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后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后汉书.儒林传》原文: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中公,传子至孙为博士。
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
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
而承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
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
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受焉。
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
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教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
时千秋为郎召是与《公羊》家并说上着《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在迁平陵令复求能为《教梁》者,莫及千秋。
上感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爱。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
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
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
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
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晚、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
《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
由是《穀梁》之学大盛。
《后汉书.儒林传》释文:瑕丘江公跟鲁申公学习《穀梁春秋》和《诗》,(将所学)传给儿子到孙子做了博士。
武帝时,江公和董仲舒齐名。
董仲舒通晓《五经》,能提出主张,并且善于写文章。
江公言语迟钝,皇上叫他和董仲舒辩论,结果不如董仲舒。
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
儒林外史第五章主要内容《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主题,保存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书院传统文化的风貌。
第一节以书院学子读书时的心态与行为为主题,描述了学生在书院中运用儒家思想,讲究遵潇洒的节读书的方式,并以许多鼓励书院学子做出规范性行为的典故来说明。
同时,这一段中也提到了一些以文字比喻武学的例子,反映出古代儒家文化中使用文字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看法。
例如,有关《论语》中孟子谓公孟慎其重文以利其身的故事,以及关于《春秋》中夜市子提出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观点。
第二节内容以现实世界中书院学生的学习为主题,以描写学习过程中书院学生遵循遵潇洒节读书条理来说明书院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书院学生开始学习前首先学习《论语》、《大学》等经典,以获得基本的文学常识,并学习记忆。
然后,读古代诗文,以提高文学修养,学习诗文对景物的运用,以及通过文字比喻武学。
此外,研究还强调弟子读书时要坚守道德,穿上正装,保持耐心和严谨,切勿把书当做玩耍,只有坚守书院传统文化这一点,才可以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第三节以书院学子的思想内涵为主题,讨论了书院学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
书院学生学习道德时,思考人生,以及探索人生目标,强调坚持道德规范,不忘自我,始终不渝,未雨绸缪等。
此外,书院学子也要关注到不同文化以及新思想的发展,并要勇于接受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变化,从而获得发展,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第四节描述了书院学子对自身能力的磨炼,指出学者要善于思考,用心研究,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取得成就。
书院学子要坚持学习,努力发展知识,苦练功夫,学习仁德之道,从而获得修养,增强能力,最终成为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对国家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第五章以“遵潇洒节读书”为核心,描述了古代书院学子的读书情况,反映出古代传统文化中孜孜不倦的读书求知精神。
本章既提倡遵循遵潇洒的节读书,又指出应该勇于接受新思想,以获得发展,从而使学者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勇于奋斗,对自身能力及文学修养进行磨炼,最终实现自己文学家、士人或政治家的梦想。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
高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也。
曾祖父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
父容,少传嘉学,哀、平间为光禄大夫。
诩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
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莽世。
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诩,征为郎,除符离长。
去官,后征为博士。
建武十一年,拜大司农。
在朝以方正称。
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
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
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
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光武即位,乃归乡里。
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
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
”谠遂遣子师之。
举孝廉,除郎中。
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
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迁大鸿胪。
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
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
病笃、帝亲辇驾临视。
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
少好学。
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
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
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以疾免官,教授山泽中,徒众常数百人。
永平初,为博士,再迁侍中。
十三年,迁大鸿胪。
十八年,拜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诏入授千乘王伉。
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
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话说周进在省城要看贡院,金有余见他真切,只得用几个小钱同他去看。
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
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
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
”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
”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的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
众人道:“好了。
”扶着立了起来。
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么?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淘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利害。
”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
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
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
周相父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
”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
”金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
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
”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
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
那客人道:“这也不难。
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话说严贡生因立嗣兴讼,府、县都告输了,司里又不理,只得飞奔到京,想冒认周学台的亲戚,到部里告状。
一直来到京师,周学道已升做国子监司业了。
大着胆,竟写一个"眷姻晚生"的帖,门上去投。
长班传进帖,周司业心里疑惑,并没有这个亲戚。
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着“范进”。
周司业知道是广东拔取的,如今中了,来京会试,更叫快请进来。
范进来,口称恩师,叩谢不已。
周司业双手扶起,让他坐下,开口就问:“贤契同乡,有个甚么姓严的贡生么?他方才拿烟家帖子来拜学生,长班问他,说是广东人。
学生却不曾有这门亲戚。
”范进道:“方才门人见过,他是高要县人,同敝处周老先生是亲戚。
只不知老师可是一家?"周司业道∶"虽是同姓,却不曾序过。
这等看起来,不相干了。
"即传长班进来吩咐道:"你去向那严贡主说,衙门有公事,不便请见,尊帖也带了回去罢。
"长班应诺回去了。
(攀姻亲同姓,却搭不上关系,想那严贡生心有不甘。
)周司业然后与范举人话旧道:“学生前科看广东榜,知道贤契高发,满望来京相晤,不想何以迟至今科?”范进把丁母忧的事说了一遍。
周司业不胜叹息,说道:“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
况学生已把你的大名常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人人都欲致之门下。
你只在寓静坐,揣摩精熟。
若有些须缺少费用,学生这里还可相帮。
"范进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
"又说了许多话,留着吃了饭,相别去了。
(范进既中了举人,必中进士,只因周进已"在当道大老面前荐扬,人人都欲致之门下"。
范进称周进恩师,理应如此;周进一口一个学生,自谦太过,抬爱举人。
)会试已毕,范进果然中了进士。
授职部属,考选御史。
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命下之日,范学道即来叫见周司业。
周司业道:“山东虽是我故乡,我却也没有甚事相须;只心里记得训蒙的时候,乡下有个学生,叫做荀玖,那时才得七岁,这又过了十多年,想也长成人了。
-学术动态-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张瑞元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
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
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
