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家具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早的简易石器时代的家具雏形到现代的各种家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中国家具发展历程的简要概述:1.石器时代家具雏形:距今约1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石器进行劳作和生活。
最早的石器家具包括石凳、石桌等,是中国家具发展史的起源。
2.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公元前21世纪至前8世纪),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制作家具,如青铜床、青铜桌子等。
此时的家具采用青铜材料,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和实用性。
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20年),家具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胡床、屏风、床榻等具有代表性的家具。
这些家具在形式和功能上更加成熟,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至907年),家具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家具种类繁多,如案、椅、床等,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同时,家具制作技艺也得到了提高,如雕刻、镶嵌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中国家具进入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家具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清家具的典型特点是简洁、大气,如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
此外,家具制作工艺如榫卯结构、雕刻、镶嵌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现代中国家具:20世纪初至今,随着西方家具设计理念的传入,中国家具开始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
现代中国家具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总之,中国家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过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如今,中国家具在世界家具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家具选择。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
我国古代的家具文化家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能展示出生活的美好与品位。
我国家具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时期,我们的先祖便已开始使用石头和木头制作各种家具。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的家具文化进行探究。
一、家具的历史演变我国家具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约8000年前,我国的先民开始使用石头和木头制作各种家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家具文化也逐渐地呈现出多样的风貌。
在古代,家具的种类主要可以分为床、桌、椅、柜、屏风、屋顶和炕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床、桌和椅,因为它们是家居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家具。
二、家具的发展与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家具文化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在唐朝时期,家具的造型更注重外形美感和装饰效果,床铺多采用层层叠叠的床褥,桌子和椅子的“脚”多采用石雕,被床上用来遮挡人的面容的“搭脸”也开始风行。
到了宋朝时期,家具的造型更加强调简约和实用性,特别是宜家梳妆台、宜家窗台等器物依然广泛应用至今。
之后,明清时期的家具更加重视雕刻技巧和装饰效果,红木家具的流行也开始在此时期萌芽。
三、家具的种类和特点我国古代的家具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床、桌、椅、柜、碗橱、衣橱、书架、厨具、炕等。
其特点在于造型精美、雕刻考究,装饰华丽,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个人志趣和品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也是一大亮点,它以材质精良、线条流畅、纹理深邃,制作精美而著称。
红木家具独具匠心的雕刻工艺以及妙趣横生的设计,同样使其成为家具收藏爱好者们的心头好。
四、家具文化意义的体现我国的家具文化意义深远,它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品位和文化的追求。
家具文化还反映出我国特有的家族文化,比如家具的传承和继承,往往是传统家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每一件家具背后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印记,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家具文化的瑰宝。
中国家具的演变发展(一)2010-07-13 10:54 来源:木石隅古典艺术网我要评论中国家具的历史源远流长,共经历了史前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时期;1、史前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为初始家具阶段。
中国现已知的最早的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构筑房屋的技术,榫卯结构为家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约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社会进入了青铜文化相当发达的商代,出现了大量的青铜礼器。
如青铜俎、青铜禁等,而这些礼器应是后世桌、案、箱、柜的雏形。
随着奴隶社会的不断进步。
