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 第二章潜在考点三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1
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点总结
语言文字运用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方式。
它涉及到词汇选择、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点的总结:
1. 词汇选择:
-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选择:根据上下文和语义需要选择适当的词汇,以表达准确的意思。
- 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形容词描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副词则描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程度、方式和时间等。
- 动词的准确选择:选择准确的动词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和精确。
2. 语法结构:
- 句子结构的变化:通过改变句子的语序、主谓宾结构等,可以改变句子的重点和表达方式。
- 时态和语态的使用: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要,使用适当的时态和语态,以准确表达动作的发生时间和主语的身份。
- 并列句和复合句:使用并列句可以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但相关的思想;使用复合句可以将多个句子组合在一起,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 修辞手法:
- 比喻和拟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 排比和对偶:通过排列和对比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加强表达的节奏感和修辞效果。
- 反问和夸张:使用反问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有效地传达思想和意义。
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增强交流的效果和影响力。
考点三连贯(句子衔接)——掌握方法,排好句序[考点要求]语言表达连贯E级1.(2014·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答案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这是一段写游踪的文字,语段的中心是“箕山”。
那么紧跟着的应该是登山,所以首选④;④的结尾已经登到“箕顶”,那么下面应该紧连②;②写出了“空旷”之势,所以应该紧连⑤;再看③,③中的词语“遗址”,与横线后面的句子连接紧密,所以③应该在最后。
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D。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这几乎是江苏卷首次用选择题形式考查连贯。
所给语段是描写性语段,采用的是有语境排序题型。
因为是首考,故难度并不大。
2.(2015·江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D.⑥④②⑤③①答案 A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
后面六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和①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和⑤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和③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
常见考点 表达是花,生活是土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2011·重庆)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重复累赘,请予删除(只填序号)。
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
清晨7时,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为 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热身。
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
,,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的紧张。
应当删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④⑤⑦ 解析 “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已交代了比赛的时间、地点、人员、起点等信息,①“重庆的”、④“2011年重庆”、⑤中的“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显然赘余;再则,⑤中的“正在进行准备”与上句中的“热身”语意重复,后文中的“慢跑,拉伸韧带”是“热身”的具体内容;“比赛还没有开始”自然是“尚在安排之中”,故⑦与⑥重复,保留⑥,删去⑦,更能突现赛前空气的紧张。
2.(2010·浙江)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
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
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
(100字左右)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
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餐厅”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知识点高考语文的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和运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重要知识点:1.词语理解与运用:1.1同义词、反义词辨析1.2成语、熟语、惯用语的理解与运用1.3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境选择2.句子理解与运用:2.1复杂句子的结构分析2.2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识别(如比喻、拟人、排比等)2.3句子的语气、语调和情感理解2.4病句的识别与修改3.标点符号使用:3.1常见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引号、括号等)的正确使用3.2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效果4.修辞手法识别与运用:4.1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4.2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5.语言表达与逻辑:5.1清晰、连贯、有逻辑的语言表达5.2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沟通5.3文本的主旨、观点、态度等的提炼与理解6.文言文阅读:6.1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运用6.2文言句子的翻译与理解6.3文言文的阅读理解7.现代文阅读:7.1文章的主旨、结构、风格等的理解与分析7.2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的提炼与理解7.3阅读材料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8.写作:8.1写作的基本技巧(如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8.2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的写作特点与要求.8.3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与得体.这些知识点是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的基本内容,但具体的高考题目可能会根据年份和地区有所不同。
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和复习。
同时,也需要注意阅读和理解各类文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水平。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内容说明】本部分内容主要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图文转换三个方面的考试要点。
我们在学习这些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病句类型主要有: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语序不当。
“图文转换”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句的衔接、句序的排列、词语的排列、用语的场合、对象等。
考查的点相当广泛,词、短语、句子都有所涉及,同时也考查语法、语意、语境、材料组织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
要点1:辨析并修改病句【要点解读】辨析病句是高考语文考查的热点。
在考查形式上,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辨析病句,题型稳定,一般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考查的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病句的命题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般都是来自当前书报。
知识点一语序不当★经典例题例1.指出下列句子的病句类型,并加以改正。
(2015·四川)《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答:【解析】状语顺序排列不当,“首次”应放在“四川”后。
★名师点拨把握排列规律,判定正确次序。
多项定语指主语、宾语中心语前的多个定语,它们一般按照与中心语关系的密切程度排列顺序,如果排列不当,就会出现语病。
判断多项定语排列次序是否恰当,应准确把握排列规律。
多项定语的排列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应依照以下原则(从离中心语最远的算起):A.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名词、代词或短语;B.表指称或数量的词或短语;C.动词或动词性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E.表性质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高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点一、语法知识点1. 词类与句子成分在语法中,我们需要了解词类的分类以及句子成分的构成和功能。
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
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同位语等。
2. 时态和语态掌握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常见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而语态包括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3.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常用来进行程度和大小的比较。
