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地科14151景观生态学评分细则(王占坤)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2
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构造,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构造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缘比; 斑块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用背〕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那么、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展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提醒景观的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
〔未知〕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根底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构造和模式。
蒂宝龙地产园林景观工程(倒扣法)验收考评表肈袆地产公司:地块区位:考评日期:薈扣 蚁扣膃检查分分薂检查项目葿检查内容及评定标准类别膆封 羀情顶况莁 1、设计交底: 施工图审图完成后,地产公司应及时组织集团技术管理中心、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螈 2 :品质交底: 地产公司在进行设计交底的同时,还应进行品质交底:螁技术交底袁 5螂螄① 景观园建材料交底; ② 景观绿化材料交底,要求施工方提供植物材料图片样本;③ 园建施工工艺交底 、景观绿化施工工艺交底;④ 景观园建工程品质要求交底、苗木进场品质效果交底; ⑤ 成品保护要求交底。
(发现一条未执行扣 2.0 分)羁景观材料、部品的封样、进场验收除须严格按集团 2013年1月1日颁发的((工程管理制度( PLDC-GC-012013(A))))有关内容执行外,强调:肆螇材料进场验收 衿1、 “种植土”进场前地产公司主管工程师须去取土现场进行确认并要求施工羅制度单位报送当地检测部门进行化验,化验合格并取得“合格证明单”后方可使用。
执行羈2、 施工单位须提供植物材料实景照片。
主要乔木、灌木地产公司主管工程师还应去苗木供应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号苗” 。
(发现一条未执行扣 2.0分)景观 施工样 板 的管 理按 集 团 2013 年 1 月 1 日颁 发的 ((工 程管 理制度(PLDC-GC-012013(A))))有关内容执行。
在园建装饰、铺装工程、景观上的石材线条、 GRC 线条等,都要求承包方先做样板(含样板工艺) 。
并强调: 1、铺装、饰面材料特别是异形石材或有特殊工艺要求的材料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 CAD 电脑排版下料,列出材料下料清单,并经地产公司技术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方可进厂加工出料;道路、广场等铺装正式施工前还应进行现场预排版,经样板执行地产公司技术负责人现场确认后方可进行大面施工。
2、地形是园林的基础, “地形样板”施工完成后,集团技术管理中心应进行现场 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第七章景观生态评价1、景观评价的概念与特点1.1 景观评价的概念(1)评价评价即是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做出判断的活动。
(2)景观评价1.2、景观评价的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1.3、景观评价的内容与基本方法1.4 景观评价的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3)景观功能价值评价1.5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1.6、景观评价的程序与一般步骤(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3)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评价及等级区划(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2、景观美学质量评价2.1 景观美学的概念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景观是指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和价值的景色或景物。
景观美学是研究景观美化和景观美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软科学。
2.2 景观美的特性与基本原则2.2.1 景观美的特性(1)景观美的多样性(2)景观美的社会性(3)景观美的可愉悦性(4)景观美的时空性2.2.2 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2.3 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描述因子法、调查问卷法和直观评价法2.4 案例分析——婺源县天然阔叶林景观美学质量评价2.4.1 评价材料与方法(1)评价材料(2)评价方法①景观评判②美景度的计算③景观要素分解④模型建立2.4.2 评价结果(1)树干形态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2)林木密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2)林下层总盖度和高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4)自然整枝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5)色彩丰富度对天然阔叶林景观质量的影响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提供保存生物进化所需要的丰富的物种与遗传资源、太阳能、二氧化碳的固定、有机质的合成、区域气候的调节、维持水及营养物质的循环、土壤的形成与保护、污染物的吸收与降解及创造物种赖以生存与繁育的条件,维持整个大气化学组分的平衡与稳定,以及由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及其具有的美学、文化、科学、教育的价值。
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6.1 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地表景观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出发点,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变化规律,并进行有关评价、规划及管理的应用研究。
6.1.1 景观生态分类的发展1 从土地分类到景观生态分类土地分类:将各土地单位按质地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并归,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发生法:着眼于土地的形成过程,以发生的关联与相似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地质、气象分类景观法:通过土地空间形态相似、相异性的识别进行土地分类的方法2 景观生态分类现状1. 国际研究现状北美学派:注重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和景观镶嵌体,对景观分类较少重视,多是将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直接转换为景观类型欧洲学派:注重严谨的景观分类与分级结合的景观分类体系,包括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工业景观等2.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关注景观生态分类的时间应用,解决区域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存在问题:主要考虑的还是土地的生态属性和空间结构,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发生法和景观法的土地分类,没有把景观的功能特征切实纳入分类体系中3. 发展趋势两种思路:从传统土地分类角度出发,融入生态学属性基于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做成的镶嵌体的思想,基于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类景观生态分类应该注重景观生态功能、过程6.1.2 景观生态分类目的与体系定义:通过对景观进行类型归并,将复杂的景观要素综合体划分为具有等级体系的景观类型分类体系:功能性分类结构性分类景观生态立地-景观生态单元-景观生态系统6.1.3 景观生态分类方法1 景观生态分类的主要原则功能与结构相结合,单元确定中以功能关联为基础,类群归并中以空间形态做指标等级层次性原则,尺度效应人类主导与自然表征相结合2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途径自上而下的划分途径(分解式分类)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聚集式分类)步骤: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要因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建初步的分类体系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功能归属3 景观生态分类的指标体系景观生态系统的特征:空间形态、空间异质组合、发生过程、生态功能基本内容:选取综合性的指标进行有效而可靠的分类两类指标:初始分类的主要指标地貌形态及界限地表覆被状况由于区域特征不同,景观生态系统的单元分异要素也不同,类型特征指标中选择的内容就应有所区别6.1.4 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类型地球表层是具有不同功能类型的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镶嵌体,整体功能表现为各类异质功能的耦合1 景观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功能,如粮食和水供应调节功能,如调节洪涝、干旱、土地退化等支持功能,如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等文化功能,如娱乐、精神、宗教及其他非物质方面的效益宏观生态学角度景观的利用价值和作用角度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伦理功能承载和调节功能人类社会的功能需求角度城镇居住与工矿景观,文化支持功能,不具备自维持性农业景观,生物生存功能,受人类调节的半自然/半人文生态系统自然及自然保护景观,环境服务功能,环境调节和环境资源供应功能,不直接受人类控制调节的自维持系统2 景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类型功能类型间往往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生产型景观,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初级产品的景观类型保护型景观,对景观生态系统具有环境平衡调节功能的景观类型消费型景观,景观生态系统中需要生产型景观和保护型景观作为支持的景观类型调和型景观,兼具两种以上功能的景观类型,缓解冲突的缓冲和过渡作用,人工修饰的自然景观、依赖自然景观衍生的半自然景观类型6.2 景观生态评价上承景观生态分类,下启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景观适应性评价、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景观安全格局评价6.2.1 景观适宜性评价对景观提供的支持功能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进行评判,为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提供依据回答了自然环境能够提供何种服务于功能1 