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格式:pdf
- 大小:306.48 KB
- 文档页数:7
实验课程简介和实验教学大纲格式课程名称:英文名称:课程编号:课程学分:实验学分:实验总学时:面向对象:预修课程要求: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100-150字)(二)英文简介二、教学目标三、课程要求(包括考勤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准备、实验报告、考核方式等)四、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六、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七、课程教学网站示例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A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College Chemistry课程编号:06112200课程学分:1 实验学分:1 实验总学时:32面向对象:化学与制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生物系统工程类预修课程要求:按课程要求规定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100-150字)大学化学实验A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建立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所开设的课程。
掌握和运用各种复杂的分析仪器对近化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化学实验A是化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中涉及较新和较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二、教学目标通过这种多层次、全面系统的实验训练,应达到下列要求:1、使学生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研究方法,掌握其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2、学会并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3、熟悉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规范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
4、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近代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化学和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5、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三、课程要求1.实验室安全(根据课程提出相应的安全要求)为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本实验课程需要遵守以下几条规定:⏹不能穿拖鞋或凉鞋上课。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代码:MTE101学分:3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无课程教师:XXX1.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材料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材料的种类、性质、组成、加工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2.教学目标2.1理论掌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包括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相图与相变、合金与非晶态材料、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2.2实践应用:通过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材料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3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伦理道德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材料工程专业人才。
3.教学内容3.1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2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质3.3材料的非晶态结构与性质3.4材料的相图与相变3.5金属材料与合金3.6陶瓷材料3.7高分子材料3.8复合材料3.9材料的加工与应用4.教学方法4.1理论授课: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介绍材料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4.2实验教学:开展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3讨论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5.考核方式5.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
5.2期中考试:对前半学期的知识进行考核。
5.3期末考试:对全年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5.4实验考核: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考核。
6.参考书目6.1《材料工程基础》(第三版),材料工程系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6.2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第四版),William D. Callister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7.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3-4周: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质第5-6周:材料的非晶态结构与性质第7-8周:材料的相图与相变第9-10周:金属材料与合金第11-12周:陶瓷材料第13-14周:高分子材料第15-16周:复合材料第17-18周:材料的加工与应用注: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由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说明和解释。
《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J16390002 )实验学时:2周实验个数: 8 实验学分:2.0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材料化学教材及参考书:1、刘建平,宋霞,郑玉斌主编,《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工程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二版,2017年9月。
2、《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刘芙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大纲执笔人:王毅大纲审定人:欧光川一、课程的地位、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地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是材料化学专业集中实践环节课程,以材料科学基础为核心,包括材料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力学性能等课程,为整个课程群配套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以材料微观结构为核心,着重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为材料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目标:本课程总体应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良好技能,以及高分子材料产品结构与性能设计及产品设计的创新意识;基本要求:材料化学综合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课前预习→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模仿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为主。
这一方案已不能满足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实验课的实验项目以开放式题目为主—实施实验方案小组化,实验全程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构建实验教学课程网站平台—引入“答疑”与结果“展示”环节。
为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我们的实验项目都以开放式的题目为主。
二、实验(实训)课程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质,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良好技能,以及高分子材料产品结构与性能设计及产品设计的创新意识。
2.实验要求以往实验项目的设计和讲解全部由老师来完成,是一种“老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形式。
而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了自己的方案,在通过网络平台互动修改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实验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实验课开始时,抽有代表性的实验小组学生来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步骤和注意事项,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以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课程代码:09193090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Polymers)学分:4周学时 4面向对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三年级预修课程要求: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多学科交叉的功能高分子是高分子学科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课程将从介绍功能高分子基本知识和共性问题出发,介绍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法。
