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19
小城镇规划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沙溪镇和灵溪镇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时机,主要表现在: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
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二、经调研,发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
两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
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
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
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麦海因镇)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文本石河子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二OO七年五月一六七团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名单组长:翟钢成(团长)刘希尧(政委)副组长:陈德平(副团长)姚广海(副团长)刘新敏(人武部长)赵兰生(工会主席)朱玉兰(副政委)成员:候侃(公交建商科科长)柳锦先(土管科科长)许新武(计财科科长)韩志芳(工会副主席)代西俊(宣传科科长)下设办公室:设在基建科主任:候侃成员:辛春泉刘玉玲段志勇马庆科任志刚李新平项目名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麦海因镇)城镇总体规划委托单位(甲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编制单位(乙方):石河子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资质等级:规划乙级证书编号:022012董事长:李鸿保高级建筑师总工:冀健武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所所长:廖天亮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王伟群规划师、工程师项目负责人:贺玉规划工程师项目参加人:贺玉负责规划总体布局、道路交通、绿地系统、环保环卫规划鞠鹏负责基础资料、现状用地布局鞠鹏负责村镇体系规划俞明杰负责给水、排水、供热规划胥卫疆负责电力、电讯规划前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七团从成立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团部所在地麦海因镇,有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现已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团场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城镇建设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六七团麦海因镇为贯彻执行建规[2002]20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响应国家“小城镇,大战略”的号召,使城镇功能完善,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城镇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一六七团于2004年7月20日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并委托我公司对一六七团(麦海因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我公司于2004年7月底成立规划编制小组,配合一六七团收集总体规划基础资料,并蹲点进行实地调研。
第一章概述一、规划背景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
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
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
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
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模版为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指示精神,以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古镇”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气魄加大投入,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文明新___。
二、定位和目标小城镇发展的定位: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古镇。
小城镇发展目标:到___年将___镇建设成为功能区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管理较现代化的经济、文化、文明小城镇。
三、规划布局(一)镇区规划布局1、基本情况___镇镇区东起东,西至小,北至村南,南至村北,面积___平方公里。
2、规划布局(1)对政府驻地前后面积___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道路,成为行政办公区和居住新区。
(2)对___老市场进行改建,建设商贸服务区。
(3)对镇区东--___、西--___、小--___进行治理,按河道实际情况,构筑拦水坝,分段拦水,建设防渗项目,形成水面景观,对河坝两侧进行绿化。
上述建设项目尚待详细规划。
(二)镇域规划布局:按照镇域规划要求,全镇建设“两大市场”、“四大区域”、“一大基地”。
“两大市场”即___市场、___市场;“四大区域”即___大峡谷风景区、___故里旅游区、生态林种植区、林果种植区;“一大基地”即___养殖加工基地。
四、实施措施(一)、实施“一化三集中”模式,加快小城镇建设与管理转型“一化”即市场化。
小城镇项目,通过市场运作、能够吸引外资的项目,有多少项目就要筹集多少资金。
规划要市场化,放开规划市场,积极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提高小城镇规划水平,镇域要做到统一规划设计,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规划一经确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和修改。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第一节发展战略 (4)第二节发展目标 (5)第三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6)第一节镇域城镇化目标 (6)第二节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6)第四节镇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第五节、镇域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规划 (8)第六节镇域环境保护 (9)第七节镇域空间利用规划 (10)第八节镇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1)第九节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规划 (11)第十节实施镇域村庄体系规划的措施 (12)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12)第五章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13)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13)第二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4)第三节工业物流用地规划 (15)第四节绿地景观规划 (15)第六章道路交通规划 (16)第一节对外交通规划 (16)第二节道路广场规划 (16)第七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7)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17)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8)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19)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19)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19)第六节供热工程规划 (20)第七节环卫设施规划 (21)第八章城镇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21)第一节环境质量规划目标 (21)第九章城镇综合防灾规划 (23)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2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25)邳州赵墩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编制背景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参照江苏省、邳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的有关规定,结合赵墩镇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本规划是指导赵墩镇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第2条本次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 、规划实施成效要求对总体规划修编2、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明确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以确保城镇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宏观规划对城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4、适应城镇发展宏观环境变化的需要。
洪泽县岔河镇总体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指导思想按照因地制宜、节约用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三效统一,保持地方特色,建设创造一个和谐、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镇。
