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6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正修下士意乐-1一、填空题:1、如是随念当死_及_思死后堕恶趣_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原文:P143;讲记6 P1)2、《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P143;讲记6 P7)3、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P143;讲记6 P7)5、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原文:P144;讲记6 P8)6、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原文:P144;讲记6 P9)7、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原文:P144;讲记6 P13)8、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P145;讲记6 P18)9、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原文:P146;讲记6 P20)10、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原文:P146;讲记6 P21)11、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思惟宣说五种取蕴总为苦义分五,谓是当成众苦之器,及依已成众苦之器,是苦苦器,是坏苦器,是行苦器。
于此诸苦当数思惟。
最后是思维五取蕴苦,在八苦里面这个是总苦,也就是前七苦里包括的一切苦都叫做五取蕴苦,就像男女老少都叫做人一样。
不仅是前七苦,这里说到的所有苦包括六苦、三苦等等都叫做五取蕴苦。
换句话说,凡是轮回所摄的这些苦都是五种取蕴的苦性。
所以我们思维的一切苦都要摄归为五取蕴苦,对于总体的苦认识清楚以后,就会发心想截断这个五取蕴的结蕴相续,这叫做求解脱心。
比如身上生各种各样的病都是由自身的生理状况决定的,或者说是因为这个机器的品质低劣、构造不合理,所以这个机器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毛病。
同样,生死轮回的无量诸苦都是由这个五取蕴的机制造成的,它叫做苦器。
这个器不应当狭义地理解为容器,而是工具、机器的意思,这个器能制造出“苦”,有这样的功用,就叫做苦器。
所以常说五取蕴苦可以说它是两种苦器,从因的角度来说,它是生苦的机器,就像汽车流水线不断地会生出各种品牌的汽车那样,五取蕴的生产线会不断地发生三苦、六苦、六道苦、无量诸苦。
所以最终是要对五取蕴苦的机制发生厌患,就觉得这太可怕了,如果我不能够消除这种机制,它会源源不断地出苦,所以它的认识是更加地深细。
如果没有一种透视缘起机制的慧眼,也很难了解五取蕴苦,这也就是它成为苦谛的难点。
一旦五取蕴苦上面认识了,发生了厌患,他会有彻底的厌离心。
先前我们讲到系缚体性的时候,曾经讲过,并不是说取蕴生而即灭就是解脱,而是断除了结蕴相续才叫解脱。
这种取蕴的机制一天没破除,它就会辗转不断地发生苦。
即便现在看起来很平静或者得到了很大的快乐,但是因为这个机制还在,苦因还在,所以可以预测将来在这个五取蕴的相续上肯定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苦。
从这一点上看,天界的天身与地狱身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都是有同样的病,叫做五取蕴的苦病。
暂时旋转到了天上,不久又堕入地狱里受苦,他在苦得要死的时候,也还会回转有善心。
道次广论助记颂四(初稿未校)灵溪沙门现成草编广论学法小组整理219 虽得人天位,仍未出苦行,若即执为乐,实乃为颠倒故实无全乐,后定堕落故,如定堕悬险,而现暂息者220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221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痴暗极重厚,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痴暗极微薄。
222修习净相贪炽然,修习不净贪焰息223解脱谓脱缚,业惑为能缚,结蕴相续者,是系缚体性,于此欲求脱,是即求脱心。
