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灿词中的“梦”
- 格式:pdf
- 大小:258.48 KB
- 文档页数:3
析徐灿词中的“燕子”意象张艳艳,刘鑫(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西安710025)摘要:“燕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有着多重的文化涵义。
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词人,其词意象丰富,其中,“燕子”意象是她最常用的意象之一。
徐灿以其善感的心灵、敏感的才思赋予“燕子”这一常见意象不同的精神内涵,“燕子”成为含蓄地表达她内心思绪、情感意趣的借用之物。
关键词:徐灿;徐灿词;“燕子”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3)06-0037-03The “Swallow ”Image in Xu Can ’s Ci-poemsZHANG Yanyan ,LIU Xin(School of Literature ,Institute of North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Xi ’an Shanxi 710025,China )Abstract:The “Swallow ”image is a classical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ith multiple culturalmeanings.Lived betwee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Xu Can is a famous poetess and the imagery in his poems is very rich.The “swallow ”ima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imagery in her poems.Xu Can ,who had sentimental heart ,gave the “swallow ”with different mental connotations.“The swallow ”implicitly expressed her thoughts and emotions.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wallow ”image in Xu Can ’s ci-poems and see her emotional world from another side.Key Words:Xu Can ;Xu Can ’s Ci-poem ;The “Swallow ”Image徐灿,字湘萍,号深明,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
徐灿及其《拙政园诗徐》第1章绪论1.1选题意义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进程中,女性自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与贡献。
即使女性之文学创作在“量”上无法与男性创作者相抗衡,在“质”上仍有毫不逊色的表现,在文学道路上熠熠生光。
清代妇女作品更高于历代妇女诗词的总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盛况。
生于明末清初的徐灿是开拓词风的关键人物,她将丰厚的意蕴与词的特有文体美结合起来(这是自元明以来女性词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困境①),是第一流的词人。
她的作品兼具豪放与婉约的风格,突破传统闺秀词作纤细委婉的词风,以悲壮的豪情、深隐幽微的的意境以及俊爽的风格从事创作,故其词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无论是相思情爱、感时之忧或怀乡之愁、亡国之音都呈现个人特殊的风格。
陈维秘《妇人集》称其“才锋遒丽,生平著小词绝佳,盖南宋以来,闺房之秀,一人而己。
其词娣视淑真,姐蓄清照。
”②作为南宋以来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的女词人,作为“将李清照之后三百余年间女性词坛上那偏于轻软浅切的风气改造得相当成功”③的徐灿,所受到的关注显然较李清照逊色得多,似乎也是“轻软浅切”的,这与她在女性词史上的地位并不相符,故对徐灿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1.2研究现状关于徐灿及其《拙政园诗徐》的研究,目前仅有数篇论文。
张珍怀《清代杰出的女词家徐灿》④就徐灿生平的论述和对徐灿表现故国之思词作的分析,表达了作者深深为这位不忘故国、才华绝代的女词家苦难一生的惋惜之情。
韦玲娜《苦难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论易安词与湘苹词》⑥论述了李清照与徐灿两位闺阁奇才因生世的相似,因而她俩的词都表现了黍离之悲、桑梓之思和飘零之感,是变乱时代女性的生命悲歌。
邓红梅《徐灿词论》⑧就徐灿词的意境特点、美感特征及她和李清照词之间的异同,说明徐灿词的特色。
黄嫣梨《徐灿的思想与传统妇德观念》⑦则就徐灿的生平及时代背景以及《拙政园诗徐》所表现的徐灿的思想和品格进行研究,说明《拙政园诗徐》所表现的传。
统妇德观念。
徐灿词风成因浅探作者:王业强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
徐灿在词风上基本继承婉约一派的遗风,在内容上,却注重进一步开发历史现实题材,抒发家国之感,倍显苍凉浑厚。
徐氏之词婉约之中透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清幽沉郁之风。
本文拟从归隐、清初文学环境等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学内部发展以及徐氏自身等因素来浅探其词风成因。
关键词:归隐清初文学环境家国之感文学内部发展清幽沉郁词风根据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徐灿有词集《拙政园诗馀》,其中共收录其词99首,所用词调共46调。
从创作形式来看,小令、中调、长调其都有所涉及,但比较明显的是,词人比较偏爱小令和中调的词体创作形式。
从内容上来看,女词人继承了婉约词派的衣钵,深谙婉约词风的精髓,创作了不少以闺阁题材为主的作品;另一方面,女词人又有所突破——其不囤于婉约一派的温柔缠绵。
兼具大江东去的豪放,悲慨苍凉,历来让词评家耳目一新。
家庭环境的巨变和江山易代带给词人的强烈冲击是造成词人词风转变和最后成型的主要外部因素。
首先,归隐对其词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亲身经历的家庭的盛衰骤变和国破家亡的悲感凄凉以及现实中的满目疮痍让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只剩下付诸语言文字上的爱莫能助之心。
面临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几为现实的残酷所泯灭,被逼无奈,词人选择了心系自然、与世无争,投归无羁无绊的近于逍遥的精神世界。
据邓红梅《女性词人研究》,归隐思想的种子早已播在了徐氏的心灵深处。
其《女性词人研究》一书在谈到徐氏归隐心理因素时就指出了,“明代晚期与丈夫范允临同隐于苏州天平山的徐嫒(小淑)的隐居生活对她的潜在影响”。
可见,从一开始到最终结局,隐居思绪表现于徐氏作品并非偶然,而这种隐居情愫也确实是徐氏在当时的环境下所衷心而非伪心追求的,它让女词人有了一颗钟情自然的无为词心。
与世无争的归隐情感在徐氏作品屡有表露,也影响着徐氏清幽词风的形成。
穿墙而过的现实——让《我的梦》自由一、关键词:《我的梦》徐芒耀超现实主义二、作品展示180cm x 180cm三、作品分析1987年浙江油画展中有一副作品引起轰动,它就是徐芒耀的作品《我的梦》。
那么这幅画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呢?从构图上来讲,首先这幅画的重心是偏向左边的,也即是人这一边的。
