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网络安全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36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习题:1.举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条理由?1.通过分层,允许各种类型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每一层就像是与另一台计算机对等层通信;2.各层之间的问题相对独立,而且容易分开解决,无需过多的依赖外部信息;同时防止对某一层所作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3.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提供商进行开发。
2.有两个网络,它们都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比特流。
请问二者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
在报文流中,网络保持对报文边界的跟踪;而在字节流中,网络不做这样的跟踪。
例如,一个进程向一条连接写了1024字节,稍后又写了另外1024字节。
那么接收方共读了2048字节。
对于报文流,接收方将得到两个报文,、每个报文1024字节。
而对于字节流,报文边界不被识别。
接收方把全部的2048字节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已经体现不出原先有两个不同的报文的事实。
3.举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两个相同的方面和两个不同的方面。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工作分为7层,他们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TCP/IP模型只有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与OSI功能相比,应用层对应的是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着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 TCP/IP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如IP层并没有实现可靠的连接,而是把它交给了TCP层实现,这样保证了IP层实现的简练性。
OSI参考模型在各层次的实现上有所重复。
(2) TCP/IP结构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考验,而OSI参考模型只是人们作为一种标准设计的;再则TCP/IP有广泛的应用实例支持,而OSI参考模型并没有。
网络安全配置作业指导书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4)第2章操作系统安全配置 (5)2.1 Windows系统安全配置 (5)2.1.1 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 (5)2.1.2 用户账户与权限管理 (5)2.1.3 防火墙配置 (5)2.1.4 安全策略设置 (6)2.2 Linux系统安全配置 (6)2.2.1 系统更新与软件包管理 (6)2.2.2 用户账户与权限管理 (6)2.2.3 防火墙配置 (6)2.2.4 安全加固 (6)2.3 macOS系统安全配置 (6)2.3.1 系统更新与软件管理 (6)2.3.2 用户账户与权限管理 (7)2.3.3 防火墙配置 (7)2.3.4 安全设置与防护 (7)第3章网络设备安全配置 (7)3.1 防火墙安全配置 (7)3.1.1 基本配置 (7)3.1.2 访问控制策略 (7)3.1.3 网络地址转换(NAT) (7)3.1.4 VPN配置 (7)3.2 路由器安全配置 (8)3.2.1 基本配置 (8)3.2.2 访问控制 (8)3.2.3 路由协议安全 (8)3.2.4 网络监控与审计 (8)3.3 交换机安全配置 (8)3.3.1 基本配置 (8)3.3.2 VLAN安全 (8)3.3.3 端口安全 (8)3.3.4 链路聚合与冗余 (8)3.3.5 网络监控与审计 (9)第4章应用层安全配置 (9)4.1 Web服务器安全配置 (9)4.1.1 保证Web服务器版本更新 (9)4.1.2 禁用不必要的服务和模块 (9)4.1.4 限制请求方法 (9)4.1.5 文件权限和目录访问控制 (9)4.1.6 配置SSL/TLS加密 (9)4.2 数据库服务器安全配置 (9)4.2.1 数据库软件更新与补丁应用 (9)4.2.2 数据库用户权限管理 (9)4.2.3 数据库加密 (9)4.2.4 备份与恢复策略 (9)4.2.5 日志审计与监控 (9)4.3 邮件服务器安全配置 (10)4.3.1 邮件传输加密 (10)4.3.2 邮件用户身份验证 (10)4.3.3 防病毒和反垃圾邮件措施 (10)4.3.4 邮件服务器访问控制 (10)4.3.5 日志记录与分析 (10)4.3.6 定期更新和漏洞修复 (10)第5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10)5.1 入侵检测系统(IDS)配置 (10)5.1.1 IDS概述 (10)5.1.2 配置步骤 (10)5.1.3 注意事项 (10)5.2 入侵防御系统(IPS)配置 (11)5.2.1 IPS概述 (11)5.2.2 配置步骤 (11)5.2.3 注意事项 (11)5.3 虚拟专用网络(VPN)配置 (11)5.3.1 VPN概述 (11)5.3.2 配置步骤 (11)5.3.3 注意事项 (12)第6章无线网络安全配置 (12)6.1 无线网络安全基础 (12)6.1.1 无线网络安全概述 (12)6.1.2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12)6.1.3 无线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12)6.2 