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论语》六则(新编201912)
- 格式:pptx
- 大小:176.64 KB
- 文档页数:5
21.《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
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
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人所记录和整理而成。
《论语》涵盖了孔子的言行,探讨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重要问题,并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广为流传。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中的六个典型篇章,并提供原文及翻译。
一、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喜悦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会生气,这不是君子之风吗?”二、为政篇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翻译:孔子说:“修治国家要以德行为根本,就像北辰一样在固定的位置上,而其他的星辰都随之而共舞。
《诗经》中有句诗说:‘燎原之火,可以燃起大火。
’意思是小小的火苗也能引发燎原之势。
”三、里仁篇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在家庭中做到仁爱的行为才是美德。
如果不选择与仁爱为伍,又怎么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爱呢?”四、公冶长篇原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对公冶长说:“你是可以成为贞妻的人,即使被关在牢狱之中,也不是因为你自身的过错。
”五、乡党篇原文:子谓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过他的进步,但还没有看到他的止步。
”六、述而篇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善于引述而不自己创作,相信且喜欢古人的智慧,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老彭一样。
”结语:《论语》中的这六则篇章,涵盖了孔子在不同情境下的教导和思考。
每一篇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际关系、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学习中不断复习巩固,以获得知识的提升。
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宽容态度,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是:不以他人不了解自己为怨,保持内心的平和。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
您以身作则,谁还敢不端正?”解读:这句话强调了政治的本质是正道,领导者应以正道为准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风气端正。
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局限于一种器物。
”解读: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才能,不应局限于某一领域,要有全面的素养。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仁者,爱人。
”翻译:孔子说:“仁者,就是爱护他人。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仁的本质,即关爱他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品质。
五、《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从中学习,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不足。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爱”的思想,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做到以仁爱之心待人。
综上所述,这六则《论语》经典语句,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孔子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六则》原文、注释、译文【原文】《《论语》六则》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⑤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⑧也! 于予与⑨何诛⑩?”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11),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 子在齐(12)闻(13)韶(14),三月不知肉味(15),曰:“不图(16)为(17)乐(18)之至于斯(19)也。
”(《述而》)子曰:“饭(20)疏食(21),饮水,曲肱(2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见本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①有(yòu):同“又”,“十有五”即“十五”。
②立:有自立、成立等意思,引申为说话做事有独立见解,能立足于社会。
③知天命:简言之,谓之“知礼”;细言之,则是指对社会变化和人生道路的应变能力很强。
④耳顺:听人谈话能明辨是非,能听逆耳之言。
⑤从:随。
⑥逾(yú):超越。
⑦矩:规矩。
⑧杇(wū):通“圬”,指泥工抹墙的工具,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
⑨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
⑩诛:责备。
(11)邑:古代庶民聚居之所。
(12)齐:齐国。
(13)闻:听到。
(14)韶:传说帝舜时代的音乐名。
(15)不知肉味:指身心得到了调和而消除了物欲。
(16)图:预料、料到。
(17)为:演奏和欣赏。
(18)乐:音乐。
(19)斯:这样。
(20)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21)疏食:即粗粮。
(22)曲肱(gōng):即弯着胳膊。
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能分辨真假,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六则原文及赏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注释、说明]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通“悦”,高兴,愉快。
愠: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以……为耻辱。
是以:因此。
⑤出自《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论语》六则【重点品析】1.《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善而从)。
3.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甲生: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乙生: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丙生: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丁生: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文言知识】(1)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古义异义词(3)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认为可耻”。
)(4)特殊句式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属宾语前置句。
)【课外知识补充】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
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全书约为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俏》《里仁》《公冶长》《雍也》《达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论语六则原文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的六则经文,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教导。
本文将分别解读《论语》中的六则经文,并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一、为政篇八佾: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中的“八佾”一节,旨在表达一种追求仁爱道德的精神。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有志向的人,不会以个人生死来妨碍自己对仁的追求,而是愿意牺牲个人生命去实现仁的理念。
这句话非常强调仁和道德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时刻保持对善良的追求,即使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也不会动摇。
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体现了追求道德和伦理准则的精神。
二、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只有同时进行学习和思考,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增长见识,避免陷入误解和困境。
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是,单纯地学习而不思考,就像只听而不领悟一样,将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而只是思考而不进行学习,则容易陷入自我思考的主观臆断之中,缺乏客观的知识支撑。
因此,学习和思考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三、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强调了政治家应该怀有真诚仁爱的品质。
它告诉我们,虽然巧妙的言辞和美丽的外表可以给人以良好的印象,但它们并不能代替真实的仁爱之心。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治家在处理政务和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保持真实和真诚的态度。
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实现善治和和谐的社会。
四、里仁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强调了高尚的品质与品行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女子和小人都是难以养育和培养的,如果与他们接近,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和麻烦。
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是,一个人的品质和品行决定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论语六则原文1.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并随时巩固之前所学的东西。
孔子还从友谊方面阐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高尚品行。
2. 非礼勿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出自《学而篇》。
孔子告诫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要遵守礼仪,不要对不礼貌的行为进行观看、倾听、言语或行动上的回应。
这是孔子强调社会交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礼仪为先。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述而篇》。
这句话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
它强调了待人处事的原则是要对别人给予尊重和善意,正是这种善意的待人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强调了对知识的珍视和渴望,同时也强调了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实的谦虚和诚实。
接受并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取知识的首要条件。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为政篇》。
孔子指出,只是空洞地学习而不思考,将导致知识的模糊和无法应用。
而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将导致无法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6. 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论语》中的一则名言,出自《学而篇》。
孔子提出这个观点是为了强调一个人的言行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应酬或阿谀奉承。
他认为真正的仁德应该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中,而不是仅仅依靠华丽的辞令和虚伪的表情。
仁德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外表的伪装。
这六则原文是《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这些观点和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们的人生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教育资料
《论语》六则原文与译文
《论语》六则原文及译文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
.。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1.《论语》六则(1)原文(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文学常识1.作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
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2. 作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3.四书(儒家主要经典):《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4.五经:(儒家经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通假字1.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快乐2. 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3. 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 (4)古今异义(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2.不耻下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认为可耻 3.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6)特殊句式 1. 倒装句: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孔文子凭借什么被称作…文‟呢?”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宾语前置)译: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2.省略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动词“择”) 译:选择他的长处学习;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改掉。
一、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
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采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即《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日》。
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汉代初年,天下所传《论语》有三种本子:一是《古论》,用古文字写成,出自孔子旧宅墙壁中,后失传;一是《齐论》,由齐人传授;一是《鲁论》,由鲁人传授。
东汉时期,郑玄以《鲁论》为底本,参考《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今已残缺,只有辑本。
曹魏时期,何晏等人集汉代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的《论语》注本。
现在通行的《论语》注本有《论语注疏》(何晏集解;宋代邢呙疏)、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汉文帝时期,《论语》即列于学官,朝廷专门设置博士讲习传授。
东汉时期被尊为“经”,是“七经”之一。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论语》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语》和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料。
全书搜集材料509条,其中涉及教育的言行371条,内有孔子的教育言行333条。
在《论语》中,孔子对教育对象、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和师生关系等都有论述。
三、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