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设计有关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桥梁施工中的抗震设施问题桥梁作为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抗震设施成为了桥梁施工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桥梁施工中的抗震设施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一、抗震设施的重要性抗震设施对于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地震造成的震动和地表位移会对桥梁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如果没有相应的抗震设施,桥梁可能会发生倒塌、变形等严重问题,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桥梁施工中加强抗震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二、影响抗震设施的因素1. 地理条件:桥梁所处的地质环境和地震频率是影响抗震设施决策的重要因素。
地质条件复杂且地震频繁的地区需要设计更为严格的抗震设施。
2. 桥梁类型:不同类型的桥梁在抗震设施上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悬索桥、斜拉桥等大跨度桥梁对抗震设施的要求更高,需要采取更多的抗震措施。
3. 施工材料:桥梁使用的材料对抗震设施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高强度材料和柔性材料可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减轻地震冲击。
4. 设计标准:各国和地区针对桥梁抗震设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设计标准。
不同的设计标准可能会对抗震设施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在实际施工中进行合理的调整。
三、解决方案1. 强化桥梁结构:在桥梁的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加固措施和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桥梁的整体抗震能力。
2. 设置防震装置:在桥梁的关键部位和连接节点处设置防震装置,如减振器、阻尼器等,以吸收地震冲击和降低桥梁的应力。
3.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桥梁施工中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对抗震设施至关重要。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的正确性。
4. 定期检测和维护:桥梁抗震设施的效果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定期检查桥梁结构和抗震设施的状态,及时修复和替换受损部件。
四、结论在桥梁施工中,抗震设施的建设是确保桥梁安全可靠的关键。
地理条件、桥梁类型、施工材料和设计标准是影响抗震设施决策的重要因素。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问题分析近年,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桥梁在我国发展迅速,主要形式为城市立交桥和城市高架桥。
但是,城市桥梁由于抗震设计的不足等因素,桥梁在地震中的抗破坏能力有限。
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
2008年的汶川地震,仅绵竹市内桥梁中有6.82%的完全毁坏,26.14%的桥梁严重破坏,27.27%的桥梁中等破坏,31.82%的桥梁轻微破坏,仅有7.95%的桥梁基本完好。
由此可见,如果城市桥梁设计中存在问题,将会在地震中不堪一击。
1、城市桥梁地震受害的类型城市桥梁在地震中各个部分受到的破坏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联系的。
这些破坏往往难以修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给人身安全带来威胁。
1.1桥台的震害地震发生时,桥台的震害较为常见。
除了桩基被剪切破坏,地基丧失承载力,如沙土液化等引起的桥台滑移,台身与上部结构发生碰撞引起破坏,以及桥台向后倾斜。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的桥台震害,就包括台身结构破坏和护坡垮塌等。
1.2桥梁墩柱的震害大量震害资料表明,桥梁下部结构中普遍采用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其破坏形式主要为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
弯曲破坏是延性的,表现多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弯曲等,伴随弯曲破坏还会发生很大的塑性变形;桥墩剪切破坏则是脆性的,伴随着强度和刚度的急剧下降,往往会造成墩柱以上及下部结构的倒塌。
所以震区桥墩的设计原则为“强剪弱弯”,以保证桥梁在受到地震作用时,先反生弯曲破坏,而不发生剪切破坏。
1.3支座受到地震的破坏地震发生时,上部结构的地震惯性力通过支座传到下部结构,当传递荷载超过支座的设计强度时,支座就会被剪坏。
当支座变位超过活动支座容许值时,橋梁倾斜或支座落位,甚至引发落梁。
1.4主梁受到地震的破坏主梁在地震中的震害主要为主梁的纵向移位、横向移位及扭转移位,如果主梁的移位超出了墩、台的支承面,则会发生落梁震害;另外,主梁还可能发生碰撞震害。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摘要:在公路建设中,抗震灾害造成的影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由于该结构存在一定的跨度,在地震发生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所以对公路桥梁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能够使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保护。
关键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问题及改进;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使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作为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保障,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而且使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得到促进,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地震对公路桥梁的破坏及原因1、对梁式桥梁地震位移所造成的上部活动节点处因盖梁宽度设置不足导致落梁或梁体相互磁撞引起的破坏,而对拱式结构则主要表现在拱上建筑和腹拱的破坏,拱圈在拱顶、拱脚产生的破损裂缝,甚至会整个隆起变形。
2、桥台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滑动并移向河心,致使桥头、重力式桥台的胸腔及桩柱式桥台的桩柱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开裂、倾斜和折断等。
除此之外,桥头的沉降还会导致翼墙被损坏并致使其开裂,进而重力式桥台胸腔开裂会引起整个台体被移动并下沉。
