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和蓄冷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3
浅析地源热泵、冰蓄冷综合应用的经济性摘要: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由于建筑能源的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60%以上,因此,在建筑节能中,冰蓄冷、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同时有利于优化传统的空调冷热源型式,促进节能减排。
本文以省图书馆项目为例,浅析地源热泵与冰蓄冷技术综合运用的可行性方案和经济性分析。
关键字:公共建筑节能冰蓄冷地源热泵经济效益目前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很大,而大型公共建筑中空调能耗约占整个建筑总能耗的40~60%;在空调系统中,能耗最大的部分集中在冷热源系统,因此,采取节能的冷热源技术对于降低大型公共建筑的总能耗具有显著效果。
冰蓄冷、地源热泵作为目前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某项目为例对其采用冰蓄冷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方案与采用常规空调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采用冰蓄冷和地源热泵技术的经济性。
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小于4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
地表浅层土壤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冬季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夏季比环境空气温度低,是热泵很好的供热热源和供冷冷源,这种温度特性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供热时比燃油锅炉节省70%以上的能源;制冷时比普通空调节能40%~50%。
2、移峰填谷——冰蓄冷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即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制得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电价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满足供冷需求。
蓄冰系统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蓄冰系统能够转移电力高峰用电量,平衡电网峰谷差,缓解供电压力,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节省运行费用。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省,建筑主体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10万㎡。
冬夏季冷负荷指标为130W/㎡,夏季空调冷负荷为13000KW,冬季热负荷指标为90W/㎡,冬季空调热负荷为5200KW。
蓄冷技术的原理-回复实现蓄冷技术需要借助物理学中的原理和工程设计的方法。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蓄冷技术原理的问题,并解释其过程。
什么是蓄冷技术?蓄冷技术是指利用低温环境下储存或积累冷能,然后在需要时使用该冷能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家庭空调、工业制冷、太阳能热泵系统等。
蓄冷技术的原理是什么?蓄冷技术的原理基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主要包括热量传递、相变储能和热惰性传递。
第一步:热量传递热量传递是蓄冷技术的基本原理。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直到两者达到相同的温度。
当一个物体温度较低时,它会传递热量给温度较高的物体。
因此,通过将低温环境的热量传递给高温环境,我们可以在高温环境下获得制冷效果。
第二步:相变储能相变储能是蓄冷技术的关键原理之一。
在相变储能中,物质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相变,从而释放或吸收大量的能量。
常见的相变储能材料包括蓄冷盐、水和蓄冷膜。
以蓄冷盐为例,它是一种混合盐,具有特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当温度超过蓄冷盐的熔点时,蓄冷盐会吸收热量并发生熔化,将其储存为潜热能。
当温度下降到蓄冷盐的凝固点时,蓄冷盐会放出潜热能,并重新固化为原始状态。
通过控制蓄冷盐的相变过程,可以将低温环境的冷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实现制冷效果。
第三步:热惰性传递热惰性传递是蓄冷技术的另一个关键原理。
通过使用热惰性材料,可以将低温环境的冷能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实现冷能的储存和分配。
热惰性材料是一种导热性能较低的材料,它能够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
当低温环境中的冷能通过热惰性材料传递到需要制冷的空间时,该材料会阻碍热量的进一步传递,从而保持冷能的稳定性和延长制冷效果的持续时间。
如何实现蓄冷技术?实现蓄冷技术需要结合以上原理,并借助工程设计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相变储能材料。
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具有适当熔点和凝固点的相变储能材料,例如蓄冷盐、水或蓄冷膜。
