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水
- 格式:docx
- 大小:537.83 KB
- 文档页数:5
地面水的常规处理方法简介地面水的常规处理方法是指对地面水进行处理以消除污染物、改善水质的一系列措施。
由于地面水是人类日常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其质量对人类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有效地进行地面水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
传统的地面水处理方法1.沉淀–将地面水暂时存放在沉淀池中,使悬浮颗粒物沉淀到底部。
–采用不同的沉淀材料如砂石、炭等,帮助沉降过程。
–沉淀后的水经过上层的净化处理可继续使用。
2.过滤–使用不同级别的过滤器对地面水进行过滤,以去除较小的颗粒物和悬浮物。
–常用的过滤方法包括砂滤、活性炭过滤和混凝沉淀。
3.杀菌–使用消毒剂杀灭地面水中的细菌和病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氯化物、臭氧、紫外线辐射等。
–杀菌处理可以有效预防水源传播的水传疾病。
现代地面水处理方法1.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活动来降解、吸附和转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膜反应器等。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和环保等特点。
2.反渗透–利用半透膜过滤原理,将地面水通过高压使其逆渗透,产生纯净水。
–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溶解固体、无机盐等。
–反渗透方法具有高效、彻底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的优点,但能耗较高。
3.活性炭吸附–使用活性炭吸附剂吸附地面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异味物质。
–活性炭拥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活性炭吸附法适用于水中有机污染物较高的情况。
4.电化学氧化–利用电化学原理,将地面水中的污染物经过电解降解为无害物质。
–电化学氧化法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操作简便等优势。
–适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等。
地面水处理的工艺流程1.预处理–包括调节pH值、除去悬浮颗粒物和去除油脂等。
–使用沉淀池、过滤器和调节剂等进行处理。
2.主要处理–包括过滤、杀菌、生物处理、反渗透等。
–这些处理方法可根据水质需求进行组合使用。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地表水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地面水是指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水体。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应包括的指标主要包括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水质类别划分、水质评价方法等。
其中,对水质的浓度限值是保障水质的基本要求,包括对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水质类别划分是将水质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包括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五个等级。
水质评价方法是对水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包括采样分析、现场监测、生物监测等。
其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科学性是指标准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和限值。
严谨性是指标准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确保标准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监测。
适用性是指标准应能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水体类型,考虑到地域差异和水质特点。
再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其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对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能有效防止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之,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水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地面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促进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地表水体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的标准,它是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水生态系统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依据。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对水体的理化指标、生物学指标和污染物的监测标准。
在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实施的,其制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旨在保障地表水的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
理化指标是对水体理化性质的监测和评价,包括水体的溶解氧、pH值、浊度、电导率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水体的透明度、酸碱性、导电性等重要信息,对于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生物生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这些理化指标进行了严格的监测要求,确保水体的基本性质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其次,生物学指标也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对水体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和评价。
这些生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性和敏感性很强,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水体中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此来评价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还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了监测和评价。
污染物是导致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这些污染物的种类、浓度限值、排放标准等进行了详细规定,以此来控制水体的污染程度,保障水质符合环境质量标准。
总的来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地表水质量、维护水生态系统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依据。
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提高水体的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面水水质标准分类一、引言地面水是指自然地表和地下水源,是人类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保护地面水的水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地面水的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水质标准分类。
本文将对地面水的水质标准分类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二、地面水质量评价标准分类按照国际惯例,地面水的质量评价标准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 优质地面水优质地面水是指符合最高水质要求的地面水,可以直接用于人类饮用水或重要生态系统的供水。
