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格式:docx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6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句关于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的名言。
这句话传达了仁者对人的爱心和有礼者对人的尊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礼、义、智、信被视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基石,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基本礼仪和道德规范的最好诠释。
一、仁者爱人:仁者指的是心地善良、宽厚大度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理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仁者的爱心来源于对他人的体恤和尊重。
而这种爱心不仅仅表现在对亲人的爱,更体现在对所有人的宽容和关怀之中。
1. 体恤他人:仁者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体恤之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和困境。
仁者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2. 公平待人:仁者对待他人不分贵贱,不论是否熟悉,都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
而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给予偏袒或歧视。
对待他人时,能够谦逊、宽容,不轻易给予过多的批评和责备。
3. 善待他人:仁者对待他人时,会尽量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愿望,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在与人交往中,能够表现出细心周到、善解人意的态度。
二、有礼者敬人:有礼者是指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和维护他人尊严的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准,而有礼是对人的一种基本尊重和礼貌表现。
1. 尊重他人:有礼者尊重他人的身心和尊严,不对他人进行侮辱和伤害,不会在言语行为上冒犯他人的底线,能够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2. 善待他人:有礼者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用温文尔雅的言语和礼貌的态度来待人,不因言谈得体而轻视别人或者粗鲁对待他人。
在生活中,有礼者会对他人表现出善意、体贴和关怀。
3. 照顾他人:有礼者在与他人交往时,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会在言辞行为上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能够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尽量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句话所传达出的人际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仁者爱人”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的“仁,“仁”就是仁者爱人,即仁爱。
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
孔子一生都以实现“仁”为己任,以实现“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许慎在《说文·人部》中训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即二人之间的亲爱之情、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就是仁,仁字本身的基本含义就是相亲相爱。
孔子第一次对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加以系统阐述,以“仁爱”来表述他的基本思想。
孔子要求人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人伦情感为主导的精神,代表了儒家伦理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则,颜渊》);而在孔:“道千乘之国,有?仁爱之心(《论善者好之),孔子德。
二、仁爱的根本——孝悌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家。
“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
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
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
“父母之年,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赏析如下:“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翻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孔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与“礼”,“仁”是“礼”的基础,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其学说主要有:“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观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曾带弟子周游列国,并在晚年修订了六经,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孔子在“仁”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内在的道德学说,并已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文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而有序、制度的社会是建设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文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在大同的世界里,全世界的人不仅爱自己的家庭,也爱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而是彼此相爱,爱这世界上所有的人。
孩子可以得到温暖和照顾,孤独的人和残疾人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一个满意的家。
诈不盛,盗不乱,路不拾遗,户不夜天,人皆言修,选贤任能。
这是尧舜时代
理想化的、传奇化的原始社会场景,也是孔子向往的最高理想社会。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一.仁 仁者爱人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克己复礼为仁感悟和理解一、什么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约束和恢复传统礼仪,使自己更加谦虚、有修养的一种行为。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实践仁道的具体表现之一。
克己指的是控制自我欲望和情绪,不随意发泄和冲动行事。
同时,它也包含了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和改正的意义。
复礼则是指恢复传统的尊重他人、尊重祖先和尊重社会规范的礼仪。
二、为仁感悟1. 克己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中“修身”就包括了克己复礼的内涵。
只有通过克制自我欲望和情绪,才能使个人得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定。
只有内心平衡的个人才能够正确对待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和挑战,如消费欲望、情绪失控等。
如果我们能够克己复礼,就能够在面对这些诱惑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不会被外界因素左右。
这样的内心修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参与社会活动以及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2. 克己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实践仁道的基础。
