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散文语言类题”专项练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附加题自选练3(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0分)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
大_抵_专_务_节_字_更_易_新_好_生_面_辞_语_至_说_义_理_处_又_不_肯_分_晓_观_前_辈_欧_苏_诸_公_作_文_何_尝_如_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
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
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
学者须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朱子语类》)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首先要读懂句意,从整体上理解断句部分。
其次抓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
如“观”为动词,“观”的内容是“前辈欧苏诸公作文”,“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句意完整,故“观”前应断开,“作文”后应断开。
答案: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至说义理处/又不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每处1分)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
(2分)答案:程颢程颐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答: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找出与题目相关的信息,对其进行概括。
如从“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可以看出,为文应言辞平易明白;从“使圣人立言……未到耳”可以看出,为文应该阐明道理。
参考答案:言辞平易明白;(1分)言辞能够阐明道理。
(2分)参考译文:现在的人写文章,都不值得称为文章。
他们大多专心致力于减省字词,改用一些新奇生僻的词语。
到了阐说义理的地方,又不肯说清楚。
看看前辈欧阳修、苏轼等人写的文章,哪里是这样呢?圣人的话浅易明白,通过语言阐明道理,就是想要让后人了解这些道理。
如果圣人著书立说要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圣人的著作就一定不能兴盛了。
如果他们的书在义理精微深奥的地方,别人都读不懂,自然是他们的见解还不精到罢了。
小题组合保分练20(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为主题的文学浪潮。
1945年,马烽、西戎参加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根据会上的民兵英勇战斗事迹,写出章回体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
小说以康家寨的抗战故事整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情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写照。
A.救死扶伤宣扬影射B.救死扶伤宣称折射C.救亡图存宣扬折射D.救亡图存宣称影射解析:选C “救亡图存”指拯救国家或民族的危亡,谋求生存。
“救死扶伤”指救活将死的,照顾受伤的。
据此,第一空应选“救亡图存”。
“宣扬”指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传布。
“宣称”指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声称。
根据句意,第二空应选“宣扬”。
“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
“影射”指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
根据句意,第三空应选“折射”。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事实上,中国的网速问题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业界就此已探讨多年。
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于网速的体验并不满意。
B.只有产品在优胜劣汰中竞争而出,才能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一些总是试图经由“借衣”进行自救的企业,并非不知道这一点。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证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解析:选C A项,句式杂糅。
“根据网络民调显示”应改为“根据网络民调”或“网络民调显示”。
B项,语序不当。
“产品”应放在“只有”之前。
D项,成分赘余。
“归功”即“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与前面的“功劳”重复。
3.“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下列诗句与咏赞“四君子”无关的一项是( ) A.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
2020 年高考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㈠下边的文字,回答文后各。
也春季的三个画面才你一听到青春少女几个字,能否是马上想到、美、天真和活力?假如是你就了 ! 你青春的印象不过一种未做深入体的大概的看法而已。
青春,它是包含着不一样段的异样丰富的生命程。
一个女孩子的十四、十六、十八——无是她外在人的感,是内在的自我感,都不同样;就像春季,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好不一样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春季的里找出三个画面?我有三个画面。
它不是来自我的故故乡,而是在遥的也三次旅游中的画面定格,它可非一般! 在那个用音来召和描绘春季的城市里,春季来得特充足、特致、特蓬勃,甚至特震惊。
我先五月,再三月,最后四月,它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觉震,并留下一个永拥有震惊力的画面。
五月的也,到花簇,春意正。
我到城市郊的山上游乐,当晚被山上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朴的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
睡前我成心不关窗子。
好到外丛林的气味,一彻夜就像睡在大丛林里。
