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化学公式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一化学必修1公式汇总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 Fe2O3 + 3H2O↑21、实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 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 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 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 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 2HCl +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 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 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 △ 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 NH3↑ +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 NH3↑ +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 △ NH3↑ + H2O↑ +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 NH3↑ +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 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 2NH3↑ + Na2SO4 + 2H2O59、SO2 +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O3↓ + H2O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63、SO2 + 2H2S = 3S + 2H2O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65、Si + 2F 2 = SiF4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 Si + 2CO一、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 / 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 2 –V0 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 / 2= V平=(V t + V o) / 24.末速度V=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 / 2=[(V_o2 + V_t2) / 2] 1/26.位移S= V平t=V o t + at2 / 2=V t / 2 t7.加速度a=(V_t - V_o) / t 以V_o为正方向,a与V_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_o):m/ s 加速度(a):m/ s2 末速度(Vt):m/ 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 1m/ s=3.6Km/ 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高一化学公式高一化学公式化学1.碳与氧气(不足)的反应2C+O2====2CO碳与氧气(充足)的反应C+O2====CO22.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2CO+O2====2CO23.二氧化碳与碳的反应CO2+C====2CO4.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5.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6.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7.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8.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9.碳酸氢钠(少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aHCO3+Ca(OH)2====CaCO3↓+NaOH+H2O碳酸氢钠(过量)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10.碳酸氢钠加热的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11.碳酸氢钙加热的反应Ca(HCO3)2====CaCO3↓+H2O+CO2↑12.碳酸钙加热的反应CaCO3====CaO+CO2↑13.二氧化碳(过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2CO2====Ca(HCO3)2二氧化碳(少量)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14.氮气与氧气的反应N2+O2====2NO15.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2NO216.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3NO2+H2O====2HNO3+NO17.氮气与氢气的反应N2+3H2=========2NH318.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19.氨气与盐酸的反应NH3+HCl====NH4Cl20.氨气与硫酸的反应2NH3+H2SO4====(NH4)2SO421.氨气与强酸的离子的反应NH3+H+====NH4+22.氨的催化氧化的反应4NH3+5O2======4NO+6H2O23.碳酸氢铵加热的反应NH4HCO3====NH3↑+CO2↑+H2O24.氯化铵加热的反应NH4Cl====NH3↑+HCl↑25.碳酸铵加热的反应(NH4)2CO3====2NH3↑+CO2↑+H2O26.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2NH4Cl+Ca(OH)2====CaCl2+2NH3↑+2H2O27.氯化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Cl+NaOH====NaCl+NH3↑+H2O28.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NH4HCO3+2NaOH====Na2CO3+NH3↑+2H2O29.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NH4HCO3+Ca(OH)2====CaCO3↓+NH3↑+2H2O30.硝酸的分解的反应4HNO3=========4NO2↑+O2↑+2H2O31.铜与浓硝酸的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2.铜与稀硝酸的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3.铁与浓硝酸的反应Fe+6HNO3(浓)====Fe(NO3)3+3NO2↑+3H2O34.铁与稀硝酸的反应Fe+4HNO3(稀)====Fe(NO3)3+NO↑+2H2O35.碳与浓硝酸的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36.一氧化氮与一氧化碳的反应2NO+2CO======N2+2CO237.一氧化氮与氧气和水的反应4NO+3O2+2H2O====4HNO338.二氧化氮与氧气和水的反应4NO2+O2+2H2O====4HNO339.