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必修一小练习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03.51 KB
- 文档页数:3
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 1)【基础过关】对野象生活习惯的研究表示,野象喜爱生活在暖和润湿的丛林环境中。
读中国历史期间野象活动地址散布图,回答 1~2 题。
1.公元前500 年前,黄河流域的天气情况可能是A.气温比此刻低,降水比此刻多B.气温比此刻高,降水比此刻少C.气温比此刻低,降水比此刻少D.气温比此刻高,降水比此刻多2.对于该历史期间公元前 500 年~公元 1830 年天气与现代全世界天气变化及其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两个期间天气变化趋势基本符合B.现代天气变暖使全世界陆地面积增大C.该历史期间雪线不停降低,现代则趋势高升D.该历史期间我国 1 月份 0 ℃等温线的地点北移2009 年 7 月 8 日, G8 峰会在乎大利城市拉奎开幕,全世界天气问题提上G8议程。
八国公司领导人就天气变化问题达成共鸣,并初次说起“将工业革命以来的气温升幅控制在 2 摄氏度以下”的目标。
据此回答3~5 题。
3. G8 峰会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世界性大气环境问题是指A.全世界变暖B.臭氧层损坏C.城市的“热岛效应”D.酸雨危害4.大气中CO2浓度含量增添将会产生的结果有①全世界陆地面积减小②温带草原地域天气变干③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④高纬度地域蒸发量增强,降水更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5.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保护和改良环境,应采纳的切合我国国情的举措有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慢工业发展步伐②加速水电和核电建设,改良能源花费结构③鼎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丛林覆盖率④发展洁净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程度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能力提高】树木年轮是天气变化的历史凭证。
读“某地树木年轮表示图”,回答6~7 题。
6.图中反应了该地近百年天气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严寒—暖和—严寒交替变化B.暖和—严寒—暖和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7.在 M期间,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涨B.暖冬屡次C.海平面降落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专家以为,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由,估计到2100 年全世界均匀增温4 ℃~5 ℃,这对全世界环境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本要或北半球平均温度高于南半球的。
图L4-2-1是约一千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以公元900年为基准)模拟结果图。
读图完成1~2题。
图L4-2-11.1800年以来北极海冰变化特点及成因分别是()A. 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暖B. 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暖C. 海冰面积变大气候变冷D. 海冰面积变小气候变冷2. 近50年来,南北半球气温变化情况是()A. 南北半球温差在逐年缩小B. 北半球变暖,南半球变冷C. 南半球变暖比北半球剧烈D. 北半球变暖比南半球剧烈3. 下列关于雪线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A. 雪线升高一一气候变冷B. 雪线升高一一气候变湿C. 雪线升高一一气候变暖D. 雪线降低一一气候变干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变化示意图(图L4-2-2 ),回答4〜5题。
图L4-2-24. 关于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类为了解决生产用水,人工融冰所致B. 与人类活动无关,地球处于温暖期所致C. 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所致D. 黄赤交角变小,使太阳直射赤道时间变长所致5.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变化,预示今后()A.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低地可能被淹没B. 北温带耕作区向低纬方向延伸C. 高纬度地区比原来的降水更少D. 中纬度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图L4-2-3 ),回答6~7题。
图L4-2-36. 图示时段该地气候的变化是()A. 寒冷一温暖一寒冷交替变化B. 温暖一寒冷一温暖交替变化C. 暖干一暖湿一暖干交替变化D. 湿冷一干冷一湿冷交替变化7. 在M所示时期,该地最可能岀现的自然现象是()A. 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图L4-2-4为洋面封冻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图L4-2-48.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数字①②③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 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B.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C. 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D.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增强、气候变暖9. 图中箭头④的含义是()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 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增强D. 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2015年9月8日,由某论坛和某国际公司联合开展的“ 2015年中国碳价调查”项目发布报告,称我国碳排放峰值将岀现在2030年。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科学家预测,若南极地区冰川融化,中国东部海岸线将如下图中虚线所示。
题中假设中国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臭氧层破坏B.全球气候变暖C.水污染加剧D.地壳下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的海岸线比现有的海岸线明显后退,说明海平面上升了。
从题干可知,南极地区冰川融化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而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则是全球气温升高。
答案:B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第2~3题。
2.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相互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3.由①→②时()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解析:第2题,由图知全球气温呈冷暖交替变化、全球降水呈干湿交替变化,且气温、降水的变化周期都长短不一。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时段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答案:2.C 3.A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第4~5题。
分期植被分期植被初期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中期后以栎等阔叶为主的森林草原早期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晚期前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中期前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晚期后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4.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干燥B.温暖湿润C.寒冷干燥D.寒冷湿润5.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A.趋向于干旱B.趋向于湿润C.存在某种周期性D.趋向于温暖解析:第4题,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
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
