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故事-杀羊祭祀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祭坛上的羊作者:易中天来源:《北方人》2015年第07期大禹铸的那九只鼎,当然不会是什么烧饭锅,而是权柄和神器,兼有宗教和政治的双重意义,而且多半是祭祀时用的。
祭祀的时候为什么要有鼎呢?因为所谓“祭祀”,说白了也就是请客吃饭,只不过那些请来吃饭的“客”,是天神、地祇和人鬼(去世的祖先)。
“祭”这个字,下面是一个“示”,上面是“一只手拿着一块肉”。
所以,祭,就是用手拿着肉给神看——我们请您老人家吃肉了,您老人家也得表示表示吧?祭祀既然是请客吃饭,那么,有两样东西是不可少的。
这两样东西,一是酒,二是肉。
请神喝酒,倒不因为“男人不醉,不给小费;女人不醉,不给机会”,或者是希望神们喝醉了以后,便会稀里糊涂地给咱们批一大堆幸福,主要是因为酒有香味。
神是虚无缥缈没有踪影的,大约也是一种“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以同样是“气”的酒来敬神,就显得礼貌客气,也比较好通声气。
酒客气,肉实在。
只有酒,没有肉,就不好意思。
所以肉也是少不得的。
祭祀的动物叫“牺牲”。
牺就是“色纯”,牲就是“体全”。
牺牲主要有马、牛、羊、豕、犬、鸡,一共六种,叫“六牲”。
去掉马,叫“五牲”。
再去掉犬和鸡,就叫“三牲”,也叫“太牢”。
不过,不必牛、羊、豕齐全,只用一牛,也可以叫“太牢”,也叫“特牛”。
太牢去掉牛,叫“少牢”。
同样的,不必豕、羊齐全,只用一羊,也可以叫“少牢”,也叫“特羊”。
可见六牲之中,最重要的是牛与羊。
因为牛重要,所以牺、牲、牢、特这几个字,皆从牛。
不过牛毕竟是庞大少见之物,所以又规定非天子、诸侯或隆重祭奠而不可擅用。
最常见的,也就还是羊。
羊是一种重要的祭品。
依照周礼,每月初一,诸侯们都必须杀一只活羊祭于祖庙,叫“告朔”;然后回朝听政,叫“视朔”。
到了孔子的时代,“礼坏乐崩”了。
诸侯们在朔日既不祭庙,又不临朝,只不过照例杀一只活羊来“虚应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端木赐)认为内容既失,形式也不必徒有,主张不如干脆连这只羊也一并省去。
杀羊升天佛典故事
佛在王舍城时,一位屠夫向国王阿阇世提出一个请求:“大王每次遇到节日需要祭祀时,请把*牲畜的工作交给我吧。
”
阿阇世王问:“杀生的事很少有人乐意做,为什么你那么喜欢?”
屠夫回答:“我往世曾是穷人,靠杀羊度日,因杀羊之故,死后生天,享受天福。
天上寿尽,又生为人,还是从事杀羊的职业,死后又生天上。
就这样六次投生为人,都从事杀羊的工作,每次死后都生到天上。
”
阿阇世王问:“就算真如你所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呢?”