手工业的日益发展,除了青铜家具外出现了木制、漆制家具,但起居方式仍为席地而坐,家具制作也相对简单,主要有席、俎几(似桌案)、禁(似箱柜)、扆(后世的屏风)等,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奴隶社会,家具除有实用价值外还常常做为祭祀用的礼器,所以商周时期的家具在使用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约,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是各诸侯国各自为政,振兴己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青铜器生产开始衰落,大部分生活用具被漆器所代替。
同时由于青铜器的逐渐商品化,促进了品种的繁富,从出土实物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有青铜俎,而且还出现了设计精巧的四龙四凤青铜案。
髹漆工艺虽然在古文献中早见记载,如《周礼.考工记》中,在“轮人”、“弓人”中多次提到漆饰。
在西周墓中也见过漆俎,但是漆工艺得到较大发展的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很多漆器已经取代了青铜器,漆家具的品种有明显的增加,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装饰采用彩绘和雕刻等多种手法。
纹样也很丰富,有涡纹、动物形象等。
家具的品种主要有案、俎、几、床、箱、禁、屏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家具不单具有使用功能还开始具有观赏功能和价值,如战国的彩漆透雕座屏,它的长是51.8厘米,高仅15厘米,是一件小型家具。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史前~公元前476年)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公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桧";("桧";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1)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2)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时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榻登。
家具发展简史及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传统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家具工艺和艺术的辉煌成就。
中国传统家具源远流长,随着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商、周和三国时间“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演变到隋、唐、五代到北宋而定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以后又经过约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到明代达到了其艺术的顶峰。
中国家具随人类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原始时代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西半坡遗址发现有高出地面约10厘米左右的土台,据考证是“床”的形状,也许是中国家具的源头。
开始时,土台铺设防潮的草或荆条纺织的席,后来发展到在土台上铺设“筵”(竹篾编的席)。
当时人们的室内生活不仅坐、卧、睡眠在土台上,连吃饭、待客也在土台上,所以后来人们称待客宴会为“摆筵席”。
我国在陕西临潼发现出土的姜寨遗址也看到了可供一家人休息、寝卧的土床;在斯卡拉的史前石头房子里同样可找到一些用石头、石块或石板铺成的凳子和床;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人们是用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粘土砖砌成的桌和椅,这些原始的家具由于其宠大而笨重被固定在地面上,才能保存至今。
人类社会在进入文明时期之前,曾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其间,我们的祖先除了制造石斧、石凿和石刀等原始的生产工具用于简单的生产活动以外,还会将自然石块堆积成一定的形状,以适应生活的特殊需要。
例如,将石块堆成“兀”形或长方形,可供坐卧起居。
这种用天然石块堆成的古人类创造物,就是最原始家具的雏形。
在石器时代原始家具的演变过程中,古人类又相继制作木质和铜质的原始家具。
由于木材易于加工,可用天然的藤蔓进行简单的组合,所以当我们的祖先在掌握冶铜技术之前,木质家具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由于木质家具容易腐烂,在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很难觅其“踪迹”,但我们可以从铜质家具的形状推断木质家具的外形。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中国古代家具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至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家具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初期阶段。
当时的家具以简陋的土木构造为主,多数由原木制成。
这一时期的家具主要用于寺庙、宫殿和贵族家庭,以供祭祀和陈设使用。
家具设计简单而朴实,注重实用性。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受到汉武帝征服各国,文化交流的影响,秦汉时期的家具逐渐融合了多种风格,形成多元化的特点。
此时期,家具的材料丰富多样,出现了对称和曲线形的特点,家具的结构和工艺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时期。
此时,家具的制作技艺达到了高峰,家具的样式更加丰富多样。
唐朝家具以华丽、大气的风格为主,注重工艺的精致和装饰的华美;而宋朝家具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木材的精选。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后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家具设计更加注重细节和形式美,家具使用的材料也更加讲究。
明朝家具注重木材的纹理与雕刻,形成了独特的明式家具风格;而清朝家具则更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装饰的繁复,形成了典雅华贵的清式家具风格。
五、现代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家具进入了现代时期。
当代家具设计更加注重实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
在保留传统家具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当代中式家具风格。
结语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痕迹和风格。
