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物理一日一练731.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进行测量的;(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AB 段运动的路程S AB 是___dm ;在B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BC 是___m/s ;在AC 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 AC 是___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 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___.2.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__cm/s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1:333t s v =;方法2:222113÷⎪⎪⎭⎫ ⎝⎛+=t s t s v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定向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如图所示,是志愿者在野外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根据图片可以判断这棵小树的高度约为()A.0.5m B.2m C.4m D.8m2、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1∶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则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A.1∶4 B.4∶ 1 C.1∶2 D.2∶13、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A.3.12cm B.3.13cmC.3.123cm D.3.1233cm4、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B.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避免误差C.任何测量都有误差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5、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走进家门闻到香喷喷的菜香B.看到烟雾在空中飞舞C.墨水在水中扩散D.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6、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合理的是()A.万里长城全长约670mB.一本物理书长2.67cmC.一元硬币的直径为18.0dmD.一位同学的身高约165cm7、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m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83s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此项目决赛的中国运动员。
图所示是他参加60m和100m的十场短跑比赛成绩;下列关于这十场比赛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十场比赛中,苏炳添在2015年的60m短跑中跑的最快B.在2018年的60m短跑中,每秒跑过的路程一定是9.35mC.在2021年的两次比赛中,100m短跑的平均速度较大D.若苏炳添用2021年100m短跑比赛的平均速度跑完60m大约用时5.90s8、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当她站立在机械臂上做科学检测时,它相对于以下哪个参照物是静止的()A.地球B.天和核心舱C.月亮D.太阳9、测量紧密排绕在铅笔上的细铜丝的直径,如图所示。
测量平均速度知识梳理本节的内容为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实验探究,并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通过探究过程,学会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客观评价结果是本节考查的主要方向,通常以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知识点有长度、时间的测量及读数,速度的计算,误差的分析等,难度一般不大。
一、怎样测量速度实验原理:s vt =。
实验测量器材:刻度尺、机械停表。
我们只需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运动的时间即可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如果要探究一段路程中速度的变化,只需将经历的路程分为若干段,再分别测出每段的平均速度,即可大致测量出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
二、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1.实验原理:s vt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过程:a.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和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b.将金属片移至s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和所用的时间t2,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s3,以及用的时间t3;c.根据记录数据算出两段的平均速度,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分析1.注意事项测s: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
测时间t:(1)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2)斜面的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这样小车运动时间更长,误差更小。
2.误差分析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s分得不等、计时不准、测量估读。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平均速度的理解典例在线一辆雪橇沿山坡滑下,第1 s内通过3 m,第2 s内通过6 m,第3 s内通过9 m…,则有A.雪橇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3 m/sB.雪橇做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都是3 m/sC.雪橇前2 m/sm/s【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由题意可知,雪橇每秒内通过的距离不相等,故物体做变速运动,故A错误;第一秒内【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应注意跟据物体的速度公式判断物体的运动,每秒内雪橇通过的路程都不同,找出每段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2024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1.如图所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是()A.水中倒影B.铅笔“折断”C.阳光下的树影D.雨后的彩虹2.如图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同向沿平直路面上前行,他们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直走在乙同学的前面B.乙同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C.5s时乙同学恰好追上甲同学D.5s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3.下列乐器中,靠空气振动发声的是()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钢琴4.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即两个物体各自朝对方的方向运动。
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遇时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 B.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C.0﹣4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5.同步地球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A.太阳B.月亮C.地球D.宇宙飞船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樟脑丸的不断减少是汽化现象,该过程吸热B.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吸热C.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D.冬天,家里的窗户玻璃常常变模糊,这主要是屋外的水蒸气液化或凝华所致7.人在B处观察到一个彩色玻璃球沉在水池底A处,如图所示.B处用激光射到玻璃球上,则激光应对着A.正对A 点B.A 点的上方些C.A 点的下方些D.A 点的左侧8.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的数据是:长25.51cm,宽18.35cm。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题》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他们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8分)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上.(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的(填“倒立”或“正立”).(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像(填“实”或“虚”).3.如图是小东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东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3)若蜡烛M向玻璃板近,应将蜡烛N向_____(选填“远离”或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N重新和M的像重合。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
为了得到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接下来小东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测量平均速度习题(含答案)一、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120.0分)1.???小明做“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1)在研究气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到达O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O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算出各区间内相应的速度。