天醒来,屋内竟大亮,翻开的窗子 ?正异着,忽窗前一束的玫瑰。
放在那边的?走去一看,呀,我怔住了,本来夜窗外新的一枝花的玫瑰,趁我酣睡,一点点将窗子开,伸屋来!它沾露珠,溢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居然悄无声气地又这样煌地来了! 你,世界上有哪一个春季的画面能这样震惊人心?那么,三月的也呢?季的也一片空濛。
阳光没有除残雪,色得格外吝。
我在多瑙河散步,从河口那吹来凉的,偶会感觉一点春的气味。
此的季,就凭着些的春的泄漏,人生无穷希望。
我无心中扭一瞥,看了一个无多么富于想象力的人也以想象得出的画面——几个姑娘站在岸,她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伸脖,眯着眼,撅着芳香的小嘴,吻着从河面上吹来的春季的 ! 她做得那么投入、心、沉醉、神圣。
把她的、巾和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涛似的着,看就像一件大的雕塑。
直就是那些人来春季的仙女啊 ! 能想到专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季 ?你,有哪个春季的画面,比更迷人、更意、更浪漫、更震惊?我心中的画廊里,已挂着也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季的画。
散文文本阅读精准训练精准训练一分析句段作用练前提示句段作用题是以句段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全文结构思路的一种题型。
答好这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小题组合保分练55(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在艺术创作中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淋漓尽致白驹过隙湮没无闻B.栩栩如生斗转星移湮没无闻C.栩栩如生白驹过隙销声匿迹D.淋漓尽致斗转星移销声匿迹解析:选D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湮没无闻: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坚持就业为导向,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强化创业培训、实训和服务,增强创业成功率。
B.推崇绿色出行的宝马,与万科社区合作在北京开展了一系列趣跑,活动涉及社区跑步训练营、i3试驾等丰富内容。
C.陈蔚文是始终保持观察热情的作家,几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进入她视线的范畴,她的作品取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
D.中国是文化大国,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却面临消失,其消失的原因是它们已经由日常用品退化为订制类的商品造成的。
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增强”应改为“提高”。
B项,成分残缺,“开展了”后缺宾语中心词,应在“趣跑”后加上“活动”。
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3.下面是一厂家附在产品包装袋里的“回函卡”中的一段文字,符合准确、得体要求的一项是( )亲爱的顾客,谢谢您的惠顾。
本厂产品刚刚面市,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顾客,请您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并寄回该厂,以便我们改进。
我们将回赠薄礼,请多多海涵。
A.谢谢您的惠顾B.对本厂产品提出宝贵意见C.并寄回该厂D.我们将回赠薄礼,请多多海涵解析:选B A项,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散文语言类题”专项练(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骑一头蟋蟀夜行宋长征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
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
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
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
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
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
这是民谚的一种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
周作人在《秋虫的鸣声》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
接下是冷风吹,接下是秋雨绵绵,接下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
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
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
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小题组合保分练53(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为历代文人雅士所。
此刻,寺院周围庄重的红墙,是我们镜头画面中的中国红;的雪花,是飘舞在空中的精灵;而晶莹如黄玉般的腊梅,暗香浮动,犹如的佳人。
A.钟爱飘飘洒洒形单影只B.喜爱纷纷扬扬遗世独立C.热爱洋洋洒洒绝世独立D.欣赏沸沸扬扬倾国倾城解析:选B 由语境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是文人雅士对梅的情感,“热爱”用在此处不合适;并且“为……所热爱”不恰当。
另“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或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故排除C项。
第二空的成语用形容雪花,“沸沸扬扬”指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故排除D项。
“飘飘洒洒”多形容下雪的时候,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又像是飘落,又像是天空洒下的,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纷纷扬扬”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故保留A、B两项。
再看第三空,“犹如……的佳人”,“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同伴,而语境并无此意,故排除A项。
