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2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质的变化包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是中考必考的内容。
通常是让们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来辨别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包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通常是考查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其用途。
(3)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此考点往往结合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考查同学们是否能对一些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基本的实验技能考查同学们能否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是否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解读经典考题】考点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例1下列事例中,主要过程为化学变化的是:A.功夫深,铁杵成针B.佳节到,焰火缤纷C.春天来,冰雪消融D.美酒开,满屋飘香解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这里所说的生成了新物质,是指物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而不仅仅是状态上的改变。
A功夫深,铁杵成针只是体积上的改变,铁杵是铁,它磨了针也还是铁,发生的只是形态上的变化,而本质并没有变,因此铁杵成针是物理变化。
类似的C、D都是物理变化。
B焰火缤纷是火药燃烧时引起的,火药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气等气体是与火药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物质,因此焰火缤纷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答案:B考点二: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
例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碱式碳酸铜B.医用消毒酒精C.澄清石灰水D.上海市管道煤气解读: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以所含物质的种类为依据的,如所给物质只含有一种物质则是纯净物,如含有多种物质则是混合物。
在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以所含元素作为区分的依据,如有的同学认为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含有多种元素的则是混合物。
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如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只含有一种元素,但是由于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氧气(O2)和臭氧(O3)混合后所得物质为混合物。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挥发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变味、变质、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那么。
⑴实验室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假设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
⑵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一:物质的变化(通常表现的是正在进行的过程,常出现字眼有:在、已经、了等)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二、物质的性质(通常表现的是一个结论,常出现的字眼有:如:会,能够,易等)1、物理性质:物质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填空】新物质、新物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需要化学变化、需要化学变化【例题】下列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的可燃性B. 铝的导电性C. 氢氧化钠的腐蚀性D.碳酸的不稳定性【答案】B【解析】导电性不需要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为物理性质。
【总结】判断性质:1、是否通过化学变化体现;2、记牢常见字眼。
【知识点2】实验室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规则1、“三不准”原则:。
2、节约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固体。
3、剩余药品(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广口瓶1、取用块状固体用。
(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保存在细口瓶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
(一倒二向三挨四靠)①瓶盖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标签(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试管口,缓缓地倒(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刮一刮,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点。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内容:1. 物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表现形式:燃烧、氧化、还原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转化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的定义与性质:由同种原子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基本结构与元素周期性规律- 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纯物质3. 原子结构与原子理论- 原子的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孙模型、鲍尔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原子序数与质子数4. 周期表与元素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次族等-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与周期性-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过渡金属等5. 化学式与化合物命名-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分子式和离子式-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方法6.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 摩尔的定义与计算- 摩尔质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7.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及其系数 -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平衡反应方程式的概念与写法8. 溶液与溶解- 溶液的定义与性质- 溶解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变化-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为将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学习,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化学书九年级上册答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和分类1.1 物质的组成• 1.1.1 物质的组成要素–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
–例题:将下列物质分类。
•水:化合物•氦气:元素•氯化铁:化合物•石墨:元素• 1.1.2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可以是相同或不同原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可以是正离子(失去电子)或负离子(获得电子)。
–例题:将下列物质的结构表示出来。
1.氧气(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
2.氯离子(Cl-):由一个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负离子。
• 1.1.3 原子的构成及分布–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围绕着核外运动。
–质子带正电,中子没有电荷,电子带负电。
