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生态瓶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做一个生态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群落,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
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难点】理解在生态瓶中放置生物的数量,以及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践法【课前准备】容器、水桶、沙子和小石子、铲子和漏网、标签、记录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听歌曲《荷塘月色》,感受美丽的荷塘景色。
提问:同学们家里都养过鱼吧?养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我们为了让小鱼有一个舒服的家,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会在水里放上水草、浮萍、目的是为了让小鱼们生活得非常愉快。
那你们知道放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吗?仅仅是为了美观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态世界。
二、认识生态1.让我们以池塘为例,观察水里的生物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各有什么作用?生物:水藻、水草、水绵、鱼类(杂食性的鱼、杂食及肉食性的鱼类)、虾、田螺、河蚌、水鸟类、水生昆虫、青蛙等。
非生物: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关系:水为鱼提供生活的场所。
石头为鱼提供躲藏的地方;水草为鱼提供足够的氧气提供隐蔽的场所,为鱼提供食物;动物的排泄物是植物的养分,等等。
作用:在池塘生态系统中,阳光照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池塘中的水,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和养料,还有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这些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
2.像池塘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播放视频:生态系统。
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
实验记录: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目的
通过建立生态瓶来观察水的循环、鱼儿生长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材料
1.大型玻璃瓶一个
2.水
3.蓝飞跃饲料
4.水草
5.血鳗鱼一条
三、实验步骤
1.打开生态瓶,将水倒入生态瓶中,注入适量的蓝飞跃饲料,让饲料均匀分布于水中。
2.将水草放入瓶中,用沉木可以让其浮于水面不要太深。
3.将血鳗鱼放入瓶中。
四、实验结果
1.水的循环:在生态瓶中,水经过光合作用呼吸出氧气,鱼则
会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再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推动水的循环。
2.鱼的生长:我们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我们的血鳗鱼逐
渐变大了,肚子也变得鼓鼓的,相信他是因为找到了可以吃的食
物而有了个好胃口。
3.植物的光合作用:水草光合作用的结果是吸收二氧化碳,释
放氧气,推动生态瓶内的水循环。
五、实验结论
通过我们的实验,我们发现通过建立生态瓶可以清晰的观察到
水的循环、鱼儿的生长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生态系统的基
本原理。
这不仅仅是一次高中实验,更是对我们环保意识、生态
文明建设和生物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启示。
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做个生态瓶实验报告单引言:生态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通过模拟自然环境,观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生态瓶,观察和记录其中的生物群落变化,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以下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报告。
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瓶(容量500毫升)2. 水3. 沙子4. 小石子5. 水草6. 浮游生物7. 水生植物8. 空气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将其洗净并晾干。
2. 在瓶底倒入一层细沙,约占瓶底的1/5。
3. 在沙子上倒入一层小石子,约占瓶底的1/5。
4. 将清水倒入瓶中,约占瓶的1/2,保证沙子和小石子被充分浸泡。
5. 放入适量的水草和浮游生物,以及适量的水生植物。
6. 将瓶口用塑料薄膜封住,保持湿度,并用针扎数个小孔,以保证氧气的供应。
7. 将生态瓶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并定期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生态瓶内的生物群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水草和浮游生物开始繁殖,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逐渐加快,形成了茂密的水下植被。
这些植被为浮游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吸收了水中的营养物质。
同时,水草的光合作用也释放出氧气,维持了水中生物的呼吸。
然而,随着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
这导致了一些浮游生物的死亡,同时也影响了水草的生长。
我们观察到水草的颜色逐渐变黄,并出现了一些腐烂的现象。
这是由于缺氧导致的水中有害物质积累,影响了水草的健康。
我们还注意到,生态瓶中的水温和光照强度也对生物群落产生了影响。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速度更快,而在较高的水温下,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更快。
这表明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重要影响。
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瓶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做一个生态瓶》评课
执教内容: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
一、评教学目标
王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三点: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好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从目标看,第一个目标完成较好,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对于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就没有第一目标完成好。
二、评教学准备
本节课需准备的材料应有大饮料瓶、剪刀、裁纸刀及建生态瓶需要的材料。
王老师在准备时没有准备建生态瓶的材料,包括泥土、水草、生物等。
三、评教学过程
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池塘里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是讨论制作生态瓶,先让学生小组制定试验计划,在制定计划中,教师通过提示让学生逐步完成,并画出自己的生态瓶。
第三是制作生态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改进生态瓶。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对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分析得比较到位,从而让学生制定计划,在学生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够明白教师的意思,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做生态瓶还应该考虑生态瓶的大小来确定生物数量的多少。
在制作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充分的演示制作步骤,从而使学生在制作时会产生一些误区。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改进。
总之,教师的语言和教学仪表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映像。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1. 引言1.1 介绍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及反思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通过搭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不同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过程,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在进行生态瓶实验时,学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构建生态瓶,添加适量的水和土壤,并种植适合生长的植物和放入适合饲养的小动物。
通过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的生长情况,学生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这项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对生态瓶实验的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生态瓶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正文2.1 生态瓶实验的背景生态瓶实验的背景是由美国植物学家戴维·里朗德(David Latimer)于1960年首次提出的。
他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瓶内种植了一颗蕨类植物,并将其放置在阳光下。
经过数十年的观察,他发现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封闭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这一实验引起了人们对封闭生态系统的兴趣,也激发了人们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思考和探索。
2.2 生态瓶实验的步骤1. 准备材料:在进行生态瓶实验前,首先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土壤,植物种子,水,小石子,铲子等材料。
2. 搭建生态瓶:将塑料瓶切开并清洗干净,然后在瓶底放入一层小石子,接着倒入一层土壤,再在土壤上撒上植物种子,最后轻轻浇适量的水。
3. 定期观察和保养:将搭建好的生态瓶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保持适量的水分和光线。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学生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态系统,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2、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知道池塘生态系统里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
1、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感知设计产品的方法。
科学态度:
1、学生通过制作生态瓶,增强对科学课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学生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瓶,知道生态瓶的制作步骤。
2、学生通过设计生态瓶,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⒍做一个生态瓶蔚斗小学张瑞星一、教材简析:本课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理解认识生态系统,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认识到非生物与动植物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理解认识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讨论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通过讨论与修正让学生再次理解空间、非生物、植物、动物密不可分的联系,感知生态系统的复杂与脆弱,理解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非生物的重要性,通过设计讨论修正设计方案让学生明确生态瓶的建造步骤与方法。
第三部分是建造生态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在生态瓶中种植水草,等水草生长稳定后再加入小动物,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非生物、植物对生态系统的支撑作用,对生态瓶建造的成功率有更好的促进,生态瓶建造的成功也将更大的促进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知识的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生态瓶是一种有趣、充满活力且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为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饲养、观赏生态瓶中的鱼和其他各种水生生物,这种饲养和观赏可以增长知识,促进探究,增进理解,并带来美的享受。
二、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课程学习,对生物与环境已经有所了解,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知道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但是对于建造生态瓶,如何维持一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根据生态瓶的大小,设计考虑非生物的多少,植物、动物数量多少、品种多少、体量大小等方面有欠缺,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叫做生态系统。
科学词汇:生物,非生物,生态系统2、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科学方法:观察联想、协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课。
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去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去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了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
上课时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
虽然准备的材料不像书上说的那么丰富,但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
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
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
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
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
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
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
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
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