3、地基与基础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地基中的砂土会被液化,以致地基失效,基础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地面较大变形,地层发生水平滑移、下层、断裂等,加大了地面位移从而加剧了结构反应。
地基与基础震害使路面、桥梁发生坍塌,给震后修复工作带来困难。
4、发生地震时会使在松软地基上的桥梁在发生河岸滑移导致全桥长度的缩短而造成的比较严重的震害。
桥墩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桥墩会不同程度的倾斜、沉降、滑移、开裂、剪断和钢筋裸露扭曲。
二、公路桥梁发生严重震害的原因分析从世界各国公路桥梁遭受震害的大概统计来看,震害的表现形式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地震来袭的时候,桥梁的地震位移为给上部活动节点的活动空间造成非常严重的挤压作用,而我国许多公路桥梁尤其是梁式桥梁在盖梁设置中往往会出现未能充分考虑地震影响而未作过多设置的情况,这就让梁式桥梁在遭受地震侵袭时会因为上部活动节点的空间不足而引起落梁或者梁体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遭到破坏。
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分析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方式,其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铁路桥梁需要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以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对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分析进行详细探讨。
一、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铁路桥梁通常跨越河流、山谷等地形,是铁路线路中的关键节点。
一旦在地震中受损,不仅会导致铁路运输中断,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例如,强烈的地震可能导致桥梁坍塌,使列车脱轨,威胁乘客生命安全;也可能损坏桥梁的基础和支撑结构,影响桥梁的长期稳定性。
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是确保铁路桥梁在地震中安全可靠的关键。
二、地震对铁路桥梁的影响地震作用下,铁路桥梁可能会受到多种形式的破坏。
首先是水平地震力引起的桥梁结构的位移和变形。
桥梁的梁体、墩柱等部件可能会因水平力而发生相对位移,导致连接部位的破坏,如支座的损坏、伸缩缝的失效等。
其次,竖向地震力也不可忽视。
它可能会增加桥梁结构的竖向荷载,导致桥墩的受压破坏,或者使梁体与桥墩之间的接触面产生过大的压力,影响结构的整体性。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地基的液化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削弱桥梁基础的承载能力,导致桥梁倾斜甚至倒塌。
三、铁路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1、多防线设计原则在抗震设计中,应设置多重抗震防线,避免因单一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倒塌。
例如,除了主要的承载构件外,还应考虑次要构件和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形成相互协同的抗震体系。
2、能力设计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和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能够在地震中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发生脆性破坏。
3、整体性原则注重桥梁结构的整体性,使各个构件之间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加强连接部位的设计,确保力的传递顺畅。
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通过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实现经济与安全的平衡。
桥梁设计中的抗震技术与应用研究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且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对桥梁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桥梁设计中充分考虑抗震因素,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对于提高桥梁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桥梁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要有效地设计桥梁的抗震性能,首先需要了解桥梁在地震中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桥墩破坏桥墩是桥梁的主要支撑结构,在地震中容易受到水平力和弯矩的作用。
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包括混凝土开裂、钢筋屈服、墩身倾斜甚至折断。
2、桥台破坏桥台与路堤的连接部位在地震中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和位移,导致桥台开裂、倾斜或坍塌。
3、支座破坏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部件,在地震中可能会发生移位、脱落或损坏,从而影响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
4、梁体破坏梁体在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裂缝、断裂或移位,严重影响桥梁的通行能力。
二、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场地选择应尽量选择地质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场地建设桥梁,避免在地震断层、软弱土层等不利地段建造。
2、合理的结构体系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形式,如连续梁桥、刚构桥等,避免采用抗震性能较差的结构。
3、强度和延性设计既要保证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又要具备一定的延性,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量。
4、多道抗震防线通过设置多个抗震构件和体系,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当一道防线失效时,其他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保证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三、桥梁抗震技术1、基础隔震技术基础隔震是通过在桥梁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少地震能量的输入。
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地隔离水平地震作用,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