屠夫回答:“我有知宿命的能力。
”
阿阇世王心中疑惑:像他这样毫无修行的人,怎么能知宿命?于是便向佛请教。
佛说:“屠夫所说的都是事实。
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恭敬地瞻仰辟支佛的庄严容貌,生起善心,由于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次生天享福,出生为人又能知宿命。
因为敬佛的福报先行成熟,因此六次往返天上人间。
杀生的罪业应受恶报,只是机缘尚未成熟,这次生命终结,福报也享尽了,他将堕地狱接受屠羊的罪报,地狱的罪报受完,他又要无数次投生为羊,一一偿还命债。
他虽知宿命,但只能知六世宿命,所以误认为屠羊是生天的原因。
”。
羊祭祀的故事《关于羊祭祀的那些事儿》说起羊祭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挺陌生或者挺遥远的事儿,毕竟咱平常老百姓的生活里可没多少机会跟祭祀搭上关系。
但是呢,听我细细道来,你可能就会对这个有点特别的事儿有新的认识和感受了。
我第一次听说羊祭祀还是在看一些古代故事的时候。
那时候就在想,哇,用羊来祭祀,这也太特别了吧!羊那么可爱,怎么就被选中干这事儿了呢。
后来才知道,原来在古代,羊可是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呢,代表着吉祥、美好之类的。
所以,用羊祭祀倒也说得过去。
想象一下哈,在一个庄重严肃的场合,一只肥肥的羊被牵了出来,那羊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还在那儿悠闲地吃着草,东张西望呢。
周围的人一脸严肃,像是在进行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然后主持人或者祭祀官开始念念有词,对着羊这儿比划一下,那儿摆弄一下,最后,可怜的羊就成了祭品。
这画面,有时候想想还觉得挺滑稽的呢。
不过,咱也不能光从搞笑的角度去看羊祭祀。
在以前,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关系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人家那可是正儿八经的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少有这种祭祀了,但是它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见证。
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现在还有羊祭祀,那羊会不会也很无奈。
比如说一只羊在羊圈里和小伙伴们聊天,可能就得吐槽了:“哎呀,你们知道吗?外面的人可奇怪了,居然要用我们去祭祀,我可不想去干那事儿啊,我还想多活几年呢!”然后其他羊就一起附和:“就是就是,咱们在这儿吃得好睡得好,干嘛要去被祭祀啊。
”当然,这都是我的一些小调侃哈。
其实对于羊祭祀这种事儿,我们应该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
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文化。
而且,羊祭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小片段,它见证了我们的先辈们对于未知的探索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呢,羊祭祀虽然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远,但是它却像是一个神秘的盒子,打开它,能让我们了解到过去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这就是我对于羊祭祀的一些真实感受和见解啦,是不是有点不一样呢?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地方哦!。
关于祭祀的动物传说传说起源祭祀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项重要的仪式,是人们向神灵或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祷的方式。
在许多文化中,动物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是因为动物的参与,祭祀仪式变得更加庄重和神圣。
在各种祭祀传说中,动物的地位和意义也有所不同。
祭祀动物的象征意义1. 龙的祭祀在中国古代,龙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常被用于帝王祭祀之中。
龙被认为是天地之灵,具有天降祥瑞、保佑国家繁荣的能力。
因此,帝王会在祭祀仪式中专门祭祀龙,以增加自身的威严和权威。
龙的祭祀仪式具有独特的礼仪和祈祷内容,往往需要执行特定的舞蹈和音乐。
2. 羊的祭祀羊在许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祭祀动物。
在古代的希伯来文化中,羊是一种表示善良、忠诚和牺牲的象征。
因此,人们会在祭祀仪式中将羊献祭给神灵,以表达对神性的敬意和谢意。
在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中,祭祀文化也往往包括了对神灵献羊的仪式。
祭祀动物的传说故事1. 龙的传说庙堂大殿的顶部有一块巨大的龙雕刻,这只龙是由当年的国神化身而成。
据传说,这只龙曾经帮助国王解决了一场暴风雨,拯救了人民的生活。
为了表达对龙的感恩之情,国王决定每年的祭祀活动中都要特别祭祀这只龙雕刻。
人们相信,祭祀龙能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 羊的传说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有一只神奇的羊。
这只羊拥有神力,能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富裕。
当村民遇到困境时,他们就会将自己最好的羊献祭给这只神奇的羊,希望能够得到它的保佑。
据说,村民们的祈祷得到了回应,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富裕起来。
这个传说也成为了村民们祭祀羊的原因。