并结合各领域功能高分子实例,介绍高分子材料在生命、环境、信息和能源科学中重要作用,在回答“高分子有什么用”的同时,阐述如何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去解决功能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二)英文简介Functional Polymers ar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ields in polymer science.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s, common problems and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functional polymers. This course is supposed to introduce th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polymers in life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ergy science with examples of functional polymers.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understand “what are polymers for?”by learning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via the design of polymeric material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多学科交叉的功能高分子是近期国内外研究应用和浙江大学高分子学科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20660 课程名称:嵌入式系统设计学分: 5.0 周学时:4.0-2.0面向对象:大学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微机原理、C程序设计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嵌入式系统设计》是工科学生学习掌握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原理、ARM处理器核的设计原理和方法、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学习掌握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的主要流程和相关技术的一门课程,重点在于理解ARM体系结构及其组成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原理基础上,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ARM处理器核的设计原理,ARM体系结构,ARM编程模型及指令集,ARM调试结构与存储器层次,操作系统的I/O接口技术、操作系统进程与线程的概念和管理、并发、进程间通信,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策略,调度算法和实时调度算法等内容,并以树莓派实验板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开发能力。
(二)英文简介《Embedded System Design》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structural principle of embedded system,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RM core design, basic 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 the main process of embedded appli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The priority of this course is making students have an initial capacity of embedded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ARM archite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mbedded system.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core design of ARM processor, ARM architecture, ARM programming model and instruction set, ARM debug architecture and memory hierarchy, IO technologies of operating system, concept and management of operating system processes and threads, concurrent,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memory management, scheduling algorithm and real-time scheduling algorithm etc. Experimental design on Raspberry Pi2 development board may also be made to know the embedded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well.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本课程通过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平台,使学生熟悉嵌入式应用开发流程,更方便地学习和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7410085学分:1学时:32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适用专业:复合材料工程教材或实验指导书:(选填)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类专业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后开设的对应实验课程,旨在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先导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测试方法、表征手段与工具等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毕业要求的贡献,确定课程目标。
应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微观组织表征手段,如X射线衍射仪、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设备用于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课程目标2:掌握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各种力学和物理性能测试方法如硬度、拉伸和压缩试验、冲击韧性、摩擦磨损等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和热膨胀系数、导电性等物理性能测试手段用于获得材料内在的性能参数;课程目标3:掌握利用文字报告、图表等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验数据的表达和解析能力。
注:工程类专业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覆盖相应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本课程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指标点:1.毕业要求指标点3-2. 能够在社会、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环境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毕业要求指标点4-4. 能对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归纳总结有效的结论。
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接的单元格中可输入“✓”,也可标注“H、M、L”。
二、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等;2.要求:指必做、选做。
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
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3. 学习各类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4. 培养材料测试和分析的实验技能;5. 能够评估和选择适合特定应用的材料。
三、课程大纲1.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1.1 材料的定义和分类1.2 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1.3 材料的特性和需求2. 材料结构与性能2.1 原子结构与晶体结构2.2 晶体缺陷和非晶态材料2.3 相变与相图2.4 材料的力学性能2.5 热学性能和电学性能3. 材料制备与加工3.1 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加工3.2 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加工3.3 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和成型3.4 先进制备技术(如纳米材料制备)4. 材料表征与测试4.1 材料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2 机械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4.3 热学测试和热学性能评价4.4 光学测试和光学性能评价4.5 电学测试和电学性能评价4.6 表面和界面测试技术5. 材料应用与案例分析5.1 结构材料的应用和工程案例5.2 功能材料的应用和工程案例5.3 先进材料的应用和工程案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验成绩(30%):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30%):笔试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作者:吴志明2.《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第四版),作者:William D. Callister Jr.等七、备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
