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乡土系列一
- 格式:doc
- 大小:1.38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课壶关秧歌情类别:乡土艺术篇被赞誉为“太行山上小黄梅”的壶关秧歌历史悠久,流传广远。
据传明末清初开始流唱,到清朝嘉庆年间已盛行于壶关、长治、屯留、潞城、陵川、平顺等地,解放后广泛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及晋豫两省交界诸县。
★剧种起源于生活壶关秧歌源于生活,孕育在田间地头、院落、作坊,是劳动者心声的流露与感情的释放,有着厚实的群众基础。
起初,秧歌盛行的地域是壶关邑南的赵屋和长治县的西火一带。
据考,壶关秧歌的曲调最早就是这些打铁人在炉坊里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劳动号子,这应该是壶关秧歌产生并逐步成型的最初母质。
是时,乡间的一些落榜秀才、文人雅士,冬季闲聊也常常三五聚伙到炉坊取暖聊天,听了铁匠们传唱的号子小调和简单情节之后,开始顺手编出了些唱段和小脚本,供打铁人再演唱。
于是这最原始的壶关秧歌就渐见雏形了。
★秧歌的演唱形式往往根据场地、道具、人员的不同,采用清唱、对唱、轮唱、坐板凳唱和地圪圈唱,所以当时的壶关秧歌也叫“地圪圈”秧歌和“地朴楞”秧歌。
由于只有简单的打击乐器,没有弦乐,故也称干板秧歌。
开初他们除过年过节在本地演唱外,还走村串乡互相交流演唱。
到了同治年间,秧歌剧开始搬上舞台演唱。
★剧目来自于故事壶关秧歌的剧目大都是根据民间的真实故事和传说编写而成,有的甚至原模原样搬上舞台。
如干板秧歌的代表作《凤英女骂街》《三顶灯》《打酸枣》《偷瓜》等剧也都是根据农村发生的鲜活故事编成的。
★发展缘由于改革壶关秧歌在清同治年间发展成用锣、鼓、钗等打击乐器伴奏的简单戏曲演唱形式。
基本唱腔以上下两句结构体为主要曲式结构,声腔为板腔体。
唱词一般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有时也唱五字句(用于垛板)和四字句(用于贯口)。
开初无弦乐伴奏时,演员上下场和句间换气休喘,舞蹈动作多是伴锣鼓音乐来完成,且无固定调高的限制,演员可根据角色的需要与自己嗓音的高低和音域宽窄程度任意定调,来表达剧中各类人物的性格与情感。
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词生活气息浓厚。
回到童年:曹文轩小说的乡土书写曹文轩,一个笔下流淌着乡土风味的作家。
他的小说以儿童为主角,以平民生活为背景,以纯真情感为主线,展现出了乡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他有着对乡土生活深刻的情感,对自然、对亲情、对友情的表达,都使他的作品如此深入人心。
曹文轩的小说中,描写的乡土生活场景常常令人回味无穷,那是一个小时光静好的地方,是一个童年纯真的乐园。
比如《草房子》中的梦梦,她虽然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但她的面容却充满着童真与天真,她和妹妹紧挨着睡在竹床上,她的父母俯身压着,她们五个人一起睡这样的竹床。
这简单的场景就透露出了乡村生活的朴素和幸福。
《梦醒时分》中的小冰凌,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对她都有很大的影响,都在成全、推动着她;《我的儿时》中的竹柏和比尔,是一个生长在乡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经历让人无不感叹儿时的美好。
在曹文轩笔下的小说中,乡土生活被描绘得鲜活生动,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卷浮现在读者眼前。
在曹文轩笔下,乡土生活的美好和淳朴格外引人注目。
乡村将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激发了曹文轩对乡土的热爱和追忆。
乡土是作者写作的灵感源泉,也是他的情感根基。
《树王》中的树王和阿根是两位农民,他们辛勤劳作,种树、种地,生活虽苦,但心中充满对土地的热爱。
《相见恨晚的夏天》描绘了田伟成长的乡村历程,有唤起人们对自然和家乡的感动。
《狐狸的城堡》中,狐狸小姐带着小狐狸们生活在乡村院子里,她们的生活简单而幸福。
这些故事,都透露出对乡土生活的深厚情感和对乡土风情的热爱。
乡土书写是曹文轩小说的一大特色。
他深情厚谊地书写着这样一个个生活在乡村的孩子,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场景、情感经历及成长过程。
在曹文轩看来,乡土并不是落后和贫困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对家园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
在他的小说中,乡土的书写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以童心、念旧情感来表现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怀。
他的小说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深受读者的喜爱。
《童年》第一章环境描写原文片段
摘要:
一、概述《童年》第一章的环境描写内容
二、分析环境描写中的典型元素及其象征意义
三、探讨环境描写对全文及作者创作背景的影响
四、总结环境描写对读者的启示和感受
正文:
《童年》第一章的环境描写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勾勒出一幅典型的江南农村画卷。