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反应2NaOH+NO2+NO====2NaNO2+H2O40.氨气(过量)与氯气的反应8NH3+3Cl2====6NH4Cl+N21氨气(少量)与氯气的反应2NH3+3Cl2====6HCl+N241.二氧化氮生成四氧化二氮的反应2NO2====N2O442.硫与铜的反应S+2Cu====Cu2S43.硫与铁的反应S+Fe====FeS44.硫与钠的反应S+2Na====Na2S45.硫与铝的反应3S+2Al====Al2S346.硫与汞的反应S+Hg====HgS47.硫与氧气的反应S+O2====SO248.硫与氢气的反应S+H2====H2S49.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H2O50.硫与浓硫酸的反应S+2H2SO4(浓)====3SO2+2H2O51.黑火药点燃S+2KNO3+3C====K2S+3CO2↑+N2↑52.二氧化硫(少量)与氢氧化钠的反应SO2+2NaOH====Na2SO3+H2O二氧化硫(过量)与氢氧化钠的反应SO2+NaOH====NaHSO353.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钙的反应SO2+Ca(OH)2====CaSO3↓+H2O54.二氧化硫与亚硫酸钙溶液的反应SO2+CaSO3+H2O====Ca(HSO3)255.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SO2+H2O====H2SO356.二氧化硫与硫化氢的反应SO2+2H2S====3S↓+2H2O57.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2SO2+O2======2SO358.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SO2+Na2O2====Na2SO459.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60.三氧化硫与水的反应SO3+H2O====H2SO461.亚硫酸与氧气的反应2H2SO3+O2====2H2SO462.亚硫酸钠与氧气的反应2Na2SO3+O2====2Na2SO463.浓硫酸与铜的反应2H2SO4(浓)+Cu====CuSO4+SO2↑+2H2O64.浓硫酸与碳的反应2H2SO4(浓)+C====CO2↑+2SO2↑+2H2O寿65.工业制备硫酸(初步)4FeS2+11O2====8SO2+2Fe2O366.实验室制备硫酸(初步)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67.硫化氢(少量)与氢氧化钠的反应H2S+2NaOH====Na2S+2H2O硫化氢(过量)与氢氧化钠的反应H2S+NaOH====NaHS+H2O68.硫化氢(少量)与氨气的反应H2S+2NH3====(NH4)2S硫化氢(过量)与氨气的反应H2S+NH3====NH4HS69.硫化氢与氧气(不足)的反应2H2S+O2====2S↓+2H2O2H2S+O2====2S+2H2O硫化氢与氧气(充足)的反应2H2S+3O2====2SO2+2H2O70.硫化氢与氯气的反应H2S+Cl2====2HCl+S↓71.硫化氢与浓硫酸的反应H2S+H2SO4(浓)====S↓+SO2↑+2H2O72.硫化氢的制备FeS+H2SO4====FeSO4+H2S↑73.电解饱和食盐水(氯碱工业)2NaCl+2H2O====2NaOH+H2↑+Cl2↑74.电解熔融状态氯化钠(制单质钠)2NaCl====2Na+Cl2↑75.海水制镁(1)CaCO3====CaO+CO2(2)CaO+H2O====Ca(OH)2(3)Mg2++2OH2-====Mg(OH)2↓(4)Mg(OH)2+2HCl====MgCl2+2H2O(5)MgCl2====Mg+Cl2↑76.镁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的反应)2Mg+O2====2MgO(与氮气的反应)3Mg+N2====Mg3N2(与二氧化碳的反应)2Mg+CO2====2MgO+C77.镁与氯气的反应Mg+Cl2====MgCl278.镁与水的反应Mg+2H2O====Mg(OH)2+H2↑79.镁与盐酸的反应Mg+2HCl====MgCl2+H2↑80.镁与氢离子的反应Mg+2H+====M g2++H2↑81.二氮化三镁与水的反应Mg3N2+6H2O====3Mg(OH)2↓+2NH3↑82.镁与溴水的反应(颜色退去)Mg+Br2====MgBr2(产生气泡)Mg+2HBr====MgBr2+H2↑283.溴与水的反应Br2+H2O====HBr+HBrO84.溴与氢氧化钠的反应Br2+2NaOH====NaBr+NaBrO+H2O85.溴与氢气的反应Br2+H2====2HBr86.溴与铁的反应3Br2+2Fe====2FeBr387.碘与铁的反应I2+Fe====FeI288.溴与碘化钾的反应Br2+2KI====2KBr+I289.氯气与溴化钾的反应2KBr+Cl2====2KCl+Br2c90.硅与氧气的反应Si+O2====SiO291.硅与氯气的反应Si+2Cl2====SiCl492.硅与氢气的反应Si+2H2=====SiH493.二氧化硅与氟的反应Si+2F2====SiF494.硅与碳的反应Si+C====SiC95.硅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96.硅与氢氟酸的反应Si+4HF====SiF4+2H2↑97.单质硅的制备(1.制备)SiO2+2C====Si+2CO(2.提纯)Si+2Cl2====SiCl4(3.提纯)SiCl4+2H2====Si+4HCl98.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的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99.二氧化硅与氧化钠的反应SiO2+Na2O====Na2SiO3 100.二氧化硅与碳酸钠的反应SiO2+Na2CO3====Na2SiO3+CO2↑101.二氧化硅与氧化钙的反应SiO2+CaO====CaSiO3102.二氧化硅与碳酸钙的反应SiO2+CaCO3====CaSiO3+CO2↑103.二氧化硅与氢氟酸的反应SiO2+4HF====SiF4+2H2O104.硅酸的制备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105.硅酸加热分解H2SiO3====SiO2+H2O106.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107.铝与氯气的反应2Al+3Cl2====2AlCl3108.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109.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110.铝与水的反应2Al+6H2O====2Al(OH)3+3H2↑111.铝与三氧化二铁的反应(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112.铝与二氧化锰的反应(铝热反应)4Al+3MnO2====3Mn+2AlO3113.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114.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OH)4]115.电解氧化铝2Al2O3====4Al+3O2↑116.硫酸与与一水合氨的反应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117.氯化铝与一水合氨的反应AlCl3+3NH3?H2O====Al(OH)3↓+3NH4Cl118.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少量)的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119.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Al(OH)3+NaOH====Na[Al(OH)4]120.氯化铝与氢氧化钠(过量)的反应AlCl3+4NaOH====Na[Al(OH)4]+3NaCl121.四羟基合氯酸钠与盐酸(少量)的反应Na[Al(OH)4]+HCl====Al(OH)3↓+NaCl+H2O122.氢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Al(OH)3+3HCl====AlCl3+3H2O123.