小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在玻璃管上每隔5cm处做一刻度标记,其余操作与小明的相同。
你赞同????????????????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用公式表示):__________.(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让小车下滑的时间__________(长、短)一些,这样能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__(填“大”或“小”);可以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__________(匀速/变速)直线运动(4)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AB=__________m/s.(5)小车下滑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AC=__________ m/s.?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中考复习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题提高训练11、为研究纸锥下落运动情况,小华查阅资料了解到,物体下落过程中会受到空气阻力作用,阻力f大小与物体的迎风面积S和速度v的二次方成正比,公式为2=(k为比例常f kSv数)现用一张半径为R、面密度ρ (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质量与面积之比称为面密度)的圆纸片,按图甲所示将圆纸片裁剪成如图示的扇形,然后再做成如图乙所示的纸锥,纸锥的底面积为S(即为纸锥的迎风面积),让纸锥从足够高处静止下落.(1)纸锥在整个竖直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 .A.一直加速B.一直匀速C.先加速后减速D.先加速后匀速(2)下落过程中纸锥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 .2、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50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1) 分析表一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做运动(匀速直线/变速直线).(2) 小明换用粗玻璃管又做了两组实验,数据记录如表二.观察数据可知: (大/小)气泡运动较快.由于气泡上升较快,会造成时间的测量难度较大,根据小明的实验数据,请你提出一点改进建议: .(3) 本次实验中,小明还发现,玻璃管与水平成60°角放置,管中气泡的上升要比竖直放置快一些;而当玻璃管水平放置时,气泡几乎不动.根据此现象你能推测出:随倾斜角度的增大,气泡上升速度的大小将: .(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3、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中,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再将它们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1)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2)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频闪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甲所示,可以近似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乙,其中1号纸锥的锥角比2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1号纸锥先到地面 B.2号纸锥先到地面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作匀速直线运动,设1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1,2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则f1▲f2(选填“>”、“<”或“=”).甲乙4、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备考2023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实验探究题专训1、(2020北京.中考模拟)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所示改变木板的角度进行了两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根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AB 段AC 段路程/m 0.4 0.8第一次实验时间/s 1.6 2.8第二次实验时间/s 2.4 4.8(1)此实验需要测量仪器有刻度尺和________;(2)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3)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4)下列哪个图像更接近第二次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情况________;(选填字母)A.B. C.D.当兴趣小组的同学再次改变木板的角度,发现小车不能沿木板下滑,下车不能下滑的原因是________。
2、(2020衡阳.中考模拟) 在同一粗糙水平面固定两个不同斜面,小华同学研究相同的两个小球A、B分别沿不同的斜面运动,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了小球滚动时的不同位置,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位置间距如图所示:(1)甲图中A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乙图中小球B从2位置运动到4位置的这段时间内平均速度v=________m/s,小球B沿斜面运动过程中的动能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若两个小球从斜面上运动到斜面底部时与相同的木块碰撞,碰撞之后图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中木块运动距离较大。
3、(2020江苏.中考模拟) 短文,回答问题新型冠状病毒漫延世界2020新春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武汉暴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科学防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漫延到世界多地,导致我国目前的防控任务仍很艰巨。
实验专练(速度)物理精选练习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2.张刚同学在完成“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后,还想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下滑的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对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进行如下猜想:猜想一,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时间。
通过测量,发现每次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一是正确的。
请对张刚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_。
3.小刚进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测量过程中小车分别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些。
(3)根据图示的数据信息,他测得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4.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___和_____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3)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4)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_(填“大”或“小”).(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选填>、<、=)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实验中斜面较长且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____________ (选填“延长”或“缩短”)运动时间,从而减少误差;(2)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为了方便计时,还须在斜面上放置____________;(3)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____________ 。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1一.解答题(共10小题)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甲至乙乙至丙甲至丙路程s= s2=64cm s3=90cm1时间t=2s t2= t3=6s1(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写出一种即可).2.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3.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4.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 m/s;(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 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5.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6.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7.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达三水,休息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请求:(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8.小汽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假期小强同家人一起乘车去海棠山游玩,途径阜盘高速大巴沟隧道.该隧道全长约,且该路段的限速标志如图所示,人和车的总质量为2000kg,每个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g取10N/kg)求:(1)该轿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行驶多长时间(2)若返回时以72km/h的速度匀速直线通过该隧道,所受阻力为2000N,汽车牵引力的功率是多大(3)该车在水平路面上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大9.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们行驶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速度(千米/时)反应距离(米)制动距离(米)停车距离(米)2042640881680163248100205070(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2)一起发生在限速50千米/时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米.