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 格式:ppt
- 大小:5.35 MB
- 文档页数:41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369天,全程行程24000余千米,历尽艰险,穿越山川河谷,涉过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一。
红军长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地位和影响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1.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长征前期处于党的建设和革命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十年敌我矛盾的激化,蒋介石发动了“围剿”战争,迫使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的决策背景。
在长征中,党中央成功地实现了军事艰难转移到陕北,掌握了继续抗日斗争的主动权,保证了革命的持续性和胜利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是党的一次自我革命,党中央在长征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开辟苏区、发动民众、建立武装、武装斗争”等战略思想;把土地革命纳入“三大革命任务”之一,确立了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流,推动了极左路线的调整;提出“党的路线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在过去革命斗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局面。
3. 长征是中国红军的传奇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缩影。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率领了不到三万名红军,经过山山水水,历尽艰险、奋斗不息,披荆斩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越过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终于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建设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念,尤其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的生存和革命斗争。
4.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是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_红军长征的意义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时间过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目录☆长征的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返回目录☆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长征的时间过程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行动。
本文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展开详细描述长征的艰辛征程。
先前局势不容乐观,国共两党合作逐渐破裂,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准备离开江西红色根据地,继续革命斗争。
长征具体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呢?一、起点:江西瑞金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也是红军的发源地。
1934年10月16日,中央领导同志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计划和方向。
二、目标: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的目标是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那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纵观长征征程,红军经历了五大主要战役,包括四渡赤水、过草地、翻雪山、渡大渡河和红军主力渡金沙江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成功到达陕北。
三、艰辛征程:生死与困苦红军长征的征程非常艰辛,充满了生死与困苦。
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使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成为长征的常态。
同时,红军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如险峻的山岭、沼泽、大江等等。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红军在草地上与敌人激烈的战斗、在积雪覆盖山脉中的艰难跋涉以及渡过险象环生的江河。
四、团结奋斗:无后顾之忧红军长征的征程中,红军士兵的团结奋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红军士兵之间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难。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远征,而这一伟大征程凝聚了各个红军部队和红军战士的无数个英勇闪烁的瞬间。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象征,对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成为了后来西柏坡整风运动的教训,也成为共产党后来的领导经验。
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部队在1934年至1936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我对红军长征的认识如下:1.战略性的转移和生存之路:红军长征是在国共内战进入危机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保持红军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一次战略性的转移行动。
红军绕过了敌人的封锁,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在新的根据地重建了强大的红军力量。
2.艰苦的条件和牺牲精神:红军长征是一次极度艰苦的行军过程,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缺乏补给、长时间的徒步跋涉等困难。
在这段漫长的旅程中,红军经历了极大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存和奋斗精神。
3.扩大和巩固了红军的影响力:红军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与当地的农民和群众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红军通过发动农民起义、建立政权、开展土地改革等活动,扩大了红军的社会影响力,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为今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红军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反动统治和困境中展现出坚强的领导能力和政治智慧。
共产党通过深入基层、团结广大农民群众、扩大红军队伍等措施,形成了坚强的革命纲领和斗争力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5.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红军长征被认为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它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证明了共产党的坚定决心和恢复力量的能力。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的一次伟大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
它展现出红军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
半个世纪以前,战斗在长江南北各根据地的主力红军部队。
当年红军为什么长征你知道吗?红军长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红军要长征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要长征的原因第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
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敌人实力很强大;二是我们党自己犯了错误。
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5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红军面对敌人堡垒主义新战略和重兵进攻,浴血奋战、奋勇抵抗,但是蒋介石最终凭借其强大的实力,逐步占领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部分地区,这个时期在我们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使红军在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根据地越打地盘越小。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对失败,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
第二,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
在中央苏区粉碎敌人围剿基本没有可能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4年5月提出了战略转移的设想,报告了共产国际,但是共产国际于1934年6月25日回电,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持暧昧态度。
即使如此,中共中央还是派出了红七军团远征,目的是调动牵制包围苏区的敌人,但由于兵力太少而没有达到目的。
随后又派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这有调动敌人的企图,也有为中央红军转移探路的考量。
红六军团后来和红二军团会师,联合行动。
由于中共中央执行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所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围剿下处境十分艰难,于是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的二军团会师,重建革命根据地,重开革命新局面。
第三,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的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其它各地红军并没有失败,为什么也要进行长征呢?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使其它各地红军受到国民党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当其冲,张国焘确实怕自己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下一个中心,他撤出来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他没有想到,中央红军损失的那么惨重,这也是他后来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红军长征走了多远?相信这个些问题大家都想知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及历历时多久分析,仅供大家参阅。
红军要进行长征的原因分析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
”著名的长征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徐占权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
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如果继续采取毛泽东为红军制订的战略战术原则,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是有可能的。
”徐占权解释说,一方面,蒋介石虽然调集了50万兵力、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新战略,但同时也面临着财政拮据、抗日反蒋运动日益兴起、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在华利益不同与蒋的冲突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人民群众经过多次反“围剿”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经济迅速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迅速壮大,为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然而,“左”倾冒险主义断送了这样的有利局面。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一味命令红军和地方武装“以革命的进攻来粉碎反革命的进攻”,竭力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进攻路线。
徐占权认为,这种完全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进攻路线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结果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
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
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
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
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