首先,作者通过描述青砖白缝的房屋、黑魆魆的屋瓦,展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房屋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
同时,这些房屋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它们是江南农村生活的缩影。
其次,河流是江南水乡的灵魂。
在《童年》第一章中,鲁迅生动地描绘了弯曲的河流、参差的树木和悠闲的船只。
河流的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故事的发展。
树木则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与河流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景画。
此外,文章中的动物形象也颇具象征意义。
例如,养蚕、采桑、缫丝等活动,暗示着村民们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
这些动物形象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体现了鲁迅对家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童年》第一章的环境描写对全文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通过
细腻的环境描绘,鲁迅成功地勾画出一个宁静、美好的江南水乡,同时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整本书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教案《乡土本色》任务一把握主要内容全文共17个自然段,请标注后快速阅读,根据文段填出横线上的内容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
3.“土”在我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5.世代定居/黏着性/农民粘着土地,人口相对固定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6.即使因为繁衍,乡村人口迁移出去后依然会与土地保持密切关系。
7.不同聚居社区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8.聚村而居对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0.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
11.乡土社会是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12.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
13.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14.乡土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熟悉。
15.人与人彼此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16.从熟悉中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17.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流弊。
任务二明确核心概念1.礼俗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2.法理社会:是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3.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4.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任务三学以致用,分析现象1.阅读《呼兰河传》选文,结合《乡土本色》内容,阐述挂了大牌子广告的牙医最后“生活没法维持”的原因。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
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乃太不相当,使人们看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写乡土的经典散文乡土的经典散文:1.《故乡的美丽》故乡,是我心中一片美丽的土地。
这里的山水如画,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每当我踏上这片土地,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感受着乡村的宁静与朴实。
2.《乡村的四季》乡村的四季变幻多姿,春天,田野里麦苗绿油油地生长;夏天,稻田里一片碧波荡漾;秋天,金黄的稻谷让人心生丰收的喜悦;冬天,雪花纷飞,乡村白茫茫一片。
3.《乡土的味道》乡村的味道是独特的,那是泥土的香气、农田的清香、果园的芬芳,还有家乡特色的美食,如农家小炒、土地瓜子等,每一口都充满了乡土的味道。
4.《乡村的孩子》乡村的孩子天真烂漫,他们在田间地头嬉戏玩耍,享受着自由的天地。
他们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繁忙,却拥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和乡土的陪伴。
