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8年江苏卷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 格式:pptx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6
江苏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选编解析-诗歌鉴赏题(2004-2016年)江苏历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选编解析,诗歌鉴赏题(2004,2016年)(20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参考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试题解析】(1)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
(2)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试歌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中庸是其字。
唐朝河东人。
宗元同族。
御史并之弟。
与弟中行,皆有文名。
今存诗十三首。
大历年间进士,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诗文大意是:年年驻防金河,现今又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我心随同)万里黄河又绕过了边陲遥远的黑山。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
2004——2011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汇总:【2004】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0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6】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007】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200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004-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荟萃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韦立顺(编辑)【04高考】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05高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06高考】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7高考】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高考】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09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棋盘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之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1.(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3.(06年)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棋盘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之江苏高考近十年诗歌鉴赏题(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4.(07年)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5.(08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2004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鉴赏题分析(网友来稿)江苏省如皋市如城一中周建成[原题]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⑵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命题意图]总体上是考查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
具体说第⑴题考查对古典诗歌中按题材分类的常识,重点考查是否真正理解诗歌“题材小类”的划分依据。
第⑵题考查是否具有“透过字面看字里”的欣赏能力。
两道小题体现了递度,第⑴题偏浅,第⑵题难度有所加深。
[(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⑴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⑵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对答案的补充和商榷]第⑴题“戍边生活”最好要说明依据是“马策与刀环”。
“地名”一说过于笼统,严格地说,只有“玉(门)关”是地名,“黑山”“金河”“黄河”是边塞自然山川名,“青冢”如是用王昭君之典故则是古迹名,如果指一般的长满青草的坟墓则是“事物名”。
有关内容可改答为:“诗中提到了‘黑山、金河、黄河、玉关、青冢’等边塞山川、地名和古迹(事物)。
”第⑵小题答案①②两点最好强调一下,“岁岁”“朝朝”是埋怨的口吻(如同今谓“他天天来缠人”之“天天”)。
第③点还应补充“青冢”葬埋着边塞战士的尸骨,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三春”本应百花生树,草长莺飞,温暖怡人,可眼前却只有白雪覆盖坟墓),怨情昭然。
第④点似乎没能完全答在点子上,说“景色单调”恐怕不合“诗情”,三四两句出现了“白”“青”“黄”“黑”四种颜色,色调算是丰富的,何能称单调?末句的重点可能是这层意思:山河阻隔,归途遥远(“万里”),还乡无期。
[考生答题失误情况与相应对策]第⑴题少数考生不知道“金河”“黑山”是边塞河流名和地名,说明他们知识面窄。
2004-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荟萃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韦立顺(编辑)【04高考】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05高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06高考】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07高考】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高考】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09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2004 江苏卷)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6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8分) (2007江苏卷)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江苏省海门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江苏高考近六年诗歌鉴赏题1.(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⑴一定要注意试题要求“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因此,只要找出诗句中的“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即可。
⑵此题只要读懂诗歌内容,体验到其中情感,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解析⑴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
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
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
2004-2017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2004高考】【诗歌原作】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试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诗意解说】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2005高考】【诗歌原作】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试题】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2)氛围:清冷、幽静清冷、幽静。
心情: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诗意解说】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突然,一阵微风吹来惊动了他,于是诗人临窗冥想,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
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沾湿了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
风啊,什么时候能掀帘进屋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2006高考】【诗歌原作】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试题】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004-2018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04高考】【诗歌原作】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试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诗意解说】去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2005高考】【诗歌原作】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试题】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2)氛围:清冷、幽静清冷、幽静。
心情: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诗意解说】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突然,一阵微风吹来惊动了他,于是诗人临窗冥想,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故人来了。
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沾湿了久无人迹的石阶下蔓生的青苔。
风啊,什么时候能掀帘进屋来,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2006高考】【诗歌原作】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试题】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