无线接入点(AP)安全配置 (12)6.2.1 无线接入点概述 (12)6.2.2 无线接入点安全配置原则 (12)6.2.3 无线接入点安全配置步骤 (12)6.3 无线网络安全监控与防护 (13)6.3.1 无线网络安全监控 (13)6.3.2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3)第7章端点安全防护 (13)7.1 端点防护概述 (13)7.2.1 选择合适的防病毒软件 (13)7.2.2 防病毒软件安装与配置 (14)7.3 端点检测与响应(EDR)系统配置 (14)7.3.1 EDR系统概述 (14)7.3.2 EDR系统配置 (14)第8章数据安全与加密 (14)8.1 数据加密技术 (14)8.1.1 加密概述 (14)8.1.2 对称加密 (15)8.1.3 非对称加密 (15)8.1.4 混合加密 (15)8.2 数字证书与公钥基础设施(PKI) (15)8.2.1 数字证书 (15)8.2.2 公钥基础设施(PKI) (15)8.2.3 数字签名 (15)8.3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5)8.3.1 数据备份 (15)8.3.2 数据恢复 (15)8.3.3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制定 (15)第9章安全审计与监控 (16)9.1 安全审计策略 (16)9.1.1 审计策略概述 (16)9.1.2 审计策略制定原则 (16)9.1.3 审计策略内容 (16)9.2 安全事件监控 (16)9.2.1 安全事件监控概述 (16)9.2.2 安全事件监控策略 (16)9.2.3 安全事件监控技术 (17)9.3 安全日志分析 (17)9.3.1 安全日志概述 (17)9.3.2 安全日志类型 (17)9.3.3 安全日志分析策略 (17)第10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与优化 (17)10.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 (17)10.1.1 防护体系概述 (18)10.1.2 防护体系架构设计 (18)10.1.3 安全策略制定 (18)10.2 安全防护策略的实施与评估 (18)10.2.1 安全防护策略实施 (18)10.2.2 安全防护效果评估 (18)10.3 持续安全优化与改进措施 (18)10.3.1 安全优化策略 (18)10.3.2 安全改进措施 (1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企业及个人信息资产的关键环节。
网络安全防护技能培训教材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4)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1.1 个人信息安全 (4)1.1.2 企业信息安全 (4)1.1.3 国家信息安全 (4)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2.1 恶意软件 (4)1.2.2 网络钓鱼 (4)1.2.3 社交工程 (4)1.2.4 DDoS攻击 (4)1.2.5 数据泄露 (5)1.3 安全策略与防护措施 (5)1.3.1 安全策略 (5)1.3.2 防护措施 (5)第2章密码学基础 (5)2.1 密码学概述 (5)2.2 对称加密算法 (5)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6)2.4 哈希算法与数字签名 (6)第3章网络设备与系统安全 (6)3.1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6)3.1.1 基本安全配置原则 (6)3.1.2 路由器安全配置 (7)3.1.3 交换机安全配置 (7)3.1.4 无线设备安全配置 (7)3.2 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 (7)3.2.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7)3.2.2 常见操作系统安全漏洞 (7)3.2.3 操作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7)3.2.4 主机安全防护 (7)3.3 网络安全设备介绍 (7)3.3.1 防火墙 (7)3.3.2 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入侵防御系统(IPS) (7)3.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8)3.3.4 安全审计设备 (8)第4章网络攻防技术 (8)4.1 扫描与探测技术 (8)4.1.1 基本概念 (8)4.1.2 常用扫描技术 (8)4.1.3 常用探测工具 (8)4.2 漏洞分析与利用 (8)4.2.2 漏洞挖掘技术 (8)4.2.3 常用漏洞利用工具 (9)4.3 防御策略与应对措施 (9)4.3.1 防御策略 (9)4.3.2 应对措施 (9)第5章恶意代码与病毒防护 (9)5.1 恶意代码概述 (9)5.1.1 恶意代码的定义 (9)5.1.2 恶意代码的类型及特点 (10)5.2 病毒防护技术 (10)5.2.1 病毒防护原理 (10)5.2.2 常见病毒防护技术 (10)5.3 勒索软件防护策略 (10)5.3.1 勒索软件概述 (10)5.3.2 勒索软件防护策略 (11)第6章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1)6.1 防火墙原理与配置 (11)6.1.1 防火墙概述 (11)6.1.2 防火墙工作原理 (11)6.1.3 防火墙配置 (11)6.2 入侵检测系统原理与应用 (12)6.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12)6.2.2 入侵检测系统工作原理 (12)6.2.3 入侵检测系统应用 (12)6.