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与瘢痕疙瘩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9.51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节瘢痕的形成规律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表皮,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
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
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
损伤诱发体内连锁性的体液—细胞反应,导致一个以纤维蛋白起主要作用的纤维增生性炎症过程,这种炎症过程的最终产物就是瘢痕组织。
瘢痕对损伤前组织来说,总是一个不完善的替换。
从机械角度看,抗强性减弱;从营养角度看,形成了氧和营养物交流的障碍物;从功能角度看,则常常由于收缩和牵拉,而引起受损组织的畸形及功能障碍。
对于瘢痕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人们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探讨。
近20年来,随着对伤口愈合生物化学机制的不断认识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阐释了瘢痕增生,特别是瘢痕疙瘩的某些特点和规律,这为最终揭开瘢痕增生的奥秘、寻求瘢痕增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一、病因在正常的伤口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代谢与降解代谢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
但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这种正常的平衡被破坏,胶原的合成明显超过降解,最终导致胶原的大量堆积。
虽然导致这种改变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因素与这种改变有关。
(一)体外因素1.外伤和皮肤疾病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内,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烧伤、注射、咬伤、接种和其他非特异性损伤。
其他的皮肤疾病包括蜂窝组织炎、粉刺、化脓性汗腺炎、毛发囊肿、异物反应以及疱疹、天花、牛痘等,局部感染均与瘢痕疙瘩形成有关。
2.张力瘢痕增生易发生于张力高的部位。
临床上常可见到患有瘢痕疙瘩的患者,在无张力部位存在着正常瘢痕。
另外,如果将瘢痕疙瘩切除后移植到张力较小的部位(如腰部、股内侧等),瘢痕疙瘩常常萎缩。
有研究证明垂直于皮肤松弛线切口的张力,是平行于皮肤松弛线切口张力的3倍,张力大,可刺激纤维组织形成。
一.瘢痕增生二.皮肤结构1.表皮2.真皮3.皮下组织三.皮肤功能1.屏障功能2.感觉功能3.分泌和排泄功能4.体温调节作用5.合成Vit D6.辅助的代谢调节作用7.免疫作用四.瘢痕产生原因1.瘢痕的产生是由于创面(烧伤,创伤、手术等原因引起)在愈合过程中缺乏生理调控,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和无序排列,愈后皮肤缺乏皮脂保护,微血管充血缺氧等原因引起。
2. 各型胶原纤维在愈合后皮肤中比例失衡越严重,产生瘢痕越大,色泽越脱离正常皮肤。
五.瘢痕的分类1.增生性瘢痕2.瘢痕疙瘩3.萎缩性瘢痕4.粉刺瘢痕5.凹陷性瘢痕六.瘢痕皮肤的特点1.奇痒2.脱屑3.疼痛4.增生5.色素沉着6.功能受限7.干裂七.瘢痕增生的定义瘢痕增生又称瘢痕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引起的。
瘢痕疙瘩隆起皮表呈瘤状增生,表面光滑,颜色红润而发亮,常发现有扩张的毛细血管。
皮肤损害自边缘向外伸出,蟹脚形变。
皮肤损伤大小各一,外形差异,质硬,如软骨样,自觉症状多感到奇痒难受或有疼痛、灼热感。
八.瘢痕增生的病因1.创面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下颌瘢痕增生,先发生炎症反应,然后由成肌纤维细胞在伤口出现,分裂增殖合成胶原纤维,使胶原沉积形成瘢痕。
2.感染创面如果发生感染,一方面破坏残存的上皮细胞,使得创面加深,愈合时间延长;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反复感染则会引起肉芽组织超常增生。
炎细胞浸润使肉芽组织的特点,感染使得炎症细胞增多,成纤维细胞越多,瘢痕增生就越容易发。
九.瘢痕增生的病因3.局部皮肤张力改变瘢痕的方向与皮肤张力不一致,导致慢性牵拉,是瘢痕增生的因素。
4.年龄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组织生长旺盛,创伤后机体免疫反应强烈,皮肤张力大,易发生瘢痕增生。
5.色素有色人种皮肤色素细胞较多,容易引起瘢痕。
黑人瘢痕发生率约为白人的2倍,我国烧伤瘢痕的发生率也相当高。
十.瘢痕增生的病因6.手术瘢痕体质人群如果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会刺激纤维细胞,从而使瘢痕反复增生,故如果是瘢痕体质应当严禁手术切除治疗。
疤痕一、疤痕定义疤痕疤痕是皮损愈合过程异常修复的产物,引起外形的毁损和程度不等的功能障碍。
不完善的替换抗强性减弱氧和营养物交流的障碍由于收缩和牵拉,而引起受损组织的畸形及功能障碍疤痕为大量纤维细胞增生,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过量沉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疤痕疙瘩疤痕疙瘩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疤痕体质有一种皮肤很容易便留下疤痕,医学称这种皮肤为疤痕体质。
疤痕体质是人体的皮肤组织受到外界各种创伤之后,伤口愈合之后处的皮肤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形成坚硬的、不规则形状的肿块,并常伴有疤痕瘙痒,疼痛等临床症状,其表现为伤口愈合后,表面疤痕量持续性增生二、疤痕分类及表现表浅性疤痕定义表浅性疤痕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
表面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
局部平坦、柔软,有时与周边正常皮肤界限不清。
一般无功能障碍增生性疤痕定义损伤累及真皮深层,如深Ⅱ度以上灼伤、切割伤、感染、切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等,均可能形成增生性疤痕临床表现疤痕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
增生期:有毛细血管充血,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色。
在此期,痒和痛为主要症状,可因搔抓而致表面破溃。
退化期:充血减少,表面颜色变浅,疤痕逐渐变软、平坦,痒痛减轻以致消失增生期的长短因人和病变部位不同而不同。
儿童和青壮年增生期较长50岁以上的老年人增生期较短血供比较丰富如面部的疤痕增生期较长血供较差如四肢末端、胫前区等部位的疤痕增生期较短增生性疤痕可厚达2cm以上,但与深部组织粘连不紧,可以推动,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般有较明显的界限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但是关节部位的增生性疤痕,妨碍了关节活动,可引致功能障碍。
萎缩性疤痕定义损伤累及皮肤全层及皮下脂肪组织,可发生与大面积Ⅲ度灼伤、长期慢性溃疡愈合后,以及皮下组织较少部位如头皮、胫前区等受电击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