而“遗世独立”用在此处表示梅的高洁和傲骨,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教,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B.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严酷,因其低氧而被认为是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
人类何时开始登上这片荒原,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争议和关注的焦点。
C.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较强的城市融入意愿,但职业技能、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限制,总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如愿以偿地“留城”,还是需要回到农村。
D.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创作与传播从未离开技术的支持;而且,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红楼梦》等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
小题组合保分练10(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他一个人背个包跑到山里的茶场,对着满目的青绿,老天能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东山再起。
后,果如其愿,普洱开始热销,价格,老陆专销普洱,自然赚得盆满钵满。
茶城的人都知道老陆发了财,但不见暴发的样子,他依然每天和人品茶对弈,过着的日子。
A.祈求扶摇直上悠然B.乞求青云直上悠闲C.乞求青云直上悠然D.祈求扶摇直上悠闲解析:选D 解答本题,应根据词义及具体语境辨析。
“乞求”指请求给予,如“乞求宽恕”“乞求施舍”。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从语境看,应选择“祈求”。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从语境看,是形容“价格”,所以选“扶摇直上”。
“悠然”形容悠闲的样子。
“悠闲”指闲适自得。
根据横线后“的日子”,应用“悠闲”。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C.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解析:选B A项,“牙璋”是古代发兵用的符信,这里借指军队,“凤阙”代指皇宫。
B项,“芳草无情”是将“芳草”拟人化了。
C项,“乱红”是以花的颜色代指零乱的落花。
D项,“蛾眉”指古代女子长而美的眉毛,代指美女容貌。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
必有一两粒我所未拾起的梧桐籽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①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籽②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籽③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了④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⑤我忽然迷乱起,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A.⑤④②③①B.③⑤④②①C.②③⑤④①D.③①②④⑤解析:选B 排列语句要寻找邻近句,寻找相同词语是一个好方法。
小题组合保分练23(时间:20分钟满分:2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梭罗去瓦尔登湖,独自一人在那儿,地生活着。
他像修剪门前的杂草灌木一样,决然删除日常的,因为他认为,我们的生活几乎已被文明的浮华与琐屑殆尽,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试验,证明人的生存所需其实很少,并企图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A.安之若素细枝末节消费B.从容不迫繁文缛节消耗C.安之若素繁文缛节消费D.从容不迫细枝末节消耗解析:选B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根据语境,应用“从容不迫”。
细枝末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烦琐多余的事项。
根据后面的“琐屑”,选用“繁文缛节”更恰当。
消费: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或接受有偿服务等。
消耗:①(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②使消耗。
根据“殆尽”的语境,应用“消耗”。
2.文章语体是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下列句子不合语体风格的一项是( )A.二月的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
天空打起朦胧多有春意的云彩。
(文学语体)B.ia病毒,又称为寨卡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寨卡热的症状包括发热、红疹、关节痛、肌肉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
(科技语体)C.本商场近日新到一批iPhone 6,欢迎新老顾客赐教。
(广告语)D.为加快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
(公文语体) 解析:选C 赐教,给予指教,用于此处不恰当;应用“垂询”,敬称别人对自己询问。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群文通练玉门关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戈壁绝尘严风华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
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
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
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
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命名的。
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
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
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
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