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 (12)6.3.1 联动原理 (12)6.3.2 联动配置 (12)第7章虚拟专用网络(VPN) (13)7.1 VPN技术概述 (13)7.1.1 VPN的定义与功能 (13)7.1.2 VPN的分类 (13)7.1.3 VPN的典型应用场景 (13)7.2 VPN加密协议 (13)7.2.1 加密技术在VPN中的应用 (13)7.2.2 常见VPN加密协议 (13)7.2.3 加密协议的选择与配置 (13)7.3 VPN设备的配置与管理 (13)7.3.1 VPN设备选型与部署 (13)7.3.2 VPN设备配置基本步骤 (14)7.3.3 VPN设备管理 (14)7.3.4 VPN设备故障排除 (14)第8章无线网络安全 (14)8.1 无线网络安全概述 (14)8.1.2 威胁类型 (14)8.1.3 安全挑战 (14)8.2 无线网络安全协议 (15)8.2.1 WEP (15)8.2.2 WPA (15)8.2.3 WPA2 (15)8.2.4 WPA3 (15)8.3 无线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5)8.3.1 加强无线接入点安全 (15)8.3.2 强化密码策略 (16)8.3.3 网络隔离与访问控制 (16)8.3.4 安全监控与审计 (16)第9章应用层安全 (16)9.1 Web安全防护 (16)9.1.1 概述 (16)9.1.2 Web攻击手段 (16)9.1.3 Web防护策略 (16)9.1.4 Web应用防火墙 (16)9.1.5 与SSL/TLS (17)9.2 数据库安全 (17)9.2.1 数据库安全概述 (17)9.2.2 数据库访问控制 (17)9.2.3 数据库加密技术 (17)9.2.4 数据库防火墙 (17)9.2.5 数据库安全运维 (17)9.3 邮件安全与防护 (17)9.3.1 邮件安全概述 (17)9.3.2 邮件加密技术 (17)9.3.3 邮件认证与签名 (17)9.3.4 邮件过滤与防护 (17)9.3.5 邮件服务器安全配置 (17)第10章安全审计与应急预案 (17)10.1 安全审计概述 (17)10.1.1 安全审计的定义与作用 (17)10.1.2 安全审计的分类与标准 (18)10.1.3 安全审计的实施步骤 (18)10.2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8)10.2.1 安全事件概述 (18)10.2.2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18)10.2.3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团队建设 (18)10.3 安全预案制定与演练 (18)10.3.1 安全预案概述 (18)10.3.2 安全预案的编制方法 (18)10.3.3 安全预案的演练与评估 (18)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作为维护国家、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课后完整答案加油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一章:1、什么是OSI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攻击安全机制安全服务2、被动和主动安全威胁之间有什么不同?被动攻击的本质是窃听或监视数据传输;主动攻击包含数据流的改写和错误数据流的添加3列出并简要定义被动和主动安全攻击的分类?被动攻击:小树内容泄漏和流量分析;主动攻击:假冒,重放,改写消息,拒绝服务4、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服务的分类?认证,访问控制,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成性,不可抵赖性5、列出并简要定义安全机制的分类?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可信功能,安全标签,事件检测,安全审计跟踪,认证交换,流量填充,路由控制,公证,安全恢复。
第二章:1、对称密码的基本因素是什么?明文,加密算法,秘密密钥,密文,解密算法2、加密算法使用的两个基本功能是什么?替换和转换3、两个人通过对称密码通信需要多少个密钥?1个4、分组密码和流密码的区别是什么?流密码是一个比特一个比特的加密,分组密码是若干比特(定长)同时加密。
比如des是64比特的明文一次性加密成密文。
密码分析方面有很多不同。
比如流密码中,比特流的很多统计特性影响到算法的安全性。
密码实现方面有很多不同。
比如流密码通常是在特定硬件设备上实现。
分组密码既可以在硬件实现,也方便在计算机上软件实现。
5、攻击密码的两个通用方法是什么?密钥搜索和夯举方法6、什么是三重加密?在这种方式里,使用三个不同的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三次加密,三重DES 的强度大约和112-bit的密钥强度相当。
三重DES有四种模型。
(a)使用三个不同密钥,顺序进行三次加密变换(b)使用三个不同密钥,依次进行加密-解密-加密变换(c)其中密钥K1=K3,顺序进行三次加密变换(d)其中密钥K1=K3,依次进行加密-解密-加密变换7、为什么3DES的中间部分是解密而不是加密?3DES加密过程中的第二步使用的解密没有密码方面的意义。
它的唯一好处是让3DES的使用者能够解密原来单重DES使用者加密的数据8、链路层加密和端到端加密的区别是什么?对于链路层加密,每条易受攻击的通信链路都在其两端装备加密设备。
第6章网络管理与安全一、填空题:1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是:、、、、。
2.目前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
3.网络安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和。
4.网络运行中心对网络及其设备管理的三种方式是:基于SNMP的代理服务器方式、__本地终端__ 方式和 _远程telnet命令_方式。
5.广泛应用在Internet中的TCP/IP的网络管理主要使用的是协议。
6. 常用于服务器端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和。
7.邮件服务器之间传送邮件通常使用协议。
