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人生智慧》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15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国学中的人生智慧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们最关注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人生。
作为思想文化的“国学”始终一贯地观乎“心性”、“生命”、“人生”,一句话,“观乎人文”。
儒家所谓的“学问”乃是心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
做学问的终的就是要把“跑掉的心”(“放心”)找回来。
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释道互补的特性。
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
在儒家高唱“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高唱“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佛家高唱“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的声响中,“以出世的心做入世事情”遂形成中国人共同的向往和追求。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国学寄寓“经史子集”,“儒道佛”乃其精华“国学”这一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
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损害,遂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以此重新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并提升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由此可知,“国学”概念的出现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何谓“国学”?对“国学”的定义,时下有多种。
但在我看来,可把问题简单化。
“国学”是“国故之学”的简称。
分而言之,“国”,专指中国,“故”是过去的意思,“学”是指学术、思想。
合而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也即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存放在哪里?要了解这一点,我在这里借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以述之。
中国古人将不同性质、内容的书籍分为四类,即“经”、“史”、“子”、“集”。
“国学”就是保存在这“经”、“史”、“子”、“集”当中。
“经”主要指儒家的典籍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经”有《六经》、《七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史”指各种体裁的历史书籍,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
“集”是总集、选集、别集,还有诗、词、赋,像《楚辞》《乐府诗集》等。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中就包括了“功成身退”的思想。
在国学中,强调“功成身退”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取得成就之后,要懂得适时的退出,不沉迷于权力和财富之中,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修身养性。
这种智慧不仅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更能够引导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着一颗清净的心。
国学中的“功成身退”强调一种隐忍的境界。
在国学中,功成指的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和成就。
在功成之后,一个人要懂得及时的身退,不要一味地追逐权力和地位,而是要学会适时的隐忍。
这种隐忍并非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内心的从容和坦然。
只有懂得隐忍,才能在成功之后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
中国古人曾有一句名言:“山高路远,行人莫穷”。
意思是说无论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坚定的、清醒的心,不被任何困难所惊扰、所动摇。
这种境界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通过“功成身退”的过程,使自己内心有所修炼,才能达到。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学会这种隐忍的境界,懂得在成功之后适时的放下,不被功利所迷惑,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国学中的“功成身退”也强调着一种知足的态度。
在国学的智慧中,“功成身退”并非是完全的功成就退,而是要在功成之后,懂得适时的收敛和满足。
这种知足并非是对自己的局限和懈怠,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对自己潜力的把握。
在国学中,知足常乐是一种智慧,它教导我们懂得珍惜拥有的,不贪婪不满足于表面的成就,而是要懂得收敛内心,坚守初心,保持本真的自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欲望所左右,追逐物质和金钱的满足。
然而国学中的“功成身退”告诉我们,知足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态度。
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在现实的环境中,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让自己活得更加从容和自在。
“功成身退”也强调了一种修身养性的追求。
在国学的智慧中,成功并非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功之后,要有所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层面。
课程简介国学智慧与人生(上)的学习内容将分为两讲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以人生的意义为重点,说明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这三点使得人生有意义,并分别针对着身、心、灵三方面,而灵是摸不着的,很难说清楚,所以要先多了解身心。
人生的意义还在于要开发潜能,在知、情、意三方面都要设法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成长。
并以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讲解与剖析。
第二部分讲解了儒家思想。
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有它特定的的时代背景,要有特定的条件来与之配合。
儒家就出现在春秋末期的乱世。
儒家思想把善归根为自己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也是因为如此孔子的志向才是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之所以能够做到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照顾,是因为善就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因此,孔子要实现自己的人性,就必须把善加以实现。
所以,儒家的思想就变成一种人文精神,展现出来的时候要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改善整个世界,虽然不一定能做到,但它是一个目标,是一种理想。
它有人性论作为根据,这就是儒家思想基本的观念。
国学智慧与人生(上)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问题,首先讨论人生有没有意义,其次要说明儒家、道家还有《易经》的思想,以及它们回应问题的理论方法。
第一讲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第一节人生的意义在于三方面在大学教书三十年来,我的学生都很年轻,每年都有人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一方面很高兴,因为他们好学,另一方面也很担心,因为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或者还没有进入社会,在谈论人生意义的时候需要各种例子进行解释,所以很多时候说不清楚。
通过长期的教学,我的体会是要让学生们了解一句话,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也就是说,不要立刻得到答案,答案只是一个名词、一个动词,得到之后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