请你根据上面图象判断司机是否超速.(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3)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A.疲劳驾驶 B.酒后驾驶 C.打手机 D.超速驾驶(4)轮胎长期能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10.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1)读出小车从A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 AC= cm.(2)若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为3秒,则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V AC=c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不计摩擦).初中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0小题)1.(2014?毕节市)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甲至乙乙至丙甲至丙路程s= 26cm s2=64cm s3=90cm1时间t=2s t2= 4s t3=6s1(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 (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斜面角度(写出一种即可).【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表中数据对应的物理量;由图示刻度尺可求出小车的路程,小车两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小车的路程;由秒表可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两秒表示数之差是物体的运动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已知小车的路程及对应的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3)分析实验数据,看在相同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4)现在路程一定,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变大,由速度公式v=可知就要减少下滑时间,可从下列方法考虑:增大斜面角度、或在更光滑的斜面上实验.【解答】解:(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加起来被2除,那叫速度的平均,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3=90cm=,时间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v3===s;(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1=26m=,所用的时间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s,全程中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26cm;4s;(2)方法1;;(3)不是;(4)增大斜面角度.【点评】本题为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探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题,其中,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易错点!2.(2013?资阳)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考点】速度的计算;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专题】压轴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根据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可求得牵引力;(2)根据题意,由速度、路程和时间关系,列出等式:l=(v1+v2)t1,即可求解;(3)列车通过大桥的路程为大桥长和列车长,根据求得的列车的行驶速度v2;利用速度公式变形可求的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解答】解:(1)由于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有:F=f=4×105N,(2)根据题意,由速度、路程和时间关系有:l=(v1+v2)t1,将I=1500m,v1=340m/s,t1=4s代入上式得:v2=35m/s,(3)L+l=v2t2,将I=1500m,L=600m,v2=35m/s,代入数据得:t2=60s.答:(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为4×105N;(2)列车的行驶速度v2为35m/s,(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为60s.【点评】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这列火车从车头进桥到车尾离桥行驶的路程=桥长+车长.3.(2013?泰安)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解答】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2)由于v=,v2=144km/h=40m/s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s=v2t2=40m/s×25s=1000m,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计算,弄清火车完全过桥时行驶的路程为桥长与火车长的和是关键.4.(2014?大庆)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 m/s;(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 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m/s.(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选填“变大”或“变小”).【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根据平均速度公式v=求解平均速度;(2)由题意可知,频闪照片中每两个球照片的时间间隔相同,相同的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越快.【解答】解:(1)结合图可知,B球在编号3至编号7用时t B=4s,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通过的距离sB=﹣=,所以平均速度v B===s;(2)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内A球的路程s A1=﹣=1m,时间t A1=2s,所以A球的运动速度为v A1===s;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内A球的路程s A2=﹣=,时间t A2=2s,所以A球的运动速度为v A2===s;(3)在相同的时刻内A球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即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变大.故答案为:(1);(2);.(3)变大.【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结合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5.(2011?贵阳)研究发现:人在饮酒后驾车的应急反应时间是未饮酒时的2~3倍.反应时间是指司机从看到意外情况到踩刹车需要的这段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如图所示,某人酒后驾车沿马路直线行驶,车头中央距马路边沿3m,车在到达某位置时,发现一人正从路边出发闯红灯过人行横道,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5m/s,距离人的行走路线为30m,若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刹车后汽车由于惯性还要继续行驶,再经过1s刚好驶到人的行走路线.(1)求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多少(2)若人以s的速度匀速行走,请计算说明汽车是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提示:该车的宽度约)(3)请你为驾驶人和行人各提出一条文明交通的警示语.【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物理常识;惯性.【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压轴题.【分析】(1)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行驶的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的反应距离;(2)已知反应时间和刹车制动时间,求出人在这段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再与车的宽度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解答】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且这段时间内保持15m/s的原速前进;所以S车=v车t反=15m/s×=18m;答:这辆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8m;(2)汽车从A点到行人的行走路线用时:t总=t反+t=+1s=;在这段时间内,行人行走的路程:S人=v人t总=s×=;考虑到车的宽度问题,汽车有撞上行人的可能;(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行人过马路要注意看信号灯,不要闯红灯.【点评】本题考查路程、时间等的计算,关键要知道司机有反应时间,汽车有制动时间,可很好的防止车祸的发生,再就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6.(2011?厦门)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考点】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计算题;应用题;压轴题.【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v=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v===20m/s;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0m/s;(2)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s′=vt′=4vt=4s=4×15m=60m;s总=s′+s减=60m+30m=90m;所以s总>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点评】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相对比较简单,本题还告诉我们一定不能酒后驾车,因为酒后的反应时间要加长,容易发生危险.7.(2013?