而克己复礼正是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守约、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常常被忽视或者被破坏。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通过克己复礼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3. 克己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克己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需要懂得尊重和倾听。
只有当我们克制自我,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通过复礼,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习惯。
最后,克己复礼也能够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和回报他人的善意。
三、如何克己复礼1.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是克己复礼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被外界因素左右,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在面对消费欲望时,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与控制消费来克制自己。
《论语》“仁者爱人”说及其当代启示功文孔子的儒学思想以“仁”为核心。
“仁,亲也,从人二。
”(《说文·人部》)从字义上说,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高道德规。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及仁,据知名学者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书中“仁”字出现了109次[1]P228,远远高于其他道德畴,可见《论语》一书仁学思想容包含甚广。
仁“含义广泛又灵活多变,致使两千年来从无达诂,也给后人见仁见智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
”[2]P394《论语》在对“仁”进行阐释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仁”学思想的核心容——“仁者爱人”说。
《论语》“仁者爱人”说是一个以“三段论”为存在方式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修己论”、“仁本论”及“博爱论”三个方面的容,且这三个方面的容是有机统一的。
总结《论语》“仁者爱人”说,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论语》“仁者爱人”说的“修己论”。
这是孔子所强调的个人在修养,也是“仁者”能在真正意义上“爱人”的必要条件。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不完善,又谈何关爱他人?故孔子非常关注人格修养。
“修己”就是律己,就是追求人格的不断完善。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以下凡引用《论语》,只写篇名)显然,成就仁完全在于自身,不必仰仗他人。
也即若达到仁者的境界,必须通过个体在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个体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
这是孔子“修己论”的核心容。
《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
”伯潜认为此“言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也。
”[3]p521《孟子·尽心下》也说:“仁也者,人也。
”这个“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社会人。
这样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靠修养才造就出来的。
”[4]P11靠后天修养(修己)造就仁人,此即“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论语》中多次论及这种修己之方。
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仁者爱人-论语》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三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一] 子曰:里仁为美。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
克己复礼为仁原文翻译:颜渊请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
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
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
"。
2023年最新的《克己复礼》释义14篇老桂读古文桂久利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
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
仁者爱人的全诗摘要:一、仁者爱人的全诗背景二、仁者爱人的全诗内容概述三、仁者爱人的全诗主题思想四、仁者爱人的全诗艺术特色五、仁者爱人的全诗影响及意义正文:【仁者爱人的全诗背景】仁者爱人的全诗,即《论语·颜渊》篇中的“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对话是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关于“仁”的讨论。
【仁者爱人的全诗内容概述】在这段对话中,颜渊请教孔子仁的含义,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意味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
接着孔子进一步阐述,实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而非他人。
最后,颜渊表示自己虽然不聪敏,但愿意实践孔子所说的道理。
【仁者爱人的全诗主题思想】全诗以“仁者爱人”为主题,阐述了仁的内涵和实现方法。
孔子认为,仁者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实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要有自觉性。
仁者还要关爱他人,以礼待人。
【仁者爱人的全诗艺术特色】这段对话简练明快,观点鲜明。
孔子用“克己复礼”四个字精炼地概括了仁的本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
同时,以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仁者爱人的全诗影响及意义】仁者爱人的全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后世儒家学者关于仁的研究产生了指导作用,而且对普通民众的道德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克己复礼【四字成语】典故|释义|用法|近义词|成语故事克己复礼这个成语我们现在用的很少了,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用的比较多,它的意思是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成语的具体的用法吧。
【注音】kè jǐ fù lǐ【出处】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解释】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约束自己【结构】联合式【近义词】复礼克己【同韵词】深恶痛诋、扫地尽矣、揭竿四起、事不关己、一食三起、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持橐簪笔、一竹竿打到底、有求必给、痿不忘起、......【年代】古代【英语】to deny self and observe the proprieties【语文同步】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
黄仁宇《孔孟》高中五册·课文·4【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弟子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
【示例】小官公谨忠信,克己复礼,奉公守法,正直无私。
明·无名氏《紫泥宣》第一折【其它使用】◎ 克己复礼"就成为他们搞反革命复辟活动的一面旗帜,"正名"就成为他们镇压革命派的一条大棒。
◎ 老工人用自己在旧社会的亲身遭遇,新工人用自己的血泪家史,狠批林彪“克己复礼”◎ 然而此时广告生意已是欲罢不能,为避免自己的公司触礁遇浪翻船破产,王先生不得不"忍"字当头,"克己复礼",尽最大的努力去适应与各种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