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 测量长度_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 测量长度_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 测量长度_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5课时 测量长度_西师大版

第5课时测量长度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

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

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

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

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

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学内容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材第102页第11题,练习二十三第10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

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

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

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

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

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

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

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

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

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

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

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

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

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

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

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

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学提示

米和厘米的复习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建立清晰地关于米和厘米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再次比划出1厘米和1米的大概长度,进一步强化两者的概念,通过估量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单位意识,在估量的过程加深对1米和1厘米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简单的大小比较,深化学生对米和厘米之间进率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

2.通过复习,知道1dm=10cm,1m=10dm,1m=100cm。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建立1cm、1dm和1m的长度观念。

难点

知道1dm=10cm,1m=10dm,1m=100cm。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数学日记。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口算比赛(出示课件)

3×8= 2×6= 5×9= 7×8=

21÷3= 12÷4= 54÷9= 9÷1=

4×7= 8×5= 72+8= 45÷5=

36÷4= 18÷3= 72÷8= 81÷9=

计时口算,评出优胜者。

2.读数学日记。

昨天晚上,我用17dm长的铅笔做完作业后量得爸爸的身高是160m。

(1)学生自由读,引出笑声。

(2)教师追问发笑原因。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融入口算比赛、数学日记于教学中,一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四是激发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

(二)自主整理,形成网络。

1.回忆整理。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dm=(10)cm1m=(10)dm1m=(100)cm

4.举例说明。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分别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5.小结。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测量距离通常用长度单位米;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分米;量很短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厘米。1m=10dm,1dm=10cm,1m=100cm。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整理已学知识,唤起对旧知的回忆,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牢固建立米、分米、厘米长度观念,深刻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1)画一画。

用直尺分别画1cm、1dm长的线段。

(2)比一比。

用手比划1cm、1dm、1m,想象1cm、1dm、1m到底有多长。

(3)填一填。(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1小题)

70cm=( )dm 3m=( )dm 9dm=( )cm

90dm=( )m 1m=( )cm 60cm=( )dm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追问:3m=()dm,你是怎样想的?

想:1m=10dm,3m就是3个10dm,所以3m=30dm。

追问:90dm=( )m,你是怎样想的?

想:1m=10dm,90dm里面有9个10dm,所以90dm=9m。

2.综合练习。

(1)在○里填“<”“>”或“=”。(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3小题。) 79cm○8dm 100cm○1m 99cm○1dm

10dm○1m 9dm○90cm 45cm○45dm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方法。

追问:79cm<8dm,你是怎样想的?

想:8dm=80cm,79cm<80cm,所以,79cm<80dm。

追问:10dm=1m,你是怎样想的?

想:1m=10dm,反过来,10dm=1m,所以10dm=1m。

(2)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练习二十三第10题第2小题。)

一棵大树高约18( ),教室宽约6( );

一只小虫子长约2( ),桌子高约8( );

小明身高约98( ),数学书长约26( )。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想法。

想:一棵大树高约18m,因为大树很高,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单位米。

一只小虫子长约2cm,因为小虫子的身子很短,量很短物体的长度用单位厘米。桌子高约8dm,因为桌子高度不足1m,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单位分米。

3.拓展练习。

(1)分别量出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你发现了什么?

①量长方形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

②小组交流发现。

③全班交流发现。

学生1: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

学生1:长方形的两条短边相等。

学生2:长方形对边相等。

学生3: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2)修改数学日记。

昨天晚上,我用17dm长的铅笔做完作业后量得爸爸的身高是160m。

学生独立修改后交流想法。

4.小结。

在准确运用长度单位中,应先想想1cm、1dm、1m到底有多长,再想这些

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建立1cm、1dm、1m长度观念较难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换一换、改一改等数学活动中独立思考,交流想法,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有哪些要提醒同学们的?

学生1:我知道1dm=10cm,1m=10dm,1m=100cm。

学生2:我知道怎样换算单位。

学生3:我想提醒同学们要正确用单位,不然就要闹笑话。

学生4:我还要提醒同学们要记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环节中,教师不但要注重让学生谈知识方面的,更要谈获得知识的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中,十分体验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不管在哪个内容的复习上,都没有离开学生自主的交流,教师只站在指导的位置,对于学生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做点拨,教师在关键的时候位置却少不了适当的点评。虽然,这一节课的设计内容不多,但却很充实,因为教师把握好知识的关键,让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人,让孩子在互相的交流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使知识内化。

从这一节课的整体效果来看,确实是一节优质高效的课堂。我们看到,复习题目的容量不是复习课的关键,关键是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它要让学生摸清知识的根与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