佛山)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达三水,休息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请求:(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分析】(1)根据v=求出汽车从广州到三水、从三水到肇庆行驶的路程;(2)求出总路程和总时间,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解答】已知:速度v1=90km/h,时间t1=,t3=,t2=1h,速度v2=80km/h求:(1)汽车行驶的路程s1=;(2)汽车的平均速度v=解:(1)∵v=∴汽车从广州到三水的路程:s1=v1t1=90km/h×=45km;(2)汽车从三水到肇庆的路程:s2=v2t2=80km/h×1h=80km,总路程:s=s1+s2=45km+80km=125km,行驶的总时间:t=t1+t3+t2=++1h=2h,平均速度:v===h(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45km;(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h.【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8.(2015?阜新)小汽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假期小强同家人一起乘车去海棠山游玩,途径阜盘高速大巴沟隧道.该隧道全长约,且该路段的限速标志如图所示,人和车的总质量为2000kg,每个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g取10N/kg)求:(1)该轿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行驶多长时间(2)若返回时以72km/h的速度匀速直线通过该隧道,所受阻力为2000N,汽车牵引力的功率是多大(3)该车在水平路面上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是多大【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率的计算.【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压强、液体的压强;功、功率、机械效率.【分析】(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此路段限速v=80km/h,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该轿车通过隧道需要行驶的时间;(2)汽车匀速行驶时汽车受到的阻力等于牵引力,已知牵引力和速度,根据公式P=Fv可求功率;(3)根据公式p=计算压强,其中F=G.【解答】解:(1)因为v=,所以该轿车通过隧道需要行驶的时间:t====;(2)72km/h=72×m/s=20m/s,因为汽车运输行驶,所以F=f=2000N,所以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2000N×20m/s=4×104W;(3)因为汽车静止在水平路面上,所以F=G=mg=2000kg×10N/kg=20000N;该车在水平路面上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p===×105Pa.答:(1)该轿车通过隧道至少需要行驶;(2)汽车牵引力的功率是4×104W;(3)该车在水平路面上静止时对路面的压强是×105Pa.【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功率和压强的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相关的计算公式.9.(2008?嘉兴)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危急情况,司机常要紧急刹车.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的距离叫做停车距离,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加上制动距离.(注:反应距离是指司机发现情况到踩下刹车这段时间内汽车们行驶距离;制动距离是指踩下刹车后汽车在路面上滑行的距离).下表是司机驾驶小汽车时,在水平、干燥的沥青路面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统计数据.速度(千米/时)反应距离(米)制动距离(米)停车距离(米)2042640881680163248100205070(1)请利用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用平滑曲线绘出制动距离随速度变化的曲线.(2)一起发生在限速50千米/时路段的交通事故中.交警测得肇事车后留下的刹车痕迹(制动距离)长为25米.请你根据上面图象判断司机是否超速是.(注:该车的制动性能与上表数据一致)(3)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下列行为不会使司机反应时间变长的是 D A.疲劳驾驶 B.酒后驾驶 C.打手机 D.超速驾驶(4)轮胎长期能用后会变光滑,则在相同情况下,制动距离会变长.【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的计算;惯性;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专题】应用题;作图题;压轴题;信息给予题.【分析】(1)横轴表示速度,纵轴表示制动距离,将表中数据一一对应,利用描点法绘制出图象;(2)找出图象上制动距离为25m对应的速度,与50km/h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超速;(3)超速指车辆行驶的速度超过规定的数值,只会增加反应距离的大小,不会影响到反应时间;(4)轮胎表面变光滑,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就比较小,汽车停下来需要的距离就会大些.【解答】解:(1)将速度和制动距离分别对应横纵坐标,在图上描出各点,连接起来,如下图;(2)在图上找到制动距离25m对应的速度大约是70km/h,大于50km/h,因此该司机超速;(3)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打手机都会使司机反应迟钝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增加反应时间;超速行驶会增加反应距离,与反应时间没有关系;(4)轮胎长期能用后会变光滑,与地面摩擦力减小,则在相同情况下,会导致制动距离变长.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是;(3)D;(4)长.【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作图、运用图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培养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10.(2015?巴彦淖尔)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1)读出小车从A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 AC= cm.(2)若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为3秒,则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V AC= c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小(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不计摩擦).【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分析】(1)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的路程;(2)已知AC的路程和小车通过AC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4)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被举的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解答】解:(1)由图知,小车通过AC的路程为s AC=;(2)所以小车通过AC的平均速度为v AC==≈s;(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4)小车从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小车所处的高度逐渐降低,其重力势能逐渐减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答案为:(1);(2);(3)小;(4)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初二物理初中物理人教版试题答案及解析1.(6分)实验中有时需要将一束粗平行光变成细平行光,这可以利用两块透镜的组合来解决。
请在图的两个方框中各画出一种组合方式(要在图中画清光束粗细的变化),分别写出两块透镜间的距离s跟两块透镜到各自焦点的距离f1、f2的关系。
【答案】S=f1+f2S=f1-f2【解析】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经凹透镜后会发散,因此图示的情况,只用一个元件达不到目的,就要用到两个光学元件进行组合,由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较,都是平行光,但更加会聚了,因此,首先要放置一个凸透镜。
(1)当最下面的出射光线与最上面的入射光线相对应时,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于一点,而这一点又是第二个凸透镜的焦点,如甲图所示,S=f1+f2(2)当两条最上面的光线是一条光线时,首先经过凸透镜会聚,然后要经过凹透镜的发散才能实现。
即经过凸透镜第一次折射后的折射光线要经过凸透镜的焦点,第二次的入射光线要射向凹透镜的另一个焦点,这两个焦点在F点重合,如图乙所示,S=f1-f2。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2.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部的物块缓慢上提。
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 ()【答案】B【解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水面的过程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物体浸没在水中上提,物体所受浮力与浸没深度无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第一个阶段物体逐渐从水中露出到提出水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变小所受浮力逐渐变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大。
故选B。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浸没深度的关系3.如图所示,体重为400N的小明从滑道下滑,受到滑到对他的弹力大小为300N,弹力的方向斜向上且与滑到垂直,请画出小明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的示意图。
【答案】【解析】小明受到的重力和弹力的作用点都认为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弹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试题1.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像为图中 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其中速度最小的图线为。
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则甲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均选填“a、b、c”)。
【答案】c a。
【解析】由图9中 a、b、c三条图线可以看出,时间相同时,a通过的距离最远速度最快,c通过的距离最远速度最小,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而b、c图像可知运动5秒甲、乙间的距离小于2,米则甲的s-t图像一定为图线a。