四羟基合氯酸钠与盐酸(过量)的反应Na[Al(OH)4]+4HCl====AlCl3+NaCl+4H2O124.四羟基合氯酸钠与氯化铝的反应3Na[Al(OH)4]+AlCl3====4Al(OH)3↓+3NaCl125.向四羟基合氯酸钠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Al(OH)4]+CO2====Al(OH)3↓+NaHCO3126.铜在潮湿空气中被腐蚀2Cu+O2+H2O+CO2====Cu2(OH)2CO3127.铜与氧气的反应2Cu+O2====2CuO128.铜与氯气的反应Cu+Cl2====CuCl2129.铜氧化在高温下转化4CuO====2Cu2O+O2↑130.硫酸铜与水的反应CuSO4+5H2O====CuSO4?5H2O3扩展阅读:高一化学计算公式汇总与记忆规律高一化学计算公式整理与规律1.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要从单位入手来配合记忆)(1)物质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即:nm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M(2)物质的量(mol)=微粒数(个)即:nNN6.021023(个/mol)A(3)气体物质的量(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L)即:nV22.4(L/mol)VA(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即:nCV2.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要从单位入手来配合记忆)(1)基本公式①溶液密度(g/mL)=溶液质量(g)即:m溶液体积(mL)v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100%即:wm质(溶质质量溶剂质量)(g)m质m×100%剂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质物质的量(mol)即:cnv溶液体积(L)(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①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mol/L)1L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即:wcM1000(mL)溶液密度(g/mL)1000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溶液密度(g/mL)溶质的质量分数即:c1000w溶质摩尔质量(g/mol)1LM(mol/L)3.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m(混)n(混)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18、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NaOH = Fe(OH)2↓+ Na2SO4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加热分解:2Fe(OH)3 △Fe2O3 + 3H2O↑2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3)2SO422、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HCl = AlCl3 + 3H2O23、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24、氢氧化铝加热分解:2Al(OH)3 △ Al2O3 + 3H2O25、三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FeCl3 + Fe = 3FeCl226、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2 + Cl2 = 2FeCl32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 + 4HF = SiF4 + 2H2O硅单质与氢氟酸反应:Si + 4HF = SiF4 + 2H2↑28、二氧化硅与氧化钙高温反应:SiO2 + CaO 高温CaSiO329、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30、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SiO3 + CO2 + H2O = Na2CO3 + H2SiO3↓31、硅酸钠与盐酸反应:Na2SiO3 + 2HCl = 2NaCl + H2SiO3↓3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2 点燃2FeCl33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2 点燃CuCl234、氯气与金属钠反应:2Na + Cl2 点燃2NaCl35、氯气与水反应:Cl2 + H2O = HCl + HClO36、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光照2HCl + O2↑3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38、氯气与消石灰反应:2Cl2 + 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39、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 AgNO3 = AgCl↓ + HNO340、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2O + CO2 = CaCO3↓ + 2HClO41、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 H2SO342、氮气与氧气在放电下反应:N2 + O2 放电2NO43、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2NO + O2 = 2NO244、二氧化氮与水反应:3NO2 + H2O = 2HNO3 + NO45、二氧化硫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2SO2 + O2 催化剂2SO346、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 + H2O = H2SO447、浓硫酸与铜反应:Cu + 2H2SO4(浓)△CuSO4 + 2H2O + SO2↑48、浓硫酸与木炭反应: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49、浓硝酸与铜反应:Cu + 4HNO3(浓)= Cu(NO3)2 + 2H2O + 2NO2↑50、稀硝酸与铜反应: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51、氨水受热分解:NH3•H2O △NH3↑ + H2O52、氨气与氯化氢反应:NH3 + HCl = NH4Cl53、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 △NH3↑ + HCl↑54、碳酸氢氨受热分解:NH4HCO3△NH3↑ + H2O↑ + CO2↑55、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NO3 + NaOH △NH3↑ + NaNO3 + H2O56、氨气的实验室制取:2NH4Cl + Ca(OH)2 △CaCl2 + 2H2O + 2NH3↑57、氯气与氢气反应:Cl2 + H2 点燃2HCl58、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NH4)2SO4 + 2NaOH △2NH3↑ + Na2SO4 + 2H2O59、SO2 + CaO = CaSO360、SO2 + 2NaOH = Na2SO3 + H2O61、SO2 + Ca(OH)2 = CaSO3↓ + H2O62、SO2 + Cl2 + 2H2O = 2HCl + H2SO463、SO2 + 2H2S = 3S + 2H2O64、NO、NO2的回收: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65、Si + 2F2 = SiF466、Si + 2NaOH + H2O = NaSiO3 +2H2↑67、硅单质的实验室制法:粗硅的制取:SiO2 + 2C 高温电炉Si + 2CO(石英沙)(焦碳)(粗硅)粗硅转变为纯硅:Si(粗)+ 2Cl2 △ SiCl4SiCl4 + 2H2 高温Si(纯)+ 4HCl化合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 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CO2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2CO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 高温2CO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2CO2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2NaCl分解反应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K2MnO4 + MnO2 + O2↑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2H2↑+ O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CaO + CO2↑置换反应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Cu + H2O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2Cu + CO2↑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CO2 + 2H2O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H2 + CO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4Fe + 3CO2↑其他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 O4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CO2 + 2H2O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2CO2 + 3H2O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Cu + CO2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2Fe + 3CO2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1。
最全物理化学公式集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物理化学公式集合,包含了许多常用的公式和方程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化学的理论,并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1.经典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直到有外力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动量定理: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其上的力乘以时间间隔。
-弹性碰撞:在碰撞中,总动量和总动能守恒。
2.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会自行产生或消失,只会转化为其他形式。
-热容量公式:物体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其质量、温度变化以及物体的热容量有关。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P是压力,V是体积,n是物质的摩尔数,R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
-熵变方程:ΔS=Q/T,其中ΔS是系统的熵变,Q是吸收或释放的热量,T是温度。
3.电化学:-法拉第定律:通过电解的物质的质量与通过电解的电荷数成正比。
-电动势公式:电动势等于化学反应中产生的能量与电荷数的比值。
- 纳尔斯特方程:E = Eo - (RT/nF)ln(Q),其中E是电池的电动势,Eo是标准电动势,R是气体常数,T是温度,n是电子转移数,F是法拉第常数,Q是反应物的活性。
4.量子力学:-布罗意波长:λ=h/p,其中λ是波长,h是普朗克常数,p是物体的动量。
-不确定性原理:ΔxΔp≥h/(4π),其中Δx是位置的不确定度,Δp是动量的不确定度,h是普朗克常数。
5.光学:- 折射率公式:n₁sinθ₁ = n₂sinθ₂,其中n₁和n₂是介质的折射率,θ₁和θ₂是光线的入射和折射角度。
-焦距公式:1/f=1/u+1/v,其中f是透镜的焦距,u是物体的距离,v是像的距离。
6.分析化学:-摩尔浓度公式:C=n/V,其中C是溶液的摩尔浓度,n是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V是溶液的体积。
高一化学计算公式汇总(huìzǒng)与记忆规律高一化学计算公式汇总与记忆(jìyì)规律高一化学计算公式整理(zhěnglǐ)与规律1.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要从单位(dānwèi)入手来配合记忆〕〔1〕物质(wùzhì)的量〔mol〕=物质的质量(g)即:nm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M〔2〕物质的量〔mol〕=微粒数(个)即:nNN6.021023(个/mol)A〔3〕气体物质的量〔mol〕=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L)即:nV22.4(L/mol)VA〔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即:nCV2.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要从单位入手来配合记忆〕〔1〕根本公式①溶液密度〔g/mL〕=溶液质量(g)即:m溶液体积(mL)v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g)100%即:wm质(溶质质量溶剂质量)(g)m质m×100%剂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质物质的量(mol)即:cnv溶液体积(L)〔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①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mol/L)1L溶质的摩尔质量(g/mol)即:wcM1000(mL)溶液密度(g/mL)1000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溶液密度(g/mL)溶质的质量分数即:c1000w溶质摩尔质量(g/mol)1LM(mol/L)3.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1〕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m(混)n(混)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M22.4g(混)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1.01×105Pa〕的混合气体。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2个重要推论。