2、耗能减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是在桥梁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如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等,在地震作用下,耗能装置通过自身的变形和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轻结构的破坏。
浅谈桥梁结构抗震分析及抗震措施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二十多年来,大批桥梁雨后春笋般涌现,确保桥梁在可能发生的地震中安全可靠运营,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减轻震灾带来的经济损失,且设计上又不过于保守,成为工程界日益关注的话题。
在桥梁设计过程中采取适宜的抗震措施来减小乃至避免地震对桥梁破坏,降低经济损失。
关键词:抗震;桥梁设计;抗震措施1 震害形式“前车之鉴,后世之师”,通过对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桥梁破坏的调查与研究,桥梁震害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1 支撑连接部件(支座)震害支座在地震中破坏形式有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支座位移、活动支座脱落等且支座破坏又会引起连锁反应如伸缩缝、挡块破坏、甚至落梁危险等。
1.2 上部结构震害受地震水平力作用桥梁上部结构在纵横向及扭转发生移位。
主要表现形式有梁体间脱离、错位、顶撞;大位移会使梁体超出墩台支撑面造成落梁(如汶川百花大桥、庙子坪大桥落梁)。
落梁的毁坏性是巨大的特别是顺桥向的,梁体掉下来会直接砸到墩台,造成不可修复性的破坏。
1.3 下部结构震害分为桥墩和基础的破坏,该震害是由于桥梁受到较大水平力,瞬时反复振动导致薄弱截面产生破坏而引起的。
1.3.1 桥墩破坏经大量震害实例调查研究,柔性桥墩的长细比较大多为弯曲破坏(延性破坏),表现形式为:混凝土开裂、压溃、钢筋裸露与压弯并会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原因主要是由于横向约束箍筋配置不足、间距过大,纵向钢筋搭接或焊接不足、失效,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箍筋端部没有弯钩等;粗矮墩的长细比小多为剪切破坏(脆性破坏)。
表现形式为:混凝土大裂缝、钢筋切断等,原因主要是由于墩柱抗剪强度和横向箍筋配置不足等。
1.3.2 基础破坏基础破坏主要是基础移位、场地土液化、不均匀沉降或是上部结构的惯性力影响引起桩基剪断、弯曲破坏等。
2 桥梁抗震设计与措施汶川地震后调查显示干线公路桥梁震后破坏程度远小于地方道路桥梁,主要是因为干线桥梁采用了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且结构安全富裕较多,事实表明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震害,而所耗费的工程代价比较低,因此抗震构造措施在常规桥梁抗震设计作用重大。
「连续刚构桥桥梁抗震分析」连续刚构桥桥梁在抗震分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震发生时,桥梁所受到的地震力会对其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进行抗震分析是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连续刚构桥桥梁抗震分析的重要性以及该分析所涉及的一些关键因素。
连续刚构桥桥梁的抗震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地震的作用力,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地表状况等都会对桥梁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抗震分析需要考虑到不同地震情况下桥梁受力的变化,从而准确评估其抗震性能。
其次,桥梁的结构特点也是抗震分析的关键因素之一、连续刚构桥桥梁由多个连续支座和刚构构件组成,其整体刚度较高,所以在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和应力。
因此,抗震分析需要考虑到桥梁结构的非线性行为,如开裂、破坏等,以便准确评估其受力状态。
此外,连续刚构桥桥梁的土基也对其抗震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桥梁的土基性质会对地震的传播和桥梁的振动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在抗震分析中需要考虑土基的刚度、阻尼等参数。
在进行连续刚构桥桥梁抗震分析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
常见的方法包括静力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其中动力分析法又可分为自由振动分析和响应谱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实现,如有限元分析软件等。
这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桥梁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地震作用,进而分析结构的变形、应力等参数。
最后,连续刚构桥桥梁在抗震分析中应该遵循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
不同地区和国家对桥梁的抗震要求不同,因此在进行抗震分析时应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桥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连续刚构桥桥梁抗震分析是确保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的作用力、桥梁结构特点、土基性质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可以准确评估桥梁的抗震性能,并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和调整。
只有经过充分的抗震分析,我们才能确保连续刚构桥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桥梁抗震设计有关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桥梁的震害及特征,阐述了公路桥梁抗震设防原则及分类,提出了具体的桥梁抗震设计思路,同时,根据具体的设计实例,也对桥梁抗震设计的方法做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抗震设计;震害;构造设计
0 引言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属多震国家,在抗震救灾中,公路交通是抢救人民生命、恢复生产的生命线。
为保障公路桥梁设施的完好,发挥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需对公路桥梁设计进行深入的抗震计算和研究。
结构抗震构造设计是桥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涵盖内容丰富,若能把地震力效应的受力计算以及概念设计综合运用到桥梁设计上,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桥梁的震害及特征
对国内外震害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地震中,有许多桥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主要震害有以下几点:
1)桥台震害。
桥台的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向河心滑移,导致桩柱式桥台的桩柱倾斜、折断和开裂。
重力式桥台胸墙开裂,台体移动、下沉和转动。
2)桥墩震害。