224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225如病应知断病因,应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226 未实思苦谛而厌舍生死求脱唯虚言所作悉成集若未思集谛不知生死本如射未见的即断正道要非脱三有道妄执以为是任汝多勤劳终究无有果若未知苦集则不明解脱故欲求解脱仅唯增上慢227虽长夜修行,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228三乘一切德皆从止观生229 众若粗重之所随众苦烦恼之所依不随所欲离别性生苦五相如是思230住处受食与热苦由母威仪饮食生生及初生后之苦住胎之苦如是思231盛色气力与诸根受用境界及寿量彼等五者皆衰退老苦五相如是思232 身性变坏多忧苦强受非悦悦难受不治速离与命根病苦五相如是思233 财位亲朋与身体舍离彼等生忧苦死时更受大忧苦死苦五相如是思234 遇生忧苦畏制罚畏受恶名苦恼死畏违正法堕恶趣怨憎会苦如是思235心生忧戚语愁叹身生扰恼意热恼应受用等多缺乏爱别离苦如是思236 农无秋实商无利所欲励力追求之不能如愿而获得等上五相如是思237 生苦与依生苦器苦苦器及坏苦器行苦为其之自性五取蕴苦如是思238 若于生死取蕴性未能发起实厌离求脱及与大悲心决定无有发生处239 先从经论求正解次乃长时观察修令心猛到而变动后心与法无二分240 随生何趣中发生众苦恼非不应忽起。
是生死相性住于生死时必皆不能越于此若厌离,须断其生因241无定无足数舍受,数数高下及无伴242 怨转为亲亲为怨现法之中亦无定,观此颠倒恐怖事即遮爱恨厌生死243 贪欲犹如饮盐水,非仅无足反增贪!轮回盛事无不经,然今何在?何更求?生死大苦亦遍历,不知不避尚欲受?若不离欲修解脱,还受如是无尽苦?244 一一身体诸骨聚,超过几多须弥峰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已舍已受数无尽,若不出离修解脱虽非爱愿之舍受,其后其数仍无尽245 任何高妙之受用终堕低恶之苦忧三有圆满无保信无欣无执求出离246 生时独来死独去虽极爱亲不做伴止息乐与共住心以法为亲为胜伴247 乐不可保必坏灭随才生起恼身心有漏舍受粗重随依次名为坏苦行248 如负重担者负时无有乐负取蕴重担受苦亦如是以此蕴中有苦及惑粗重安住其中故故说为行苦既有此苦已虽现苦未生无间由多门能起众多苦故此遍诸苦及为余苦本应于此行苦多修令厌离249 能增上贪欲现前诸乐受于苦渐息位妄起为乐觉全无不观待除苦所显乐。
道次第52课八苦心得分享通过本课的修学,我知道了认清“轮回本质是苦”的真相,对发起出离心、修习解脱的重要意义。
思惟轮回总苦·八苦。
自修法义梳理(全文):(一) 思维八苦a) 生苦i. 生为众苦所随(出生既伴随痛苦)1. 地狱众生出生在八寒八热地狱之苦。
2. 胎卵湿化类众生出生之苦。
ii. 生为粗重所随(生命延续伴随着烦恼痛苦)1. 想做善事或持戒修定时,也力不从心,战胜不了烦恼。
2. 他胜处:打不过凡夫心,打不过串习。
iii. 生为众苦所依(五蕴色身蕴藏种种痛苦)1. 有情依三界受生,就有老病死诸苦。
2. 虽然不愿意,但老病死时时都在增长广大。
iv. 生为烦恼所依(出生为一切烦恼的依止)1. 五欲六尘引发内心贪嗔痴。
2. 烦恼扰乱内心宁静的力量。
v. 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有生就有离别、死别)1. 离别、死别不是我希望的。
2. 但一切生的边际就是死,不得不面对、受苦。
b) 老苦i. 盛色衰退(青春消失)1. 腰弓背驼2. 头发花白3. 额头生皱4. 不可爱乐5. 总结:无常之规律,青春是假象,执着会痛苦ii. 气力衰退(年纪大了气力渐衰)1. 坐时无力如重物断绳,直接砸到椅子上。
2. 站起来摇晃像树被连根拔起。
3. 说话迟钝。
4. 走路慢吞吞。
5. 总结:修行要趁年轻!否则一年不如一年,越来越费劲(发菩提心除外)iii. 诸根衰退(器官功能衰退)1. 眼睛花看不清。
2. 记忆力衰退。
3. 注意力不能集中。
4. 总结:六根年轻时最好用,然后慢慢衰退直到死亡解体。
iv. 受用境界衰退(受用能力在衰退)1. 吃多了不消化。
2. 听不懂看不清。
3. 总结:根衰退了,有钱也无能力享受。
v. 寿量衰退(寿命一天天减少)1. 每活一天,生命减短一天。
2. 等于死了一天。
3. 总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c) 病苦1. 身性变坏(生病使身体变化,不能正常运转)2. 忧苦增长而住(生病后忧心忡忡,引发心苦)3. 于可意境不能受用(病中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不能受用)4. 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须强受用(病中吃药打针等必须忍受)5. 能令命根速离坏(生病使命根迅速败坏)d) 死苦i. 四种舍离之苦:谓当舍离受用、朋翼、眷属、自身四种可爱圆满之境(死时必须舍利喜欢的境界)ii. 一种临终之苦:及其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也(临终时要遭受四大分离的痛苦)iii. 总结:于此诸苦,乃至未成厌患,当数数修之(无尽生命经历多次死亡痛苦却忘记了,现在就要思维和厌离)e) 怨憎会苦i. 