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茶碑铭札记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
蒙顶山茶文化蒙顶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
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一、千年贡茶意重蒙顶“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这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对茶联,代表着中国茶的最好品质和最高境界,是茶中珍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时代,最好的东西总是进贡给皇室。
作为茶中珍品的蒙顶茶,从唐代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就开始了一千多年的贡茶史。
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宋代《宣和北苑贡茶录》,当年蒙顶山进贡的两种名茶“万春银叶”和“玉叶长春”就榜上有名。
清代《陇蜀余闻》记载:“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辄报有司往视,籍记其叶之多少,采制才得数钱许。
明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
”蒙顶贡茶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里岁岁入宫,年年进贡,以供皇室“清明会”祭天祀祖之用。
这种专用茶采自茶祖吴理真种下的七株仙茶。
到清代时,蒙顶五峰被辟为禁地,七株仙茶被石栏围起来,辟为“皇茶园”,至今留存。
二、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蒙顶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
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
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
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
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
品味蒙顶口赵良冶这些年,写蒙顶山的文章不少,其中不乏佳作名篇。
本不打算添乱,又似乎心中欠然,蒙顶情结始终萦绕纠缠,不经意间便落下这个题目。
品味什么,自是蒙顶厚重博大茶文化。
天下茶林,独尊蒙顶,冠以世界茶文化圣山。
圣山二字非自我标榜,而是天下公认。
世界茶林盛会,两年一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誉为茶界奥林匹克。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际性茶叶机构、各国政府茶叶部门、茶文化组织精英论道蒙顶,《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横空出世,确立蒙顶山为世界茶文化圣山。
茶叶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极闪光的一个亮点。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
这里边,惟茶可单独摧升为文化,进得皇宫豪宅,人得民居小院。
几千年中华文明38.史,茶文化被大书特书。
蒙顶山从四川I盆地西部边缘拔地而起,海拔千余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云多雨又多雾。
山顶五峰环列,氤氲清幽,状若莲花,名上清、菱角、玉女、灵泉、甘露,既有仙家韵味又具道家风范。
蒙顶山被许多光环笼罩:中国茶叶发源地,西汉吴理真在山中开人工种茶历史,唐时蒙顶茶启中同贡茶先河,甘露、黄芽、石花等名茶誉满天下;茶文化发祥地,从神话到现实,从历史到文学,从佛经到道学,从茶技到茶艺,竞囊括中华茶文化林林总总。
天下名山,各有灵性。
登泰山祭天地神灵,朝峨眉礼普贤菩萨,拜武当敬三清老祖,I临蒙顶为访茶文化。
茶文化托起蒙顶山,蒙顶山藉茶文化跻身天下名山。
起雾了,五峰虚无缥缈。
人行雾中,恍若仙境。
轻轻撩开淡淡的雾,吴理真身着葛巾麻衣,肩倚锄头,行于天梯、古蒙泉、皇茶园、甘露石室。
此时的吴理真,俨然朴实庄稼汉。
中国第一茶人吴理真,被世人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
大约源于典型的中国式爱情故事,七仙女田螺姑娘类似的美妙传说,顺理成章编排到他身上。
蒙顶山麓,青衣江缠绵蜿蜒。
山水相依相恋。
好心的人们忙于牵线搭桥,为之物色到娇好善良的青衣河神女儿蒙茶仙子,成就一段姻缘。
蒙顶山茶清代诗词共39首蒙顶石茶清曹抡彬香酩馥馥产蒙巅,雾雾云村植自山。
老树未长二三尺,新芽只摘两三编。
灵根夏永金茎茂,仙叶秋收古干恹。
直待来年频年育,殷勤又献圣人前。
烹雪叠旧作韵清乾隆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樨云遗屑。
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
圆瓮贮满镜光明,玉壶一片冰心裂。
须臾鱼眼沸宜磁,生花犀液繁于缬。
软泡何妨滥越瓯,大烹讵称公鸳列。
排登即景试吟评,檐间冰柱拟阶坼。
我亦因之悟色空,赵州公案犹饶舌。
忽忆江南灾馑余,抚字心劳荒政拙。
九重岂宜耽晏安,大君原为斯民设。
安能比护免饥寒,三代高风真邈绝。
雾山茶赋清张凤煮唯神皋之奥宅,孕百草之精英。
托高天而承雾,揉后地以播云。
结阴林以垂秀,乘阳德以敷荣,笑群芳之献臭,愧百艳之交明。
既名骑火,亦号先春。
遂分纲而别品,乃著论而为经。
溢味遍乎九土,芬芳冠乎六清。
原夫茶之为物,名高蜀国,品重巴川。
主蒙山之灵禀,绵延以及晋原。
耸绝磴以聿兀,挂悬流之潺浮。
蔽日月而孤峙,云雾而绵鬟。
溯折坂以回与,蹑危峤而往还。
凿灵根于石镜,注瑞叶于云端。
尔其花叶纷披,蹊径参差。
舒芽冒渚,抉干临崖。
乍谦谵而横直,忽丰茸而倒垂。
扇轻飚而袅袅,含宿雾而荻荻。
当斯时也,节届樱笋之会,时当春夏之交。
雷车蛰起,雾谷寒消。
红嘴枝头,唤起绿鬟之女;白云铛内,碾成碧玉之膏。
既九难之尽美,亦六气之均调。
闽焙兮建溪春色,越芽兮顾渚风骚。
允撷芳于元浦,堪贡异于天朝。
当夫鸣佩玉,锵和鸾,斋宫肃,零露浦。
天子乃出穆陀之珍,宝文之团,御史双瓶,贮剑南之佳缺制;尚书八饼,备苑北之奇观。
则有兰台学士,点点银丝;凤苑才人,纤纤金缕。
取六斑而痼消,载一车而病愈。
辨异昧于石岩,访厅珍于天柱。
叹君谟之作俑,羡和凝之雅聚。
讥碧玉之池翻,笑琉璃之眼注。
