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一)《梁祝》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代表性爱情故事,其历史与文化沉淀深厚,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经典题材。
在音乐领域,由上海交响乐团创作的《梁祝》交响音乐,作为新一代的音乐美学范例,由于其出众的音乐赏析价值,一直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热烈追捧。
本文将就这一经典音乐作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安排、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音乐的情感性。
《梁祝》交响音乐的结构安排非常完整,由“序曲、主题、延续、架设、发挥、高潮、结尾”等部分组成。
其中,“序曲”表现出清丽的旋律,让听众在入园后就深入感受到“金燕子”的清新态度;“主题”部分则采用交响乐团演奏的方式,切入到爱情主题,用美妙的旋律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相比之下,“延续”部分使用异乐器和和声,以深邃的音乐刻画了梁祝心中的思绪;在“架设”部分,则运用量感强、速度快的狂热音乐,为梁祝爱情带来了更为紧张的气氛,同时也为听众营造出戏剧的紧张感;进入“高潮”部分,乐团技巧大放异彩,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中,使人热泪盈眶;结尾部分则将梁祝的故事画上圆满的句点,以经典传统的方式,再次让听众感受到梁祝爱情的真谛。
此外,《梁祝》交响音乐还通过音乐时空的表现方式,展现了恢宏的音乐景观和深邃的情感内涵。
音乐中取材自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方交响音乐的特点,从很多方面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比如配器上取材于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高胡、唢呐等,与竖琴、提琴等西洋乐器的混合使用,形式上体现了中西部分地区音乐的共鸣。
另一方面,音乐中交替地使用缓、快两种节奏形式,使听众随着音乐的旋律流转而感受到音乐时空之间的感受体验。
最后,音乐的情感性也是《梁祝》交响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分别通过旋律、和声、速度等元素,将爱情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中国民间爱情的真正内涵。
比如曲目“金燕子”使用柔和、清浅的音乐形式,表现出祝英台纯洁、柔美的形象;而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则使用了饱满、激情的音乐,表达了梁祝两位热烈的情感。
梁祝音乐鉴赏论文引言梁祝是一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
梁祝音乐是梁祝故事所演绎的音乐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剧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围绕梁祝音乐进行鉴赏,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表现,并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1. 梁祝音乐的历史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成为了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经典代表。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并在各地剧团演出,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
梁祝音乐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其中以苏州梅花派、昆曲、京剧等著名戏曲形式为代表。
这些形式通过音乐、唱腔和表演来诠释梁祝故事,使其广为人知。
2. 梁祝音乐的音乐特点梁祝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
首先,梁祝音乐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节奏,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纯真爱情、相思之苦以及命运的无情。
其次,梁祝音乐重视情节表达。
音乐与剧情相结合,通过音乐的推动,使剧情更加紧凑、生动。
最后,梁祝音乐追求和谐的音乐美。
音乐旋律流畅、优美,与角色的情感相契合,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3. 梁祝音乐的艺术表现梁祝音乐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曲调、唱腔和表演等方面。
首先,梁祝音乐的曲调抒情明快。
曲调的起伏与梁祝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呼应,通过音乐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其次,梁祝音乐的唱腔独具特色。
不同的地方戏曲形式有不同的唱腔,例如苏州梅花派的柔和婉转、昆曲的高亢激昂等,这些唱腔都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情感。
最后,梁祝音乐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角色的表演通过音乐的伴奏和唱腔的演绎来展现,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梁祝故事的内涵。
4. 梁祝音乐的文化内涵梁祝音乐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梁祝音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爱情的思考和理解。
梁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制度约束和社会现实对真爱的限制。
其次,梁祝音乐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和谐”思想。
看梁祝,论古今我想我们这一代很少有人喜欢看戏剧了,对于那些被称之为国之瑰宝的京剧以及品类繁多的各种地方戏总是一种不屑一顾的神情,我也是很讨厌看戏剧的,而父母对于戏剧却有着特别的喜爱,昨晚,出于无奈,和父母看了越剧《梁祝》,看着看着,竟生出很多的感触来。
梁祝的剧情我想我就不用多说了,主要是赞颂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直至现在他们的故事仍是众多爱情故事中的经典。