从简陋的土木构造到精致的雕刻和纹饰,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对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不少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中,欣赏到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代家具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家具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艺术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朝代中不断演变。
这些经典的家具作品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追求,还展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工艺技艺。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中国传统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原始的木质家具。
这些最早的家具采用简单的自然形式,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家具逐渐从原始朴素的状态中演变出更加精致和华丽的形式。
从商代到战国时期,由于冶铜和石雕技术的进步,家具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贵族阶层中流行起来。
在这一时期,家具的设计逐渐多样化,例如象脚桌、八仙桌等经典款式应运而生。
二、鼎盛与全盛时期中国家具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这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黄金时代。
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家具的制作和设计非常重视,许多皇家宫殿和贵族府邸中的家具制作技术和材料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宋代,家具以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具而闻名。
家具开始出现华丽的彩绘和雕刻工艺,例如著名的榫卯技术就广泛应用于家具的组装中。
家具的设计也更加注重细节和人体工程学,家具的舒适度和实用性得到了充分的考虑。
三、明清时期的演变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家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明清家具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独特的造型和细致的手工艺。
清代的家具多采用红木和紫檀等名贵木材,经过精细雕饰和油漆处理,制作出了许多优雅华丽的家具作品。
在这一时期,家具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出现了更多的专用家具,如屏风、榻榻米等。
同时,一些杰出的家具制作工匠也应运而生,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称为经典。
四、当代与传承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传统家具在20世纪经历了一段低谷。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具逐渐回归人们的生活,并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代家具设计师通过创新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出更适应现代生活的传统家具作品。
中国家具发展史的脉络中国的家具文化悠久源远,历经千年的积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脉络。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中国家具的发展史。
一、古代家具中国古代家具贵重而典雅,充满了文化意蕴。
早在战国时期,家具就开始了小步的发展。
西汉时期,劳动工具的发明和武器开发推动了家具的发展。
唐代以后,官、商、民三元并用,家具设计日臻完善,各具不同风格,为后来所有朝代家具创制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家具明清时期,中国家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从纹饰到雕刻、从抽象到具象,各种造型充满了生活的美感。
到了清朝,家具精致无比,造型典雅、雕工华美。
不仅如此,清代家具的发展还推动了家居布置艺术的发展,经过无数的颠簸和探索,为后来各种家具设计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现代家具新中国成立后,家具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性重工业基地的建立使家具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家具风格的发展从这时起取得了质的飞跃。
多年的设计、创新,现代家具已经凸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四、当代家具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当代家具在设计、材质、工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创新。
一些设计师大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融合,打造出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家具款式。
很多家具也更加精美、实用、环保和时尚,成为了文化艺术和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总之,中国家具发展脉络历史悠久,经过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打造出了多种独特的款式。
未来,中国的家具行业将继续以更加高质量、高品位、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于社会,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家具发展史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九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第八阶段——民国时期,中西方技术与审美的融合,“海派家具”第九阶段——改革开放后至今第一阶段:萌芽夏商周时期的家具主要是青铜器。
青铜器家具作为祭器,具有礼器的职能,装饰风格神秘威严,宗教色彩浓厚。
这是其出现了漆木镶嵌家具。
青铜家具——青铜器家具以俎、禁等置物家具为主,装饰风格狞厉而神秘,采用对称式构图,以饕餮纹(兽面纹)、夔纹、蝉纹、云雷纹为主要装饰纹。