到今天,我们进入社会已经有一定的时间,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成就了。
国学人生智慧人际交往"国学人生智慧,人际交往"是指我们在学习国学经典时,不仅要了解书中所述的各种智慧,还要将这些智慧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之中,以此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一步,了解国学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智慧,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留个人的独立性,不但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长久的友谊。
第二步,将国学智慧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去。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的人才知道如何将这些智慧转化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可以学习《周易》中关于八卦的知识,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卦中的天、地、雷、风等符号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态度和想法,从而更有效地与对方交流沟通。
同样地,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要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的国学思想,努力做一个有道德而富有品德的人。
第三步,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们人际交往上的成功与否。
为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可以秉持着“不卑不亢”的国学精神,尊重他人,并且学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这样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所以说,国学人生智慧和人际交往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应用其于我们日常的交往之中,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行为和言语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人生智慧,也能使我和他人之间建立起更加合适与和谐的关系。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1. 引言1.1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通过研究经典文化,探索智慧之道。
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为人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最具代表性的之一就是“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意味着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及时收敛并退隐幕后,不贪功好利,避免功利心的侵蚀,保持内心的淡定与清净。
这种做法旨在告诫人们,功成时要适时收敛,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保持内心平和,并即刻退隐幕后,以免功利之心蒙蔽清醒之心,影响自己的修身养性与品德修养。
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悟道的境界。
1.2 功成身退的含义功成身退,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价值观,也被称为“功成名遂”或“成者为王,退者为臣”。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功成指的是在事业或学业上取得成功,达成自己的目标;身退则是在成功之后自我收敛,低调行事,不沉迷于名利,有所得有所失,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的含义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平和与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在功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奋斗、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获得了成功与荣誉;而身退则是要在成功之后懂得收敛自己的欲望,淡化名利的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不沉湎于权势与物质,而是珍惜当下的生活,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功成身退也是一种人生智慧,教导我们在取得成功之后要适时收敛,避免过度张扬与炫耀,保持低调与谦逊的态度。
只有懂得功成身退,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深层价值,实现内心真正的平和与满足。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着我们在成功之后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行事,不被虚荣和名利所迷惑。
功成身退,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
2. 正文2.1 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国学中强调的一种修养自身品德和修炼内心境界的重要理念。
修身是指修养自身的品德和道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养性则是指修炼内心的境界,使自己心灵纯净、精神高尚。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摘要】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功成身退”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强调在追求成功之后能够恬淡随和地回归内心,保持清静淡泊的心态。
经典著作中,如《论语》、《大学》等,都包含着关于人生修养、处世原则的深刻思考。
悟道修身,实现功成身退,是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然,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保持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善良。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功成身退,并非逃避责任,而是在成功之后更加坚定地回归初心,实现人生真谛。
【关键词】国学传承典籍, 功成身退, 经典著作, 人生智慧, 悟道修身, 修身养性, 内心平静, 实现人生真谛1. 引言1.1 国学传承典籍国学传承典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智慧和价值观念的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尚书》、《诗经》、《周易》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典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读这些典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和行为。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包含的智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也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思想引领来应对各种挑战。
研读国学传承典籍,学习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国学传承典籍中所蕴含的丰富智慧,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还可以指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努力学习和传承下去,让这些典籍的智慧照亮我们的人生道路。
1.2 “功成身退”的意义“功成身退”的意义乃是国学所强调的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身退并非简单地指功业有成之后便退隐山林,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修炼和放下。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功成身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人生智慧,它是一种处世哲学,指的是一个人在取得成功之后,不再沉迷于名利,而是选择退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身养性。