【考点】速度s-t图像2.汽车以12m/s的速度向对面的山崖驶去,在距离山崖某处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多远?【答案】820m【解析】汽车鸣笛后仍在向前运动,声音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声音通过的路程减去汽车通过路程,这个路程是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
汽车5s内通过的路程,由得s车=v车t=12m/s×5s=60m声音通过的路程:s声=v声t=340m/s×5s=1700m听到声音时车到山崖的距离:【考点】速度的计算3.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1)AB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答案】(1)30km (2)80km/h【解析】(1)读题可知:v1=90Km/h,t1="20min="(2)B、C两站相距:,s=s1+s2="30km+10km=40km,"【考点】时间单位换算,公式s=vt应用。
4.(3分)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1)两运动员中,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较大(2)乙运动员的成绩是10s,他的速度是m/s【答案】(1)乙跑的路程最远(2) 10【解析】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说明时间一定,根据速度公式v=s/t,当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拓展提优卷 1. 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研究的气泡在水中是自上而下运动的B.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快一些C.本实验也可将玻璃管保持一定倾角放置D.若仅测得气泡在管内运动的全部路程和时间,则可以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运动2. 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红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又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中,不可能的是( )A.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B.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C.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D.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轨道上3. 成都市内高架快速路陆续建成后,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小李随爸妈坐汽车在某高架快速路上绕城一周,途中他发现很多现象都与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有关,你认为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以公交站台为参照物,小李是运动的B.汽车行驶过程中,路边的房屋向后飞驰而去,这是因为小李选择汽车为参照物C.如图甲所示,高架桥路面上所示的数字是对汽车的限速D.期间有十分钟,汽车速度仪表指示如图乙所示,因此这段时间汽车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4. 小明和张伟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明都要比张伟提前5 m 到达终点.若让小明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5 m,张伟仍在原起点处与小明同时起跑,按原来的平均速度运动,则( )A.小明先到达终点B.张伟先到达终点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5. 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cm,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6. 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轨道空间站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运输飞船“神舟八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合为一体,如模拟图所示.开始对接时两个飞行器相距5 km,经过1 h8 min的时间完成对接.对接过程中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则“神舟八号”的平均飞行速度为m/s;当对接成功后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为.7. 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8. 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 000 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 s通过的路程是400 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 m;接着乙同学以6 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 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 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 s内的平均速度为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m/s.9. 快速公交(BRT)已在很多城市运行.某时刻有一辆快速公交车甲和一辆普通公交车乙,从同一路口同时向东匀速行驶.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运行2 min后,甲车相对于乙车向行驶,两车相距m.10. 近几年,不少地区推行的“区间测速”也被作为判定是否超速的依据之一.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如图所示的监测点A、B相距15 km,该路段最高限速120 km/h,则车辆通过测速路段的最短时间为min.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通过两监测点的速度分别为110 km/h和100 km/h,该车在此路段的平均车速为km/h,该车(填“会”或“不会”)被判为超速.1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图中显示测量过程中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方法1:v3=s3/t3;方法2: v3=(s1/t1+s2/t2)÷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12.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s末的速度是2 m/s,则2s末的速度是4 m/s,3 s末的速度是6 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 vt,在它的v-t图像中(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 s末速度达到10 m/s.然后以此速度做50 s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图2中作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像.(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强化闯关】1.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教室长度的一半.如图是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 5 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A. 30 km/hB. 60 km/hC. 90 km/hD. 120 km/h2. 长沙市万家丽路快速高架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南北向的通行.一辆汽车正在高架桥上向北行驶,则(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B.以高架桥为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D.以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3. 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 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 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A. 0. 1 m/sB. 1 m/sC. 10 m/sD. 100 m/s4.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5. 龟和兔在路程为s0的一段平直赛道上进行赛跑竞技比赛,它们赛跑的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和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龟比兔先到达比赛的终点C.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总是比龟跑得快D.在完成s0赛段的比赛中,兔比龟的平均速度大6. 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7. 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运动.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8. 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t a、t b和t c,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t a=t b=t cB. t a<t b<t cC. t c >t a>t bD. t c>t a=t b9. 如图所示是一个水滴下落过程的示意图,水滴通过AB和BC所用时间均为0. 1 s.水滴由A位置下落到C位置运动的距离是cm,则这个过程中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是m/s.该水滴下落过程中做(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10. 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他是以为参照物的.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 000 m,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 s,则动车的速度是m/s;已知车长150 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m,所需要的时间是s.11. 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 4 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 m,则经过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 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填“变快”“变慢”或“不变”).12. 