以下是优质地面水的主要特点:•pH值在6.5-8.5之间。
•总溶解固体(TDS)小于500毫克/升。
•各项化学物质含量都低于相应地面水质量标准。
2. 一般地面水一般地面水是指符合一般水质要求的地面水,可以用于灌溉、工业用水以及生活用水等。
以下是一般地面水的主要特点:•pH值在6.5-8.5之间。
•总溶解固体(TDS)小于1000毫克/升。
•各项化学物质含量在较低范围内,未超过相应地面水质量标准。
3. 差质地面水差质地面水是指不符合地面水质量要求的地面水。
以下是差质地面水的主要特点:•pH值大于或小于6.5-8.5的范围。
•总溶解固体(TDS)大于1000毫克/升。
•各项化学物质含量超过相应地面水质量标准。
三、地面水质量评价标准细分针对不同用途的地面水,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面水质量评价标准:1. 饮用水质量标准饮用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源。
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饮用水质量标准。
以下是中国饮用水质量标准(GB 5749-2006)的主要要求:•pH值在6.5-8.5之间。
•总溶解固体(TDS)小于1000毫克/升。
•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含量低于相应标准。
2.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对于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国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 5084-2005)的主要要求:•pH值在6-8之间。
地面水的卫生学特征地面水是指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水体。
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污染,地面水的卫生学特征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面水的卫生学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地面水卫生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
细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它们通常来自于人和动物的粪便,如果在饮用或使用该水源时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病毒则包括诸如轮状病毒、腺病毒等,它们可以通过接触或饮用被污染的地面水而传播,导致胃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二、化学污染除了微生物污染外,化学污染也是影响地面水卫生学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地面水中,如排放废水、农业活动等。
如果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卫生标准,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自然因素除了人类活动外,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地面水的卫生学特征。
其中最常见的是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量和水位的变化,从而影响地面水的质量。
地质条件则可能导致地下水中含有过多的矿物质或其他成分,从而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
四、防治措施为了保证地面水的卫生学特征,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监测:定期对地面水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加强管理:加强对工业和农业活动等各种污染源的管理,减少其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处理:采用有效的水处理方式,如过滤、消毒等,确保水源的安全性。
4. 加强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面水卫生学特征的认识和意识。
五、结论地面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污染,其卫生学特征备受关注。
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是影响地面水卫生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也可能对其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地面水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地面水的常规处理一、地面水处理的重要性在地球上,地面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之一。
地面水的处理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地面水的常规处理方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二、地面水处理的步骤地面水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水源预处理地面水源预处理是地面水处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捕集:通过建筑物下水道、堤坝、水库等方式将地面水捕集起来。
•净化:使用网状筛、滤网等工具去除大部分固体杂质、悬浮物和沉积物。
•沉淀:通过重力沉降将较重的杂质和沉积物沉淀到底部。
2. 水质处理水质处理是地面水处理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混凝:向地面水中添加一定剂量的混凝剂,使悬浮颗粒凝聚成较大的团聚体。
•净化:过滤混凝后的水,去除混凝剂产生的絮状物、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消毒:对净化后的水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3. 后处理地面水处理的后处理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输:将处理后的地面水通过管道运输至用户处。
•利用:地面水广泛应用于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领域。
•监测:定期对供水系统进行监测,确保地面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三、地面水处理常用工艺地面水处理采用多种常见的工艺,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用工艺进行介绍:1. 活性炭吸附工艺活性炭吸附是地面水处理中常用的重要工艺。
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2. 膜分离工艺膜分离包括超滤、微滤、纳滤和反渗透等工艺,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膜进行运用。
膜分离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微生物等。
3. 沉淀法沉淀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处理方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促使水中的固体颗粒形成较大的沉淀物,从而被沉淀或过滤掉,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 消毒工艺水的消毒是指对水样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灭活或去除,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四、地面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地面水处理领域正朝着更加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1. 背景介绍地面水环境是指地表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地面水源。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面水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面水环境,需要进行科学的影响评价与监测。