祭祀动物的礼仪和仪式1. 龙的祭祀仪式龙的祭祀仪式通常会在重要的节日或特殊的场合举行。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尽可能地模拟和复制龙的形象和动作。
他们穿着龙袍,戴着龙冠,按照特定的步骤和节奏进行舞动。
同时,还会演奏特定的音乐,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神圣感。
2. 羊的祭祀仪式羊的祭祀仪式往往与庆祝活动或特定的场合相关联。
在仪式开始前,人们会用清水清洗羊的身体,以净化它,表达对神灵的尊敬。
《祭品用羊何不用牛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关于祭品用羊何不用牛的典故哟!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部落。
这个部落呀,每当有重要的节日或者祭祀活动的时候,都会准备祭品献给神明,祈求神明保佑他们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一开始呢,部落里的人们觉得牛又大又强壮,就想用牛来当祭品。
可是有一次,部落里遭遇了干旱,庄稼都快干死了。
大家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希望神明能下场大雨。
他们准备了一头很壮的牛当作祭品。
可是等呀等,雨一直都没有下。
后来呀,有个聪明的老爷爷说:“咱们试试用羊当祭品吧。
”大家虽然有点怀疑,但还是照做了。
结果,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没过多久,天空就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
从那以后,这个部落就觉得羊比牛更能得到神明的喜欢,所以在祭祀的时候就经常用羊而不用牛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神奇呀?《祭品用羊何不用牛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祭品用羊何不用牛的典故哟!在另一个部落里,也有这样的事情。
这个部落的人们非常勤劳,每年都会收获很多粮食。
可是有一年,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生病了,怎么都治不好。
部落的首领决定用牛来祭祀神明,求神明让大家的病快点好起来。
他们杀了一头大牛,但是人们的病还是没有好转。
这时候,有个小孩子说:“也许神明喜欢羊,不喜欢牛呢。
”首领听了,就决定试试用羊来祭祀。
结果没过几天,生病的人们慢慢地都好起来了。
从那以后,这个部落祭祀的时候也大多用羊啦。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是为什么呢?《祭品用羊何不用牛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这个有趣的典故哦!还有一个部落,他们那里经常有野兽出没,伤害人和家畜。
部落的人们就想用祭品来祈求神明赶走野兽。
他们第一次用了牛当祭品,可是野兽还是经常出现。
有一天,一个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羊,他把小羊救了回去。
当部落再次祭祀的时候,猎人就把这只小羊当作祭品献给了神明。
没想到,从那以后,野兽真的很少出现了。
所以呀,这个部落也觉得羊比牛更能让神明听到他们的祈求,在祭祀的时候就更多地用羊啦。
杀羊屠夫遭报应羊毛做绳勒脖子杀羊屠夫遭报应羊毛做绳勒脖子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小镇突然就多了三四家屠户,宰羊杀猪,有的还杀牛马驴。
那年,我的发小柱子刚高中毕业回到村里,一向馋肉的他决定当一名屠夫。
但想来想去,他一没经验二没技术,肯定比不过其他屠户。
正好,他叔叔去南方谈生意,他就跟着去了,回来后就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意:专门宰杀初生5天以内的小乳羊,主要不是卖肉,而是要羊皮。
据说,南方有个制皮厂专门收购羊羔皮,并且价格不菲。
至于这么小的羊羔皮做什么,不是柱子要管的,他也不想管那么多,只要挣钱就行了。
我们镇在河北内蒙交界处,所以不愁羊羔。
如果你是养羊户,一个刚出生的乳羊,收购价格比养几个月还贵,你卖不卖?一次柱子吃羊肉,借着酒劲,柱子看着雪白的墙壁,突然灵机一动,用手指蘸着羊羔血,在墙上画了八道,然后趁着血不干,又在每条血道上粘上一撮羊毛。
这以后,每杀一只羊羔,柱子都会在墙上干同样的事情。
看着墙上的血道数越来越多,我们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
因为父母都不让我们跟柱子玩,说他宰杀初生几天的羔羊,太残忍。
镇上一个算命先生也说,柱子杀业太重,将有大劫难。
那时候虽然算命先生敢上街摆摊了,但刚从学校里出来的我们是纯粹的无神论者,尤其是柱子,觉得这纯粹就是无稽之谈。
那天,柱子举着杀羊刀,对天叫嚣:“来啊,惩罚我啊!哈哈哈哈……”当时看他笑着拿刀比划,只觉得可笑,现在想来,才觉得不寒而栗。
因为那个年龄,我们都或多或少说过这样的大话。
屠夫只杀初生5天以内的乳羊,杀一只在墙上用血画一道,粘上羊毛。
有一天,柱子对我们说,他马上就要完成第一期的计划了——杀1000只羊羔,然后他要扩大经营,成立公司。
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几天以后,一个发小突然跑到我家,说柱子出事了。
“被刀划着手了?严重不?”我当时正帮父亲处理大门,随口问道。
可是,身后并没有立即回答。
回头,发小正站我身后发抖。
“你咋了?发疟子啊?”我开玩笑。
“死……死了……”“死了?瞎扯淡,昨天我还见他好好的,在张罗成立公司的事情。
第十二品因果经昔日有一位官,姓杨名宗,官拜知府之职。
有一日,是老太太上寿之日,就命厨下杀母羊。
厨下乃先磨刀,刀磨已毕,撮去放在灶边,遂去拿母羊。
不疑羊子看见,就将刀用口咬去。
厨下拿母羊回来,正要取刀,看见羊子将刀咬去,就赶来要取刀,羊子忽做人言曰:【我娘与你无冤无仇,你何苦持刀杀我娘?】厨下达曰:【非是我持刀杀你娘,今日是老太太上寿之日,爱食羊肉,杨太爷命我杀你娘,与我无干。
你既然会讲话,同吾齐来哀求老爷,就免杀你娘。
】羊子将刀就咬去哀求老爷,厨子来到厅堂,禀曰:【太爷你命小人去杀母羊,孰知羊子能言,要救伊母。
】杨太爷曰:【羊子安能言语?】厨子曰:【太爷若不信,现今羊子同小人齐来见老爷。
】羊子来到厅堂上,就跪在老爷面前,哀求曰:【太爷容禀,吾娘犯着何罪业?因何杀吾娘?】羊子作偈曰:爷尔姓杨吾名羊,尔心何不早思量,吾娘与你冤何结,苦苦持刀杀吾娘。