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从A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1)物块5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cm/s.(2)物块做(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猜想: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点开始计时的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cm.13. 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他0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所示.求:(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说明,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参考答案1. C2. C3. D4. A5. 64.00 0.026. 1.23 07. 80km/h 80km/h 8. 5 4 7.5 9. 东600 10. 7.5 150 会11. (1)26.0cm 4s (2)方法 1 0. 15 ( 3)不是(4)增大斜面倾角12. (1)在l0s末速度达到10 m/s,然后以此速度做了50 s的匀速直线运动,即速度保持不变,采用描点法作出图像如图1所示.(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如图2所示.汽车在前l0s做匀加速运动,通过的距离s1=1/2×10m/s×10 s=50 m,后50 s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s2=10 m/s×50 s = 500 m,所以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1+s2=50 m +500 m=550 m.【强化闯关】1. B2. D3. C4. C5. D6. A7. B8. C9. 20. 0 1 变速直线10. 动车(或自己) 50 1150 2311. 8 0. 7 变慢12. (1)20(1分) (2)变速(1分) (3)②③(2分) 144 ( 1分)13. (1)由交通标志牌可知,出发地点距离萍乡北站30 km,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60 km/h,则由v=s/t可得,t=s/v=30km/60km/h=0.5h=30min(2分)到达萍乡北站的时刻为08:50,最快能赶上61482次列车(1分)(2)由列车时刻表可知s'=240 km,t'=1 h 20 min =80 min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v= s'/t'=240km/(80h/60)=180km/h. ( 2分)。
机械运动(直线运动)精选练习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2.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
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A.0.1m/s B.1m/sC.10m/s D.100m/s3.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A.所用时间为2.4hB.所用时间为2.6hC.平均速度为48km/hD.平均速度为50km/h4.右下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D.该汽车只要4h小时就可到达贵阳k5.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s,甲运动6s时通过的路程为6m,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m.在如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B.一定是图线bC.可能是图线bD.可能是图线c6.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B.小车对斜面的压力就是小车的重力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7.如图为一电焊工人的工作照片,飞溅的火花留下一段美丽的“划痕”,已知拍摄这张照片时相机镜头的曝光时间为1/50(s),结合人体的常识尺寸,估测图中箭头所指的那粒火花的运动速度最接近下列的A.3×108m/sB.3.4×102m/sC.8m/sD.8×10-2m/s8.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s/m小华小明t/s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小明跑的更快C.8s内,小明的速度是5m/sD.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9.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162) 1.如图所示是拍摄的苹果下落过程中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m/s。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2)从10m到20m处的平均速度是m/s。
3.同学们用如图甲所示的玻璃管做了“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和;根据测量数据画出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则气泡上升的速度为cm/s。
4.完成下列问题:(1)打点计时器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仪器,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由此可知,打点计时器是的仪器。
(填序号)A.记录时间B.测量质量C. 测量力(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的平均速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则A、C两点间的距离为cm,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m/s。
5.如图所示为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按提示描述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图中每一个小格的长度为0.2m。
(1)求出小球B在编号3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 B=m/s。
(2)分别求出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3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1=m/s;小球A在编号5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2=m/s。
(3)小球A在编号1至编号7这段时间间隔内的速度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
6.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不同规格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一.解答题(共23小题)1.(2014•云南)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3)若小汽车以20kW的功率行驶10min消耗汽油1kg,已知汽油的热值q=4.6×107J/kg.求小汽车发动机的效率.2.(2014•毕节市)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___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3.(2014•益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甲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速度要经过增大、不变和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改变拉力大小来实现的.某次上升过程中电梯所受拉力F随上升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这个过程用时1分钟,求这个过程中:(1)电梯上升的平均速度;(2)拉力做的功;(3)拉力做功的功率.4.(2014•天桥区二模)2014年,济南力推12项创卫督导检查工作,冲刺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含高压冲水)≥20%.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电动清洁车,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若在某次清扫工作中,该车在通过的路程为4km.求:(2)该车前挡风玻璃采用一种新型的夹胶钢化玻璃,此种玻璃硬度较大.若测得玻璃长1.5m、宽1m、厚0.4cm,查得此种玻璃的密度是2.5×103kg/m3,这块玻璃的质量是多大?(3)满载的清洁车停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多大?(g取10N/kg)(4)该清洁车轮胎承受的最大压强不能超过2.5×105 Pa,那么满载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小是多少?5.(2014•海淀区一模)一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研究甲、乙两辆玩具车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实验测试中记录了相关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象.由此可知:甲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前20s内,甲车比乙车多运动了_________m.6.(2014•资阳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火车的速度是25m/s,火车A行驶到车站前某处鸣笛,5s后车站的人B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求:(1)再过多长时间火车到达车站;(2)若车站的人听到笛声后,立即沿平行铁轨的公路以5m/s的速度向火车跑去,火车与人相遇之处距车站多远.7.(2014•南沙区一模)为了节能环保,小明开始骑电动自行车上班(如图1所示),如表是他与电动自行车的有关(1)小明在其中一段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时,该段路程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为多少?(2)行驶时,车轮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触面积4×10﹣3m2,则小明骑车时,电动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g=10N/kg)(3)在该段路程行驶过程,受到的阻力与时间关系如图3所示,则使电动自行车前进时的牵引力应是多大?你的依据是什么?前进90m牵引力做功为多少?(4)该车在这15s内消耗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是多少?8.(2014•广东一模)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停车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如图)如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研究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就越大;(2)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3)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①_________;②_________.9.