(1)合理衔接——岔河镇总体规划应与淮安市洪泽县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衔接,现状基础与长远发展相衔接,工业区开发与生活区发展相衔接,根据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处理好发展的时序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三效统一——规划力求资源配置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优化组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3)保持弹性——规划应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立足现实条件,通过科学预测确立城市发展目标和规模,合理配置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4)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镇总体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现状,前瞻规划、科学布局、动态平衡,协调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视地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营造宜居的城镇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
(5)功能健全——根据地区资源和区位特点,加强服务于居住、工业、教育和行政办公区域的相关功能配套设施的规划,强调地区功能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6)以人为本原则——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在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条规划依据编制本次规划,主要依据以下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号令发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年333号文发布)《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洪泽县岔河镇总体规划(1999-2020)》《洪泽县岔河镇镇村布局规划(2005-2020)》《洪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1)《岔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 (2)第三章镇域规划与布局 (2)第一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2)第二节镇域产业发展战略 (2)第三节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4)第四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6)第五节镇域公共设施和公用设施规划 (6)第六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7)第七节镇域旅游规划 (7)第八节历史遗存和特色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8)第九节镇域近期建设规划 (8)第四章镇区建设规划 (9)第一节镇区性质和规模 (9)第二节镇区总体布局规划 (9)第三节镇区用地发展规划 (9)第四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10)第五节镇区绿地系统与绿化景观结构 (10)第六节镇区公共设施规划 (11)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 (11)第一节给水规划 (11)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11)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12)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12)第五节管线综合规划 (12)第六节环境保护规划 (12)第七节综合防灾规划 (13)第六章近期规划、中期规划、远景发展规划与实施策略 (14)第七章附则 (15)附表1:白土镇镇区建设用地计算表 (16)附表2:道路规划一览表 (1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为适应现代化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满足镇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要求,促进白土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有序推进,特制定《丰城市白土镇总体规划(2013-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1. 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坚持镇域城乡统筹,调整镇域产业结构,优化镇域空间布局,寻求镇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引导幽兰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兼顾现状,适当超前:尊重现状,立足长远,积极探索未来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进行设施配套,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3. 战略优先,突出重点:站在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合理确定幽兰镇未来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重点考虑影响镇域发展的区域和项目,以期重点带动全局的效应。
会泽县总体规划报告会泽县总体规划报告 (1)第一章总则 (3)第一条规划依据 (3)第二条规划范围 (3)第三条规划期限 (3)第四条规划原则 (4)第五条规划重点 (5)第二章会泽县总体规划 (5)第六条会泽县性质的确定 (5)第七条会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5)第八条产业布局 (7)第九条城镇体系 (12)第十条县城建设规划 (13)第十一条人口规模、建设用地 (14)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14)第十三条公用工程规划 (14)第十四条公共服务设施 (16)第十五条环境保护规划 (17)第十六条防灾规划 (17)第三章县区建设规划 (17)第十七条规划原则 (17)第十八条县区路网及交通设施规划 (18)第十九条居住建筑用地 (18)第二十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8)第二十一条绿化用地 (19)第二十二条工业用地 (19)第二十三条仓储用地 (19)第二十四条道路广场用地 (19)第二十五条景观设计 (20)第二十六条近期建设项目 (20)第四章规划实施措施 (22)第二十七条 (22)第二十八条扩宽资金的来源通道 (22)第二十九条强化规划管理 (23)第三十条 (23)第三十一条 (24)第五章附则 (24)第三十二条 (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07)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2000]36号)4.《云南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5.《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8-10036.《云南省会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泽县人民政府,1998年)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20080908-0004第二条规划范围1.会泽县总体规划范围:镇行政辖区(辖7个镇、17个乡),县域总面积5886.3平方千米,总人口83.8万人。
2.会泽县建设规划范围: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县、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
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篇一: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推进我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统筹规划、重点突破、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为指导,以加速人口、用地、产业集聚为出发点,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基础,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镇村互动,梯次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小城镇。
二、总体目标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现有城镇框架为依托,完成六个建制镇规划修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人口增加4%以上,建成区路网覆盖率和硬化率达到90%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
道路网络合理,功能明确,标志明显;自来水供水水质符合卫生标准,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燃气气化率达到60%,有不少于一个集贸市场或专业街;镇区停止零星宅基地审批以及住房建设,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建有健身活动场所;建有填埋式垃圾处理场和必要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处理率达到50%以上;有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文化、卫生、教育、体育、广播、电视、电信、供电等设施基本配套。
三、建设对象渭城镇、窑店镇、正阳镇、底张镇、周陵镇、北杜镇。
四、建设内容(一)规划编制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加紧编制、修编建制镇总体规划。
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确定产业发展区、居住发展区、重点景观建设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内容与时序,及时做好镇区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居住小区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建制镇中心区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图片资料齐全。