第5题,从初期到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4.B 5.C6.下图表示我国塔里木盆地内一棵古胡杨木的年轮横剖面(部分),①④年轮对应的是()A.高温年份B.低温年份C.多雨年份D.少雨年份解析: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地区,气温年际变化不大。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非标准下图为我国近5 000年来的气温距平(平均值)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的信息表明()A.该图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B.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波动范围在4 ℃以内C.公元前,我国有一次寒冷期,一次温暖期D.从总体上讲,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今后,若全球各地气温持续上升,则会导致()A.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南扩展B.我国的蒸发量将会减少C.喜马拉雅山冰雪覆盖的下界将进一步下移D.海平面上升,大陆沿海低地被淹没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最高值2 ℃左右,最低值不到-2 ℃,所以其波动范围在4 ℃以内。
其他选项认真读图即可判断。
第2题,全球变暖将会使亚热带范围扩大,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北扩展;温度升高,将会使蒸发量加大;同时雪线上移;而沿海低地则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答案:1.B 2.D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第3~4题。
续表3.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A.温暖干燥B.温暖湿润C.寒冷干燥D.寒冷湿润4.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A.趋向于干旱B.趋向于湿润C.存在某种周期性D.趋向于温暖解析:第3题,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
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
第4题,从初期到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3.B 4.C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
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6.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A.雪线上升B.暖冬频繁C.海平面下降D.水灾发生频繁解析:温暖湿润的气候,树木生长快,年轮比较宽;寒冷干燥的气候,树木生长慢,年轮比较窄。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规范训练 湘教版必修1答案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 ℃~0.9 ℃,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
读图回答3~5题。
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以1880~1884年为基准)3.上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近现代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B .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C .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D .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至距今1万年的气温解析 最近一次冰期发生在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之间,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因此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高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答案 D4.该图反映的问题是全球变暖,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大气中CO2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
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减缓变暖趋势。
答案 D5.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解析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有些地方出现减少;高纬度地区由于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增加;加快干扰人体新陈代谢,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 B“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
课时训练18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夯实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第1~2题。
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由①→②时()。
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全球气温呈冷暖交替变化,全球降水呈干湿交替变化,且气温、降水的变化周期都长短不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时段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2.A图中示意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
读图,完成第3~5题。
(导学号51390112)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4.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5.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B.加大台风预报警报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开发清洁能源3题,题干说明图示为某种“环境变迁”,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第4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
第5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另一方面要植树造林。
4.B5.D《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据此完成第6~7题。
6.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7.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6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波动上升,升高了1 ℃多。
高中地理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1.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趋势是( )A.波动下降B.波动上升C.上升D.下降解析:19世纪以来,大量的气温观测资料证明,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答案:B2.关于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文明的出现,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B.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比较昌盛的时期,大多也是气候寒冷干燥的时期C.我国古代历史时期没有出现连续的气候相对暖湿的时期,因此朝代更迭十分频繁D.从古至今,海南岛都没有经历过气候寒冷的危害解析: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古代文明的诞生期和昌盛期,与当时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当然寒冷的气候同样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如1683年和1684年海南岛的风寒严重,椰树、槟榔枯死过半,海鱼也有冻死。
答案:A3.下列关于雪线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连线,正确的是( )A.雪线升高——气候变冷B.雪线升高——气候变湿C.雪线升高——气候变暖D.雪线降低——气候变干解析:本题考查对雪线及其变化的理解。
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就叫做雪线。
雪线的高低变化,主要是在气温和降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雪线升高,表示气候变暖,冰雪的消融量增加,多年积雪的体积减小,多年积雪区的面积减少;或者是降水量减少,多年积雪消融后得不到足够的补给。