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或 RT n V p pV ==)/(m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A B /n n体积分数 /y B m,B B *=V ϕ∑*AV y A m ,A式中∑A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A m,*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A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式中 ∑=B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V V p p n n y ///B B B B *===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p B = y B p ,∑=BB p p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Q 吸正放负 W外对内正 内对外负2. 焓的定义式3. 焓变(1) )(pV U H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pVU H +=(2) 2,m 1d p H nC T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变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5. 恒容热和恒压热 6.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2)摩尔定压热容和摩尔定容热容上式分别适用于无相变变化、无化学变化、非体积功为零的恒压和恒容过程。
高中物理、化学公式定理一、力学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θcos 2212221F F F F F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分解时喜欢 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1)公式:F=G22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22mg ma r Tm r m r v m r Mm G =====πω由此可得: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物理化学公式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物理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公式和方程式,这些公式和方程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和性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化学公式的介绍。
1. 确定物质的相变温度:在物理化学中,相变温度是指物质从一种相变为另一种相的温度。
常见的相变温度公式包括冰点温度公式和沸点温度公式。
冰点温度公式:T(°C) = (Rm - R0)/(Rm - R1) * 100其中,T为冰点温度,R0为纯净冰的电阻,R1为冰与盐混合的电阻,Rm为冰与水混合的电阻。
沸点温度公式:T(°C) = Rm - 0.32其中,T为沸点温度,Rm为纯净液体的电阻。
2. 确定理想气体的状态: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气体物理化学中最常用的公式之一。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用来描述理想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的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量,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3. 确定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溶质质量。
溶解度可以通过溶质溶解度积常数来表示。
溶质溶解度积常数:Ksp = [A+]^a * [B-]^b其中,Ksp为溶质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代表溶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a和b分别代表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
4. 确定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物质浓度的变化率。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
化学反应速率公式:v = - (1/a)(Δ[A]/Δt) =(1/b)(Δ[B]/Δt) = (1/c)(Δ[C]/Δt)其中,v为化学反应速率,a、b、c分别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A、B、C的化学计量数,[A]、[B]、[C]分别为反应物A、B、C的浓度,Δt为反应时间。
5. 确定能量变化:在物理化学中,常常需要计算系统的能量变化。
物理化学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1.气体混合物(1) 组成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A B /n n体积分数/y B m,B B *=V ϕ∑*AVy Am,A式中∑A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Am,*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AAm,A V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BBBB B BB mix //n M n m M y M式中 ∑=B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2.道尔顿定律 p B = y B p ,∑=BB p p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 V RT n p /B B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W Q U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 规定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
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作功为负。
式中 p amb 为环境的压力,W ’为非体积功。
上式适用于封闭体系的一切过程。
2. 焓的定义式3. 焓变(1) )(pV U H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 2,m 1d p H nC T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又称内能)变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有相变或化学变化时,T 不变,但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改变值不为0)5. 恒容热和恒压热V Q U =∆p Q H =∆ (d 0,'0)p W ==6. 热容的定义式 (1)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δ/d (/)p p p C Q T H T ==∂∂δ/d (/)V V V C Q T U T ==∂∂(2)摩尔定压热容和摩尔定容热容,m m /(/)p p p C C n H T ==∂∂ ,m m /(/)V V V C C n U T ==∂∂pVU H +=2,m 1d V U nC T∆=⎰上式分别适用于无相变变化、无化学变化、非体积功为零的恒压或恒容过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nRT RT M m pV ==)/(或 RT n V p pV ==)/(m2. 气体混合物 (1) 组成摩尔分数 y B (或x B ) = ∑AA B /n n体积分数 /y B m,B B *=V ϕ∑*AVy Am ,A式中∑AA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A m,*V 表示在一定T ,p 下纯气体A 的摩尔体积。