羊子作偈已毕,即问太爷曰:【你今日要杀吾娘何事?】太爷答曰:【今日是我母亲老太太上寿之日,爱食羊肉,因此吾命厨下持刀杀你娘。
】羊子文太爷之言,心生怨恨,羊子再作偈曰:前生不修吾便羊,汝母寿诞杀吾娘,今日食我一片肉,来生与汝结冤长。
又偈曰:羊子跪地诉知州,我娘前生不肯修,饶我母子两条命,长报恩情万万秋。
杨知府观见羊子能言,两眼流泪,听闻羊言,此时心中觉悟,羊子能行孝义,识轮回报应,为人反能不能及耶?杨知府作偈曰:羊子含刀正实时,不绝眼中南泪啼,不知辞官归故里,立志修行得便宜。
又偈曰:看破红尘剎那间,半世为官百世冤,监心修行名佛意,参出真如透上天。
杨知府作偈毕,就辞官前往入山,拜石门和尚为师,持斋受戒,勤参道德,加进修行,后修成正果。
杀黄羊祭灶的风俗春节习俗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
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
祭羊樊哲我的老家在一个被母亲称作“黄土高坡”的地方。
其实,听父亲说,老家并没有那么荒凉。
相反,曾经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由于掠夺式的开发才成了今天的模样。
从父辈往前,一直可以上溯到明清时的人口迁移,祖辈都是住在那个小山村。
虽说不上什么风水宝地,但也算是人杰地灵,从古到今走出过几位小有名气的人物,据说是因为村东头的那眼早已枯了的深井。
如今老家已很少回了。
只是在每年的清明,都要回去拜一拜已故的长者——还是后院里唯一的一座长满青草的孤冢。
让我不解的是每一次给后院的孤冢上祭礼时,总是一捆春山里的青草。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很少吃肉,尤其是羊肉,父亲说羊是通人性的。
父亲每次上街,看见有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眼球,而在店外大做杀羊秀、杀牛秀、杀驴秀时,都要用手捂住眼睛把脸扭到一边。
父亲更不允许我去旁边围观。
父亲很严厉,其中的原因是不容我质疑的。
听父亲说,爷爷曾养过几头牛和一群羊。
养牛是为了犁地,养羊是为了换取柴米油盐还有父辈的学费。
爷爷从没有杀过一头自家的甚至别人家的牛羊。
父亲顿了顿用极低沉极缓慢的语调说:“我杀过一只羊。
”我没有插嘴,因为我知道父亲有他的意思。
父亲点了一支烟,吸了一口说道:“我像你这般大的时候,上山放牛被毒蛇咬了一口。
那时家里没钱住院治疗,村里仅有的一个土郎中也没有治法,你爷爷急得直拍脑门,我痛的大喊大叫,你奶奶出去讨了个偏方,告诉爷爷用活羊把蛇毒吸出来……”父亲说,爷爷把羊四脚绑在桌子上,用尖刀在羊肚子上挖了个洞,把父亲的脚放进去,羊痛得抽搐,每抽搐一下,就把毒吸出一点儿,父亲说羊的叫声很凄惨,父亲没有给我说羊挣扎得有多厉害,只是用手指慢慢地抹去眼角的泪。
父亲说,爷爷安葬了那只羊,从此再也没有养过一只羊。
父亲说,他的命是羊换回来的。
我不敢注视父亲,只是把眼光投向窗外低沉的天空。
奇特的祭祀习俗——领羊-写事作文600字相关作文
在我的家乡甘肃庆阳,有一个奇特的丧葬习俗——领羊,它是家祭中的重头戏。
在庆阳,家祭一般都在下葬的前一天傍晚进行。
院子里搭设灵棚,灵柩放在灵棚内。
灵棚设牌位,摆遗像。
逝者的儿子、女儿、女婿都得依次领羊。
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可按户头单独领,也可几家凑份子合领。
买羊不能说“买”,只能说“请”。
把一头洁白肥大的羊“请”回,驱赶到入灵棚前,开始奏乐,孝子们跪在牌位前,一起一边大放悲声,一边焚香磕头后。
这时候,执事人把人们逝者的“附身”——通阴阳两界的羊拉到灵柩前,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紧紧抓住羊,给羊的耳、鼻、尾、蹄各个部位洒酒后,猛地松开紧抓的羊,把一碗冷水快速泼向羊的脊背。
受到刺激与惊吓的羊,大多会蓬松毛发,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叫做开发大领。
这样,就被认为“领”了。
意思是逝者对后辈儿孙的前途及他们对自己生前的孝心甚为满意,自己可以安心上路。
如果遇到羊死活不抖,在场的亲戚朋友就会悄悄议论,认为逝者有事于心不甘。
尴尬的逝者子女便赶紧再次嗑头焚纸奠酒,并揣测逝者生前心愿,许诺会千方百计助其达成。
这时候,执事者又会重复领羊动作,直到成功为止。
被领的羊不能回到羊群,必须宰杀后祭献,用羊肉招待吊丧者。
领羊在甘肃庆阳农村非常盛行,初衷是敬老尽孝,具有一定的教育警示作用。
既表达了亲人对亡者的悲痛之情,也借此机会召集逝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以向逝者灵魂发问的形式,就逝者生前关注的人和事祷告,使逝者走的放心。
同时也警示孝子及亲朋们,从而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的传承。
指导老师:何巧燕。
One day, while the Buddha was staying in Jetavana, some bhikkhus asked him if there was any benefit in sacrificing goats, sheep, and other animals as offerings for departed relatives.
"No, bhikkhus," replied the Buddha. "No good ever comes from taking life, not even when it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Feast for the Dead." Then he told this story of the past.
Long, long ago, when Brahmadatta was reigning in Baranasi, a brahmin decided to offer a Feast for the Dead and bought a goat to sacrifice. "My boys," he said to his students, "take this goat down to the river, bathe it, brush it, hang a garland around its neck, give it some grain to eat, and bring it back."
"Yes, sir," they replied and led the goat to the river.