始榷税于玉涯,乃图形于陆羽。
是盖与绿英紫华而并珍,密云祥龙而齐矩。
若夫海上槎来,云中舄至。
服务丹丘之元精,炼双林之大士,杏树桃花之深洞,竹林草堂之古寺。
或驻景以延年,或消烦而涤滞。
有关茶的碑文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受喜爱的饮品之一。
在茶的世界里,有许多碑文流传至今,它们记录了茶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茶的热爱之情。
一、《茶经》碑文茶经,是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以简练的文字述说着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饮的过程。
这部碑文将茶的种植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茶的珍视和推崇。
茶经中有云:“茶者,风骨之美也。
叶绿如玉,香气袭人。
饮之可清心明目,使人神清气爽。
”这段文字传递出了茶对人的独特作用,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愉悦。
二、《茶谱》碑文茶谱,是对茶的品饮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瑰宝。
这部碑文详细描述了茶的种类、泡茶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茶谱中记载着各种名茶的特点和独特之处,如“龙井茶,色翠绿如龙之鳞;碧螺春,香气幽雅,如螺舞之声”。
这些文字描绘出了茶的色香味,使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愉悦。
三、《茶山碑》碑文茶山碑,记录了中国著名茶山的历史和传说。
这些茶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培育出了世界闻名的名茶。
茶山碑中记载了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农的辛勤劳作和茶叶的品质,如“雁荡山,地势险峻,云雾缭绕,茶叶鲜嫩,滋味醇厚。
”这些文字描绘出了茶山的壮丽景色和茶叶的高质量,使人们对这些茶山充满了向往之情。
四、《茶文化碑》碑文茶文化碑,记录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这部碑文讲述了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茶文化碑中写道:“茶,是中国人的普通之物,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
茶文化以其博大精深、丰富多样的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段文字传递出了茶文化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使人们对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茶的碑文,是茶文化的见证,也是对茶的致敬。
这些碑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茶的美好,传递了人们对茶的热爱之情。
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品饮茶的过程中,还是在品味茶的文化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茶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愉悦。
蒙顶酒庄中国西南醉美酒庄传世酒庄,百年文化,耕种美酒,酿制传奇蒙顶酒赋天开蒙顶,坐落名山,重云缭绕,绿影回环。
有水发自绝壑,有雾散出峰峦。
为巴蜀之奥区,属天府之奇观。
曩者生甘露茗茶,如今酿蒙顶仙酒,好茶沁肺腑,好酒醉人寰。
一杯可以激情起,一坛足以天地宽。
君不见,神州佳酿,遍布天下,蒙顶酒业,起自云端。
继杜康之遗法,出仪狄之妙传。
遵循古制,开启新帆。
大曲与糟房交舞,醪醅与窖池相欢。
天锅蒸馏出玉液,云岫深藏酝王冠。
是所以,四川酿酒看蒙顶,中华好酒看四川。
酝造无休止,用心更钻研。
君何不:呼亲友、备车马、解锦囊,来蒙顶酒庄举杯畅饮,当可一醉人间美酝,感受酒中婵娟也哉!酒庄之位蒙顶酒庄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官田生态园,坐落在蒙顶山脉小莲花山腹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北纬30°被联合国粮食与教科文组织鉴定为:“地球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
而蒙顶酒庄正是处于这一神奇的纬度,是中国白酒酿造的绝佳之地。
酒庄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温差小,湿度大,日照时短,年降雨量高达2000毫米,有利于酿酒的微生物发酵。
酒庄之势雅安又称“雨城”,是世界第一只活体大熊猫的发现地,被誉为“熊猫故乡”。
蒙顶山又有“西蜀天漏,中心蒙山”之说,其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自古蒙顶山就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为“蜀中三大名山”,亦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
蒙顶山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每立方厘米3万多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标准的20倍。
丰富的负氧离子附着于空气之中,与窖池中微生物共同构成天然的微生物群,构成了酿酒的绝佳生态环境。
蒙顶酒庄连通蒙顶山、碧峰峡、上里古镇、天台山等多个国家级旅游景点,是国家级茶业公园中的醉美亮点,是世界茶源里“天人共酿”的瑶池。
酒庄之水“好酒必有佳泉”。
蒙顶酒庄以蒙顶山泉水为源,蒙顶山泉经过千年红砂岩层的层层渗透、过滤,甘冽回甜、无溶解杂质,保留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PH值常年维持在6—8之间,能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酿造白酒的宝贵而稀缺的资源。
寻味蒙顶茶作者:杨多杰来源:《月读》2021年第11期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圣地发先春。
几树初惊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䰐鬖绿虿匀。