从土地适宜性评价到景观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由土地内在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2 景观适宜性评价基本原则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结果相结合综合自然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的原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重视尺度效应3 景观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千层饼法(地图叠加法)地图重叠法加权叠加法生态因子组合法步骤:选取评价指标单因素评价确定各因素权重综合评价逻辑规则组合法为了解决地图叠加法中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困难的问题,演化产生了逻辑规则组合法无需大量计算,依据定性判断就可实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难点在于逻辑规则的制定4 案例:城市土地开发的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6.2.2 景观生态健康评价1 生态系统健康与景观生态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指结合人类健康,在生态学框架下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的一种系统诊断方式景观生态健康: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空间镶嵌而成的地域综合体,在维持各生态系统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活力,新陈代谢能力、初级生产力组织力,景观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各组分间的互连通性恢复力,景观镶嵌体在胁迫下维持期原状结构与功能的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生态系统空间邻接关系对其服务与功能的影响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原理与方法评价的目标单元:地域空间内多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空间镶嵌体的健康状态的综合评价评价的模型方法:指示物种法,未考虑人类社会经济因素指标体系法综合指标法,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景观生态健康评价的核心评价指标的阈值:目的是确立健康生态系统的标准,即定义一个人类所希望的生态系统的状态只能是比较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而不是哪一种生态系统更健康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表示的是各指标变量或要素对上一层次等级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信息主观赋权法:古林法、Delphi法、AHP法客观赋权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均方差法6.2.3 景观安全格局评价1 从区域生态安全到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定义广义:使人的生活、健康、安乐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社会生态安全狭义: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是将管理政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单元上。
《景观质量评分细则》释义《景观质量评分细则》(简称《细则二》)由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和要求、等级赋值四个部分组成。
评价项目分为资源要素价值与景观市场价值两大类、九项评价因子,总分100分。
各评价因子分四个评价得分档次。
资源要素价值为资源吸引力,占65分。
有五项评价因子,其中:观赏游憩价值占25分;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占1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占10分;规模与丰度占10分;完整性占5分。
景观市场价值为市场吸引力,占35分。
有四项评价因子,其中:知名度占10分;美誉度占10分;市场辐射力占10分;主题强化度占5分。
5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90分,4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85分,3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75分,2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60分,1A级旅游景区需达到50分。
观赏游憩价值观赏游憩价值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一般来说,观赏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1、形象美,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
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
2、色彩美: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
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色、水色、植物色等。
3、听觉美,包括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4、嗅觉美: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而现有的游憩价值的评估方法更多采用的是一些数学模型,例如旅行费用法、条件估值法等。
整体来说,在对观赏游憩价值进行评定时,要注意几个方面:1、景区获得的和观赏有其价值相关的荣誉:如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乡村旅游示范区等;2、对景区在地市、省、国家及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3、充分尊重游客评价,必要时可专门进行专题研究加以确定。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即具有或体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某种文化特征,往往还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旅游资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某种文化,如建筑、文学艺术、民族风情等。
精品文档景观生态学复习题(仅供参考)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景观: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无限度外延。
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
(不确定)景观多样性: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
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matrix)也称本底。
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
(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景观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
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景观单元: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
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邯郸学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2012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期末考试试卷(王占坤)
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景观生态学任课教师:李福燕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德、特罗尔、
2.系统观、尺度性、宏观性、实践性
3.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应用研究
4.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
5.孔隙率、边界形状、连通性
6.扩散、传输、运动
三、名词解释(每个4,共20
1.景观
景观是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宏观态学科
3.斑块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4.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构5.干扰
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物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
四、简答题(每个6分,共24分)
1.生态交错带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度带,它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
特征:
(1)生态交错带是一个应力带
(2)生态交错带的边际效应
(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
(4)生态交错带的空间异质性
2.景观格局基本类型?
(1)规则是均匀格局
(2)聚集格局
(3)线状格局
(4)平行格局
(5)特定组合和空间连接
3.耗散结构理论的满足条件?
(1)系统必离热力学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
(2)系统是开放系统
(3)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必须有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是负反馈机制的存在4.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综合整体性原则
(2)生态可持续原则
(3)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4)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
(5)社会广泛参与原则
(6)景观改造谨慎原则
五、论述题(16分)
第一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1)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
(2)等级系统理论
(3)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4)时空尺度
(5)空间镶嵌与生态交错带
(6)景观连接度与渗透
(7)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8)复合种群理论
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3)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4)景观结构镶嵌原理
(5)景观的文化性原理
(6)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7)景观多重价值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