要正确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使用适当的变化规则和比较结构。
二、修辞手法1. 比喻和拟人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来形象地表达,而拟人则是给非人物体以人的特点和行为。
在写作中,运用比喻和拟人可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2. 夸张和反复夸张和反复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手法,用于加强表达的效果和印象。
夸张可以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而反复则是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意境来强调和加深印象。
3. 排比和对仗排比是通过将同类事物排列在一起来加强修辞效果,而对仗则是将一句话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使句子的结构和节奏更加丰富和平衡。
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1. 描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描绘人物、事物和场景,营造细腻、生动的描写效果。
例如:杨柳依依,宛如少女的长发,在微风中缓缓摇曳,仿佛在低声地述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
2. 议论与解释通过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来强调观点、点明主题,使文笔更加有力量感和说服力。
例如:爱是生活的动力,爱是希望的种子,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交流。
3. 讲故事利用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并投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例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
一天,他们决定去寻找宝藏,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发现了心中最珍贵的东西。
四、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力量1. 丰富意境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感官体验。
潜在考点三长短整散随君意——变换句式1.(2004·江苏)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系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的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转换得体。
具体作答时必须注意: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文学社成员;②要考虑到对方的身份,表达要得体;③要符合口语的特点。
2.(2009·北京)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曹雪芹为主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红楼梦》为主语:由曹雪芹创作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解析分析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其中前两句话的主语分别是“红楼梦”“曹雪芹”,可以这两句话为主干,将其他句子的内容作为修饰成分,融合到这两个句子中。
3.(2011·新课标全国)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了复杂状语的长句,将其中的状语提炼出来作为单句,剩余的主干部分也作为单句处理即可。
1.什么叫变换句式?答案变换句式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
这里强调的仅仅是改变句子的形式,而绝不能改变句子的内容。
2.高考考查变换句式的重点题型是什么?它在江苏卷中的地位如何?答案变换句式题型较多,高考考查最多的是长短句互换、整散句互换、重组句子三种类型。
变换句式在江苏卷中属于冷考点。
一、辨识常见句式特点请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信息技术不是不容易掌握。
(双重否定句)②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把”字句)③谁能告诉我?(疑问句)④这套书被人借走了一本。
(“被”字句)⑤上海世博会中中国馆多么高大宏伟!(感叹句)⑥快!赶快救人!时间就是生命!(短句)⑦空中飘着小雨,淅淅沥沥的!(变式句)⑧泰山无辞累土方成其高,黄河未弃细流乃见其长。
(整句)二、几类重点句的选用1.根据语境,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水生追回那个纸盒子,一只手高高举起,一只手用力拍打着水,好使自己不沉下去。
对着荷花淀吆喝:“________”好像带着很大的气。
(a.出来吧,你们!b.你们出来吧!)②今天,当我站在古城墙上游目骋怀,才猛烈悟到:________他们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内涵,创造着古城墙新的形象,并在这创造中重塑了自己。
(a.西安人民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他们分明是在创造。
b.西安人民分明是在创造,他们完成的岂止是对古城墙的修复?)A.①a②b B.①a②aC.①b②a D.①b②b答案 B解析①句考查了倒装句式的运用及其表达的不同语气,“出来吧,你们!”与“好像带着很大的气”相照应,相一致。
②“他们分明是在创造”总领“他们创造着……,创造着……,并在这创造中……”,构成总分关系,显得有层次性。
2.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及语言表达准确和得体的能力。
在四个选项中,B项是一个否定反问句,表达十分强烈的肯定语气,当然不够“委婉”;C项是个陈述句,但“无疑”一词所表达的语气很肯定,也很强烈;干扰性较大的是D项,该句虽然用了“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但双重否定的语气还是比较强烈的。
只有A项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语气表达一种询问、提醒,双向选择,语气最委婉。
3.下列各句句式变换后,意思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A.原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是很困难的。
变换句:要把文字工具熟练地掌握起来,不是很容易的。
B.原句:不能说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希望。
变换句:怎能说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希望呢?C.原句:这东西价钱便宜,质量也不错。
变换句:这东西价钱不贵,质量太好了。
D.原句:这个秘密终于被我发现了。
变换句:我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从而快速锁定答案。
4.下列按要求变换句式中,有误的一项是() 原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小李。
A.变换成被动句:小李被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了。
B.变换成反问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怎能不激怒小李?C.变换成否定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不能激怒小李。
D.变换成感叹句:老同志这种看来淡漠的反应激怒小李啦!答案 C解析改变了原意。
5.(2007·浙江)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解析仿写时应注意与例句句式相同,观点截然相反。
知识储备常见的句式有: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单句与复句等。
在高考中,要求考生能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上述句式。
1.长句与短句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
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
长句和短句各有其修辞效果。
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长句主要用于书面语、议论、描写之中,短句主要用于口语、紧急场合、演讲词等中。
2.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
主动句包括一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
被动句也可分为无标志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如“被”字句)。
“把”字句中“把”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被动句中“被”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也作状语。
有时“被”后对象省略。
3.肯定句与否定句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判断表示。
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句最常见的是先后连用两个否定词,也可以用一个否定词加上否定意义的动词或反问语气。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比一般的肯定句语气更强,更加肯定。
一般来说,双重否定句语意最重,语气最强烈;一般否定句语意最轻,语气最弱。
4.整句与散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句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整句和散句各有用处,各有修辞效果。
整句句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这种句式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
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生动感人。
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则兼二者之长,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连贯。
如: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呢?5.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相对来说,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句式。
它的特点是比较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
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
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
它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
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
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词语组成。
如何贯彻“不能变的一定不要变、该变的一定变到位”的变换原则?下面题目的答案是考生的现场答案,均有问题,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修改为满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