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飞向太空的航程》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728.50 KB
- 文档页数:22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笔记一、背景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科普性的新闻报告,报道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介绍,文章呈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
二、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题,接着从不同阶段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全文,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敬意和展望。
三、重点内容1.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载人航天的成功实现,以及未来计划实现深空探测的发展过程。
其中,着重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包括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以及天宫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等。
2.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开创精神,表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无私奉献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人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和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成功。
3.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前景:文章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计划和前景,包括深空探测、月球基地建设等。
四、写作手法1.运用数字和事实: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来描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运用引用和举例:文章通过引用重要领导人的讲话和举例说明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成就,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仅有客观的叙述,还有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评价和展望,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五、个人观点通过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自豪。
飞向太空的航程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笔记:
-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 1957 年10 月4 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60 年2 月19 日,中国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 1970 年4 月24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 1986 年,邓小平批准了“863 计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起步。
- 1992 年9 月21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
-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 2005 年10 月12 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也展示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
这些笔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同时也可以帮助你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飞向太空的航程》背景资料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中国飞船的技术性能和环境控制越来越好,为实现“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我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神舟”二号。
“神舟”飞船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再次获得成功,这一次,飞船运行时间从“神舟”一号的1天增加到了7天。
“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和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在弥补“神舟”一号设计不足方面的基础上,“神舟”二号对工程总体和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考核,并且进一步检验了总体技术方案和各系统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和匹配性。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具备了航天员逃逸和应急救生功能,飞船改进和完善了伞系统,火箭增加了控制系统冗余等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
“模拟人”是“神舟”三号的新“乘客”。
这次试验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模拟人生理信号装置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血压、耗氧以及产生热量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为将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我国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前的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神舟”四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精品知识内容【作家介绍】《飞向太空的航程》作者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
从一个普通的边防士兵,到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一名优秀的新华社军事记者──贾永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艰辛而又曲折的奋斗之路。
贾永的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很大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
【知识梳理】1、字:翌年(yì)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橘红(jú)乾坤(qiánkūn)酝酿(yùnniàng)2、音字:朝:zhāo(朝阳)cháo(朝拜)重:chóng(重做)zhòng(重量)着:zhāo(着数)zháo(着急)zhuó(着想)解:jiě(解放)xiè(姓解)jiè(解元)3、近字:霄:(xiāo)九霄云外宵:(xiāo)元宵节翌:(yì)翌年翼:(yì)羽翼拔:(bá)拔地而起拨:(bō)拨云见日摧:(cuī)摧毁催:(cuī)催促蓦:(mò)蓦然暮:(mù)日暮【内容概要】1、中心思想: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2、段落大意: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第三部分,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3、题目解析《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及教案课文课文内容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联科学家戈达尔为推进航空、太空科技而进行的探索和努力,其艰苦卓绝的追梦之旅,在其心中将“人类探索宇宙尽头”的愿景发扬光大。
文章以戈达尔的科研探索历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半个世纪前克服各种险阻、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示了“追梦蝴蝶”的波澜壮阔的科技追求及他所抱铸世界一流科技强国的白热化奋斗精神。
课文组织本篇课文共分五个部分,即导言,戈达尔的生平介绍及早年探索,科学空间竞赛的开端及戈达尔的付出和成功经历之回忆,戈达尔的卫星梦和对科技发展的期望,以及课文结尾的总结。
课文理解通过学习本篇课文,我们能够领悟到追求梦想需要的信念、勇气和毅力,以及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咬牙坚持的坚强精神。
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科研的探究和实践过程,对于一个国家在当今时代中的科技强国建设至关重要。
教案教学目的•了解人类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开端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激发其对航空、太空科技研究的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课文中科技创新及追求梦想的主题,和排比修辞的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以及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前互动,课内讲解和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0分钟)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或其他方式,为学生介绍戈达尔、航空太空研究和太空竞赛等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5分钟)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题:“你觉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你了解过航空、太空研究么?”等等。
阅读课文并发表观点(2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飞向太空的航程及相关历史人物、事务和相关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课文中的主题和要点、自己的感受。
课文分析(20分钟)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填补在航空科技和太空领域中的空白;跨越科技发展和卫星研制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以及在充满坎坷和波折的追梦之路上,戈达尔持续的信念和勇气等等。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一章:太空探索的历程自古以来,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从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星来预测天气,到现代的科学家通过卫星观测地球,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20世纪,人类终于迈出了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这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美国也在1969年成功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了月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通过卫星观测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探测器观测到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甚至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宇宙深处的星系。
第二章: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探索对于人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空探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
为了实现飞向太空的目标,科学家们需要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等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满足太空探索的需求,也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
太空探索可以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
随着地球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需要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新的资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太空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
宇宙是无限的,我们对于宇宙的了解还非常有限。
通过太空探索,我们可以观测到更多的星系和行星,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
第三章: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太空时代。
随后,我国又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和探测器,如嫦娥1号、天宫1号等。
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进展。
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3号探测器,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
2016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这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重要一步。
201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4号探测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