(二)基础设施建设1、道路建设:在完善小城镇对外交通网络的同时,对镇政府所在地的重点路面进行全方位建设和改造,做到建成区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镇区的道路、主要街道的人行道全部硬化,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形成完善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4).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7).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9).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10).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10).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4).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15).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5).第十四章附则 (18).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18).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18).附表3 用地平衡表 (19).附表4 规划道路一览表 (19)·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6)《城市绿化条例》(1992.6)(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第6条规划原则(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4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第8条总体发展目标在对七号镇发展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条件,以我国新型城镇化时代开启为背景,紧紧抓住中央支持内蒙古转型发展、自治区“8337”重大战略部署的重大机遇,以内蒙古七十年大庆主会场建设为契机,加快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将全镇发展成为一个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统筹城乡的经济重镇。
·第9条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对民生事业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教育、医疗、社保、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第10条经济发展目标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力争规划期末经济总量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11条产业发展目标(1)以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和自主创业为新动力,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第12条城乡统筹发展(1)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农牧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衡化和要素流动自由化,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互补、分工协作、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2)大力推进中心区建设。
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集聚高端要素,打造区域性中心城镇。
(3)加快镇政府所在地和工业强镇建设。
增强综合承载能力、集聚吸纳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4)有序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
确保禁止开发区域的农牧业人口实现全部转移,优化和限制开发区域只保留满足农牧业发展需要且不超过生态承载能力的人口。
稳妥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为农牧民进城就业落户创造条件。
(5)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坚持大集中小集聚,优化村庄布局,推进村中整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统筹配置城乡教育、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形成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普惠型的公共服务体系。
(6)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坚持投入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
·第13条文化旅游策略(1)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落实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及保护规划工作。
(2)保护原有山水格局,延续自然文化:强调遗址、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相互依托关系,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的城市景观特色。
(3)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等紧密结合,扩大现有民俗手工艺品生产规模,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4)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口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
·第14条生态环境策略(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城乡生态保护统筹发展机制。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政策;加大沙地沙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推广实用技术和模式,加大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实施力度;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大气等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完善管理体系;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良性循环的城乡生态安全体系。
(2)积极转变城乡空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科学划定分区,明确需要严格保护的地区,严格控制该地区内的城乡建设行为;明确空间管制的具体手段,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
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组织,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第15条镇域功能定位依据七号镇现有产业资源,将全镇产业发展定位为:“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导,兼顾发展商贸产业,形成农业、养殖、集贸为一体的商贸型城镇”。
·第16条镇域发展总目标近几年,全镇依托在农业资源方面的优势,在规模化种植、良种推广、设施农业、测土配方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形成了以订单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链,推广至今,已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另外,镇区依托农业资源为基点,发展多种产业并存,已初步形成了优势养殖业、旅游业为特色的多元化经济。
全镇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方针,大力发展优势养殖业,全镇培育肥牛、奶牛、肉牛等养殖项目,且规模逐渐扩大,效益越来越明显;本次规划建议加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加强畜牧业现代化养殖,并结合现代化加工企业形成集种、养、加于一体的产业链。
·第17条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近期:2014年—2020年,预测2015年镇域人口为2.1万人,其中镇区人口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4%。
远期:2021年—2030年,预测2030年镇域人口为2.6万人,其中镇区人口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
·第18条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七号镇村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一带、多区”式结构。
一心:七号镇区——以七号镇区为中心的城镇综合发展中心;一带:沿省道105和省道304形成城镇东西方向发展带。
多区:团结风电经济区,农业经济区,矿产资源经济区等。
·第19条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对镇域内的集镇、村庄按其地位职能和常住人口数量划分为镇区(1个)、中心村(12个)、基层村(49个)三个层次。
七号镇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等级数量镇村名称现状人口规模(人)规划人口规模(人)备注中心镇区 1 七号镇区(七号)2181 10000中心村12德胜1615 1650 安业930 950 达拉盖1480 1530 林场843 850 白音不拉1760 1790 小公勿素724 750 九号1697 1750 团结430 460 苏计930 940 崩红1745 1780 达盖滩1447 1470 毕力克2048 2080基层村49 略200—500·第20条镇域经济区划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特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将七号镇域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区。
(1)团结风电经济区(2)特色农业经济区(3)种养殖农业经济区(4)矿产资源经济区·第21条镇域资源结构规划(1)交通资源:集通铁路、105省道、304省、联系各个行政村乡道。
(2)风电资源:镇域内的团结风电场。
(3)农业资源:镇域内大面积的农业区。
(4)矿产资源:磁褐铁矿、铜铅锌矿点、钨矿点、水晶矿点、萤石矿点、煤矿点、多种金属共生矿点。
·第22条镇域空间管制根据用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现状用地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分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
·第23条镇域交通规划(1)依据上版化德县域总体规划,规划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道路横跨整个化德县,也是镇域周边的重要交通通道。
(2)按照自治区交通厅公路交通建设计划,保持不变。
(3)在现状通村道路的基础上,通过提升道路等级和完善道路系统,形成省道道路交通的有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