单就从人物的塑造上来说吧,我认为,在当时的年代,祝英台是个极具有个性的女青年,她克服重重阻力,女扮男装进入学堂学习,她的行为在当时来说就是大逆不道的,而更加严重的是,当他发现自己爱上了梁山伯以后,竟然自作主张,请师母做媒,自己把自己许配给了他,可以说,他的行为在当时也许是违法的,因为在当时的合法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敢于打破常规,不拘束于封建礼教,执着地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做到他这样的又有几人呢?再说,当时的太守相当与现在市委书记,能够与这样的高干子弟结婚该是何等荣耀呀,而梁山伯只是一个贫苦无业的书生。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祝英台真是淡泊名利,忠于爱情。
同时,我也认为她是一个非常识时务、明事理的人,当他知道父亲将他许配给马家,在她顽强抗婚无效后,她明白自己所处的处境,马家的公子是太守的儿子,位高权重,如果自己不嫁给他,只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与祝英台相比,梁山伯平庸了很多,近乎与白痴,同学三年,竟然看不出祝英台是个女的。
(或许这也是作家的故意安排吧)在十八里相送的路上,祝英台多次向他表明心迹,可悲的梁山伯却始终听不懂她的话外之音,等他认识到一切的时候,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在他得知祝英台坚持嫁到马家后,竟然忧虑成疾,走上了黄泉路。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梁山伯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都很差,他不能承受一点的人生挫折,为了爱情竟然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天涯何处无芳草呢?再伟大的爱情也要面对现实呀,他死后,痛苦的是他的父母,他的亲人,他想过这些吗?他有没有设身处地地想过如果自己死了祝英台会怎样呢?既然不能够成为爱人,成为朋友不也很好吗?通过梁祝的爱情悲剧,我们清楚地看清了那个社会,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上面只写有两个字“吃人”,或许在那个年代,每一天都会有这样悲剧发生。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1)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美丽的故事,已经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戏剧等,以及音乐,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许多作曲家都以梁祝为灵感,创作了穿越时空的音乐,展现出其独具美学价值的魅力。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梁祝音乐展现了许多美学范例,例如感受性、表现性、象征性和情感性等。
首先,感受性是音乐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梁祝音乐通过其独特的旋律和和声,呈现出深刻的感受性,带领听众在旋律的引导下,深入地体验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
其次,表现性也是梁祝音乐的一大特色,表现速度、节奏等因素对情感的影响,使音乐在表现故事中的动人情感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例如,曲调的节奏感和节奏强度与情感的起伏相互协同,从而使音乐情感更加深刻。
再者,象征性的应用也使梁祝音乐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通过音乐符号、旋律口感等方式,刻画出另一种情感内涵,使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梁祝音乐中使用了各种意象来表达不同的心境,使得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象征性。
最后,情感性是梁祝音乐的主旨,表现了爱情的柔情、悲壮、绝望等多种情感,使所有听众都会陶醉在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中。
梁祝音乐在情感的渲染方面堪称一绝,使所有倾听者都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震撼,使整个音乐更加饱满、丰富。
总之,梁祝音乐是中国音乐的瑰宝之一,它的音乐美学范例不仅突显了中华文化独特的美学价值,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深入人心的旋律,令人难忘的表现,丰富的象征意义,都是令人称赞的艺术成就。
作为音乐爱好者,我们应该学习欣赏和探索梁祝音乐,探究它背后的美学以及人生哲学,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作者:单婷学号:2008021314学院:人文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吕维洪职称:副教授日期:2012年5月10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论越剧《梁祝》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摘要越剧《梁祝》是梨园的精品,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学者对梁祝故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文化解读、悲剧原因、性格形象分析、对比研究几个方面。
因为越剧长于抒情,最适合演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以越剧中的梁祝故事表现出了最美好的人性和最沉重的悲剧。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世纪中叶演出的徐进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现出的人性之美和悲剧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性美以及爱情结局的悲剧化使这部剧具有强烈的审美内蕴。
根据细读文本、归纳演绎、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从文学表现人性的最高标准和时空转化的哲学高度来看,越剧《梁祝》人性彰显得越美,其悲剧效果越突出,审美内蕴越浓,越能使人产生崇高感。
也正是越剧《梁祝》中的人性美和和悲剧美的震撼力,才使越剧《梁祝》历久弥新,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得以常唱不衰,备受广大民众喜欢。