∑*AA m ,A V y 为在一定T ,p 下混合之前各纯组分体积的总和。
(2) 摩尔质量∑∑∑===BBBB B BB mix //n M n m M y M式中 ∑=BB m m 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BB n n 为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
上述各式适用于任意的气体混合物。
(3) V V p p n n y ///B B B B *===式中p B 为气体B ,在混合的T ,V 条件下,单独存在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B 的分压力。
*B V 为B 气体在混合气体的T ,p 下,单独存在时所占的体积。
3. 道尔顿定律p B = y B p ,∑=BB p p上式适用于任意气体。
对于理想气体V RT n p /B B =4. 阿马加分体积定律V RT n V /B B =*此式只适用于理想气体。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主要公式及使用条件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示式W Q U +=∆或 'amb δδδd δdU Q W Q p V W =+=-+Q 吸正放负 W外对内正 内对外负2. 焓的定义式3. 焓变(1) )(pV U H ∆+∆=∆式中)(pV ∆为pV 乘积的增量,只有在恒压下)()(12V V p pV -=∆在数值上等于体积功。
(2) 2,m 1d p H nC T ∆=⎰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或真实气体的恒压变温过程,或纯的液体、固体物质压力变化不大的变温过程。
4. 热力学能变此式适用于理想气体单纯pVT 变化的一切过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X是位移(m)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t是时间(s);3.X=Vot+(1/2)atX是位移(m)Vo是初速度(m/s)t是时间(s)a是加速度(m/s);4.Vt-Vo=2aXVt是末速度(m/s)Vo是初速度(m/s)a是加速度(m/s)X是位移(m);5.h=(1/2)gtVt=gtVt=2ghh是高度(m)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t是时间(s)Vt是末速度(m/s);6.G=mgG是重力(N)m是质量(kg)g是重力加速度(9.8m/s≈10m/s);7.f=μFN 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FN是支持力(N);8.F=kXF是弹力(N)k是劲度系数(N/m)X是伸长量(m);9.F=maF是合力(N)m是质量(kg)a是加速度(m/s)。
扩展阅读:高中物理公式(必修一)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如位移;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路程、温度。
_xxvv速度的定义式:(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ttvvtv0F加速度:attm末速度:vtv0at重力加速度:g9.8ms2vt图像曲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数值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的方法:a和v0同向加速运动a增大,v增加的快a减小,v增加的慢a增大,v减小的快a减小,v减小的慢a和v0反向减速运动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实践的关系:vv0at;v0vt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2xv0tat2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v02ax2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推理公式:推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是恒定的:xaT2xmxn(mn)aT2推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0vtvx22的一半的平方根:vx2;推理3: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等于初、末速度的平方和vovt2226.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样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①第1T末、2T末、3T末n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②前1T内、前2T内、前3T内前n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32::n21:4:9: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12):(3222)::[n2(n1)2]1:3:5::(2n1)④前x,前2x,前3xnx位移内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3::n高中物理公式总结(人教版)⑤通过连续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1:t2:t3::tn1:(21):(32)::(nn1)解题方法、技巧:(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x,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速度公式vv0at(2)如果题目中无末速度,也不让求末速度,一般选用位移公式v12xv0tat2(3)如果题目中无运动时间,也不让求运动时间,一般选用公式tvv02ax22(4)如果题目中无加速度a,也不让求加速度,一般选用公式v0vtxvtt2(5)如果知道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选用公式xaT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一、物理性质:1、色态: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2、密度: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二、原子结构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点燃三、化学性质: 4Li+O2 === 2Li2O点燃与氧气发生反应 2Na+O2 === Na2O2点燃 1、与非金属反应 K+O2 === KO2(超氧化钾)Rb、Cs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与Cl2、S反应只有一种产物2、与水反应: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是弱碱)ROH三、焰色反应1、焰色反应: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3、钴玻璃的作用:滤去黄色排除Na 的干扰必修一化学基础知识一、二氧化硫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 ===(点燃) SO2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