5.《乡村的文化传承》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这里传统习俗和节日庆典丰富多彩。
例如,农历春节时的庙会、元宵灯谜会等,都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6.《乡土的风情》乡土的风情是独特的,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乡音悠扬动听。
乡村的民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也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沉醉其中。
7.《乡村的生活智慧》乡村的生活智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农民的耕作技艺、农家乐的经营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等。
乡村人民凭借智慧和勤劳,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8.《乡村的自然景观》乡村的自然景观是独一无二的,这里有壮丽的山峦、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等。
每一处景点都展示着乡土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9.《乡村的故事》乡村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如一位老农民艰苦奋斗的经历、乡村教师用爱心教育孩子的故事等。
这些故事展示了乡土人民的坚韧和乡村精神的力量。
10.《乡村的未来》乡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们将保护好乡土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的繁荣与发展。
以上是10篇关于乡土的经典散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情、智慧和未来展望。
这些散文既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以乡情乡愁乡土为主题的文案
1."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那里有我们童年
的足迹,有我们成长的泪水,有我们与亲人共度的每一个瞬间。
让我们一起,珍藏这份乡情,怀念这份乡愁,回味这份乡土的味道。
"
2."在繁华的城市里,我们渴望一片宁静的土地,一份深深的乡情。
那是我们对童年的怀念,对亲人的眷恋。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的那份乡愁总是如影随形。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寻找那份久违的温暖。
"
3."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我们的乡情;每一缕阳光,都照耀着我们
的成长。
那里有我们的根,有我们的源泉。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那份乡土的气息,用眼去发现那份乡愁的美。
让我们一起,回归故土,寻找那份最真挚的情感。
"
4."乡情,是心灵最深处的温暖;乡愁,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乡土,
是我们最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始终保持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让这份感情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 5."无论我们走到何处,那份对家乡的思念总是如影随形。
那是我们
的根,是我们的源泉。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寻找那份深深的乡情和乡愁。
在那里,我们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找到生命的答案。
"。
童年记忆中的故乡作文心还在童年的梦幻里,岁月却已幻化为春泥,滋润了一方土,一方人。
犹记得的童年故事里充满着故乡浓浓的乡土气息,淡淡的芬芳弥漫开来,不掺杂一丝一毫的乡愁。
正是那条通往童年故居的路,承载了太多太多童年的真趣,令我难以忘怀。
小时候,故乡的路也是那一般绿油油的味道。
我不知那是苋菜或是野草的气味,还是那些常被我们虐待的青蛙们的气息……总之,我总能感觉到心旷神怡,如此贴近自然。
故乡的土年复一年地培育出沉甸甸的稻穗,土地年复一年地被开垦,被耕种。
以至于,故乡的路也是松软的。
野花野草肆无忌惮地排列在两侧,路中央还有毛茸茸的一道隆起的路面,那相隔而形成的光秃秃的两道是那三轮车或是单车走过的印迹。
那时候的乡路不通轰隆隆的汽车,只是默默地肩负着农民的脚步与农具的身躯。
我们爱去路上玩,绝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是一代代人踏出来的,难免凹凹凸凸,正适合我们撒野似地嬉戏追逐。
从蹒跚学步起,我们就总爱乱跑,丝毫不怕跌。
因为故乡的土是甜的。
有时嗒吧嗒吧地踩着,踩一脚陷一脚,现在想来仿佛是行走在松软的生日蛋糕上。
拌一脚,起来捏一捏鼻子舔舔嘴,望望前面几个已笑得嘻嘻哈哈的伙伴,也咧开嘴偷偷地笑,调皮地吐出两口便完了事。
那便成了跌倒的滋味,嬉戏的滋味,无忧无虑地成长的滋味。
后来呀,故乡渐渐跟上时代步伐了,涌现了摩托车,还有拖拉机。
故乡的路却落伍了。
终于,镇上的人坐不住了,一挥手一句话,修路的工程队便浩浩荡荡来了。
修路那天,奶奶抱着我去看。