答案:C4.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上升之中B.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偏短、寒冷期偏长C.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D.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解析:地质时期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而不是波动上升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其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答案:D5.出现于14~17世纪欧洲的小冰期属于( )A.地质时期的冰期B.历史时期的气候寒冷时期C.近现代气候寒冷的时期D.挪威雪线高于1600 m的时期解析:地质时期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的时期,近现代是指一两百年以来有气象观测记录的时期;此时温度低,挪威的雪线应低于1600 m。
第四章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相关全世界天气变化影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全世界天气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空间散布的格局,有益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B.全世界天气变化使暴雨洪涝灾祸增添,干旱频次减小C.全世界天气变化使社会经济发生变化,对第二、第三家产的影响最为直接D.全世界天气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分析:全世界天气变化在很多地域增添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加剧了自然灾祸,不单使暴雨的频次增添,并且使干旱的频次和强度都有所增添;全世界变暖对第一家产的影响最为直接。
答案: D读下边三幅图,达成2~4 题。
2.20 世纪 60 年月后①全世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连续增添②全世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添了5倍③全世界气温奉上涨趋向④我国气温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 B .①③C.①④D.②④3.与三幅图示信息符合的结论是①我国当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严寒期②我国当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暖和期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颠簸值在2℃之内④近三十年来,大气中 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趋向大概邻近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4.最近几年来,与a、 b 图示信息相关的地理现象有①黄河三角洲向大海推动②华北地域春天旱情加重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分析:此题组是以天气的变化包含地质期间、历史期间、19 世纪末以来过程为取材背景,以全世界变暖为切入点,主要观察学生的过程思想,即研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答案:以下图是中国近50 年来增温速率散布图。
读图回答5~ 6 题。
5.中国近50 年来增温最显然的地域是A.西北地域B.西南地域C.华东地域D.东北地域6.气温高升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可能是A.各地降水量广泛增添B.南方与北方温差变大C.水稻栽种的北界北移D.有益于经济构造调整分析:由图例可看出,我国近 50 年来东北地域增温最显然;气温高升,水稻栽种的界限会向北挪动。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图为我国近5 000年来的气温距平(平均值)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的信息表明( )A.该图完整地反映了我国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状况B.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波动范围在4 ℃以内C.公元前,我国有一次寒冷期,一次温暖期D.从总体上讲,该图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内,我国气温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2.今后,若全球各地气温持续上升,则会导致( )A.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南扩展B.我国的蒸发量将会减少C.喜马拉雅山冰雪覆盖的下界将进一步下移D.海平面上升,大陆沿海低地被淹没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 000年来,我国气温变化最高值为2 ℃左右,最低值不到-2 ℃,所以其波动范围在4 ℃以内。
其他选项认真读图即可判断。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将会使亚热带范围扩大,我国亚热带范围将向北扩展;温度升高,将会使蒸发量加大;同时雪线上移;而沿海低地则将会因为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答案:1.B 2.D读近45年来某地气候变化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气候变化B.地壳运动C.大气运动D.洋流4.关于近45年来该地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和年降水量相反B.春季和冬季降水量都以增加趋势为主,但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小于冬季C.气候变化趋势以暖湿化趋势为主D.气温不断升高,缺水现象日益严重解析:第3题,从图中年均温曲线的变化看,该地年均温逐年上升,这与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年均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
第4题,从图中显示的降水距平曲线的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的降水呈波动增加的趋势,结合气温的变化可知,该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是以暖湿化趋势为主。
答案:3.A 4.C(2016·福建福州高一期末)湖水中盐分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以及气候的变化。
下图所示为青海湖近1.2万年以来盐分含量的变化。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
A.地质时期B.历史时期
C.近代D.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2.从距今10 000年到距今2 000年,全球气温约升高了()。
A.0.4℃B.0.2℃
C.2.0℃D.0.6℃
3.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解析第1题,图中时间尺度是距今10 000年,属于人类历史时期。
第2题,从图中两个年份的气温坐标差得出。
第3题,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一个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答案 1.B 2.C 3.D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加
D.西半球粮食产量会普遍增加,东半球相反
5.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第4题,气候变暖会对农作物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对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升温伴随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会使农作物减产;高纬度的国家则随着积温的增加,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第5题,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北非粮食减产,图例显示,西亚增产幅度大于中亚。
答案 4.B 5.B
二、综合题[学&科&网]
6.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分析下列问题。
(1)该时期内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
(2)最暖的年份是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人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1)上升趋势(2)1998年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4)有利影响;积温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高纬度地区变暖;降水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冬季取暖能源消耗减少;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等。
不利影响: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平原、岛屿和城市;造成全球气候资源条件的变化,加大自然资源开发的难度;加剧了自然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某些物种灭绝;影响农业生产格局;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