其次,设计储存系统。
将相变储能材料储存于容器中,并与低温环境建立热传递通道,以便将低温环境的冷能传递到储存系统中。
民营科技23MYKJ科技论坛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业务分布不均匀,移动通信的主要用户和业务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市和部分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应当选择频谱利用率较高的技术制式。
在这一点上TD-SCDMA 优势较明显。
3.6从漫游能力考虑。
影响漫游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运营商的采用情况、使用频段以及信令的互通性。
漫游能力良好,有利于与其他运营商的合作和吸引高端用户。
虽然cdma 2000的商用早于WCDMA 和TD-SCDMA ,而且应用范围较广,但是从全球主要运营商的选择来看,80%的运营商选择WCD -MA 技术,这就为WCDMA 应用提供了良好前景。
结束语本论文比较了GSM/WCDMA 、GSM/CDMA2000、WCDMA/TD-SCDMA 混合组网的各自优缺点.得出了将来移动通信混合组网的优势是尽可能地保护2G 到3G 网络发展上新的投资,要确保这种投资可以保障网络向全IP 平滑演进而不会出现某种障碍;3G 网络的引入,要尽可能减少对现有GSM/GPRS 网络运营的影响;终端用户的业务可以从GSM 平滑过渡到3G 网络。
浅析中央空调热泵与冰蓄冷技术的结合发展林乐丹1张国海2(1、大连华锐世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002、大连滨诚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1)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经过电力做功,输出可用的高品位热能设备,可以把消耗的电力变为3倍甚至3倍以上的热能,是一种高效供能技术。
热泵技术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可分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以及地源热泵三类。
由于热泵是提取自然界中能量,效率高,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是当今最清洁、经济的能源方式。
在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今天,作为人类利用低温热能的最先进方式,热泵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热泵技术应用于空调领域的国内企业,凭借着在该领域成熟的技术研发能力,先后开发出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热泵热水器等四大系列热泵产品,并针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及资源条件深化产品的技术及种类,获得百余项专利技术。
通风与空调工程中蓄冷的质量技术标准
在通风与空调工程中,蓄冷被广泛应用于节能措施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
蓄冷的质量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蓄冷系统设计标准:蓄冷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如《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设计通则》等。
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热负荷特性、空调系统的运行需求、蓄冷系统的容量和调控能力等因素,确保系统设计合理、稳定可靠。
2. 蓄冷设备质量标准:蓄冷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蓄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等。
设备选型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并确保设备的性能稳定、效果显著。
3. 蓄冷材料标准:蓄冷材料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相变材料的热物性参数、耐久性、环境友好性等。
选用材料时需注意其热容量、相变温度、热传导性能等指标,确保材料能够满足系统的蓄冷需求。
4. 蓄冷控制系统标准:蓄冷控制系统应具备可靠的控制功能,能够实现对蓄冷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调节。
控制系统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如《暖通空调与热泵系统控制》等。
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越高,对蓄冷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效果越好。
5. 蓄冷性能评价标准:对蓄冷系统的性能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可以采用相关标准和规范,如《暖通空调与热泵系统性能
检测和评定规范》等。
通过对蓄冷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其节能效果和运行稳定性,为优化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依据。