While they were grooming it, the goat started to laugh with a sound like a pot smashing. Then, just as strangely, it started to weep loudly.
The young students were amazed at this behavior. "Why did you suddenly laugh," they asked the goat, "and why do you now cry so loudly?"
"Repeat your question when we get back to your teacher," the goat answered.
The students hurriedly took the goat back to their master and told him what had happened at the river. Hearing the story, the master himself asked the goat why it had laughed and why it had wept.
"In times past, brahmin," the goat began, "I was a brahmin who taught the Vedas like you. I, too, sacrificed a goat as an offering for a Feast for the Dead. Because of killing that single goat, I have had my head cut off 499 times. I laughed aloud when I realized that this is my last birth as an animal to be sacrificed. Today I will be freed from my misery. On the other hand, I cried when I realized that, because of killing me, you, too, may be doomed to lose your head five hundred times. It was out of pity for you that I cried."
"Well, goat," said the brahmin, "in that case, I am not going to kill you."
"Brahmin!" exclaimed the goat. "Whether or not you kill me, I cannot escape death today."
"Don't worry," the brahmin assured the goat. "I will guard you."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goat told him. "Your protection is weak. The force of my evil deed is very strong."
The brahmin untied the goat and said to his students, "Don't allow anyone to harm this goat." They obediently followed the animal to protect it.
After the goat was freed, it began to graze. It stretched out its neck to reach the leaves on a bush growing near the top of a large rock. At that very instant a lightning bolt hit the rock, breaking off a sharp piece of stone which flew through the air and neatly cut off the goat's head. A crowd of people gathered around the dead goat and began to talk excitedly about the amazing accident.
A tree deva [1] had observed everything from the goat's purchase to its dramatic death, and drawing a lesson from the incident, admonished the crowd: "If people only knew that the penalty would be rebirth into sorrow, they would cease from taking life.
A horrible doom awaits one who slays." With this explanation of the law of kamma the deva instilled in his listeners the fear of hell. The people were so frightened that they completely gave up the practice of animal sacrifices. The deva further instructed the people in the Precepts and urged them to do good.
Eventually, that deva passed away to fare according to his deserts.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after that, peopl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Precepts and spent their lives in charity and meritorious works, so that many were reborn in the heavens.
The Buddha ended his lesson and identified the Birth by saying, "In those days I was that d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