与怨敌会即生忧苦(冤家见面不开心)ii. 与畏彼治罚之所依止(担心被冤家伤害)iii. 以恶名而畏惧(担心被冤家诽谤)iv. 以苦逼命终而怖之(担心被冤家迫害致死)v. 及越法死后疑堕恶趣而为恐惧(担心结怨堕落三恶道)f) 爱离别苦i. 由离最爱之亲属等,以是于心而生忧恼(离开爱的人而忧恼难过)ii. 发怨叹言(语言抱怨怎么要分开)iii. 身生扰恼(朝思暮想身体受影响)iv. 念彼才德,欲恋逼心(想对方种种好处而难过)v. 及彼之受用有所阙乏(失去和对方一起时的种种好处)g) 求不得苦i. 虽作农而秋实不登,虽经商而利息不获等(如劳作无收获,经商无利益)ii. 于其所欲,虽努力求之亦不得,心灰意冷而成苦也(努力而不能获得回报)h) 五蕴织盛苦i. 一是当成众苦之器(五蕴的实质是惑业,本身是苦且会因迷惑造业,引发未来痛苦)ii. 二是已成众苦所依之器(惑业形成的五蕴体,是老病死和种种烦恼的所依)iii. 三是苦苦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蕴织盛苦苦器)iv. 四是坏苦器(坏苦建立在乐受基础上,快乐是痛苦的缓解)v. 五是行苦性(以惑业(有漏)产生的无常属于行苦,生命体建立在惑业基础上,才会处处是苦)i) 总结:看透五蕴本质是苦,轮回本质是苦,产生厌离才能升起解脱之心。
所说之法分二:一、总思轮回之苦;二、别思六道各自之苦。
如前所说,暇满难得今虽已得,然无暇久居而为死无常所吞没,死而后如水干火灭则是永灭了,然死后亦非断无而需要取一个生,取了生后就不出轮回之处了。
“难得的暇满”,指前面由因、譬喻、数量等,说明得一个具足八暇十满的人身是相当困难的,像白日星辰那么稀少。
现在虽然已经得到,但并没有常时住留的闲暇,就会被死无常所吞没或者所携走。
那么死后如何呢?并不是像水干火灭那样一了百了,变成空无,而是还需要取一个生。
当取了一个生以后,就不出轮回之处了,因此,我们的视线应该投注到来世。
来世就是所谓的“轮回之处”。
轮回的状况如何呢?是否是个安乐的处所,或者有少分安乐可得呢?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地方。
如果观察下来有安乐可得,还允许发希求心;如果发现只是一苦接一苦的相续,是完全苦难的地方,那就不应该再抱持幻想,而应发生厌患。
因此,接着要从总体来认识轮回的状况。
总的所谓轮回乃是对陶家轮、水车或瓶中蜂那样,接连不断轮转而说的。
彼也如蜜蜂,若被置入瓶内而封其口的话,往何处飞也唯困瓶内,行不到瓶外的别处。
如是,此轮回中无论生高低何处,都不出轮回之域,如瓶的上部为增上生人天之处,如瓶的下部为三恶趣之处。
如是众生之处此六趣中,以有漏的善和不善业为因,不断地出生而轮转故,称为轮回。
所谓的“总”,是指在思维轮回过患时要分成两分:一、总思;二、别思。
总思,是首先认识轮回的总体苦状况;别思,是具体认识轮回中六道各自的苦。
由这两分思维,就会发展出洞见轮回过患的智慧,由此出现唯一希求解脱的心。
“轮回”,属于印度文化的名词,它是以譬喻而取名的。
这里举了三种譬喻:一、陶师的机轮,不断循环;二、水车,上下轮转;三、瓶中的蜜蜂,无论怎么飞都飞不到瓶外。
正如这三个譬喻所说,“轮回”是从不断轮转的相上来安名的。
对于瓶中蜜蜂的譬喻再做具体的指示。
就像蜜蜂如果被置入瓶内,而且封了口,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往哪里飞或者怎样飞,都始终困在瓶内,而飞不到瓶外的地方。
《八识规矩颂》浅解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20 07:37:50 / 个人分类:藕益大师《相宗八要》直解查看( 2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
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
《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
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
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
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
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
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
第一浮尘根。
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
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
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