关键词:越剧梁祝;唯美爱情;人性美;悲剧美Abstract: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s a classic the Liyuan boutique Opera. Scholars study of the Story has remained mostly in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ragedy, character and image analysis, comparative study several aspects. Shaoxing opera longer than the lyric, the optimal co-star love story of the genius and beauty full of pathos, so the Story in Shaoxing showed the best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heaviest tragedy. Zhejiang Yue Opera performances by the mid-20th century Xu Jin adaptation of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showing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the tragedy of America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love ending the tragedy of the show strong aesthetic connotation. Read text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analysis summar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highest standards from the literary express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vantage point of the philosophy of space-time transformation,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human highlight the mo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gic effect is more prominent,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more concentrated, the more we make people have a lofty sense. Also is the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i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nd tragedy of America's shocking to Shaoxing Opera "Butterfly Lovers" timeless, emitting a bright artistic light, can be often singing is not bad, much the general public likes.Keywords: Yue Opera Butterfly Lovers; beautiful lov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beauty of Tragedy目录引言 (3)文献综述 (3)(一)国外研究 (3)(二)国内研究 (4)(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4)研究方法 (5)讨论与分析 (5)一、越剧《梁祝》与川剧、京剧的比较 (5)二、越剧《梁祝》中人性美 (6)(一)梁祝忠贞不渝的爱情美 (6)1.“草桥结拜”志同道合 (6)2.“同窗三载”形影不离 (8)3.“长亭送别”依依不舍 (8)4.“和冢化蝶”永相依 (11)(二)越剧《梁祝》中的亲情美 (11)1.父女之爱 (11)2.母子之爱 (13)3.利他之爱 (13)三、越剧《梁祝》的悲剧美 (16)(一)有理想的悲剧美 (17)(二)反应生活的悲剧美 (18)(三)唯美的悲剧形式 (18)四、结论 (19)参考文献: (20)引言因梁祝故事艺术形式的多样化,研究角度也比较繁多。
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感中国有很多传说,而那么多传说中我独爱梁祝。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梁祝又被用很多形式表现。
芭蕾舞剧《梁祝》用肢体语汇展现了梁、祝凄美的爱情;卡通动画版的《梁祝》则满足了当代青少年观众的喜好。
而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之一,则其也是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曲。
还记得刚开始听的《梁祝》小提琴曲时候,那时我读高二,我就被该曲深深吸引了。
旋律悠扬而动听,仿佛可以置身于化蝶的梦境。
音乐对我而言,除了欣赏之外,更大程度的是为我营造了一个十分惬意的氛围。
然而我知道自己对音乐的认识还是很浅的。
通过查资料得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之所以喜欢《梁祝》小提琴曲,是在于它的轻柔中的优美与悲伤的爱情。
刚开始在轻柔的的背景下传来了有优美的引子音乐,好像一只竹笛在自由歌唱这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秀丽景色,既浑厚又不太明亮的音色,描绘了梁祝二人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使我深深的陶醉在如此清丽的前奏旋律中。
仿佛看见了各种鸟栖息在树枝上,呼朋引伴地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湖水随着微风荡漾起层层涟漪,向人们诠释了一个纯洁爱情的真谛。
尽管这个旋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熟悉,但却能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每一个音符仿佛都经过了夕阳的点染,闪烁着清逸的光芒。
很快,梁祝长亭惜别的依恋情景突地撞进了了我的脑海中。
在四处林荫的小道上,两个年轻人的手却迟迟不肯松开。
其旋律的特点是音乐上行和下行,上行时二人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下行时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
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底沉的声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梁祝》之味
年级:高三字数:550字体裁:议论文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脸上。
回过头去,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我的琴盒静静地躺在那儿。
两年前和老师学了一曲《梁祝》,可自从上了高中以后,我就很少去碰琴了。
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可真是难得!我提起琴,给弓擦一道松香,用下巴夹好琴。
做好一切准备后,开始了第一个音符。
《梁祝》这首曲子就好像一个故事。
主题旋律是它的楔子,而正文的开头,名为“三载同窗”。
随着顿弓与跳弓在弦上交错,一个个音符从琴箱里跳了出来。
欢快的音符就像一只只快乐的精灵,使整个房间充满了快乐。