《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1.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材料工程基础1.2学时:36学时1.3学分:2学分1.4课程性质:专业课1.5先修课程:无2.课程目标2.1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2掌握常见工程材料的性质和应用;2.3学习材料加工和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2.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3.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3.1.1材料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史3.1.2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3.1.3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3.2金属材料3.2.1金属晶体结构与力学性能3.2.2金属材料的热处理3.2.3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3.3陶瓷材料3.3.1陶瓷结构和性能3.3.2陶瓷的制备和加工3.3.3陶瓷材料的应用3.4高分子材料3.4.1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3.4.2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应用3.5复合材料3.5.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5.2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3.6材料加工和性能测试3.6.1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3.6.2材料的热处理工艺3.6.3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4.教学方法4.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4.2借助多媒体技术,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4.3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5.评价方式5.1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等)占50%5.2期末考试占50%6.参考教材6.1《材料科学基础》孙洪武等主编6.2《材料制备科学与工程》王东树等主编6.3《材料加工与表征》吴奕之等主编7.教学进度安排第1-2周:课程介绍,材料工程的概念和发展历史第3-4周:金属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第5-6周: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第7-8周: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第9-10周:陶瓷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第11-12周:陶瓷材料的制备和加工第13-14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第15-16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与应用第17-18周: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第19-20周: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第21-22周: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第23-24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第25-26周: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第27-28周:复习与总结第29-30周:作业布置与完成第31-32周:实验报告撰写与提交第33-34周:期末考试复习第35-36周:期末考试以上就是《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材料科学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Fund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课程号(代码):3000403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 学分: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材料科学是六十年代初期创立的研究材料共性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金属、无机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同材料性能及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科学、材料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大材料”基础和“中材料”专业的宽厚知识结构。
本课程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
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出发,说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及个性特征。
使学生从原理上认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属性,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红字方式注明重点难点)第一章绪论(1学时)简要介绍材料的定义及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建立整体概念。
要点:材料的定义、分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性质、重要性(举例)课程学习的目的、方法、要求第二章物质结构基础(15学时)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内容到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组分到多组分的顺序,阐述原子结构、原子间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与固体内部和表面原子的空间排列状态、聚集态结构及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学生对材料组成(成分)与物质结构的内在联系有较系统、深刻的理解。
1、原子结构及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及排列(3学时)要点:物质与材料的区别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原子中电子壳层数目、电子填充方式和原则、表达方式电子能级及电子的稳定性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因素和结合类型与性质原子的间距和半径,空间排列状态及配位数键性与键能2、多原子体系中电子的相互作用与稳定性(2学时)要点: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及空间图形分子轨道的意义、类型及空间图形能带、能隙、带宽等基本概念、导体、绝缘体、导体的能带特点费米能级的基本概念、费米分布的特点和分布函数3、固体中的原子有序(3学时)要点:对称图形和对称操作点阵的意义和特点晶胞的表示和定位、晶系和空间点阵型式晶向、晶面的表示及其指数的计算晶面间距及测定、公式(2-45、2-48)晶体结构与键合性质的关系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晶体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点阵常数、晶胞中原子数、致密度、密度、原子间距、配位数;间隙类型、数量和大小)离子晶体的配位数和晶格类型4、固体中的原子无序(3学时)要点:固溶体的概念、分类及典型结构特点点缺陷的主要类型,金属晶体中的空位计算棱位错和螺旋位错的特征和区别、位错线与柏格斯矢量非晶体的结构模型、分布函数及其图形体积扩散机制、扩散激活能和FICK第一定律、公式(2-80、2-81)5、固体中的转变(2学时)要点:四种转变类型及特点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的数学表达式及物理意义相律和相图,公式(2-90)二元相图(匀晶、共晶):特征点、线、区域的意义杠杆法则及计算公式(2-94)6、固体物质的表面结构(1学时)要点: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的概念表面结构特点与成因表面能与表面特性的关系润湿过程的种类及公式(2-107、2-108、2-109、2-115)粘附公式(2-121)7、小结(1学时)归纳、讨论第二章基本概念和作业中的问题第三章材料的组成及结构(8学时)从材料的组成(成分)入手,详细阐述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多相多组分复合材料的聚集态结构和宏观组织结构特点。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
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
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
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及其相互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3.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5.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6.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
(二)、饱和脂肪烃1.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3.烷烃的物理性质;4.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5.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6.烷烃的来源和用途;7.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单环烷烃、螺环和桥环化合物);8.环烷烃的结构,张力学说;9.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开环反应、取代反应10.环烷烃的构象:环己烷的椅式和船式构象;直立键、平伏键;优势构象;纽曼投影式;11.构象分析:顺-十氢萘、反-十氢萘;顺、反-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性。