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
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
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
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
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
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
(二)思维身体、眷属、受用一切无义而生厌患生即随己一生勤养护,此身尚无自在可携行,亲眷受用耀如繁星夜,定皆遗弃孤行唯如此。
心要提示:1、由“皆遗弃”,看出全白做了,毫无意义。
2、由“唯如此”,看出别无结局,彻底死心。
在死亡的关键点上观察,死的时候,此生的所有法都要扔掉。
从全扔掉这一点发现全白做了,由此生厌患。
“唯如此”表现了必然性。
对于此生最爱执的身体,无论花多长时间、多么细心、用多大努力去养护,最终也是带不走的,没有一点自在。
此外的眷属、受用更是全数扔在此世,唯一是这个结局。
这是由无常法则所决定的。
当因缘消散时,刹那间到了后世,而此世的一切显现都没法拿到后世,由此彻底认定,经营此世的一切法都是虚诳的。
要由“唯如此”三字发生大定解,看到身体、眷属、受用三大部类所摄的所有现世法,全数要扔掉,全数无法带到后世,全数没有意义,从而彻底退掉在任何现世法上寻求意义的心。
“生即随己”,指从心识受生时起,身体就跟着来了。
其实身体不是自己,只是识入到精血里,把它执著为自己而已,从此,一生最重视的就是身体,精勤地用饮食、睡眠、沐浴等来养护它。
然而到了临终,发现神识离体时,根本没有自在把它带走。
既然如此,身外之物的亲眷、受用,即使经营得像空中繁星般显耀,更是要全部留在此世。
心识孤零零地走,情形唯是如此。
这样就知道,死时除法以外,其他都没利益。
这是从“身体尚且带不走,亲眷受用皆须遗弃”,看到一切现世圆满都要舍弃我,我也决定要弃舍它们而去后世。
从这个分界点上就看到,只有法能跟随自心,利益后世,这样认清后发起唯一修法的决断。
接着要体会,这一世豁出大量时间来经营身体、亲眷和受用,都打错了算盘。
我们刚开始来就出现错觉,识跟精血和合时,误认身体为自己,因而最重视它,一生最大的心力投放在这上面。
就像一开始错把仇人的儿子认成自己的儿子,几十年在他身上投注心力,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
给他吃最好的,让他享受食物的快乐;给他穿得最漂亮,让他很好看;让他睡最好的床,用最好的电脑,坐最好的车……总之尽其一生百般呵护,小心照顾,最后却发现这是贼儿子,一生的心全用错了。
《广论-共中士道》笔考复习题正修下士意乐-1一、填空题:1、如是随念当死_及_思死后堕恶趣_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原文:P143;讲记6 P1)2、《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原文:P143;讲记6 P7)3、此说从无始来,执著三有盛事为乐,增益串习诸净妙相。
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净相,彼等便息,若不修习便增痴贪,转诸有轮,故修诸有过患为要。
(原文:P143;讲记6 P7)5、言解脱者,谓脱诸缚。
此复业及烦恼,谓于生死是能系缚。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三。
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
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即于其中结蕴相续,是系缚之体性。
(原文:P144;讲记6 P8)6、又此解脱,非为惑业诸行生已息灭。
以诸生法,于第二时定不安住,不待修习能治等缘,则不须励力,一切解脱便成过失。
(原文:P144;讲记6 P9)7、发此之方便者。
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
如是欲得诸取蕴苦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
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
(原文:P144;讲记6 P13)8、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
(原文:P145;讲记6 P18)9、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原文:P146;讲记6 P20)10、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原文:P146;讲记6 P21)11、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