我的一双小手自始至终都捂着小耳朵,睁着无助的双眼观望着。
我诚惶诚恐地看到细小的石块被整车倾泻而下,剧烈地砸在原本松散的土路上,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
眼见的,一辆辆拖拉机风尘仆仆地远去,消失在远处的转角。
萦绕的余音仍令我恐惧。
我很不情愿地看到我的“朋友”被填上一层厚重的石子,那感觉仿佛是路越泥泞我越喜欢。
我知道我的小伙伴们也不情愿,我们不愿失去只属于我们的幸福。
可后来不知不觉中也就习惯了。
原因是我们学会并迷恋上了打弹珠,随便找一处绿荫便在路边撒开一伙闹开了。
57EDUCATOR探索乡土童谣吟出快乐童年文 | 汤纯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
近年来移民人口的增加,逐渐出现了新移民“家庭化”的趋势,“新上海”家庭中的家庭教育问题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就上海市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2017学年入园的小班幼儿数据来看,小班幼儿总人数183人,“新上海”家庭幼儿168人,占总人数的92%。
这些“新上海”家庭中,父母常常忙于工作,幼儿多由老人照料,缺少对其生活常规、道德品质的引导和教育。
如何让“新上海”家庭的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道德品质?在“新上海”幼儿的家庭教育中,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将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乡土童谣自然地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幼儿逐步认识自己出生成长的乡土环境,了解风土人情,学习传统文化,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同时促进幼儿社会性及个性品德的发展。
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可使用短小精悍、句式简单的乡土童谣来引起幼儿兴趣,激发幼儿模仿成人生活的愿望,在幼儿自己吟诵童谣并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
乡土童谣贴近幼儿生活,培养幼儿生活习惯。
在诸多生活习惯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整理习惯。
如今,每个幼儿都有很多玩具,有几位家长也向我多次反映家中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很喜欢吟诵琅琅上口的童谣,我就在幼儿结束游戏送玩具“回家”时念童谣《玩具回家》:“宝宝有个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
”不久,幼儿在整理玩具时,《玩具回家》的童谣就脱口而出。
因此,我将乡土童谣推广到“新上海”家庭中,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也尝试用童谣来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幼儿不知不觉形成了整理玩具的意识,也乐意与家长一起收拾玩具。
乡土童谣图文结合,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
在教育小班幼儿学习一些生活技能时,我们尝试将枯燥的技能方法转化成图文结合的童谣,帮助幼儿掌握生活技能。
我是农村人,我的家在农村,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
苦苦央求了妈妈7天之后,妈妈终于答应给我一元五角钱买一个陀螺。
经历了初始的欢愉后我便把它放在抽屉里,从此再也没碰过,而我再次拿起观看,它已躺了近二十年。
在孩提时代的我便已经历过家庭的兴衰过程,所以从那时起我便有着超年龄的成熟。
关于央求妈妈买陀螺是在爸爸生病之后,也是家道第一次衰落的时候。
其实那个时候我是很少向妈妈要求什么东西的,别的孩子吵着要衣服,要零食,我很少这样。
长辈们说我懂事,其实一是我不太讲求穿戴,现在还这样,当然也许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二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知道会有一天我想要的东西都会有,而这一切都将由我自己的双手得来。
现在的孩子很少玩陀螺了,一是因为这些年环境破坏的速度太快,水土流失严重,河流都干涸了,找不到适合玩陀螺的冰面,还有一点是现在的孩子都在玩电动机车、智能娃娃,也少有人看得起这简单而又乏味的陀螺了。
我本想找个地方痛快淋漓的让我的陀螺重新旋转起来,但我发现那已经是不可能了,我不可能再玩了,年龄大了,没了玩的心情,面对生活,压力陡增,又不可能真正的痛快,何必牵强自己呢。
不知道陀螺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再等十年、二十年,它身上彩色的花纹已经淡了,看来,虽然没有旋转,这二十年它亦是如此疲倦!
它应该会在抽屉里再等上至少十年吧,那个时候,我会教我的后代玩陀螺,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重新旋转的希望只能靠孩子们了。
而我则会远远地在旁边看着,在它的旋转中搜索我孩提时的影子,也或许到那个时候孩子们根本就不会再玩陀螺了……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这是一个寻求放纵的空间,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