眼前的阳光仿佛更暖、更亮。
全段的高音更是增添了几分兴高采烈的味道。
我仿佛看见,两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在阳光明媚的上午,肩并肩走在湖畔。
欢快的心跳声在我的、他们的心里交织着。
在一连串和弦、双音之后,房间里迎来了一片死寂。
一连串休止符让我酸痛的右手有了短暂的放松。
我再一次把弓放在弦上,轻轻地,第一个弱弓奏出的三连音打破了寂静。
柔和的中音和降调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
刚才的温暖不见了,一片云遮住了太阳。
我独自在昏暗的房间,感受着沉郁、哀伤的味道。
楼台会后,两个人再也没见过面,直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强弓
奏出的琴声中,那种悲壮的味道越发变浓了。
浓郁的悲壮充满了整个房间,一直到化蝶,仍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挥散不去。
接着,又是一片寂静。
主题旋律再一次响起于耳畔。
经历了风风雨雨,一路坎坷,终于又让我品到了《梁祝》的味道――浓浓的爱的味道。
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解析的论文影视论文人类文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事实证明,存在一个全世界普遍认同的,即使对于文化差异极大的人种、国家、民族和区域而言,一种共同的东西(手段或媒介),从而便有了无限沟通的力量。
这种东西独立于语言,又超越了语言,却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的穿衣、吃饭、休息、工作、婚姻等地方。
对此,或许应该尝试用一些我们十分熟悉的概念去定义或是解释它,至少它应该是一个庞大的集合,或更恰当一点是一个系统,为便于叙述问题的方便,姑且将这个系统命名于符号系统。
这个系统有其自身如同人类一样不断演变的历程,其中有着诸多相互密切联系的小的组成部分,当然如此类推的划分很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如同原子的划分,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等等。
但我敏锐地感觉到,对于我要解释的问题而言,注意密切联系的各部分的重合或交叉比研究各部分的漫长的进化史更重要,更何况符号自身的意义乃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研究这个符号系统的重要意义基于大量的事实,譬如对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相差甚远的解释和理解;外贸商品的文化性因素的滞销;艺术作品的思想争锋;日用产品误导误用等。
为便于本篇文章的阐述,暂且引入几个基本的概念及其简单的描述。
原型:最为简单的、富有意义的基本的交流沟通的信息原点,它可以是一个宗教神话故事,或是民间传说;也可能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富有内涵的图案或是颜色,以及某些器具或其构成部分。
认知:人在自己实践经验、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的基础上,对外部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个体性的某种意义的认知。
意象:任何一个思维过程无不是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
意象此处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基于原型的、富有意义的共同认知。
动画片《梁祝》简介出身富裕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的不平等,争取读书受教育的机会。
继而挑战“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
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梁山伯遭毒打惨死。
《梁祝》及其两位演奏者【摘要】《梁祝》协奏曲是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曲目。
本文通过分析俞丽拿和西崎崇子两位演奏家,进一步对其理解。
此外,还有一些我对《梁祝》的感想。
Abstract: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is a classic track. By analyzing the musician Yu lina and Takako Nishizaki, this article makes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In addition, I impress some of my feelings about “Butterfly Lovers”.【关键词】梁祝俞丽拿西崎崇子分析Key words: Butterfly Lovers; Yu lina; Takako Nishizaki; analysis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协奏曲,令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欢的曲目之一的是《梁祝》。
《梁祝》的故事和曲调在中国都是家喻户晓的,学过几年钢琴的我也曾经学习过《梁祝》的钢琴曲,但是现在我才发现,我对它的了解其实一直只局限于一首曲子或者一个故事。
通过研究俞丽拿和西崎崇子两位演奏家,我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两位演奏家的生平(一)俞丽拿俞丽拿(Yulina 1940—),中国女小提琴演奏家;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
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1962年在该院毕业。
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董事长。
(二)西崎崇子西崎崇子是日本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她起初随父亲习琴,其后成为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进一的首名学生,西崎继而入读桐明音乐学院及在茱莉亚音乐学院随约瑟·富殊士研究。
第一次听《梁祝》时,我还是个小学生,从此以后我就没能忘记它的旋律。
当时它是电影《梁祝》的伴奏,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乐曲中诉说的爱情真谛,但是,配合着故事的发展,我深深地被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感动,也从此喜欢上电影的伴奏。
每当听到《梁祝》的音乐响起自然便会深深陶醉其中,脑中回放起梁山伯和祝英台相遇、相知、相爱到最后化蝶双飞的场景。