这种人生智慧源自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心灵的返璞归真和修身养性,是一种超脱名利的境界,也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功成”指的是在事业、学业或其他方面取得成功,获得了一定的名利和地位。
“身退”则是指在取得成功后,不再沉迷于外在的名利,而是选择离开社会,追求内心的安宁和修身养性。
这种境界要求一个人能够超越功利和自我的欲望,关注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功成身退”的典故和故事,例如“岳阳楼记”中就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描写,以及孔子退居乡里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待名利和财富的态度,以及对于内在修养的追求。
“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理解。
它是一种对功利主义和功名利禄的批判,提醒人们不要沉迷于名利和物质,应该注重心灵的培养和升华。
它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提倡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身养性,强调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而非外在表现。
它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和珍贵。
在追求成功和名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升华,深陷物欲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正是“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们,成功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而是应该在成功之后,拥有足够的自知之明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修身养性。
“功成身退”不是要我们放弃对于物质和名利的追求,而是要我们在取得成功后,能够有所追求,有所舍得,不再沉浸于功名利禄之中。
它是一种对于内心境界的追求,是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是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国学传统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生、处世、修身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功成身退”便是一种非常重要且精妙的人生智慧,它蕴含着关于成功后的退隐与淡泊的思考,对于当今社会的成功者和普通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来解读一下“功成身退”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指的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或成功,可以是功名利禄、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等等。
而“身退”则指的是在取得成功后选择退隐居处、不再追逐名利、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这种退隐的态度并非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超越了功利和名利的心境,一种对内心深层追求的归纳和总结。
“功成身退”之所以成为国学中的人生智慧,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成功之后要有适度的“退隐”心态,摒弃功利和虚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于当今社会的成功者来说,“功成身退”提醒他们,成功并不意味着得意忘形、沉浸在名利之中,而是要有适度的退隐和淡泊心态。
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在成功后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好地保持并巩固自己的成功,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
退隐后的淡泊态度也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心灵平静,避免过度追逐名利带来的种种烦恼和焦虑,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功成身退”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功利和名利的漩涡中,为了争取更多的物质和名声而不断奔波劳累。
“功成身退”告诫我们,成功并非唯一的价值追求,反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功利的追求,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灵性的追求,从而获得更加稳固和持久的幸福感。
“功成身退”还提醒我们,要保持适度的退隐和淡泊,并不是要彻底地放弃现实生活、逃避社会责任。
相反,这种退隐和淡泊应当是在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的一种,通过适度地退隐和淡泊,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和人格品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国学中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功成身退”是国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智慧的理念,它强调不为权利、地位和金钱所困扰,而是以人生成就和内心平和为最高追求。
在如今这个以功利主义为主导的社会,我们更应该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来保持我们内心的坚定和平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功成”和“身退”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功成”指的是在事业和人生中,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个目标可能是财富、地位、影响力或成就,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追求它。
“身退”则指的是当我们达到目标之后,要学会放弃权力和物质的束缚,收敛个人的欲望,在内心平静中过完余生。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到“功成身退”所蕴含的人生智慧。
这种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追求目标和理想,但是过不了于追求口腹之欲和身外之物。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成功不是万能的,只有拥有内心平衡和清晰的心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或面对未来的挑战。
然而“身退”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代表着放下个人的私欲和因为得到而产生的负面情感,拥有着享受人生成就和生活的权利,也代表着站在自身生命的高度上,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投身于慈善事业、社会公益等等。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到如何实现“功成身退”。
实际上,想要实现“功成身退”最根本的就是培养一颗内心平静、追求真善美、保持良好团队协作、志存高远、尊重人类价值观念的心,让自己始终处于一种顺境不狂、逆境不惧的状态。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业中,在工作、社交、健康、家庭等方面,平衡地培养、帮助身边的人,去享受自己的人生。
总之,学习“功成身退”的人生智慧,不是对自己的一种禁锢,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意识到,内心的平衡、高尚的道德观念,以及追求真正喜欢的事业,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追求的东西。
即使当我们“功成”之后,所有的权力和物质都到手后,“身退”也不会让我们失去人生的乐趣。
与此同时,“功成身退”或许也是一种对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启示,给我们提出了更真实、更高尚、更美好人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