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蓄冷技术在通风与空调工程中的质量水平,促进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制冷系统中的储能技术与能量回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的稀缺性,制冷系统的能量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储能技术和能量回收是提高制冷系统能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储能技术和能量回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制冷系统中的储能技术1. 蓄冷系统:蓄冷系统是一种将峰谷电价时段的低价电能用于制冷系统运行的技术。
其原理是在低负荷时段利用制冷机组将冷冻水或其他制冷介质冷却至低温状态,并将其储存在蓄冷装置中。
待到高峰时段,再利用蓄冷装置中储存的低温制冷介质进行空调或制冷设备的制冷工作,从而降低高峰负荷时段的电能消耗。
2. 蓄能风机盘管系统:蓄能风机盘管系统是一种将制冷系统中的冷量蓄存于风机盘管中的技术。
在低峰时段,通过风机盘管吸收室内的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同时将热量传递给制冷系统中的冷水蓄存设备。
而在高峰时段,可以利用储存的冷水通过风机盘管进行制冷,从而减少制冷机组的运行时间和能量消耗。
3. 相变储能系统:相变储能系统是一种利用物质的相变过程吸收或释放热量的技术。
其工作原理是在蓄能时段,通过制冷机组将制冷介质冷却,使其经历相变过程储存更多的热量。
而在制冷时段,通过释放储存的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这种储能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制冷效果,减少能量的浪费。
二、制冷系统中的能量回收1. 热回收:制冷系统中的热回收技术是一种将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的方法。
常见的热回收方式包括余热回收和废热回收。
余热回收指利用制冷系统中产生的热量用于其他热能需求,如供暖或热水。
废热回收则是将制冷系统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能或机械能,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2. 压缩热泵技术:热泵技术是一种通过冷热能量的转换实现能量回收的技术。
在制冷系统中,可以利用压缩热泵技术将制冷系统中产生的废热或低温热量转化为高温热量用于其他热能需求,如供暖或热水。
通过热泵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制冷系统的能效。
3. 涡轮膨胀机技术:涡轮膨胀机技术是一种将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废热转换为机械能的技术。
浅谈冰蓄冷、热泵系统在节能方面的作用1项目概况:1.1 三亚某商业酒店综合体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6.5万m2 ,总建筑面积70多万m2,地上建筑面积50.48万m2,地下建筑面积20.33万m2(含人防1.28万m2),共有1~8#楼。
地上部分均为酒店客房及配套功能,地下为机动车及非机动车车库以及酒店配套功能房间,室外设置完善的环境景观及配套系统。
本酒店定位为五星级高档酒店。
该项目从建筑体量上堪称酒店中的航母,能源消耗不容小觑,项目除执行了对于节能方面的技术措施外,也积极响应国家对能源价格的峰谷政策和适应节能环保的要求,经经济对比分析,最终采用了冰蓄冷空调为项目提供夏季制冷冷源和水源热泵为项目提供冬季热源。
1.2 项目功能:1#会展中心、商业中心、影院,2#会展酒店,3#艺术展示办公中心,4#地标酒店5#地标酒店,6~8#家庭酒店1.3 能源站机房设置:该项目分三期建设,6~8#为一期,4、5#楼为二期,1~3#楼为三期。
考虑到项目中各单体的功能及能源输送消耗因素,最终确定设三个冰蓄冷能源站,分别设在上述三期的地下室。
本文以1~3#楼的1#制冷站为例,着重对冰蓄冷空调及常规空调系统在初投资及运行费用上做了详尽对比,打消了业主对于冰蓄冷空调初投资增大的疑虑,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2 冷源方案简介2.1机房位置:在2#楼地下室设集中制冷机房,负担1~3#楼;2.2经过负荷分析:最大负荷为6402RT,最小负荷为564RT夜间(23:00—7:00)的最大负荷为980RT.2.3冰蓄冷空调系统特点: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电力制冰存在蓄冰装置中,白天融冰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置容量,优点如下:2.3.1利用蓄能技术移峰填谷,平衡电网负荷,提高电厂发电设备利用率,降低电厂、电网的运行成本,节约电厂、电网的基础建设投入。
2.3.2利用峰谷电价差,大大减少空调年运行费用,根据电价政策,节省电费。
一、常规电制冷空调系统目前使用较多的空调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制冷主机的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制冷效率高等的优点,它有如下特点:(一)优点1、系统简单,占地比其它形式的稍小。
2、效率高,COP(制冷效率)一般大于5.3。
3、设备投资相对于其它系统少。
(二)不足之处1、冷水机组的数量与容量较大,相应的其它用电设备数量、容量也增加,运动设备的增加加大了维护、维修工作量。
2、总用电负荷大,增加了变压器配电容量与配电设施费。
3、所使用电量均为高峰电,不享受峰谷电价政策,运行费用高。
4、在部分地区拉闸限电时,出现空调不能使用的状况。
5、运行方式不灵活,在过渡季节、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个别区域供冷,需要开主机运行,形成大马拉小车,浪费了机组的配置能力,增加了运行费用。
二、冰蓄冷空调系统冰蓄冷空调是在常规水冷冷水机组系统的基础上,减小制冷主机容量增加蓄冰装置,利用夜间低谷低价电力时段,将冷量通过冰的形式储存起来,白天需要供冷时释放出来。
该技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美国,在七十年代能源危机中得到发达国家的大力发展。