本学期选修了《高雅音乐欣赏》课程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对音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欣赏音乐时,不仅要享受音乐给心灵带来的舒心和惬意,跟应该多了解音乐的背景知识,以便体会到音乐的灵魂,欣赏到音乐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因此我决定了解《梁祝》的相关创作背景,然后重新欣赏完整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感受它的灵魂。
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祝家美丽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
求学生活中与与善良,纯朴青年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三年后,英台要回家了,长亭十八相送,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
然而回家后却发现自己已经被许配给豪门子弟马文才。
争取不到自己的爱情,梁山伯在忧郁中死去。
婚礼当日,祝英台让花轿来到安葬梁山伯的山岗,在梁山伯坟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
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创作于1959年,由何占豪和陈钢共同创作完成。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 0周年献礼"的口号,在校园里激起了一阵阵波澜。
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何占豪,成为导师们寄予厚望的《梁祝》创作人选。
何占豪毕竟从未学过作曲。
他虽有一肚子越剧音乐,但素材不等于作品,就像从布料到成衣,需要技术一样。
因此,副院长、作曲教授丁善德介绍了作曲系四年级的一位高才生,他就是有“四只音乐眼睛”之称的陈钢。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论文-V1
梁祝音乐美学范例鉴赏
梁祝是中国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梁祝故事悲情蜚然,而配以动人的音乐更是让人为之倾倒。
本文将对梁祝音乐美学范例进行鉴赏分析,从旋律、节奏和音色三个方面逐一展开。
一、旋律
梁祝音乐的旋律充满了悲凉、无奈的情感,在音乐中完美地诠释出梁祝爱情的悲剧命运。
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约定三年后相见的旋律,旋转流畅,回旋乐章显得感性而张扬,给人以渴望和期盼之感。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见的旋律则节奏舒缓,朴素平淡,代表了两人平淡而凄婉的相遇之情。
二、节奏
梁祝音乐的节奏十分抒情和感性,充满了爱的呼唤和对生命的感悟。
其中,梁祝头簪舞曲舞蹈节奏规律、节奏感强,给人以活力感和欢乐感。
而梁祝琴曲则更显得深沉和含蓄,着重体现了梁祝爱情的复杂和曲折。
三、音色
梁祝音乐的音色清新脱俗,各种乐器的音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音乐语言。
梁祝琴曲中,洒脱的琵琶声、悠扬的二胡声和清脆的古筝声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深情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而在梁祝交响乐中,则采用了现代交响乐常见的弦乐器和管乐器,营造出夸张、生动和宏伟的氛围。
总结
综上所述,梁祝音乐美学范例凭借着高超的旋律、抒情的节奏和清新脱俗的音色,成功地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摘要:本文以歌曲《梁祝新歌》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梁祝新歌》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的研究,旨在揭示这首歌曲在音乐创作和演唱表演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引言《梁祝新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首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现代歌曲。
自问世以来,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本文将从歌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歌曲《梁祝新歌》的创作背景《梁祝新歌》的创作背景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梁祝爱情故事。
梁祝故事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古,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占豪、陈钢在创作《梁祝新歌》时,充分挖掘了梁祝故事中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三、歌曲《梁祝新歌》的艺术特色1.中西音乐艺术融合:在《梁祝新歌》中,作曲家巧妙地将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例如,歌曲中运用了西方的和声、节奏和曲式,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使得这首歌曲既具有西方音乐的严谨性,又具有民族音乐的韵味。
2.民族唱法创新:《梁祝新歌》在演唱上采用了民族唱法,将传统的戏曲、曲艺元素与现代声乐技巧相结合,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具表现力。
例如,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手运用了假声、滑音等技巧,将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壮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时代特征彰显:《梁祝新歌》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艺术精神。
歌曲以梁祝故事为载体,传递了追求自由、平等、美好的时代理念,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四、歌曲《梁祝新歌》的演唱技巧1.把握技术要领:演唱《梁祝新歌》需要歌手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如音准、节奏、气息等。
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使演唱更具表现力。
2.丰富想象力:在演唱《梁祝新歌》时,歌手要充分运用想象力,将梁祝爱情故事的悲壮情感融入歌曲之中。
从历史的意义来认识梁祝的悲剧原创论文从历史的意义来认识梁祝悲剧梁祝的故事表明,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恰恰是在人们违反制度的行动中展现出来甚或实现的。
如果没有梁祝的悲剧,人们就不会认识到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的弱点和局限,就无法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