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号:09120580 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II 学分:4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II) 周学时: 4预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I》面向对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材料科学基础II》是《材料科学基础I》与材料科学后续专业课程的连接纽带,是材料系学生学习其它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课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固态扩散、相图、固相反应、陶瓷烧结过程、熔融态与玻璃态、金属的凝固与结晶、固态相变过程等。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provides fundamental knowleges for more specified courses related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major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solid diffusion, phase diagrams, solid state reaction, sintering process of ceramics, molten and glassy states, solidific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of metals, and solid state phase transformations.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材料科学基础II》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在学生学完《材料科学基础I》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材料研究与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如相平衡与相变过程、材料不同尺度范围内的本征结构、晶体组织、几何形态及表观性能,材料微观行为与宏观表现的有机联系,具有不同化学成分、加工过程、组织结构及宏观性能材料的物理本质、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固相反应和烧结过程等。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掌握固态扩散基础知识;各类相图的判读以及在实际过程中的应用;理解固相反应、陶瓷烧结过程的实质和控制条件以及相关的动力学关系;掌握玻璃制备过程中的熔融态结构与性质以及玻璃形成过程与结构;掌握金属凝固和结晶基本过程以及成分分布、组织结构调控;掌握材料固态相变,特别是钢的奥氏体化、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脱溶与时效、调幅分解等基础知识。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英文):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课程编号:14241009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是一门以材料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研究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各种材料的成分、结构、加工同材料性能及材料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深入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
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思维、创新精神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的知识,了解用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阐明材料形成过程中的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及相互联系,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
第二章材料结构基础(18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描述原子中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的四个量子数、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原则;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子间结合键分类及其特点;正确理解并掌握高分子链的近程和远程结构。
掌握结晶的热力学、结构和能量条件;相律的应用、克劳修斯——克拉珀龙方程的应用;均匀形核的临界晶核半径和形核功的推导;润湿角的变化范围及其含义;液—固界面的分类及其热力学判据;晶体的生长方式及其对生长速率的关系;阿弗拉密方程的应用;液—固界面结构和液—固界面前沿液体的温度分布对晶体形态的影响;减小晶粒尺寸的方法;了解亚稳相出现的原因;高分子结晶与低分子结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晶向、晶面的表示及其指数的计算;(2)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晶体的主要参数和计算方法;(3)立方晶体的间隙;(4)点缺陷的主要类型,扩散激活能和FICK第一定律;(5)四种转变类型及特点。
材料物理性能(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1钱国栋办公室:曹光彪大楼429房间电话:879523342关于本课程¾从学习中知道具体的真正的研究工作如何去做¾不难学,但是要认真听课¾考试不难,平时认真听课即可通过3绪论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4材料的分类材料是有用的固体两大类:结构材料: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功能材料:利用材料的热、光、电、磁、化学等性能其它分类:晶态和非晶态;有机和无机;导电方式分类(金属、绝缘体、半导体)……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功能材料的物理性能,即材料的热学性能、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课程学习的主线: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能。
可以说,材料的各种性能均可在其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组成上找到答案。
有的性能由组成所决定,有的取决于晶体结构,有的取决于缺陷结构,有的则取决于电子结构学习主线:物性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如何?或者说如何找出组成、结构是怎样支配材料的物性?6¾本课程任务及设置的目的掌握:材料物理性能与材料组成、结构、构造的关系回答:材料物理性能的物理本质或起源为什么不同的材料会表现出如此大的物理性能的区别:¾陶瓷或塑料的隔热性能要比金属好的多?¾金属的导电性能要优于陶瓷、玻璃或塑料?¾玻璃或塑料可以透明,而金属、陶瓷往往不透明?¾材料热性能与电性能有何关联?¾材料磁性能与质点种类、排列结构及电性能关联如何?¾……7课程目的:¾判断材料优劣¾改变材料性能¾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¾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8¾材料物性研究的方法或特点材料物性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成两种:9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经验方程,发展理论⎯归纳9从机理着手,即从反映物理本质的基本关系出发,建立物理模型,得到理论⎯推理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相互验证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材料物性的研究:9阐明材料物性与材料宏观构造和微观结构的关系9取得材料结构和成分的宏观及亚微观方面的直接验证9¾本课程特点既对材料物性的普遍规律(共性)作简单介绍又兼顾不同材料特点,分别给以介绍物性的变化规律和具体材料结合起来学习10第一章材料热学性能热学性能:热容(Thermal content)热膨胀(Thermal expansion)热传导(Heat conductivity)等本章目的就是探讨热性能与材料宏观、微观本质关系,为研究新材料、探索新工艺打下理论基础1113固体气凝胶⎯俗称“冷冻烟雾”:人类已知产品的最小密度⎯多孔远离1300 o C 以上喷灯的高温可以经受住1公斤炸药的爆炸威力14应用之一:宇航员所穿的超级隔热太空服美国宇航局正在研制将固体气凝胶作为人类首次登陆火星时所穿的太空服的保温隔热衬里(预计于2018年派宇航员登陆火星)。
金属玻璃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9193280 课程名称:金属玻璃学分:2 周学时 4面向对象: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无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本课程包括金属玻璃制备、结构和各种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三大部分。
主要介绍金属玻璃发展过程、各种制备方法、金属玻璃中原子的短程有序结构、晶化动力学、材料的力学性能、软磁性能和高防腐蚀性能等以及材料的工业应用。
最后对最新的大块金属玻璃研究进展作前沿性的介绍。
本课程适合固体物理、材料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 three parts: preparation,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kinds of mechan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etallic glasses. Metallic glass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fields of materials science. Metallic glass alloys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metals in that they have a non-crystalline structure and possess unique mechan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that combine strength and hardness with flexibility and toughness. This lesson focuses on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metallic glasses. The mechanical, magnetic and corrosion propertie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tallic glassy materials are introduced.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on bulk metallic glasses is also discussed.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金属玻璃所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及其对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