(2014•射阳县一模)小明在“测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椭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大/小).(2)请根据图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___cm,V AC=_________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速度V AC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10.(2013•泰安)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11.(2013•资阳)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12.(2013•呼伦贝尔)中考期间,某中学的学生乘坐校车到18km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半小时后安全到达考点.(g=10N/kg)求:(1)校车在送考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若车与学生的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共为0.15m2,求校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若校车以12m/s的速度在一段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校车受到的阻力是车与学生总重力的0.05倍,求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13.(2013•沙湾区模拟)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若车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g取10N/kg,求(1)这辆运输车行驶的速度;(2)桥的长度;(3)运输车过桥时的功率.14.(2013•淮北模拟)下面内容是某同学填写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阅读该实验报告,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关于“测100m短跑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节选:步骤和方法)a、在操场上测出100m的路程;b、选两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40m、100m处;c、选一名同学做发令员…发令员大喊:“预备﹣跑”,同时迅速向下挥动小红旗表示开始;(1)跑步同学在后6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2)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员的旗语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见“跑”声后才计时,这是因为_________.15.(2012•赤峰)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绳拉的小铁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直径为1m的虚线圆形轨迹运动.(1)标出小球从A点运动一圈时,其影子在地面MN上的位置范围.(2)若小球运动一圈时间为0.5s,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16.(2008•沈阳二模)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在2004年8月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110米栏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新的历史!以下是刘翔夺冠时的个人资料和跨栏镜头.(1)刘翔跑110米栏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请结合图的跨栏镜头描述刘翔上栏时所涉及的机械能的转化情况.(3)当刘翔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他对领奖台的压强为多大?(设刘翔每只鞋底与领奖台的接触面积约为250cm2,g取lON/kg)17.物体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若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4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18.某人从甲地以1.8m/s的速度运动到乙地,然后又以1.2m/s的速度返回甲地,则此人由甲地到乙地再回到甲地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19.已知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前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20.某人从A地到达B地,前的路程中速度为5m/s,后的路程中速度为4m/s,求此人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21.小明在课后设计了一个“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方案如图所示.(1)在实验时,小明发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时间的测量越容易,越准确,这是因为_________.)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填车在斜面上做_________运动.(4)实验原理是_________,斜面的作用是_________.22.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72km/h,司机在鸣笛后2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v声音=340m/s)(1)火车速度是多少m/s?(写出运算过程)(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多远?(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23.小明看到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手指轻弹输液管,有气泡向上运动,但他发现气泡在不同位置上升的快慢是不同的,气泡上升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倾斜角的关系,小明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速度,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θ角为0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cm/s(2)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速度随倾斜角θ的图象.(3)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先变_________后变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在θ角为_________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4)你还可进一步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_________关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23小题)1.(2014•云南)如图是根据某小汽车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行驶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绘制的示意图.(1)判断图中小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2)求图中小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3)若小汽车以20kW的功率行驶10min消耗汽油1kg,已知汽油的热值q=4.6×107J/kg.求小汽车发动机的效率.可求得小汽车发动机的效率.==2.(2014•毕节市)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0.15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斜面角度(写出一种即可).v===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3.(2014•益阳)电梯的简化模型如图甲所示,考虑安全、舒适、省时等因素,电梯速度要经过增大、不变和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改变拉力大小来实现的.某次上升过程中电梯所受拉力F随上升高度h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这个过程用时1分钟,求这个过程中:(2)拉力做的功;(3)拉力做功的功率.v=P===0.8m/sP=4.(2014•天桥区二模)2014年,济南力推12项创卫督导检查工作,冲刺国家卫生城市,要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含高压冲水)≥20%.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电动清洁车,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若在某次清扫工作中,该车在通过的路程为4km.求:(2)该车前挡风玻璃采用一种新型的夹胶钢化玻璃,此种玻璃硬度较大.若测得玻璃长1.5m、宽1m、厚0.4cm,查得此种玻璃的密度是2.5×103kg/m3,这块玻璃的质量是多大?(3)满载的清洁车停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多大?(g取10N/kg)(4)该清洁车轮胎承受的最大压强不能超过2.5×105 Pa,那么满载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小是多少?即可求出满载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16km/h得:挡风玻璃的质量:p=S==5.(2014•海淀区一模)一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研究甲、乙两辆玩具车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实验测试中记录了相关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路程﹣时间图象.由此可知:甲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 m/s;前20s内,甲车比乙车多运动了2m.vv===1m/s6.(2014•资阳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火车的速度是25m/s,火车A行驶到车站前某处鸣笛,5s后车站的人B听到火车的鸣笛声,求:(1)再过多长时间火车到达车站;(2)若车站的人听到笛声后,立即沿平行铁轨的公路以5m/s的速度向火车跑去,火车与人相遇之处距车站多远.求出鸣笛处距离车站的距离和车行驶的距离,从而求出鸣笛可得,鸣笛处距离车站的路程==63s7.(2014•南沙区一模)为了节能环保,小明开始骑电动自行车上班(如图1所示),如表是他与电动自行车的有关(1)小明在其中一段平直公路上做匀速运动时,该段路程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为多少?