桥墩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墩沉降、倾斜、移位,墩身开裂、剪断,受压缘混凝土崩溃,钢筋裸露屈曲,桥墩与基础连接处开裂、折断等。
3)支座震害。
造成如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并由此导致结构力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它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4)梁的震害。
桥梁最严重的震害现象是主梁坠落。
落梁主要是由于桥台、桥墩倾斜或倒塌,支座破坏,梁体碰撞,相邻桥墩间发生过大相对位移等引起的。
5)地基与基础震害。
地基与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并在震后难以修
复使用的重要原因。
地基破坏主要是指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数导致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裂。
6)另外桥梁结构的震害还表现在:结构构造及连接不当所造成的破坏,桥台台后填土位移过大造成的桥台沉降,或斜度过大造成墩台承受过大的扭矩引起的破坏。
2 桥梁的抗震设计
桥梁的抗震设计应分两阶段进行:1)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抗震概念设计,选择一个较理想的抗震结构体系;2)在初步或技术设计阶段进行延性抗震设计,并根据设计思想进行抗震能力验算,必要时进行减、隔震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1 抗震概念设计
由于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再加上结构计算模型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使“计算设计” 很难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因而不能完全依赖计算。
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
因此,在桥梁的方案设计阶段,不能仅仅根据功能要求和静力分析就决定方案的取舍,还应考虑桥梁的抗震性能,尽可能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在抗震概念设计时,要特别重视上、下部结构连接部位的设计,桥墩形式的选取,过渡孔处连接部位的设计以及塑性铰预期部位的选择。
为了保证所选择的结构体系在桥址处的场地条件下确实是良好的抗震体系,必须进行简单的分析(动力特性分析和地震反应评估),然后结合结构设计分析结构的抗震薄弱部位,并进一步分析是否能通过配筋或构造设计,保证这些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综合评判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优劣,决定是否要修改设计方案。
2.2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
实用的抗震方法是增加结构的柔性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达到减小由于地震所产生的地震荷载和增加结构的阻尼或能量耗散能力以减小由于地震所引起的结构反应。
当前,比较容易实现和有效的抗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隔震支座。
采用减、隔震支座(聚四氟乙烯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等)在梁体与墩、台的连接处增加结构的柔性和阻尼以减小桥梁的地震反应。
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分析都表明,采用减、隔震支座桥梁结构的梁体通过支座与墩、台相联结的方式对桥梁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的影响,在梁体与墩、台的联结处安装减、隔震支座能有效地减小墩、台所受的水平地震力。
2)采用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相结合的系统。
利用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弹塑性变形耗散地震能量以达到减震的目的,利用桥墩的延性抗震。
近20年来,国外在桥梁减、隔震和延性抗震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新西兰和日本等在桥梁设计规范中都列入了相应的条款。
3)利用桥墩延性减震。
利用桥墩的延性减震是当前桥梁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方法,桥墩延性减震是将桥墩某些部位设计得具有足够的延性,以便在强震作用下使这些部位形成稳定的延性、塑性铰,产生弹塑性变形来延长结构周期,从而耗散地震能量。
在进行延性抗震设计时,按弹性反应谱计算塑性反应的地震荷载需要修正,桥梁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综合影响系数来反映塑性变形的影响。
3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主线桥左幅46~48 号墩,上部结构为3~25m组合式小箱梁,先简支后连续结构,每幅8片箱梁,梁高1.4m。
每片箱梁下设2个支座,45、48号墩台设滑板支座,46、47号墩设板式橡胶支座。
下部结构:墩柱为1.4×1.4m的方柱,基础为灌注桩基础,桩径为1.5m,柱高及桩长见下表。
柱高及桩长数量表
桥面为四车道,设计汽车荷载为公路-I级。
桥面铺装:10cm砼+8cm沥青砼。
3.2 计算资料
3.2.1 支座的抗推刚度
每个梁端有两个支座,横向一排有16个支座,故支座刚度为板式橡胶支座:Kr=nAG/t=(16×100000×1.2)/50=37892KN/m,其中支座面积为A=π×(350/2)×(350/2)= 100000mm2
橡胶支座弹性剪切弹性模量G=1.2MPa,支座橡胶层总厚度t=65×0.75=50mm
3.1.2 二期恒载
桥面铺装:(0.1×22.5×25+0.08×22.5×23)=98KN/m
护栏:8×2=16KN/m
二期恒载:98+16=114 KN/m
3.1.3 抗震反映谱分析
结构分析采用Midas分析程序,动力特性采用离散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主梁、盖梁、桥墩和桩基础均离散为空间梁单元。
对于边界条件的模拟,根据静力刚度等效的原则,采取将桩基础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固结处理,主梁与各桥墩间的约束条件根据设计计算的支座刚度采用一般弹性连结。
采用迈达斯程序建模,采用反应谱程序分析方法,如下:
3x25m连续梁动力特性
3.1.4 反应谱计算结果
桩基最不利截面的地震
此为桩基配28根直径28mm钢筋的计算结果,结果满足要求。
My为对应截面首根钢筋屈服是对应的弯距;
Mne为对应截面受压区砼压应变达到0.003时对应的弯距;
My、Mne的计算方法同Ⅰ类桩基。
4 结论
目前,地震虽然是不可控制的,但只要我们加强对桥梁震害及抗震机理的深入研究,在桥梁设计过程中认真分析地震时结构的特性和反应,精心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制定先进的抗震设防原则,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就一定能将地震损失降到最小,并确保交通运输线路的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CJJ11-9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S].
[2]JTG D60-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S].
[3]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4]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