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
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
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
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
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散文语言类题”专项练(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骑一头蟋蟀夜行宋长征①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娇者的天堂,你很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听见蟋蟀的歌唱。
只有在乡村,蟋蟀才肯抽出纤细的弓弦。
背景是空旷的田野,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拉开夜之帷幕,熟悉的乡村小夜曲开始奏响。
②我太熟悉这样轻柔的旋律,谷物的香甜在村庄弥漫,婴孩在睡梦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一只狗尚未因为白昼的追逐而疲倦,深深陷入这美妙的旋律。
也许,这样的夜色只有一次,即便只有一次也因为秋虫的歌唱而缱绻。
也许,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千年,只是我们在今日的月光下才静下心,听蟋蟀弹奏月光的琴弦。
③促织鸣,懒妇惊,说的是一种乡村状态。
如果到了蟋蟀歌唱的时节,一个村庄里的妇人还未给丈夫和孩子预备御寒的衣物,那么她会心生慌乱,赶紧趁着明亮的月光,纺纱织布,缝补衣物。
这是民谚的一种暖,以虫为名,提醒季节的变迁。
周作人在《秋虫的鸣声》中说:“因了秋虫的鸣声引起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了,仿佛是一种警告。
”④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每逢入秋,就觉得时间一下子短了起,白日里尚未做多少事情,夕阳就挂在了树梢。
接下是冷风吹,接下是秋雨绵绵,接下是雪花飘,好像一年的时光就这么恍惚一下过完,让人不免悲叹。
⑤不知何时起人们发明了斗蟋蟀。
宋理宗时,丞相贾似道十分喜爱斗蟋蟀,将其位于杭州西湖葛岭的住所命名为“斗闲堂”,并撰写了《促织经》。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旷古未闻的发明,一个丞相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处理内忧外患,却以虫之名进行了另外一个行业的探索,到最后只留下“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的笑料。
⑥《聊斋志异》中的《促织》,说的是人世寒凉。
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的任务摊派到了一个叫成名的人身上,成名不过是一个被官吏陷害的里正,面对征促织的任务,既不敢敛户口,又无力抵偿,形势所逼,只能自行捕捉。
无所得,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故事以儿子化身为促织,成名入宫献促织得厚赏而结束,得到了喜剧形式的大圆满。
而我却很久不能从曲折离奇的情节中走出。
⑦最近有消息说:“每年7月中旬至8月底,自全国各地的蟋蟀爱好者汇集在泰安泗店镇收购蟋蟀,木工、泥瓦工甚至周边的上班族,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抓蟋蟀,外出务工的泗店人也会以各种理由丢下工作回乡抓蟋蟀。
村民介绍说常年抓蟋蟀的人抓上一个月收入在一万五以上。
”这是一则如假包换的信息。
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于是,我在百度输入“斗蟋蟀赌博”,类似“上海破获斗蟋蟀赌博,单场输赢高达5万元”“男子因斗蟋蟀赌博被赌友捅死”的条文达两万多条。
⑧我小时就喜欢蟋蟀的歌唱。
坐在门前的石墩上,听缥缈的夜色中传轻柔的鸣唱,小心翼翼走到叫声所在的地方,忽而又听它的声音在别处响起。
再次走近,它却又在另一个地方逍遥起。
由此,我断定蟋蟀是用灵魂在歌唱,小小的身体能发出一种飘忽的声音,游走在乡村的夜色里。
⑨我到底是没有亲眼见过斗蟋蟀,我也不愿看见同类厮杀的场景。
我所看见的蟋蟀,抛却被作为玩物的身份,应该是天籁中的音符之一,流淌的月光下,从《诗经·蟋蟀》中弹跳而出,落在安静的书桌上。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
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在苦行与享乐之间应该还有一条道路,就是要有作为人的起码的忧患意识。
⑩那么,我情愿骑一头蟋蟀夜行,走过多情的人间。
(选自《山东文学》2016年第4期,有删改) ★1.赏析第①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特色。
(4分)答:解析:赏析表达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角度考虑,具体作答时可从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等方面分析。
“清澈的月光是上帝设置的灯光”将月光比作灯光,“树叶是幕后的天使合唱团”将树叶比作天使合唱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抽出纤细的弓弦”将蟋蟀拟人化,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画线句子主要写的是蟋蟀歌唱时的情景,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情景描写更为生动形象。
蟋蟀歌唱时的背景是田野、月光、树叶等,这些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烘托映衬蟋蟀的歌唱,表达了蟋蟀可以在这么阔大的背景下歌唱的自豪之情。
同时,“灯光”等是视觉,“奏响”是听觉,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氛围。
参考答案:①采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蟋蟀歌唱时的美妙形态;②运用烘托、映衬的写作手法,用田野、月光、树叶等阔大的背景突出蟋蟀歌唱的自豪骄傲;③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营造宁静又热闹的独特的乡村氛围。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2.本文第⑤段引用丞相贾似道的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内容上,从丞相贾似道的所作所为可知,宋朝就有斗蟋蟀的事情,说明斗蟋蟀之风由已久,贾似道不研究如何治理国家而去研究斗蟋蟀,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言而喻。
结构上,引出下文《聊斋志异》中斗蟋蟀的事情和现在泗店镇人抓蟋蟀的事情。
