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802.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基础过关]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
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物质构成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B.氧和氦C.氢和氦D.氧和氮2.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D.太阳表面的磁爆炸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太阳大气①、②、③的名称分别是() A.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B.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C.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D.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4.太阳黑子和耀斑() A.都发生在①层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C.都发生在②层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5.下列地球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太阳的光热引起的是()①陆地表层岩石的风化、土壤的形成②地球上的水循环③地球大气环流④植物的光合作用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2月19日消息: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2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太阳黑子活动区爆发了一次X2.2级耀斑,这是第24太阳活动周迄今最大级别的耀斑爆发。
据此回答6~7题。
6.此次太阳耀斑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可能包括() A.全球出现大面积停电B.许多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C.我国东北地区上空出现极光D.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7.上题所述影响最强的时刻可能出现在当地() A.黎明B.中午C.傍晚D.午夜8.读下图(台湾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南多北少的原因是什么?(2)在图示地区,相同纬度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特点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能力提升]读图,回答9~10题。
9.A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可能是() A.155 3 300 B.170 3 550C.190 2 900 D.210 2 80010.造成该大洲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低B.海拔高低C.植被好坏D.云量多少2009国际天文年是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全球性活动,希望通过天文观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从而激发个人的探索发现精神。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一、宇宙1、天体:概念和类型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二、太阳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A光球层:太阳黑子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C日冕层:太阳风(2) 对地球的影响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B磁暴和极光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二、地球1、普通性:(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2、特殊性:(1)有生命存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摘要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知识结构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2、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2)产生时差: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知识摘要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知识结构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概况(1)方向:自西向东(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2、黄赤交角(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2)度数:目前是23°26′(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摘要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 绕转中心 方向速度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自转地轴自 北 西 逆 向 南 东 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真正)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常用) (24时)公转 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1近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7远慢)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1)在a图中找出相邻的两个波谷的时间间隔。
(2)在b图中找出最左侧和最右侧波谷的年份,数出这两个年份波峰的个数,计算相邻两个波谷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3)对比(1)、(2)两题的计算结果,总结太阳黑子数的变化规律。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11年。
活动二:请学生阅读下图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辐射既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也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但是太阳活动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前小练: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系中既属于地外行星,又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__(填字母),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______(填天体名称)。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轨道和______轨道之间(填名称)。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 向 ______,在图上用 _____时针表示。
另外,还具有______性和______性。
(4)若地球在H 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 .变为寒冷的“冰球” B .变为炽热的“火球” C .大气层将会消失 D .体积将会变小【学习目标】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新课精讲】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反应。
④促进地球上 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及太阳活动①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层,B 层,C 层。
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 ,B 层的 ,其周期约为 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2)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 ,影响 。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 ”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 的高空大气,产生“ ”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 、 等。
深 度 思 考:1.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的区别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根本来源。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经常发生的大规模运动,其对地球的影响很大。
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是太阳辐射。
学习本部分知识时,要注意区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
现对其分析如下: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图示法分析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特别提醒: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