪流感的病原学、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1猪流感概述1.1病原学特征猪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成员,是由8个大小不等的RNA基因片段组成的球形颗粒,直径约在20~120nm之间,大小不一[1]。
8个不同基因片段分别编码不同的免疫球蛋白,猪流感病毒是引起猪严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在3种(A、B、C)中,只有A型流感引起猪发病。
也就是说,该病毒有很多毒株,根据病毒包膜表面的血凝素(H或HA)和神经氨酸酶(N或NA)糖蛋白的性质进行亚型划分。
与人类和其他动物中的流感病毒一样,猪流感病毒也在不断变化。
猪可以感染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以及猪流感病毒。
猪瘟和猪流感的区别,猪瘟有哪些症状
1、猪瘟:潜伏期为5-7天,死亡率较高,发病后病猪体温达到40°C以上,同时会出现背弓、嘴钻草窝、走路摇摆等情况,部分病猪出现下痢、便秘,下腹部出现明显的针尖状红色斑点。
2、猪流感:潜伏期为2-7天,发病后病猪体温达到40°C以上,同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萎顿、嘴钻草窝等情况,但下腹部无针尖状红色斑点,也不会便秘。
一、猪瘟和猪流感的区别
1、猪瘟
(1)潜伏期通常为5-7天,发病后病猪会出现高烧(超过40°C),同时表现出背弓、嘴钻草窝、走路摇摆等行为。
(2)部分病猪的眼角有眼屎,或出现下痢,然后便秘,下腹部出现明显的针尖状红色斑点。
(3)此疾病的死亡率较高,病猪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卧地不起而死亡。
2、猪流感
(1)潜伏期通常为2-7天,发病后病猪会出现高烧(超过40°C),同时表现出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嘴钻草窝、背弓等情况。
(2)病猪的下腹部没有针尖状红色斑点,也不会出现眼屎、便秘。
二、猪瘟有哪些症状
1、病猪的体温达到40°C以上、高烧不退、打冷战、精神沉郁、弓背、食欲下降或废绝、眼睛发红(有眼眵)、走路打晃,喜欢钻草堆。
2、发病初期,病猪的粪便较干燥,后期开始拉稀。
3、公猪包皮积尿,皮肤上出现紫色或红色的出血点(大小不一),按压时不褪色,病情严重时全身都会出现出血点,且常常伴随咳嗽。
4、部分病猪表现出神经症状,比如打转、痉挛、突然倒地等,甚至是突然死亡。
5、剖检病猪的皮肤时可看到点状出血,肾脏、喉头、膀胱均有针尖状及出血点(米粒般大小,指压时不褪色),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回盲瓣有纽扣状溃疡。
猪流感爆发历史盘点猪流感初次于一九一八年大爆发期间被认定为与人流感有关的疾病,当时猪和人同时发病。
十年后于一九叁零年,才第一次确认它是引发猪疫的一种流感病毒。
接下来的六十年,猪流感毒株几乎都是H1N1。
然后,于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二年间,叁种不同亚型和五种不同原型的新型毒株冒了出来,成为北美不同猪流感的引因。
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出现了几种H3N2毒株。
这些毒株,包括由人类、猪只、及禽鸟的病毒基因重组而演变出来的新型毒株,成为引发北美猪流感的主因。
H1N1和H3N2的基因重组产生了H1N2。
一九九九年在加拿大,一种H4N6毒株在禽类和猪只之间交叉重组而成,但被控制在一个农场内。
H1N1型猪流感是导致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的后代之一[17]。
一九一八年病毒的后代除了在猪群中不断循环之外,亦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在人类间循环,造成常见的季节性流感。
不过,直接从猪传人并不常见,从二零零二年起在美国只有十二宗。
虽然如此,这些毒株在人类间消失之后,留在猪只体内的流感病毒能使猪只成为它们的储存库,并于将来人类免疫能力减弱时再度感染人类。
一九一八年在人类间爆发的流感一九一八年流行于人类间的流感和H1N1及猪群流感有关,因而可能为一种从猪传人或人传猪的人畜传染病。
虽然不能确定病毒从那个方向传染,可得的证据建议是猪从人得病。
例如,一九一八年流感爆发于人类之后,猪流感才第一次被确认为一种新猪病。
虽然,按照种系发生学对近来流行于人、禽、及猪之间的新流感毒株进行分析的结论,一九一八年爆发于人类间的大流感是在病毒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重组后发生的,但该病毒的准确的起源还不清楚。
一九七六年在美国发生的人类流感一九七六年二月五日,在美国FortDix入伍的一位新兵说他感到疲倦和无力。
第二天他就死了。
稍后他的四位同伴士兵入了院。
他死后两个星期,卫生官宣布其死因为一种新型流感毒株。
该毒株是禽种H1N1的变异,称为A/NewJersey/1976。
猪流行性感冒的几种治疗方法防治体会1、提高猪体抗病能力。
对猪进行科学饲养,做到精心养,科学喂。
饲料要干净、多样化、合理搭配,保证猪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磷等,以增强猪的体质,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2、加强栏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流感病毒对碘类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特别敏感,可用消毒剂消毒被污染的栏舍、工具和食槽、防止本病扩散蔓延。
同时用无刺激的消毒剂定期对猪群进行带猪喷雾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3、在疾病多发季节,应该尽量避免从外地引进种猪,引种时应加强隔离检疫工作,猪场范围内不得饲养禽类,特别是水禽。
4、尽量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保持栏舍清洁、干燥,特别注意冬春、秋冬交替季节和气候骤变,在天气突变或潮湿寒冷时,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猪是恒温动物,正常体温为38-39.5度之间,如猪舍不能做到保温,猪遇阴冷潮湿、气温多变、受贼风侵袭,就会打破猪体内外温度的平衡,降低猪的抵抗力而发生流感,为此,必须注意保温、干燥和通风。
猪流感即猪流行性感冒,是由A(甲)型猪流感病毒(si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在同一猪场1一2天内,几乎80%以上的猪同时发病。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根据内部抗原可分为:A、B、C三型。
感染动物的均是A型病毒。
流感病毒对于干燥和低温有抵抗力。
冻干或零下70度可保存数年,60度经20分钟可杀灭病毒。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温骤变的秋冬季节和春季,尤其是潮湿多雨时更易发病;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传播迅速,1-2天内即可波及全群;主要通过飞沫经过呼吸道传染;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过于疲劳,拥挤等,都是促使发病的因素。
猪嗜血杆菌的感染也能促进和诱发本病。
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仅1%一4%。
患过本病的康复猪,能产生免疫性。
有一些患流感的病猪病状不很典型,可能与所感染的病毒的类型有关,特别是发病时首先群发于同舍的大猪和强壮猪,后发于中等猪,而弱猪和僵猪反而不发病,这也是猪流感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