另外,贾似道的事情引用了古代的逸闻趣事,从表达效果上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说明斗蟋蟀之风由已久,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封建官吏的嘲讽;②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由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③表达上,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强了阅读趣味,激发读者联想。
(每点2分)★3.“当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
”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
(4分)答:解析:这句话可以分两个部分分析,前半句中的“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着眼于“产业”,揭示的是从抓到卖再到斗等一系列有关蟋蟀的风气蔓延的现状;后半句中的“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着眼于“疏忽”,强调了蟋蟀成为产业对农村的危害。
最后再着眼于整个句子,揣摩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也就是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蟋蟀成为产业有着深深的忧患。
参考答案:①“蟋蟀成为了一种产业”揭示了斗蟋蟀之风蔓延全国的现状,“疏忽的却是其巨大的乡村背景”预示着这种现象对乡村生活的严重危害;②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当前利益至上的城乡生活有着深深的忧患。
(每点2分)4.请探究标题“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意蕴。
(6分)答:解析:探究“骑一头蟋蟀夜行”的标题的意蕴,其实就是分析作者由蟋蟀的夜鸣而引发的所思所感。
文章首先由蟋蟀的鸣叫联想到了恬静美好的乡村夜景,借蟋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接着将蟋蟀作为秋虫的代表,感慨时光的流逝,将蟋蟀鸣叫作为对人们珍惜光阴的警示;文章还花大量篇幅介绍了古今、文学作品与现实中的斗蟋蟀的不良风气,旨在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一味享乐,要有忧患意识;而从作者不愿见斗蟋蟀时的厮杀场景以及不把蟋蟀当玩物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热爱生命、众生平等的价值观。
参考答案:①抒发作者愿与蟋蟀为伴,重返自然的心愿;②劝告人们不要玩物丧志,而应淡泊处世,享受宁静之美;③希望人类重情,热爱生灵,平等地对待生命;④提醒人们时光流逝,珍惜光阴。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分)赤脚礼赞李成①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了。
②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脚;这一双双赤脚当然不会像海上的渔家姑娘那样“海水般晶莹”,而是沾满了泥巴,因此都很粗糙,甚而黝黑。
③每年一到暮春,天气渐渐暖和起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
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
不仅是暮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多少个早晨我醒,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样子,我就明白,妈妈已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④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
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处处绿意盎然,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那劳什子鞋袜了,都嫌它玩起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了,就干脆光着脚丫在外面奔跑。
当脚掌第一次接触雨后的大地,顿时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从脚底板传到我们心里,真是愉快极了。
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
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
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⑤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
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到了夏天,教室里的课桌底下,都是一双双赤着的脚。
我们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好好地走,而是奔跑追逐,便不免经常跌倒。
我记得我的脚趾不知道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苦地抱着脚直龇牙,膝盖也常常是磕破了的。
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
这样的赤脚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持地赤着脚去学校。
这样的赤脚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几分苦涩。
⑥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
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抠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
⑦夏天是赤脚的好时光,但是,也是最辛苦的季节。
为忙“双抢”,每一个农民都难得片刻的休息;村子里所见的都是一副副光脚板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在村前的泥路或石板上,甚至在晒得就要融化的柏油公路上。
赤脚在滚烫的大地上奔走,一天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之间往返多少趟,脚掌都被磨得很薄很薄,稍稍硌上一两块石子就会感觉钻心的疼痛,然而还要走,而且还是挑着重担、急急忙忙地走,疼痛也似乎麻木了,这样的经历,怎能不叫人难忘?⑧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
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
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