2. 影响因素2.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直接排放至地面水体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2.2 城市污水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进入地表水体,含有的有机废物和重金属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
2.3 农业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随着雨水冲刷流入地表水,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3. 评价方法3.1 水质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并检测地面水体的化学成分及微生物含量,评估水质的变化和受污染程度。
3.2 水生态监测对地面水体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了解生物多样性变化,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3.3 水量监测监测地表水体的流量变化,了解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4. 影响评价标准4.1 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相关的水质标准,评价地面水体的水质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比如溶解氧、氨氮、总磷等指标。
4.2 生物多样性根据生物监测数据,评估地表水体中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健康状况,反映生态系统是否受到污染影响。
4.3 水体利用评价结合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评估地面水体的可持续利用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方案。
5. 结论与建议综合评估地面水环境的影响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6. 参考文献列出本文档引用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来源,以供读者查证。
以上为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文档的内容,希望对地面水环境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我国地面水分类
我国地面水分类主要是根据水体来源、水体所在区域以及水体是否受到污染等因素来进行划分的。
根据水体的来源,地面水主要分为江河水、湖泊水和雨水三种类型。
江河水主要是由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集而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之一;湖泊水则是地壳运动形成的静止水面,具有调节洪水、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雨水则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降落形成的,具有补充地下水、净化空气等作用。
根据水体所在区域,地面水又可以分为南方水系和北方水系两类。
南方水系主要包括长江、珠江、闽江等水系,具有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化幅度小等特点;北方水系主要包括黄河、淮河、海河等水系,具有水量相对较小、汛期短、水位变化幅度大等特点。
根据水体是否受到污染,地面水又可以分为清水水和污水。
清水水是指水质良好、未受到污染的水体,主要分布在江河上游和部分湖泊中;而污水则是指受到污染的水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需要进行处理后才能使用。
综上所述,我国地面水的分类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的水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护好这些水资源,避免污染和浪费,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加可持续的保障。
地面水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1.污染源类型:点源和面源(非点源)。
污染物类型: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和热效应。
⑴点源调查的、排放方向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
③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④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质状况等。
⑵工业类非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①非点源概况: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臵、面积、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②非点源的排放方式、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合并排放等。
③非点源的排污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⑶其他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①山地、草原、农地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
②城市非点污染源,应调查雨水径流特点、初期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数量。
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1.确定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⑴应能包括受CP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
在此区域内的调查应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满足EI预测的需要。
⑵河流,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河段长度。
⑶湖(库)、海湾,需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2.确定环境现状的调查时期⑴根据当地水文资料确定河流(口)、湖(库)的丰、平、枯水期,同时确定三个时期的季节和月份。
海湾确定大潮期和小潮期。
⑵根据评价等级确定调查时期。
⑶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也应调查。
⑷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和非点污染源两类。
5.进行水质调查时应尽量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三)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流量Q :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 3/s 。
径流总量W :在T 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W=QT ,单位m 3、104m 3、108m 3。
径流深Y :Y =QT/(1000F),mm ;F 为流域面积,单位km 2。
径流系数α: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 的比值,α=Y/P 。
径流模数:M=1000Q/F ,常用单位L/( s·km 2)1.河流的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⑴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类①恒定均匀流。
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或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基本方程为:v=C(Ri)½,Q=v·A 式中:v —断面平均流速,m/s ;C —谢才系数,常用(1/n)R ⅙表示,n 为河床糙率;R —水力半径(过水断面积与湿周之比),m ;i —水面坡降或底坡;Q —流量,m 3/s ;A —过水断面面积,m 2。
②非恒定流河道非恒定流常用一维圣维南方程描述。
河道有侧向入流时,基本方程为: q x Q t A =∂∂+∂∂ B —河道水面宽度,m;z xA ∂∂—相应于某一高程z 断面沿程变化;z —河底高程,m ;S f —沿程摩阻坡度; t —时间;q —单位河长侧向入流;v q —侧向入流流速沿主流方向上的分量,m/s 。
⑵设计年最枯时段流量:枯水流量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固定时段选样,每年选样的起止时间是一定的;②浮动时段选样,每年选样的时间是不固定的,适用于推求短时段(如<30d)设计枯水流量时。