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连接。
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2NO+O2 == 2NO2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高一的化学中主要的公式汇总1. 摩尔质量公式摩尔质量(M)=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物质的量(n)2. 摩尔浓度公式摩尔浓度(C)= 物质的量(n)/ 溶液的体积(V)3. 气体摩尔体积公式在标准状况下,1摩尔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升4. 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N_A)= 6.022 × 10^23 mol^1表示1摩尔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5. 化学反应速率公式反应速率(v)= 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ΔC)/ 时间变化量(Δt)6. 化学平衡常数公式K = 物的浓度乘积 / 反应物的浓度乘积7. 焓变公式ΔH = H(物) H(反应物)表示化学反应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8. 吉布斯自由能公式ΔG = ΔH TΔS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自发进行,ΔG < 0 表示反应自发进行9. 酸碱中和反应公式H+ + OH → H2O表示酸和碱反应水10. 氧化还原反应公式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表示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中发生电子转移11. 化学键能公式化学键能(E)= 断裂化学键所需能量表示形成或断裂化学键时所需的能量12. 亨利定律P = kH × C其中P是气体在液体中的分压,kH是亨利定律常数,C是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13. 溶解度积公式Ksp = [A+]^a × [B]^b其中Ksp是溶解度积常数,[A+]和[B]分别是溶解后的离子浓度,a和b是化学方程式中离子的系数14. 活度系数公式γ = a / C其中γ是活度系数,a是活度,C是浓度15. 电离常数公式Ka = [H3O+] × [A] / [HA]Kb = [OH] × [B+] / [BOH]分别表示酸和碱在水中的电离程度16. 电解质电导率公式κ = 1 / ρ其中κ是电导率,ρ是电阻率17. 法拉第常数F = 96,485 C/mol表示1摩尔电子的电荷量18. 电池电动势公式E = E° (RT/nF) ln Q其中E是电池电动势,E°是标准电极电势,R是气体常数,T 是温度,n是电子转移数,F是法拉第常数,Q是反应商19. 酸碱滴定公式n(酸) × V(酸) = n(碱) × V(碱)表示在酸碱滴定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相等20. 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公式Rate = k[A]^m[B]^n其中Rate是反应速率,k是速率常数,[A]和[B]是反应物的浓度,m和n是反应物的反应级数这些公式涵盖了高一化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
物理化学公式汇总物理化学是一门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化学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中涉及众多的公式。
这些公式是理解和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下面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且重要的物理化学公式。
首先是热力学方面的公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 。
其中,ΔU 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 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 表示系统对外做功。
这个公式揭示了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关系。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方式,其中克劳修斯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开尔文表述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熵增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ΔS ≥ 0 ,其中ΔS 表示熵的变化。
熵是系统混乱度的度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 。
p 是压强,V 是体积,n 是物质的量,R 是理想气体常数,T 是温度。
这个公式在研究气体的性质和行为时经常用到。
热力学能的定义式:U = U(T, V) 。
表明热力学能是温度和体积的函数。
接着是热力学函数的相关公式。
焓的定义式:H = U + pV 。
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式:G = H TS 。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ΔG ≤ 0 时反应自发进行。
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定义式:A = U TS 。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ΔA ≤ 0 时过程自发进行。
然后是化学平衡方面的公式。
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Kθ =Π(piθ)^νi 。
其中piθ 是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νi 是化学计量数。
范特霍夫等温方程:ΔG =ΔGθ + RTlnQ 。
Q 是反应商,通过比较ΔG 的正负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再来看电化学方面的公式。
法拉第定律:Q = nZF 。
Q 表示通过电极的电量,n 是电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Z 是离子的电荷数,F 是法拉第常数。
能斯特方程:E =Eθ (RT / nF)lnQ 。
用于计算非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
最后是动力学方面的公式。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 aA +bB → cC + dD ,反应速率 v = kA^aB^b 。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一、力学公式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构造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θCOS F F F F 2122212++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那么。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那么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1 ) 滑动摩擦力: f= μN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一样,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_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