(2)行驶时,车轮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触面积4×10﹣3m2,则小明骑车时,电动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g=10N/kg)(3)在该段路程行驶过程,受到的阻力与时间关系如图3所示,则使电动自行车前进时的牵引力应是多大?你的依据是什么?前进90m牵引力做功为多少?(4)该车在这15s内消耗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是多少?p=求出电动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v==6m/s===66.7%8.(2014•广东一模)现代社会汽车已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追尾常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他肌肉动作操作制动器来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汽车需保持原来速度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开始刹车到车辆停止的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反应距离与停车距离之和叫停车距离.(如图)如表是一位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相同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研究上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就越大;(2)车制动距离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3)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司机提出两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驾驶汽车时:①不超速;②保持车距.9.(2014•射阳县一模)小明在“测小车的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椭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大/小).(2)请根据图给信息回答:S AB= 4.00cm,V AC=0.03m/s.(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速度V AC偏大(选填“大”或“小”).==0.03m/sv=v=计算出平均速度.10.(2013•泰安)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100km/h,11.(2013•资阳)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12.(2013•呼伦贝尔)中考期间,某中学的学生乘坐校车到18km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半小时后安全到达考点.(g=10N/kg)求:(1)校车在送考生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若车与学生的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共为0.15m2,求校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若校车以12m/s的速度在一段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校车受到的阻力是车与学生总重力的0.05倍,求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求出平均速度;求出压强;v=====Fv13.(2013•沙湾区模拟)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若车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2倍,g取10N/kg,求(1)这辆运输车行驶的速度;(2)桥的长度;(3)运输车过桥时的功率.v=求出车过大桥时行驶路程,减去车长就是大桥长度;=v==v==14.(2013•淮北模拟)下面内容是某同学填写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阅读该实验报告,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关于“测100m短跑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节选:步骤和方法)a、在操场上测出100m的路程;b、选两名同学做计时员,分别站在40m、100m处;c、选一名同学做发令员…发令员大喊:“预备﹣跑”,同时迅速向下挥动小红旗表示开始;的平均速度是7.5m/s;(2)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员的旗语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见“跑”声后才计时,这是因为声速比光速小,听见声音时才计时,测量值偏小.v==t===≈15.(2012•赤峰)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太阳光垂直水平地面MN射下,A为绳拉的小铁球,在竖直平面内沿图中直径为1m的虚线圆形轨迹运动.(1)标出小球从A点运动一圈时,其影子在地面MN上的位置范围.(2)若小球运动一圈时间为0.5s,则小球的影子在地面上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4m/s.===4m/s16.(2008•沈阳二模)刘翔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在2004年8月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110米栏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乃至亚洲田径新的历史!以下是刘翔夺冠时的个人资料和跨栏镜头.(1)刘翔跑110米栏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请结合图的跨栏镜头描述刘翔上栏时所涉及的机械能的转化情况.(3)当刘翔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他对领奖台的压强为多大?(设刘翔每只鞋底与领奖台的接触面积约为250cm2,g取lON/kg)此题是一道综合题,可用平均速度公式==17.物体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若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4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3.5m/s18.某人从甲地以1.8m/s的速度运动到乙地,然后又以1.2m/s的速度返回甲地,则此人由甲地到乙地再回到甲地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可求.,v===1.44m/s19.已知一物体作直线运动,前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求整段时间的平均速度.,======..20.某人从A地到达B地,前的路程中速度为5m/s,后的路程中速度为4m/s,求此人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得,前的路程和后=,=,+s=21.小明在课后设计了一个“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方案如图所示.(1)在实验时,小明发现,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小,时间的测量越容易,越准确,这是因为小车运动慢,时间容易测量,误差小.)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小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填面上做变速运动.(4)实验原理是v=,斜面的作用是为小车提供动力.v===1.2m/s==1m/s=;斜面的作用是为下车提供动力.;为小车提供动力.适用于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才能准确的求出平均速度.22.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是72km/h,司机在鸣笛后2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v声音=340m/s)(1)火车速度是多少m/s?(写出运算过程)(2)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火车前行多远?(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m/s=20m/sv=s==23.小明看到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手指轻弹输液管,有气泡向上运动,但他发现气泡在不同位置上升的快慢是不同的,气泡上升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倾斜角的关系,小明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速度,情况如下表:根据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1)当θ角为0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1.20cm/s(2)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速度随倾斜角θ的图象.(3)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先变大后变小(选填“大”或“小”);在θ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4)你还可进一步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深度关系.v=v=。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的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所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本实验的原理是
v=
s
t
,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秒表
.
(2)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
(3)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据对长度及时间测量工具的掌握选择测量工具.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从甲到乙用的时间、小车从乙到丙走的距离、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和走的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的速度,填入表格.
(1)在该实验中,测出小车的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用的时间,
然后由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v=
s
t
;
该实验测量小车的路程用刻度尺,测小车的运动时间用秒表;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由图可知,小车从甲到乙用时t
1=2s,
则v
1=
s1
t1
=
26cm
2s
=13cm/s;
小车从乙到丙用时t
2=4s,走的距离s2=64cm,
则v
2=
s2
t2
=
64cm
4s
=16cm/s;
小车从甲到丙用时t=6s,走的距离s=90cm,
则v=
s
t
=
90cm
6s
=15cm/s;
(1)v=
s
t
;刻度尺、秒表;
(2)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补充表格如上.
从乙到丙走的距离、小车从甲到丙用的时间和走的距离)是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