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第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
3.归纳夏朝、商朝灭亡原因相同之处,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课前预习】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2页“`家天下'的夏朝”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1.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影响:______ 代替了,开始了“ 家天下”。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3页“商汤灭夏”和25-26页“武王伐纣”两个子目的内容,找出每个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2.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3.西周的兴亡(武王伐纣)【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新课标第一网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你认为历史上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2你的疑点、难点:【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一)选择题1.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利的“九鼎”的是()a.商纣王 b.武王 c.大禹 d.夏桀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a.约公元前771年b.约公元前16XX年c.约公元前2070年d.约公元前1046年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
小关中学:余江海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语:(书面略)
二、课文朗读:
1、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朗读各自由教师划分的板块。
2、朗读:
3、教师针对各组朗读情况作点评。
三、课文知识:
由教师归纳,学生用笔在书上勾画,书上没有或不全面的,学生在书上作好笔记,以便于复习。
四、课文串讲:
由教师对该课文内容作串讲,学生作好相关笔记。
第二课时
五,理解分析:
1、由学生对教师所设置问题作举手抢答。
2、教师设置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教师设置问题。
(注:完成理解分析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对知识让学生增加印象,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
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
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
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
②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二)商汤灭夏1、夏朝为什么灭亡?2、是谁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在哪里?3、为什么又可以把商朝成为殷?4、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那么商朝的政治、经济方面各有哪些发展?四、武王伐纣1、讲解:历史有趣在于有惊人的相似。
阅读思考,商朝是怎样灭亡的?2、周朝是谁建立的?定都在哪里?3、议一议:从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历史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4、西周的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西周经济有什么新发展、新发明?的部落,正式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②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
王位世袭制则是指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世袭王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继,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
答:①夏朝最后一个王桀,奢侈残暴,引起人民不满。
②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
答: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答:商朝前期屡次迁都。
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此后商朝统治稳定下来。
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作殷。
答:商朝设置管理各项事务的官员,建立了庞大的军队,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清秞器、髹漆工艺、甲骨文、青铜器。
答:①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朝军队。
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答:周武王镐京答:①荒淫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推翻。
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的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答:①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各级贵族和平民从周王那里分到的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
②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禹。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
比较熟悉,因此对本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
绍了中国奴隶社会中的夏、商、西周的更迭。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
接受性学习方法、体验性学习方法、总结归纳法
教师:这个故事很动听。
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夏朝经历了
余年的历史,它的最后一个王是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周武王建立起来的西周的经济是怎么样的呢?
分钟)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键入文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知道如何计算年代。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5 课,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傲的,而夏、商、西周三代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
本课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情况,是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社会与国家概貌的极其重要的一课,尤其是对接下来的课程关于分封制,统治者手段以及当时社会阶级状况的学习和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2、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介绍了夏朝的建立、灭亡以及进入阶级社会的制度表现——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第二子目商汤灭夏,介绍了商朝的建立、兴盛;第三子目武王伐纣,介绍了商朝的灭亡、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跨越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三目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内在联系。
三、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还有所欠缺,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
2、所教班级学生素质较好,所以针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在能力方面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而且学生知识面较宽,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因此重点放在学生的主动学习
1。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一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读阅读自学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与难点】重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及其灭亡的相同原因、讨论有何历史启示难点: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提问:传说中的尧、舜、禹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二、导入: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三、新课:(一)“家天下”的夏朝:1、出示“大禹陵”的图片,提问: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提问:大禹为什么威望这样高?学生答:“大禹治水”。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
大禹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导学案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
2.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3、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性;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
【学习重点】: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找出三代灭亡的相同原因及启示【学习难点】:区分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导与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一、家天下的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谁)建立于年)1、世袭制的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⑴概况:禹死后,继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⑵影响:代替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国家机构:组建,制定,设置,建立起3、桀的暴政: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因其奢侈残暴,引起人民强烈不满。
二、商汤灭夏:1、⑴背景:逐渐强大,失去民心。
⑵时间:约公元前年,灭,建立,建都在2、盘庚迁殷⑴约公元前年,商王把都城迁到⑵影响: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设置的官员,建立了,活动地域和影响远远超过夏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三、武王伐纣1、武王伐纣⑴背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
⑵结果:公元前年(谁)在(哪里)击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
2、西周建立:⑴时间:⑵周武王建立定都3、东周建立⑴背景:公元前年(谁)攻破杀死(谁)西周灭亡。
⑵建立:公元年,周平王迁都,历史上称为东周。
(二) 【问题导学、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将知识归纳起来填在表中。
(主题一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意为“去”),天下为家。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学案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都、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明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
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的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并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课堂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学习新课
一、复习旧课:
1、相传,年老时,部落联盟推举为继承人,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 ”。
2、“轩辕”是指,他与合称为。
二、学习新课:
(一)、“家天下”的夏朝
学生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禹把全国划为“ ”,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 ”。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是()
a、尧让位给舜
b、禹准备传位给伯益
c、禹传启,“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能力拓展:
想一想: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二)商汤灭夏
学生阅读p23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夏朝灭亡的原因是。
2、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迁都到,后人又称商朝
为。
(三)武王伐纣
学生阅读p2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做首领的?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了,人们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王位的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
一、“家天下”的夏朝:出示“大禹陵”的图片,提问: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了大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高。
提问:大禹为什么威望这样高?学生答:“大禹治水”。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归纳:①涂山召见部落首领,②划九州,筑九鼎。
大禹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归纳知识点: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
学生识图,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中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提问: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学生回答。
更令每个炎黄子孙自豪的是:①从时间上看,中国是仅次于埃及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一、教材分析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
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
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
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及作业设计《夏商西周的更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了解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和独立思考,对历史史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脉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概括其相似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难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进程。
方法突破:借助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示、演绎夏商西周的更迭过程。
让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难点问题,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重在学生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达。
能想、敢说,在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知识。
教法与学法导航: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故事法、讲述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认真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相关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资料,并加以整理。
3.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并利用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信息,丰富和拓宽自己的历史视野。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
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
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
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
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
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2.学习新课
①自主尝试,点拨授法。
A.请同学们首先讨论一下,了解一个奴隶制国家,我们应首先了解它的哪些基本情况?
B.大家阅读教材,找到大家所要了解的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相关情况。
C.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共同回顾,夏、商、西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朝代更迭的过程。
②自主探究,鼓励释疑。
A.经过阅读,大家对夏、商、西周都有所了解,你认为这三个朝代,有哪些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独特之处?
B.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你能从本课中找到史实来充分验证这句话吗?
C.研究历史,以古鉴今,你认为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历史中,我们应得到什么启示?
③自主检测,巩固评价。
列出夏、商、西周的大事件表,并能熟练说出。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以及他们的更迭过程,从三个朝中,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4
建立者建立时间最后一个君王夏
商
西周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它的建立者是。
2.商朝的建立者是,西周由建立。
3.商朝文化的辉煌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我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生们会经常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等古文古句,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往往没有一种意境,让他们产生认同感,致使他们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而已。
而在这节课里,我让学生去寻找史实来验证这两句话,通过大量真实的史实,有理有据,学生就更加深切领悟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
认同了这样的话,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样历史课对学生的情感影响根深蒂固。
八、备课组点评
这堂课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达到影响和教育学生这一目的,较好地发挥了历史学科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优势。
通过史实让学生感受历史,学古鉴今。
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
对教材处理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务求最佳组合,依据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和本人特点,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本课积极转变了教师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要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