没有许多青年男女由于偶然相识或长期交往而自我产生的不符合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爱情,传统的婚姻制度就将继续保持原样。
在这个意义上,梁祝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充分反映了悲剧的特征,即“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我今天讲的是一部在当代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个故事至少在唐朝就有记载,此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元代、明代,梁祝的故事已经大量进入戏剧,不仅作为单独的一个剧,而且在当时其他戏剧中也为剧中人物提起,由此可见其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一种民间经典或大众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改革,特别是50年代的婚姻制度的变革,使得这一戏剧在中国获得了新的社会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就其流传的广泛程度而言,恐怕《红楼梦》也难以与之媲美。
我利用的版本是明代戏剧《同窗记》。
我试图从该剧中透视这种婚姻制度在当时社会存在的根据及其“优点”和“缺点”。
更进一步,与此剧相结合,我还试图在抽象层面上简单讨论制度的特点。
我希望通过对法律制度与作为在制度中行动的行动者个体之间的冲突来展示人类的注定了的悲剧性境遇,进而给我们以某种警醒。
梁祝悲剧何在梁祝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许多多情的成年人伤感。
人们如今已经习惯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但这个悲剧究竟悲在何处?每个读者都必定是而且也只能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和角度理解戏剧。
但是,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事情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无论是青年还是中年,甚至是老人,都有不少人由于种种原因相爱不成,私奔,甚至一起自杀。
我们一般并不把这种事件称之为悲剧。
梁祝赏析论文《梁祝》赏析论文: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
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
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
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乂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结构欣赏作品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III 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主部主题一一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
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
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乂喜爱。
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口,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浅谈《梁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摘要梁祝传说从地方的民间传说升华至表象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艺术创作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建构。
这种建构的结果,让我们在对待梁祝传说的时候,不知不觉的形成了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梁祝传说的反封建主题,似乎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依附于传说本身;二是二十世纪以来就以梁祝传说的爱情悲剧作为反封建婚姻的宣传,似乎从粱祝研究开始之际,就具有这种明确的目的;三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经典”的“梁祝传说”,似乎据此可以追溯过去评价现在。
如果厘清梁祝传说从地方文化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建构过程,可以理解这几个梁祝研究的误区何以成其为误区,可以认识梁祝传说何以成其为现在的粱祝文化。
关键词:梁祝,爱情,影响粱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粱祝”之恋,与崔张爱情、宝黛爱情一样,以男女主人公的姓名冠之,成为了人们的爱情偶像。
一般把它在“四大传说故事”???,(1p169)也有把它看作“流传最远”的三大爱情故事之一。
(2p485) 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足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
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
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人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
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网上资料)。
神话传说是经过人们的幻想运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本身,千百年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神话传说的本来形态已不复存在,它们只在各民族各部落里口耳相传,具有浓郁的演绎性。
艺术理论论文浅析《梁祝》中文学与音乐的融合艺术音乐与文学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两种主要的形式。
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但在本质上却体现出极大的共性,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本文将以《梁祝》为例,来详细阐述文学与音乐的相似和融合。
一、《梁祝》的文学表现形式和音乐表现形式(一)《梁祝》的文学表现形式《梁祝》以故事的形式流传广泛,在不同民族文化中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地方言特色民风民俗也为《梁祝》的故事版本增添了一抹色彩。