8.在一般网络管理模型中,一个管理者可以和多个进行信息交换,实现对网络的管理。
9.SNMP 是最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协议。
SNMPv3 在 SNMPv2 基础上增加、完善了和管理机制。
10.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有关规定,涉密网必须与非涉密网进行隔离。
11、计算机系统面临的威胁按对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一类是对;再一类是。
12、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表现为病毒的能力。
13、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措施从层次和内容上分三个层次。
14.安装的病毒防治软件应具备四个特性:。
15.目前流行的几个国产反病毒软件几乎占有了望80%以上的国内市场,其中等四个产品更是颇具影响。
16.在网络应用中一般采两种加密形式:和。
17.防火墙的技术包括四大类:和。
18.网络安全机制包括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机制。
19.病毒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病毒的特点包括21.计算机病毒一般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类型。
22.计算机病毒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23.网络反病毒技术的三个特点24.第一代防火墙技术使用的是在IP层实现的技术。
25.防火墙的功能特点为:26.防火墙的安全性包括五个方面防火墙是具有某些特性的计算机或进行网络监听的工具有多种,既可以是也可以。
27.在运行TCP/IP协议的网络系统,存在着五种类型的威胁和攻击28、一个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及三要素组成。
29、常见网络服务器有,其中是最基本的配置。
网络安全防护基础指南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3)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3)1.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4)第2章网络硬件安全 (4)2.1 网络设备的选择与部署 (5)2.1.1 设备选型原则 (5)2.1.2 设备部署策略 (5)2.2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5)2.2.1 基本安全配置 (5)2.2.2 高级安全配置 (5)2.3 网络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5)2.3.1 设备管理 (6)2.3.2 设备维护 (6)第3章操作系统安全 (6)3.1 操作系统安全基础 (6)3.1.1 操作系统安全概述 (6)3.1.2 操作系统安全风险 (6)3.2 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 (7)3.2.1 更新操作系统 (7)3.2.2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7)3.2.3 配置防火墙 (7)3.2.4 设置强密码 (7)3.2.5 限制用户权限 (7)3.3 操作系统补丁管理 (7)3.3.1 补丁概述 (7)3.3.2 补丁获取途径 (7)3.3.3 补丁安装策略 (7)第4章应用程序安全 (8)4.1 应用程序漏洞分析 (8)4.1.1 漏洞类型 (8)4.1.2 漏洞成因与影响 (8)4.1.3 漏洞检测与评估 (8)4.2 应用程序安全防护策略 (8)4.2.1 输入验证 (8)4.2.2 访问控制 (8)4.2.3 加密与安全通信 (8)4.2.4 安全编码规范 (8)4.3 应用程序安全开发实践 (9)4.3.1 安全开发原则 (9)4.3.2 安全开发流程 (9)4.3.4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9)4.3.5 安全评估与持续改进 (9)第5章数据安全 (9)5.1 数据加密技术 (9)5.1.1 对称加密 (9)5.1.2 非对称加密 (9)5.1.3 混合加密 (10)5.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5.2.1 数据备份 (10)5.2.2 数据恢复 (10)5.3 数据安全防护策略 (10)5.3.1 访问控制 (10)5.3.2 数据加密 (10)5.3.3 数据脱敏 (11)5.3.4 安全审计 (11)第6章网络边界安全 (11)6.1 防火墙技术 (11)6.1.1 防火墙概述 (11)6.1.2 防火墙的类型 (11)6.1.3 防火墙的部署 (11)6.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11)6.2.1 入侵检测系统(IDS) (11)6.2.2 入侵防御系统(IPS) (11)6.2.3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的应用 (12)6.3 虚拟私人网络(VPN) (12)6.3.1 VPN概述 (12)6.3.2 VPN的关键技术 (12)6.3.3 VPN的应用场景 (12)第7章网络入侵检测与防范 (12)7.1 网络入侵手段与检测方法 (12)7.1.1 网络入侵手段 (12)7.1.2 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13)7.2 入侵防范策略 (13)7.2.1 防范原则 (13)7.2.2 防范措施 (13)7.3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3)7.3.1 应急响应流程 (13)7.3.2 应急响应措施 (14)第8章网络安全审计与评估 (14)8.1 网络安全审计概述 (14)8.1.1 