–例题:填写下表。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氢101氧888铁2630261.2 物质的分类• 1.2.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或不均匀混合物。
–例题:判断下列物质是纯物质还是混合物。
1.水:纯物质2.空气:混合物3.金属铝:纯物质• 1.2.2 纯物质的分类–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根据性质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类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例题:将下列物质归为对应的纯物质类型。
1.铁:金属元素2.氧气:非金属元素3.二氧化碳:化合物• 1.2.3 混合物的分类–根据混合物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不均匀混合物。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分为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固体混合物。
–例题:将下列混合物进行分类。
1.饮用水:液体混合物2.空气:气体混合物3.沙子和水:不均匀混合物第二单元:化学的基本概念2.1 原子核与稳定性• 2.1.1 原子核的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1911年由赫鲁晓夫发现。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2)科学探究活动中应关注的问题:a.关注(__________);b. 关注(___________);c. 关注物质(____________)以及对结果的(______和_______)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蜡烛的外观为(_____色或____色的(_____),用指甲能划出划痕,说明它的硬度很(_____)把它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
蜡烛燃烧生成(_____)和(____)。
(2)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温度最高。
(3)蜡烛燃烧时,取一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下烧杯,烧杯内有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
另取一个用_____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______,说明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_。
(4)将蜡烛熄灭,观察,有_______,说明蜡烛燃烧先由______转为______,再______,而后_____。
蜡烛熄灭时,石蜡_____遇冷转变为________。
形成_______。
用火柴迅速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_______,白烟_______,说明白烟是石蜡的__________。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二氧化碳和氧气的部分性质(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________),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______),氧气可以使燃着的木条(_________)2、对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1)收集人体呼出空气的方法是(_______)。
(2)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比较;吸入空气中的氧含量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_____),而(_______)和(_______)含量比呼出气体的含量_______。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思维导图重点知识点细讲1、化学则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它不仅要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2、化学的发展史: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原子一分子论)(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理论)3、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4、初中阶段要求了解的科学家人名: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屠呦呦:青蒿素侯德榜:侯氏制碱法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物理变化(如挥发、熔化、融化)与化学变化(如燃烧、生锈、变质、酿酒):有无新物质生成6、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与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常考考点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例1】《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下列诗句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隅三反】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酿造酸奶B.水果榨汁C.蜡烛燃烧D.葡萄酿酒2.下列是常见仪器在实验室的对话,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 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 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C. 烧杯:“热死了,我装的冰块不见了。
”D. 漏斗:“滤液好浑浊呀!我嘴里的滤纸破了。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 B.海水晒盐C.蔗糖溶解于水D.葡萄酿酒考点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例2】学习科学知识可以用来辨别“真”“伪”。
下列叙述属于“真”的是( ) 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 B.氧气具有助燃性,常作火箭推进燃料C.氢氧化钠具有碱性,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使硬水软化【一隅三反】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NaOH固体有吸水性——物理性质B.NaOH固体为白色片状——物理性质C.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显碱性——物理性质D.NaOH固体放在空气中易变质——化学性质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可燃性B.密度C.熔点D.硬度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A. B. C. D.考点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氮气可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C.汽油可用于擦拭衣物上的油污 D.活性炭可除去冰箱中的异味【一隅三反】1.下列各图中物质用途与相应性质关系的叙述不相符的是()选项A:用氧气切割金属B:石墨做电池电极C:N2用于超导实验车D:CO2做气体肥料性质氧气有可燃性石墨能导电液氮沸点低CO2参与光合作用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不正确的是()物质用途性质A 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C 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小苏打能与盐酸反应D 氮气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3.物质常见的性质包括:①颜色;②气味;③水溶性;④导电性;⑤可燃性;⑥助燃性;⑦毒性等.请选择以上序号填空。
初三化学第一章(总结完整版)初三化学(第一章)1.1 化学让世界更美好一、化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以及化学研究什么①研究大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②研究金刚石内部结构,探究其高硬度的原因③研究用空气中的氮气来生产氮肥④研究天然纤维的组成和结构,开发以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的途径化学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就需要探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
还要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把自然界的许多资源转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如从矿物中获得金属生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性质优良的人造物质,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类的贡献人类文明史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化学有紧密的关系。
据统计,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发明的新物质五十多万种,近一百年里,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新物质有两千多万种之多。