如:《梁祝》在演绎天庭的情景时多次使用了诸如阳世阴间等富有迷信色彩的词语;《梁祝》和双蝶节则将江浙一带的双蝶节与故事很好地结合起来,地方文化的融入为《梁祝》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
虽然《梁祝》版本众多,但核心内容表现出极强的一致性。
故事的主要情节大多为:祝英台女扮男装、《梁祝》从结拜到相爱、最后祝英台坟前化蝶等。
这些情节都是大同小异,尽管不同地区的《梁祝》故事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语言都采用简朴直白的方式,偏重于口语化,这极大地增强了它的亲切感,也正因如此,它才能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梁祝》先以故事与传说的形式流传于世,后来,人们把这个美丽的故事写成了小说。
有一部分作家青睐于这样的题材,他们写过同名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为人们熟悉的是张恨水、赵清阁、顾志坤三位作家撰写的。
张恨水的作品影响力最大,作品在继承传说故事的基础上将祝英台的个性刻画得更加刚烈,充满了浓浓的反封建主义思想,通过细腻的语言更加全面深刻地展示出《梁祝》故事的悲剧色彩,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到了当代,《梁祝》故事更是成为爱情的典范,许多爱情小说中都可以看到《梁祝》的影子,我们可以体会到它一定的影响力。
电影方面,《梁祝》已经成为导演炙手可热的素材,几十年来,《梁祝》故事被翻拍过无数次,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
(二)《梁祝》的音乐表现形式《梁祝》音乐文本种类多样,形式各异,流传最广的为戏剧音乐、民间歌曲和小提琴协奏曲三种形式。
梁祝传说研究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梁祝传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被广泛传颂于民间。
它讲述了晋代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故事,描绘了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真爱而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坚韧和勇气。
梁祝传说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也被改编为歌剧、电影和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然而,尽管梁祝传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的起源和历史背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梁祝传说是由古代散文、歌谣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逐渐演变而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梁祝传说可能是后来的创作,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来证明其真实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历史考证,对梁祝传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全面了解这个被广泛传唱的传说的来龙去脉,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1.探索梁祝传说的起源和历史演变;2.分析梁祝传说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文化背景;3.评估梁祝传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4.理解梁祝传说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达成以上目标,我们可以对梁祝传说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并对其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评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梁祝传说的起源及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引用;2.梁祝传说的演变过程和相关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谣等)的变化;3.梁祝传说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4.梁祝传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考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梁祝传说的发展和演变;2.对梁祝传说在不同媒体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3.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社会背景的研究,探寻梁祝传说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4.通过访谈和调查等方式,了解梁祝传说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和价值。
四、论文结构及进度安排本论文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标和研究方法;2.文献综述:梁祝传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3.梁祝传说的起源与演变:分析梁祝传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4.梁祝传说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表现形式:探讨梁祝传说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表现形式;5.梁祝传说的社会文化意义:评估梁祝传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及其现代价值;6.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小提琴名曲《梁祝》的艺术特色。
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梁祝》协奏曲取材于我国一个传统的同名民间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东晋时期,在我国南方(现在的浙江省)的祝家庄,有一位祝员外,其女祝英台聪明好学,她冲破了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