此外,商代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髹漆技术,并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
从出土的一些漆器残片上,可以看到丰富的纹饰,在红地黑花之外,还镶嵌象牙、松石等,其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夏商周是家具起源时期,主要出现的家具品种:席-床榻之始;俎、几-桌案之始;禁-箱柜之始;扆-屏风之始第二阶段:成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提高,当时主要的家具品种是几、案、椅、墩等。
其中木制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一则为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则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
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是坐、跪于地上,所以几、案都比较低。
青铜家具——一改商周青铜家具的原始古拙、神秘威严,体现出轻巧灵秀、浪漫神奇的特征。
漆木家具——髹漆工艺高度发达,漆彩丰富。
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绿、金、银等多种颜料,配饰浮雕或透雕的四方连续图案,简单朴素又不失华美。
家具上还配有青铜器制作的扣件,或嵌有竹器、玉石等饰件。
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
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
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
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生活方式交替消长。
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民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
至此,中国传统木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
此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
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
50年代后,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
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代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公元前476)1978~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前1900)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中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后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了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家具结构早期的木家具已从建筑中移植应用榫卯结构。
1979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晚期崖墓出土的两件木制架座残件中,发现了方形榫槽。
青铜家具在商代为整体浑铸,至春秋时期已发展为分铸、焊接、失蜡铸造、镶嵌等多种工艺。
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晚期多层云纹铜禁,就是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制造的,造型更加精美而富有装饰性。
家具漆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于制器。
商、周时期,漆饰工艺已较普遍。
当时的涂料取自漆树的汁液,称为生漆,其中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和水分。
漆可配成多种色彩,用它作涂料既能保护器物,又起到装饰作用。
东周时期留存的漆木家具较多。
黄河中、下游出土的漆箱等,表面多饰以云雷、回纹、蟠螭、窃曲等图案的彩绘;江汉、江淮地区楚墓出土的座屏、几、案等漆木家具,造型优美,纹饰流畅。
战国时期家具(公元前475~前221)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于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有很大的进步。
漆木家具战国时期的漆木家具种类繁多,饰面新颖、富丽端庄。
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案,案边有4个可提挽的铺首,案角镶铜,案足铜制,案面髹漆彩绘与铜饰件相映生辉。
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象图衣箱,黑漆作底朱纹其上,绘有北斗和青龙、白虎天文图象(图1[战国二十八宿象图衣箱] ) 信阳楚墓出土的六足漆绘围栏大木床、栅足雕花云纹漆几,以及1958年湖南常德战国墓出土的漆几等,造型淳朴,漆饰华丽,反映当时的漆饰工艺已较成熟。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几、案类家具的足底,常加一根横木,称为“ ”(“ ”通“跗”,为家具之足)。
它既能支承和固定器足,又能保护器足。
这些结构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中国传统家具的重要特征,并沿用至今。
青铜家具战国时期,青铜家具在造型、工艺上都有很大进步。
1978年河北平山白狄族故国中山王墓出土一件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以四鹿为足承一圆圈,圈上蟠绕成半球形四龙四凤,龙首上方各有一组斗拱承置案面(图2 [战国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 )。
1960年云南江川滇族战国墓出土的虎牛青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为一立牛,四足立作案足,牛背呈椭圆状构成案面,一虎扑噬牛尾作案耳,另有小牛犊藏身母体下。
立牛健壮,双角前伸,肌肉丰满,造型均衡稳重,栩栩如生(图3[战国虎牛青铜案] )。
这些青铜家具工艺精湛,可称稀世珍宝。
秦汉时期家具(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家具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人们起居仍是席地跽坐(跪坐)或盘膝坐,垂足坐始见萌生尚未普及。
常用家具有几、案、箱、柜、床、榻、屏风、笥(放衣服的小家具)、奁(放梳妆用品的器具)、胡床(坐具,又称交床,绳床)等。
这一时期家具的主要特点是:①大多数家具均较低矮。
②始见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