⑶河流断面流速计算。
①实测流量资料多,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由设计流量推求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
②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时,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
③用公式计算: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F h Bh A A Q υ经验公式:⎪⎪⎪⎪⎬⎫===--)1(1δβδβαυQ B rQ h Q 式中ν、Q 、A 意义同上;B —河宽;h —平均水深;α﹑β、γ、Δ—经验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
⑷河流水体混合是流动水体单元相互掺混的过程,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①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关系式:W 入=W 出+W 损±∆WW 入—湖(库)的时段来水总量,包括湖库面降水量,水汽凝结量,入湖库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W 出—湖(库)的时段内出水量,包括出湖库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等;W 损—时段内湖(库)的水面蒸发与渗漏等损失总量;∆W —时段内湖(库)蓄水量的增减值。
②湖泊、水库的动力特征。
湖流:湖、库水在水力坡度力、密度梯度力、风力等作用下产生沿一定方向的流动。
按成因,可分为风成流、梯度流、惯性流和混合流。
湖流环状流动可分为水平环流、垂直环流和兰米尔环流(在表层形成的螺旋形流动)。
湖水混合:湖、库水混合的方式分为紊动混合(由风力和水力坡度作用产生)和对流混合(由湖水密度差异引起)。
波浪:湖泊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引起的,又称为风浪。
波漾:湖、库中水位有节奏的升降变化,称为波漾或定振波。
③水温(较明显的季节性与垂直变化)。
容积和水深较小的湖泊,没有温度垂直分层。
容积和水深较大的湖泊或水库,水温呈垂向分层。
水温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称为温跃层。
湖(库)水温是否分层,比较简单的而常用的是通过湖(库)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和β经验性标准来判别。
α=年总入流量/湖库总容积;β=一次洪水总量/湖库总容积。
当α<10,认为湖(库)为稳定分层型;当α>20,认为湖(库)为混合型。
最简单经验判别法,即以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H>10m 时,认为下层水常不受上层影响而保持一定的温度,此种为分层型;反之若H≤10m ,湖泊、水库可能是混合型。
常用水文特征值的获取方法:收集资料法、实测法和公式计算法。
首先应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和水质调查,特别需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
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
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EI预测方法密切相关。
(四)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1.相关概念。
⑴河口: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又称感潮河段。
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常受到潮汐的影响。
⑵海湾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
海湾根据形状、湾口的大小和深浅以及通过湾口与外海的水交换能力,分为闭塞型和开敞型两类。
⑶大陆架水区: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m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
⑴江河的淡水径流:在河口水域淡水径流对于盐度、密度的分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淡的径流水因密度较海水小,于表层向外海扩展,并通过卷吸和混合过程逐渐与海水混合,而高盐度的海水从底层楔入海口,形成河口盐水楔。
这样的河口楔由底层的入流与表层的出流构成垂向环流来维持。
盐水楔溯江而上入侵河口段的深度主要由径流大小决定,径流小入侵就深,径流大入侵就浅。
在有河流入海的海湾和沿岸海域,于丰水期常常形成表层低盐水层,而且恰好与夏季高温期叠合,因而形成低盐高温的表层水,深度一般在10m左右,它与下层高盐低温海水之间有一强的温、盐跃层相隔,形成界面分明的上下两层结构,从而使流场变得十分复杂。
⑵潮汐与潮流:陆架浅海中的潮汐现象主要来自大洋,本地区产生的潮汐现象是微不足道的。
潮流对陆架浅海污染物的输运和扩散、海湾的水交换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
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
潮流: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五)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⑴根据水文、水质条件,确定不利于CP废水排放的水期(不一定是枯水期);⑵在不利水期内,确定水质预测时段(如水期平均、连续最枯7/30天,最枯月等);⑶确定预测时段相应的环境水文特征值(如平均流量、流速、扩散系数、河宽、平均水深、坡度、弯曲系数等)。
在河流水EIA中,通常都是选择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不利条件作为计算水中污染物EI的计算条件。
河流的枯水期(一般为冬季)流量小,自净能力弱,是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通常选择频率为50%、80%、90%、95%的年最小月平均流量和流速,或选枯水期平均流量。
(六)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⑴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S i,j=c i,j/c s,i式中S i,j—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标准指数;c i,j—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c s,i—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⑵特殊水质因子①溶解氧(DO) a)DO j≥DO s时:S DO,j=|DO f-DO j|/(DO f-DO s);b)DO j<DO s:S DO,j=10-9DO j/DO s式中:DO 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DO f =468/(31.6+t) ,t—水温,℃;DO 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DO j—j点的溶解氧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②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a)当pH j≤7.0:S pHj=(7.0-pH j)/(7.0-pH sd);b)当pH j>7.0:S pHj=(pH j -7.0)/(pH su-7.0)式中:pH 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pH值的实测统计代表值;pH sd、pH su—分别为地面水水质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上限值。
⑶判据: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否则,则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⑷实测统计代表值的获取方法: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化大的情况。
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化较小的情况。
③内梅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情况。
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二、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一)熟悉水污染物在地面水体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1.物理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