序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之门,教人修种,以逃生死。
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有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
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
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
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
但以命术寓诸《易》象,以性法混诸微言耳。
至于《庄子》推穷物累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迷没邪歧,不能混而同归矣!且今人以道门尚于修命,而不知修命之法,理出两端,有易遇而难成者,有难遇而易成者。
如炼五芽之气,服七耀之光,注想按摩,纳清吐浊,念经持咒,噀水叱符,叩齿集神,休妻绝粒,存神闭息,运眉间之思,补脑还精,习房中之术,以致服炼金石草木之类,皆易遇难成者。
已上诸法,于修身之道,率皆灭裂,故施功虽多,而求效莫验。
若勤心苦志,日夕修持,止可避病,免其非横。
一旦不行,则前功渐弃。
此乃迁延岁月,必难成功。
**一得永得,还婴返老,变化飞升,不亦难乎?深可痛伤!盖近世修行之徒,妄有执著,不悟妙法之真,却怨神仙谩语。
殊不知成道者,皆因炼金丹而得。
恐泄天机,遂托名数事而名。
其中惟闭息一法,如能忘机息虑,即与二乘坐禅相同。
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
奈何精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徒之法。
既未得金汞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骨换阳,白日而升天哉?夫炼金液还丹者,则难遇易成,须要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方能追二气于黄道,会三性于元宫,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龙吟虎啸,夫唱妇随,玉鼎汤煎,金炉火炽,始得玄珠成象,太乙归真。
思惟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翼,舍离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忧苦。
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
前四为苦之理者,谓见当离此四圆满而发忧苦。
思惟死苦分为五个方面,就是四种舍离以及死时感受猛利的忧苦。
所谓死就是彻底离开今世,它意味着今世的幻相相续全都会破灭。
在世的时候忙碌了一辈子,最后竟然是这样收场,除了积下一身的罪业什么也没得到,又要漂泊到后世去感受非常深重的苦难,所以这个生死法是可厌的,我们应当绝然地发起出离。
这里要精准地看到,这一生所有的圆满、可爱的财势、地位,在死的时候全部都要舍离,要确定最终绝对是这个结局。
哪怕是拥有万贯家财的富豪、高居万人之上的尊主,到死的时候都一样,一针一线也带不走,一个奴仆也带不走,所有的名称、美誉、地位都带不走。
而且在被迫舍离的时候,内心会生起猛利的忧苦。
这时才发现忙碌追求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再者,这一生当中眷恋、呵护、养育的这些亲友、族人等同样一个也带不走。
虽然临死的时候孝子贤孙都围绕在床前,但是没有一个能跟着自己走的。
经营了一生的亲情,到最后也必须要舍离,在恋恋不舍当中感受很大的忧苦。
所以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这一生相交莫逆的挚友,苦心培养的羽翼,临终时也必定要舍离。
与生俱来、最最爱执的身体最终也要留在今世。
像这样,终究要舍离自己所爱执的一切,因此会发生猛利的忧苦。
思维以上的这些道理要意识到这个生死界是极没有意义的。
因为任何出生都是以死亡告终,任何的团圆都是以分离告终,任何的集聚都是以消散告终。
在世时现前的一切、经营的一切、爱执的一切、寄予希望的一切,到最后全部要舍离,没有一个能跟着自己到后世去。
就像这样,“死”会荡空一切,它会吞没一切,它会剥夺一切,所以它是一种苦性的法,要对这个生死生起强烈的厌离心。
我们在轮回里结生过无数次,每一次用尽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的这一切都被“死”洗劫一空。