定义与作用 (14)8.1.2 审计标准与法规 (14)8.2 安全评估方法与工具 (15)8.2.2 安全评估工具 (15)8.3 安全审计与评估的实施 (15)第9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16)9.1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16)9.1.1 法律层面 (16)9.1.2 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 (16)9.1.3 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 (16)9.2 国际网络安全标准与法规 (16)9.2.1 国际组织及标准 (16)9.2.2 欧盟网络安全法规 (16)9.2.3 美国网络安全法规 (16)9.3 网络安全合规性管理 (16)9.3.1 合规性评估 (16)9.3.2 合规性建设 (17)9.3.3 合规性监督与检查 (17)9.3.4 合规性风险管理 (17)第10章网络安全防护实践与案例分析 (17)10.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17)10.1.1 防护策略制定 (17)10.1.2 防护技术选择 (17)10.1.3 安全设备部署 (17)10.1.4 安全运维与管理 (18)10.2 常见网络安全防护案例分析 (18)10.2.1 DDoS攻击防护案例 (18)10.2.2 数据泄露防护案例 (18)10.2.3 社交工程攻击防护案例 (18)10.2.4 内部威胁防护案例 (18)10.3 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实践建议 (18)10.3.1 制定完善的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 (19)10.3.2 加强安全设备部署与管理 (19)10.3.3 增强数据安全保护 (19)10.3.4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与风险评估 (19)10.3.5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1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非法侵入和破坏,保证网络数据完整、机密和可用性的重要措施。
信息安全基础入门指南第一章:信息安全基础概述信息安全是指保护信息免受非法获取、使用、披露、破坏或修改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本章将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还会讨论信息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和攻击方式,以提高读者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密码学基础密码学是信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本章将介绍密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还会讨论密码学中的常见算法,如DES、AES和RSA等,并探讨它们的安全性和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章:网络安全基础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网络环境中的威胁和防御措施。
本章将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攻击类型、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
此外,还将讨论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策略制定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
第四章:操作系统安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石,它涉及到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件和功能。
本章将介绍操作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包括访问控制、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等关键技术。
同时,还会探讨操作系统安全中的常见漏洞和攻击方法,并提供相应的防御措施。
第五章:应用安全基础应用安全是指保护应用程序免受攻击和滥用的一种措施。
本章将介绍应用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代码审计、安全开发生命周期和漏洞管理等技术。
同时,还会讨论应用安全中的常见漏洞,如跨站脚本攻击和SQL注入等,并提供相应的防护建议。
第六章:物理安全基础物理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关注保护硬件设备和数据中心等实体资源。
本章将介绍物理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包括门禁系统、视频监控和设备加密等措施。
此外,还会讨论物理安全中的常见威胁,如入侵和偷盗等,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第七章:移动安全基础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本章将介绍移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移动设备管理、应用程序安全和移动支付等技术。
同时,还会讨论移动安全中的常见威胁,如恶意应用和蓝牙攻击等,并提供相应的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