在求学过程中,她与善良、纯朴的贫苦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建立了真挚的感情。
在两人分别的时候,祝英台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她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慕之情,但是,诚实的梁山伯没有领会她的意思。
分别一年以后,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是一位女子,便立即向她求婚,但此时她已被父母许配给不学无术的富家之子马文才,尽管她坚决不从并进行了强烈的反抗,但最终没有结果。
而梁山伯由于得不到与祝英台的爱情,二人楼台相会后悲愤而死。
当祝英台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来到梁山伯的坟前,面对苍天,对残酷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
就在此时,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纵身跳入,然后从坟墓中飞出一对彩色的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民间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寄托着人们“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梁山伯和祝英台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不仅在我国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家喻户晓,而且随着音乐飘洋过海,感动着越来
越多的世人
表现手法
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由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构成的曲式结构。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着十八相送。
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
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
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
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
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
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
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
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三、《梁祝》作品赏析
《梁祝》将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高度浓缩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长亭惜别”、“逼嫁”、“楼台会”、“投坟”、“化蝶”等七个主要情节,全面展示了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受众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
《梁祝》过门以拨弦声起,继而以悠扬婉转长笛承接,使观众进入一个出神入化的美好意境中,似入人间仙境,开启叙事大幕,并伴随着小提琴的演奏让观众由仙境步入人间,揭开人物的清晰形象。
管弦乐具有强烈的音乐演奏效果,《梁祝》中充分利用管弦乐的优势来总奏主题。
大提琴代表的是男主人翁梁山伯,大小提琴和鸣奏出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当乐音逐渐舒缓,木管按原来旋律逐步消落。
大提琴、小提琴、大小提琴二重奏等,把男女主人翁各自丰富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轻快、激昂、激动、婉约、悲凄尽在音乐之中,成为各种乐器协调配合的成功典范。
在“楼台会”一节中,小提琴与大提琴的配合也恰到好处,小提琴委婉地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
而当利用大提琴来倾诉爱意时,小提琴又在一旁随和。
正当音乐轻松述说时,音乐篇章出现快速逆转,悲情逐渐走上前台,述说了男主人翁因不解风情,错失良缘而悲痛欲绝,最终梁山伯因过度伤痛而辞别人世。
在许多场景中,小提琴都被委以重任,主要进行叙事抒情,在祝英台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则以凄厉声调奏出了对梁山伯的无限爱恋与哀思,这其中夹杂着锣声、人声、哭声,祝英台纵身跳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乐曲进而被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提升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乐曲的主旨得到提升与重现,男女主人翁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双蝴蝶,在花丛中自由嬉戏飞舞,演绎了人们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也热情讴歌了梁祝爱情的忠贞不渝
二)《梁祝》的体裁。
《梁祝》的创作及演奏式样具有明显的协奏曲特征,独奏与合奏交相呼应,完美结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长处,体现了作品创作的高超技巧和作者创作的独特个性风格。
《梁祝》在创作中整合了普通协奏曲的三乐章的作曲,使整个乐曲既热情奔放又舒缓抒情,更具有顺畅欢快的舞曲特征。
《梁祝》作品的问世,使人们为之一震,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美的艺术享受。
(三)《梁祝》的曲式。
曲式是指乐曲的基本结构形式。
《梁祝》采用了省略副部再现的奏鸣曲式,传承和发扬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鸣曲式创作思路。
奏鸣曲式通常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组成,其中呈示部必须有两个对比的主题(提出矛盾),展开部是戏剧冲突(矛盾斗争),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初步结论)这种“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是展示复杂剧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梁祝》的创作正是发挥了这种曲式的优点,恰如其分地采用奏鸣曲式来完美展现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复杂场景,表现十分得体,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