这也就是画家在强调“我”这个主体。
而画面的左边的刻画程度也明显强于右边,这是故意营造出这种失衡的感觉,一上来便抓住了欣赏者的眼睛。
其次从画面的色彩来看,整幅画面处于一种偏浓烈,带有血腥味,压抑性的色调中。
但偏偏“我”的裤子,以及中间的手套又将观者往外面拉,使画面的主体能突显与背景外。
而为了不影响主体,石膏像偏向了红色。
这幅作品经查过的资料看,作者是受西班牙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影响的。
这幅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轰动,与超现实主义脱不开身。
画家也凭借这细腻的技法刻画整幅画面的每一个细节。
这幅画的成功我认为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构思的精彩,一个是画面的真实。
这幅画有很多的符号,比如地上的砖块,门的把手,石膏像,墙上的开关以及“我”,然而这些符号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分析一下。
画中的主体很多评论者说是从墙内走出,我看不然。
我认为他是从地底蹦出来,然后自己退入墙里的。
因为看画中的“我”墙内走出脚尚未着地,如何能踏碎地板呢?主体在退入墙壁的时候尚在做思考状,他又在想写什么呢?画本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深究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可我还是要提一句自由是这幅画的主旨,因为右边的《马赛曲》的战士就是很好的佐证。
这是不是要揭示作者渴望自由,但又害怕自由的矛盾心情呢。
“我”的右手紧绷着按在墙面,是十分的不愿意进入墙里,可是脸上并没有挣扎,而是深深的思考?他在思考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最后整幅画面来讲,充满着矛盾和张力,掉落的墙皮似乎还在诠释着年代感。
,这种将阴暗的色调与充满着破坏后的环境当做背景,直观的带给了观画者思考和被压抑着想爆发的情绪。
四、感想徐芒耀的作品表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并且在这幅画里他很强调视觉感受,这为我以后的创作中带来了思考。
菩萨蛮·春闺清代:徐灿困花压蕊丝丝雨,不堪只共愁人语。
斗帐抱春寒,梦中何处山。
卷帘风意恶,泪与残红落。
羡煞是杨花,输它先到家。
标签思念、闺怨、孤独、写雨译文注释斗帐:小帐。
形如覆斗,故称。
春寒:指春季寒冷的气候。
卷帘:卷起或掀起帘子。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
人在愁绪中,雨是借以诉请的最佳友伴。
首句“困花压蕊丝丝雨”,真切地写出春雨的绵长轻润。
但这丝雨“困”花“压”蕊,原来也像是了解了闺中女子的愁肠,一任默默地飘洒相伴。
“斗帐抱春寒”,夜深了人在红罗绣帐里却不能成寐,便更觉得春夜的清寒。
“抱”,写出闺中人之孤单无助,惟有抱“春寒”而已。
“梦中何处山”,独自寻梦,梦里山重水远,并不能遇见自己所思念的人。
下片,“卷帘风意恶”,因心事凄迷,便觉得连吹卷起珠帘的风也欺悔人。
这是以“我”之眼观物的写法,此语看似极无理,实则极含情。
惟究词人心绪何以如此之坏,“泪与残红落”拖出了并不难猜的谜底:原来是看流水逝花,叹岁月流转,恐年华不再,故而泪与残红落。
结句乃把一段心事,付与自由飘舞的杨花,盼着远人也如杨花般早日回家。
全词格调清新秀雅,虽写一般闺情,而不一味抑郁不欢,能于词中独赋一种绵渺深情,令人味之而意愈长。
关于作者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李清照与徐灿的词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1155)和徐灿(1476-1541)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两人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对中国古典词文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其词作以婉约清丽而著称,表达了对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感悟。
她的词多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深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而徐灿则是明代的女词人,在她的词中常常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质,情感直接而坦诚,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两位女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人的影响深远。
通过对他们的词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古代女词人在词学方面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李清照与徐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位重要词人,他们各自在词坛上都有着独特的风采和贡献。
对于研究他们的词作,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个人的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还可以从中观察到宋代文学风貌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与徐灿的词,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宋代词学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探讨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李清照和徐灿的词在题材和表现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一个偏向抒情,一个偏向婉约,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文学追求,也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多样化创作风格。
对比研究两者的词作,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宋代词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与徐灿的词,可以拓展我们对宋代词学的认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学的丰富遗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李清照的词与徐灿的词的比较李清照与徐灿在词坛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两位女词人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选题和表现方式上进行比较,李清照的词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她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兴,喜欢借物抒情,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而徐灿的词则更注重于写实生活,她的作品常以真实的生活情感为题材,直抒胸臆,更加真实和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