2)自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4.末速度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Vt^2)/2]1/2 6.位移S= V平t=V ot +at^2/2=Vt/2t7.加速度a=(V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 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 ot- gt^2/22.末速度Vt= V 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 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x= V o2.竖直方向速度Vy=gt3.水平方向位移Sx= V ot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 o7.合位移S=(Sx^2+ S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1.线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5.周期与频率T=1/f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 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T :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V3=16.7Km/s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机械能1.功(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大小: W=Fscosa 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J)1J=1N*m当0<= a <派/2 w>0 F做正功F是动力当a=派/2 w=0 (cos派/2=0) F不作功当派/2<= a <派W<0 F做负功F是阻力(3)总功的求法:W总=W1+W2+W3……WnW总=F合Scosa2.功率(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P=W/t 功率是标量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1w=1J/s 1000w=1kw(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a在减小,一直到0)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a恒定F不变(F=ma+f) V在增加P实逐渐增加最大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即P一定P恒定v在增加F在减小尤F=ma+f 当F减小=f时v此时有最大值3.功和能(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4.动能.动能定理(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表达式Ek=1/2mv^2 能是标量也是过程量单位:焦耳(J) 1kg*m^2/s^2 = 1J(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W合=ΔEk=1/2mv^2-1/2mv0^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5.重力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 是标量单位:焦耳(J)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6.机械能守恒定律(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也具有相对性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ΔE=W非重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高一化学方程式一、碱金属:1. 新切的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发暗;方程式:4Na+O2=2Na2O;该产物不稳定。
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淡黄色的固体,方程式:2Na+O2点燃==== Na2O2。
锂燃烧方程式:4Li+O2点燃==== 2Li2O;钾燃烧方程式:K+O2点燃==== KO2。
2. 钠与氧气在不点火时平稳反应,硫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将钠粒与硫粉混合时爆炸,方程式:2Na+S=Na2S3. 钠与水剧烈反应后滴有酚酞的水变成红色,方程式:2Na+2H2O=2NaOH+H2↑;钾与水反应更剧烈,甚至爆炸,为了安全,常在小烧杯上盖一块小玻璃片。
4. 过氧化钠粉末用脱脂棉包住,①滴几滴水,脱脂棉燃烧;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②用玻璃管吹气,脱脂棉也燃烧;有关的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使脱脂棉达到着火点。
在过氧化钠与水或CO2反应生成O2的两个反应中,为生成1mol O2,需要的Na2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同时需要的H2O或CO2的物质的量都为2mol。
5. 纯碱的化学式是Na2CO3 ,它不带结晶水,又俗名苏打。
碳酸钠晶体化学式是Na2CO3?10H2O,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失去结晶水,风化,最后的产物是粉末状,叫无水碳酸钠。
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等在空气中露置的最后产物都是无水碳酸钠。
6.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物质都可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有关离子方程式分别为:CO32-+2H+=H2O+CO2↑;HCO3-+H+=H2O+CO2↑;其中,以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速度更快;如果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质量相同,当它们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以碳酸钠为多。
7.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较差的是碳酸氢钠,其加热时发生分解,方程式是:2NaHCO3=Na2CO3+H2O+CO2↑。
在这个分解反应中,每42g NaHCO3发生分解就生成标准状况下CO2气体5.6L。
在这个分解反应中,一种物质生成了三种物质,(1)高锰酸钾分解:2KMnO4△==== K2MnO4+MnO2+O2↑(2)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分解:(NH4)2CO3△==== 2NH3↑+H2O+CO2↑8.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少量NaHCO3的方法是加热;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溶液的方法是:通入足量CO2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