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
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
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因为两宋道学盛行,并开创宋元明清道学源流,所以后来的儒学史书写特别重视道学史或者广义的理学史,可以说是扩大了的道学传。
从朱子《伊洛渊源录》到明代胡广《性理大全》,再到清代熊赐履《学统》、李光地《性理精义》、张夏《洛闽渊源录》、张伯行《伊洛渊源续录》等,根深蒂固的道统观念贯穿于儒学史撰写的全过程。
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虽然取材较广,包罗人物较多,但仍未脱离以道学家为主的窠臼。
近代以来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书写宋代时同样也以道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主。
民国期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钟泰《中国哲学史》、吕思勉《理学纲要》、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寿康《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书涉及宋代儒学时,均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以来,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任继愈《中国哲学史》,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李锦全、萧蹇夫《中国哲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蒙培元《理学的演变》,陈来《宋明理学》,对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思想研究更为全面、更趋深入,但对宋代人物取裁以道学家为主的局面并未改变。
《儒林外史》说课稿《<儒林外史>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说教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部小说通过对儒林群像的描绘,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了封建礼教和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儒林外史》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了解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增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具体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长篇小说的阅读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隐晦的讽刺手法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任务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他们是能够逐渐走进这部经典之作的。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小说中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特征。
学习并运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进行写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感受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严监生等。
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和社会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思考和感悟。
儒林传序原文及翻译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修起礼乐。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薄,后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义从此缺焉。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痒序之事也。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③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译文: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说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刘昆洼丹任安杨政张兴戴凭孙期欧阳歙牟长宋登张驯尹敏周防孔僖杨伦昔王葬、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
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
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
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中元元年初建三雍。
明帝即位亲行其礼。
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
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
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
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
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
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
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
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
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结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
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
」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
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
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儒林后学
孟子、荀卿
据《史记》记载“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尊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
孔甲
据《史记》记载“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
叔孙通
据《史记》记载:“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
”
据《史记》记载“自是之后,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临川田生。
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
公孙弘
据《史记》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
申公
据《史记》记载“申公者,鲁人也。
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学宫。
“
王藏(申公弟子)
据《史记》记载:“兰陵王藏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
”
赵绾(申公弟子)
据《史记》记载“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
据《史记》记载“绾、藏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
据《史记》记载“弟子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太守,夏宽至城阳内史,碭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许偃为膠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膠东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
言诗虽殊,多本於申公。
辕固生
据《史记》记载“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帝时为博士。
”
又据《史记》记载“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韩生
据《史记》记载“韩生者,燕人也。
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又据《史记》记载“淮南賁生(注释:韩生弟子)受之。
自是之后,而燕赵閒言《诗》者由韩生。
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
据《史记》记载“伏生者,济南人也。
为秦博士。
”
又据《史记》记载“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
据《史记》记载“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
儿宽
据《史记》记载“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
据《史记》记载“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高堂生
据《史记》记载“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
徐生
据《史记》记载“而鲁许生善为容。
(注释:《汉书》作“颂”,亦音容也。
)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
又据《史记》记载“传子至孙徐延、徐襄。
”
徐襄
据《史记》记载“襄,其天资善为容,不能通《礼经》
又据《史记》记载”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
“
据《史记》记载“延颇能,未善也。
”
据《史记》记载“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
是後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
商瞿
据《史记》记载“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莊,而汉兴。
”
又据《史记》记载“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临川人杨何。
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
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於杨何之家。
”
董仲舒
据《史记》记载“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帝时为博士。
”
吕步舒(董仲舒弟子)
据《史记》记载“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又据《史记》记载“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
又据《史记》记载“汉兴至于五世之閒,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
胡毋生
根据《史记》记载“胡毋生,齐人也。
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仲尼即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
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木干、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子夏后学:田子方、段木干、吴起、禽滑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