㈠古代化学发展:酿酒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发明造纸瓷器烧制烧石灰㈡现代化学贡献:工业原材料动力能源农药化肥医疗药品塑料铁制品铝合金①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如地铁,钢铁结构的建筑物(为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鸟巢”)。
②炼铝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
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有可与钢铁媲美的强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如高层建筑的铝合金幕墙、铝质包装材料、生活中的水壶等铝制品。
③塑料非常坚固稳定,可以制成人造骨骼、人造关节、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④化学工业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
⑤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⑥电脑的产生促使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⑦由玻璃、石英、塑料等构成的光导纤维发明,被制成了医疗上的内窥镜。
化学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将成为历史。
三、趋利避害,用好化学化学不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伴随而来。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2、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3、空气的污染:(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
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二、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参加反应物质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化学反应的表达式硫 S + O2 ==SO2 (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紫蓝色火焰)铝箔 4Al + 3O2 ==2Al2O3碳 C+O2==CO2铁3Fe + 2O2 == 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磷 4P + 5O2 == 2P2O5 (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一、1、原子的构成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中有若干个质子和中子。
B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带电C 、氢原子没有中子。
D 、原子核比起原子小得多。
E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A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跟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之比。
(其它微粒的相对质量都是与碳-12原子的1/12相比)B 、氢原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
C 、原子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D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
二、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氧碳氢氮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每一纵行叫一个族。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汇总
铵3
二、几个重要的填空:
1.使用铁锅烧菜好的原因:能补充人体所需的铁元素。
2.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是:碳酸氢铵受热生成了气体。
碳酸氢铵保存的方法:密封,并防于阴凉处。
碳酸氢铵化肥施用建议:早晨或傍晚施,施后可覆土或浇水
3.用右图装置实验,比课本上的实验优越,课本实验的缺陷是:无法判断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不环保
实验结束,先将导管撤离液面,目的是防止液体倒流进试管,引起试管炸裂。
4.课本铁生锈实验的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柱上升。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铁生锈消耗瓶内的氧气,瓶内压强变小。
用红色水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水的共同作用。
食盐可以加速铁的锈蚀。
5.硫燃烧能够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使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氧化硫(SO2)具有刺激性气味,能引起酸雨环境问题。
用含硫火柴做对比实验
6.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温室效应,
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7.氟里昂——臭氧层空洞弗莱明——青霉素
纳米材料——21世纪材料之星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组成中国——结晶牛胰岛素
8.蜡烛燃烧时,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方,有黑色物质,即炭黑
刚熄灭时,有一缕白烟,即石蜡蒸气凝华成的固体小颗粒
检验蜡烛燃烧产物:
用冷而干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烧杯内壁有水珠,则有水生成,
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变浑浊,则有CO
生成
2
9.金刚石与石墨性质差异的原因是:结构不同(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0.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镁带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干电池放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1.镁带银白色碳酸氢铵白色铜片红色氧化铜黑色碱式碳酸铜绿色硫黄色
氧化镁白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盐酸无色
三、关于实验仪器和操作重要的填空:
1.若无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 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2.称量食盐时,两托盘各垫一张质量相等的纸片。
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有腐蚀性的物质,应放在玻璃器皿中。
3.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4.当蒸发皿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坩埚钳将蒸发皿取下,放在
石棉网上冷却。
5.玻璃仪器洗涤干净标准:仪器表面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6.盛放溶液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 。
7.加热固体时,一般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8.用于研碎固体药品的仪器研钵。
9.用于过滤的仪器:普通漏斗。
10.连接仪器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玻璃管插入橡皮塞孔内的方法是:
将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稍用力旋转着插入。
1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三种装置,注意区分)
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
松手后水回流,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1)
夹紧弹簧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使长颈漏斗内的液面高于瓶内
液面,一段时间后水柱稳定不变,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2)
向长颈漏斗中加水直至浸没长颈漏斗的末端,在导管处接一注射器,
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有气泡产生(向内推,水柱上升),则说明装置
气密性良好(图2)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导管处接一注射器,向右拉注射器的活塞,
松手后,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图3)
12.写出下列仪器名称(注意别字,按顺序依次为:)
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量筒长颈漏斗
石棉网普通漏斗坩埚钳药匙分液漏斗四、常考元素名称和符号(可听写):
氢 H 氧 O 碳 C 氮 N 钠 Na
硫 S 磷 P 镁 Mg 锰 Mn 钙 Ca
汞 Hg 铁 Fe 氯 Cl 铝 Al 碘 I
硅 Si 铜 Cu 银 Ag 钾 K 锌 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