它比杀人越货的劫匪更加可怕,它就像是最残暴的强盗、最邪恶的大贼,它对我们的掠夺、加在我们身上的痛苦无以复加。
它是在生死法的自身上出现的,只要有生它就必定跟随而来,所以我们唯一应当深深地厌恶从自身上幻现出来的生死法。
因为这不是由外在的人或事造成的,而是自己堕入了这个陷阱,所以为什么不积极的去脱离这个生死的幻网呢?直到心里对生死法生起真正的厌患心之间要数数地思惟,要看到整个生死体系一无是处,再也不愿意陷在生死的圈套里,不愿意再这样轮回下去,像这样生起厌患之心。
《广大游戏经》云:“若死若没死没时,永离亲爱诸众生,不还非可重会遇,如树落叶同逝水。
”《广大游戏经》里说:假设是已死、正在死或者将要死的时候,一定会跟亲爱的人们永远的分开,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不可能再见面,就像树叶落了以后就不会再回到树上,又像流逝的江水不可能返回,这是多么无奈!无常的铁律使得最后出现这么大一个苦相,一点都无法挽留。
生前的这些景象想再多看一幕也不可能,顿时就到了中阴、后世,生前的一切都被甩在后面,没有一点能够抓得走。
所以我们一直要想到死就像落叶飘零,就像江水逝去,再也回不来了,再也无法留住此世了。
“死令王者无自在,死劫犹如水漂木,独去无伴无二人,自业具果无自在。
”死让王者都无有自在,死是一个最大、最厉害的魔,它劫夺一切在生时的圆满就像大水飘走木头一样。
那个时候孤独无伴,一个人走在后世的路上,随着自业出现果报,毫无自在。
“死擒多百诸含灵,如海鲸吞诸众生,犹龙金翅象遇狮,同草木聚遭猛火。
”死擒走了成千上百的含灵,就像海中的鲸鱼吞食诸众生一样,又像龙遇到了金翅鸟、大象遇到了狮子、草木遇到了烈火一样,根本是无法逃脱的,完全会被吞食尽。
它能擒拿任何一个众生,它能够吞噬掉任何一个众生以及现世的一切圆满,再怎么英勇、威武、具权势智巧的人,在死亡面前都无可奈何,的确是遇到了最大的天敌,所以在生时的荣耀最终全部都会被死吞尽。
活着时虚妄显现的乐境最终都坏灭成苦,所以那不是真实的乐。
就像每一场轮回剧都是以死亡的黑幕而告终,上演时的一切最终都变成了黑洞洞的一个死,什么也没有。
所以生死的景相全部都是虚假的,没有实义,不可能真正得到什么。
所以死才给了我们最大的警醒,我们会发现赤裸裸,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像这样了解了死以后,一方面要对现世法发厌舍的心,不要再耽恋在上面,另一方面要对整个生死体系发生厌患,要知道任何一个生都是这样以死告终的。
不仅仅人类的生是如此,一切三有的生全部都是这样。
不管投生成三有中的任何一个身体,死的时候都会失去它,所得到的享受也都是要失去的,它伴随的眷属、亲族等等也全部都要失去。
犹如任何一个天人在他死亡之际,他也要告别天界的一切,最终一刹那间荡然一空。
就像这样,三界的众生全部都在死的魔掌中,只不过是将要死、正在死和已死的差别,始终逃不出一死。
所以要知道受生是这般的苦,而它最终的结局又是这样无奈,这是无常法的法性。
所以要深深地生起厌患之心,这一世一定要超出三界的结生,一定要截断胞胎,再也不受生在三界。
为此要一心向往净土,一定要求取到一个无生无死的真实果位。
思惟怨憎会苦分五,谓如遇怨敌,便生忧苦;畏其制罚;怖畏恶名,遭非赞颂;畏苦恼死;违正法故,畏惧死后,堕诸恶趣。
当思此等。
思惟怨憎会苦是从五个方面去思维,也就是要从心力、业力、来世的前途等方方面面去想。
首先如果遇到了怨敌,自己心里就会生忧苦,害怕他给自己制造损害。
因为那个是冤家,心里肯定对自己有嗔恼,一看到马上身心就变得紧张、焦虑、忧愁等等。
“畏其制罚”就是很畏惧他陷害、打击自己,或者害怕他掠夺自己的财产,或者怕被杀害等等,总之就是畏惧他以各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再就是害怕怨敌会散布谣言或者传播自己的恶名,使自己遭受各种凌辱、诽谤等。
总的来说就害怕被怨敌整死,害怕受到很大的刑罚。
第五是由于和怨敌斗争,自己会起很多的恶行。
这个过程当中起极大的恶心,口出恶言,身也做出殴打等的恶行,甚至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把对方杀死。
为此造了很大的恶业,心里就为此害怕“我死了以后肯定要堕恶趣吧”。
就像这样,怨憎会时将会发生很多的苦,我们在轮回里的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里先说了生老病死苦,然后又说到我们在生的时候无非就是经历一些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境。
一种是可爱的人、事、物等,遇到后会起爱别离苦,因为终究是会舍离的,舍离的时候心里不忍、不愿意,有各种的忧苦。
另一类是不可爱的人、事、物等,明明不喜欢偏偏又遇上了,遇到后就会起怨憎会苦,所以在在处处都是苦性。
这要作广义理解,你遇到仇人时当然是非常苦,这个心绷得紧紧的,恐惧得就像惊鹿害怕旁边的杀手、猛兽一样,时时都是提心吊胆、草木皆兵的状态。
如果这个怨结得深了,对方的势力又很强,他不顾一切地要报复的时候,自己的心又常常会发生恐惧,莫名其妙地感觉是不是要来了,突然之间就处在惊慌当中,魂不守舍。