从美国、日本、台湾等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冰蓄冷已经成为中央空调的发展方向。
比如,日本超过5000㎡的建筑物,就在设计时考虑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
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奖励措施来推广这种技术,比如美国转移1KW高峰电力,一次性奖励五百美元。
中国也加大对蓄能技术的推广力度,国家计委和经贸委特地下达《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要求各单位推广蓄能技术,并逐步加大峰谷电差价。
冰蓄冷中央空调有如下特点:(一)优点1、减少冷水机组容量(降低主机一次性投资),总用电负荷少,减少变压器配电容量与配电设施费。
2、冷主机制冷效率高(COP大于5.3),同时利用峰谷荷电价差,大大减少空调年运行费,可节约运行费用35%以上(与热泵和溴化锂空调形式比可以节约40%以上)。
3、减少建筑的配电容量,节约变配电的投资,节约约30%(空调的配电投资);免双线路的高可靠性费用,节约投资。
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特点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是一种集成了冰蓄冷技术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的高效节能供热系统,有效利用了冰蓄冷技术的储能特点和空气源热泵技术的高效供热特点,使得系统在制冷和供热过程中均能获得更高的能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高效节能: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采用了冰蓄冷储能技术,通过在夜间利用低峰电价制冷蓄冷,白天利用蓄存的冷量进行制冷或供热,实现了用电峰谷错时运行,充分利用了低成本电力的优势,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2.灵活性强: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采用了双重能源供热方式,既可以通过空气源热泵进行供热,也可以通过蓄冷系统进行供热,具有较高的供热灵活性,可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实现了系统的智能控制和运行优化。
3.环保节能: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利用了环境空气和水资源进行能量交换,不需要燃烧燃料,没有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友好。
同时,通过蓄冷系统的能量储存和利用,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效果。
4.效果显著: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建筑物的供热、制冷能耗,提高供热制冷效率,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同时,系统的运行稳定可靠性能高,保障了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减少了维护成本,为用户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5.技术先进: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集成了冰蓄冷和空气源热泵两种先进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控制算法和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和系统集成度,能够实现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和智能控制,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综合了冰蓄冷和空气源热泵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高效节能、灵活性强、环保节能、效果显著和技术先进等显著特点,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新型供热系统。
随着人们对能源节约和环保需求的不断提高,冰蓄冷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必将成为未来供热领域的主流技术之一。
利用地暖管制冷的方法
地暖管制冷是一种利用地暖系统进行室内空调制冷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利用热水冷却器:地暖系统通常使用热水来加热室内空气,但是通过安装热水冷却器,可以将热水冷却至低温,然后通过地暖管道将冷水循环到房间中,实现制冷效果。
2. 利用热泵技术:热泵是一种利用自然界低温热能转移到高温环境中的设备。
通过安装热泵系统,可以利用地暖管道中所流经的低温热能,将其转移到高温环境中,达到制冷效果。
3. 利用地下冷却:在地暖系统中,地暖管道通常埋在房屋的地板下面。
在夏季,地下温度通常低于室内温度,通过调节地暖系统的运行,让热水在地下管道中流动,可以将地下的低温传递到室内,实现制冷效果。
4. 利用水蓄冷技术:通过在地下或水体中设置冷却装置,将夜间的冷水储存起来,然后在白天通过地暖管道循环使用冷水来进行制冷。
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地暖管制冷时,需要确保地暖系统具有适当的冷却能力,并且要合理安排地暖管道的布局,保证冷却效果均匀。
此外,还应选择合适的制冷设备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地暖管制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