西汉时,由印度传入 (榻登)。
《释名》注:“榻登,施之大床前小榻上,登以上床也。
”既在床前设榻登上床,说明床的高度有所增高。
又据《太平御览》记载:“灵帝好胡床。
”胡床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坐时垂足。
由席地坐演进为垂足坐是家具史上一大变革。
③出现软垫。
西京杂记中记述,汉时天子的玉几上冬天加有丝绵织物,大臣的木几上则加用橐(毛毡缝制的口袋)。
这是最早出现的软垫。
④制作家具的材料较为广泛,除木材外,还有金属、竹、玻璃、玉石等。
家具装饰除沿用传统的漆绘、油彩、针划、贴金银箔、镶银或铜箍等外,还发展了戗金(针划填金)、堆漆(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纹)等工艺。
漆饰后,有的还配以鎏金铜饰件,益显华贵。
此外,各种珠宝、玻璃也常作为家具的装饰材料。
如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的西汉早期铜框架漆屏风,就装有长方形浅蓝玻璃。
据《西京杂记》记载,“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桉(案)、侧)宝屏风,列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
这些都是精美的家具。
《盐铁论·散不足》称“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足见珍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具(220~58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家具的发展变化新出现的家具主要有扶手椅、束腰圆凳、方凳、圆案( )、长杌、橱,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
床已明显增高,可以床垂足,并加了床顶、床帐和可拆卸的多摺多牒围屏(图4 [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床] )。
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反映垂足坐已渐推广,促进了家具向高型发展。
家具造型结构家具脚型除直脚外还有弯脚,同时又吸收了建筑台基和佛像须弥座的造型结构,创造了新的家具支撑构件,因其形似宫中巷弄之门,依形附会称为壶门结构。
这种结构坚固,富有装饰性,形成六朝以至隋唐时期家具的一大特色。
有的家具组装还采用了铁钉和铁质连接件。
如1982年辽宁袁台子东晋墓出土的木箱,壁板间用“S”形铁件嵌入连接,四周包铁角用铁钉钉牢,箱底与箱壁板用铁钉横穿钉固,箱外两侧装有铁提环。
同时出土的还有4件鎏金铜帐角,每件帐角均有三短管作直角连接呈辐射状,可插入木杆构成方形帐架。
由于家具中使用了金属紧固件、连接件和插接件,提高了家具整件刚度,简化了家具结构。
家具装饰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主要有斑漆涂饰、绿沉漆涂饰、木板漆画和金银参镂带等。
斑漆(现称斑纹变涂)是用几种颜色交混产生斑纹或用单色漆显出深浅不同的斑纹;绿沉漆色暗绿如物沉水中,深沉静穆。
这两种涂饰反映了调漆工艺的新成就。
漆画,是在红色漆面上用黑色线条描绘人物故事等,人物面部、服饰分别用色漆涂染。
参镂带是用带状薄金银片,经加工雕镂成各种纹样,再镶嵌于家具上,使其装饰更加富丽堂皇。
这些装饰方法在梁简文帝《书案铭》,以及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中可得到印证。
隋唐五代时期家具(589~960) 中国家具发展至唐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它一改六朝前家具的面貌,形成流畅柔美、雍容华贵的唐式家具风格。
至五代时,家具造型崇尚简洁无华,朴实大方。
这种朴素内在美取代了唐式家具刻意追求繁缛修饰的倾向,为宋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家具的发展变化隋唐五代时期,家具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家具进一步向高型发展,表现在坐类家具品种增多和桌的出现。
《通雅》记载“倚卓(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六朝已有椅凳,唐代更趋流行,几、案高度皆以坐面为基准,坐具既高,桌的出现势为必然。
家具高型化又对住室高度,器物尺寸、器物造型装饰产生一系列影响。
②家具向成套化发展,种类增多,并可按使用功能分类。
大致可分为:坐卧类,如凳、椅、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如几、案、桌等;贮藏类,如柜、箱、笥等;架具类,如衣架、巾架等;其他还有屏风等。
五代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就绘描了成套家具在室内陈设、使用的情形。
唐代家具的风格唐代家具以清新活泼、雍容华贵为特征。
在造型上,柔美别致;体量上,宽大舒展;结构上,许多家具仍沿用壶门结构;装饰上,常用螺钿、金银平脱、金银绘、木雕、雕漆、夹缬、蜡缬(蜡染)等装饰工艺。
唐代家具在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对日本家具产生过重要影响。
当时日本大阪盛产中国式家具。
至江户时代,仿中国家具已在日本广为流行。
至今日本奈良正仓院还珍藏有唐代传入的金银平脱漆箱、螺钿棋案、金银绘(日本称高莳绘)八角镜箱和大量仿唐漆木家具。
唐代家具的用材和工艺常用木材有紫檀、花梨木、铁力木、黄杨木、沉香木、樟楠木、桑木、桐木、柏木、柿木等。
贵重家具选用质地细致、纹理美观的木材,经过自然干燥,精工细作后再漆饰,用椋叶、砥草擦磨,使漆料填尽木材管孔,家具外观光亮滑润尤为名贵。
五代时期家具造型和结构五代时,家具造型转向淳朴简练,许多家具构件做成圆形断面,线条流畅明快,腿与面之间加有牙子和牙头。
在结构上吸取了中国建筑大木构架的做法,形成框架式结构,并渐成熟(图5[五代木榻结构] )。
这种结构简单、牢固、优美,成为中国家具的传统结构形式。
宋代家具(960~1279) 宋代是中国家具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
首先是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脚坐具已普及民间,结束了几千年来席地坐的习俗;其次是家具结构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其三是家具在室内的布置有了一定的格局。
宋代家具正是在继承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家具的风格宋代家具以造型淳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为主要特征。
在结构上,壶门结构已被框架结构所代替;家具腿型断面多呈圆形或方形,构件之间大量采用割角榫、闭口不贯通榫等榫结合;柜、桌等较大的平面构件,常采用“攒边”的做法,即将薄心板贯以穿带嵌入四边边框中,四角用割角榫攒起来,不但可控制木材的收缩,而且还起到装饰作用。
此外,宋代家具还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工艺严谨,造型优美,使用方便。
家具种类宋代家具有开光鼓墩、交椅、高几、琴桌、炕桌、盆架、座地檠(落地灯架)、带抽屉的桌子、镜台等,各类家具还派生出不同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