稍差一些的,如果是遇到不喜欢的事情、环境等等,那也是怨憎会,时时很苦恼,但又不得不去面对它。
比如碰到这样的事缠在身上,或者要跟这样的人接触,被迫要呆在这样的环境中等等,心里非常苦闷。
所谓的“求不得”意思是在生的时候被眼花缭乱的各种景相所迷惑,对这些充满了欲望但又不得满足而心中忧苦。
在这个欲界里最大的就是饮食男女,想拥有特别广大的资具、财富,想得到一个合意的对象,想过随心所欲的生活。
同时也希望在这个生存的竞技场里搏到一席之地,比如农民喜欢得到丰收,商人希望通过苦心经营而发大财,追求功名的人也是希望一举成名、功勋卓著,希望得到非常大的名誉、地位、权势。
像这样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和追求,然而这都是因缘幻化的东西,不能随人所愿,所以总是求而不得,在灰心忧苦当中度过。
总而言之,通过思惟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就会发现,的确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境缘、有任何的企盼都是一种苦性,所以生纯粹是苦,生死法没有一件能真正符合我们的意愿,所以不要妄求在生死里真能得到什么。
如果真正看透了这八种苦,那你就会发现的确生死所摄的法全是苦性,前面的生、老、病、死是有漏有为法必然的苦性,无法遮免,那是极大的四种苦。
再看现前的境缘、遭遇上也无非是爱别离和怨憎会。
再看看我们内心的欲望、幻想会发现都是求不得苦。
最后观察这个五取蕴可以看到整个就是一个苦的轮转,是不断地在生产苦、发生苦的性质。
这个时候彻底的看到了生死的确是丝毫的乐性都没有。
所以八苦的思惟是非常重要的,放在首位就是要让你首先了解生死。
对八苦的观察不应当只局限在人类当中,这里是以“人”作为一个现前显出的例子来说的,其实生死界里的任何处所都不出这八苦的体性,所以后面会总结说这是生死性、是生死事。
只要在生死里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遭遇,必须要对此有一种深刻认识,这样才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只是肤浅的表面功夫。
这里是说明了一个总的原则,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套用。
思惟现前的遭遇、他人的遭遇、历史上的事件以及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都是怎么显现的,人们是在怎样饱尝这些痛苦。
真正看懂了,再说到上下五千年、说到这个世界的历史那无非就是一个苦难史。
那些留传下来的讴歌生活、爱情、财富、权势的诗篇,也都是被乐颠倒迷惑的那些文人雅士玩弄的一些文字游戏,其实全是骗人的。
整个生死范畴里的法无论翻出多少新鲜的花样都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苦剧。
我们总是在虚假的歌颂乐,总是很幼稚的执着眼前这个乐的假相,而忽略苦的结局。
我们总是幻想这个生死界能出现真乐,这都是由愚蒙而生出的非分之想。
只有对这个生死法彻底地失望,彻底地死心,你才会毅然决然地一心走解脱道。
思惟爱别离苦分五,谓若舍离最爱亲等,由此令心发生忧戚,语生愁叹,身生扰恼,念彼功德、思恋因缘令意热恼,应受用等有所缺乏。
当思此等。
接着思惟爱别离苦也是从五个相上去观察。
也就是当我们舍离亲爱的人、事、物等的时候,首先是心里生起忧戚,心情一下子就陷落下去。
在亲人团聚、会遇的时候很高兴、很兴奋,一想起来、说起来就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但是到了分离的那一天,心情一落千丈,恋恋不舍的,一想到马上就要分手了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一想到又要走了,那么长的时间见不到面,或者到了永别的时刻,那个心情一下子就陷下去了,一直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再也没有欢聚时的喜悦了。
轮回的事都是这样的,众生不断地在这个虚诳的心情当中反复。
心上首先是忧戚,语言上就会发生愁叹,会发出得不到满足的叹息之声。
“身生扰恼”就是身体上开始受困扰、扰动不安,没办法定下来。
浅一点的比如过完了年家里的子女们都走了,家里一下子变得很冷清,这个时候就感觉很愁闷、凄凉,坐在那儿一直发呆,吃饭也觉得没有滋味,跟前面的团聚、欢笑、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见前面会遇的乐就是在积聚坏苦,后面分别时显现为很大的苦苦。
如果是更大的分离,比如说子女、夫妻坐牢或者死掉等等,就更加苦不堪言了。
人也是顿足捶胸、一夜就白了头,有的饮酒浇愁等等,身心非常地扰乱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