慢烘防炽碳,重碾敌轻尘。
无锡泉来蜀,乾窑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磊磊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惜寄来频。
——〔宋〕文同《谢人送蒙顶新茶》文,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姓氏。
但纵观两宋,文姓却出了好几位大人物。
前有历仕四朝、出将入相的文彦博,后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这两位文姓名人,都曾位极人臣。
但若单论诗名,文彦博也好,文天祥也罢,又都比不过同姓的文同了。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人。
他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历任邛州、洋州太守,晚年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享年62岁。
文同与文彦博、文天祥,虽为同姓,却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文同的家族里,出了一位比那两人名气都大的表弟——苏轼。
论年龄,文同比苏轼大十八岁。
论资历,文同中进士比苏轼早八年。
所以文同既是苏轼的表哥,也算他的前辈。
二人同在馆阁任职时,苏轼不仅一再上书议论朝政,平日与朋友聊天时也往往点评时事。
文同性格沉稳持重,对于表弟的“口无遮拦”深表忧虑。
他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苏轼,但都无济于事。
为了怕表弟出去聊天惹事,文同干脆每逢假日就陪在苏轼身边。
表兄弟在一起干什么呢?一方面,文同诗文宗梅尧臣、苏舜钦,有着相当的造诣。
另一方面,文同更是一位画家。
他善画墨竹,最终开创了绘画史上著名的“文湖州竹派”。
对于艺术的共同追求与探索,使得文苏二人不仅是表亲,更是挚友。
文同常常邀请苏轼一起吟诗作画,也希望通过艺术来转移表弟对于时政的关注。
当然,最终文同的好心落空,苏轼蒙冤下狱,这又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文同与苏轼的性格有很大不同。
他一生不嗜酒,却对质地上乘的细绢和纸张情有独钟。
只要见到美纸,立刻就迈不开步了,一定要提笔画上一番才行。
有关于茶的碑文
在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中,有一些著名的碑文,它们记录着茶的起源、制作方法、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茶碑文:
1.陆羽茶经碑:
•内容:记载了陆羽关于茶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泡茶的方法。
•背景:陆羽被认为是中国茶学的奠基人,他的茶经对中国茶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茶经碑:
•内容:记录了明代茶学家杨慎所著的《茶经》,阐述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品鉴等方面的知识。
•背景:杨慎被尊为中国茶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茶经为后来的茶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古田会议纪念茶碑:
•内容:纪念中国共产党古田会议的碑文,其中提到了会议期间使用的茶水。
•背景:这个碑文反映了在中国社会历史中,茶在特殊历史时刻的角色。
4.杭州西湖茶文化碑:
•内容:记载了杭州西湖茶文化的碑文,强调了杭州作为茶文化名城的重要性。
•背景:杭州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西湖龙井茶等闻名遐迩。
5.大盖茶神碑:
•内容:记载了中国传统的茶神文化,崇拜茶神的碑文。
•背景:茶神在中国茶文化中是一种信仰,人们通过祭拜茶神来祈求茶叶的丰收和品质。
6.岳阳楼茶文化碑:
•内容:记载了岳阳楼茶文化的碑文,强调了岳阳楼作为茶馆的历史。
•背景:岳阳楼是中国湖南省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楼阁,曾经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这些碑文反映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及茶文化在历史中的发展和传承。
它们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尊崇。
历代吟咏蒙顶山茶诗词佳句篆刻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末与当年别“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为清乾隆皇帝《烹雪叠旧作韵》诗中句。
乾隆皇帝(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乾隆是其年号。
乾隆皇帝禅位后又继续训政三年,是最长寿的皇帝。
他长寿的秘诀在于心态好,且爱喝茶,他曾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他不仅品尝过当时的各种名茶,而且还亲自参与过种茶、采茶、制茶,也写过许多茶诗。
《烹雪叠旧作韵》就是其中之一,全诗为: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源自清代著名学者黄云鹄的《建南观察·蒙顶留题》。
黄云鹄(1819-1898),字芸谷、翔云、缃芸,湖北蕲春人,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画家和散文家、琴师。
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出身,历任四川雅州(今四川雅安)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他主张“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为官清廉正直,执法严谨,酌泉试茗平生好唯有蒙茶远难到“酌泉试茗平生好,惟有蒙茶远难到”出自清代王闿运的《蒙山上清茶歌》。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蜀茶蒙顶最珍重“蜀茶蒙顶最珍重”源自晚清著名学者何绍基的《名山蒙顶贡茶赋示陈新盘明府》诗。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曾典福建广东等乡试、提督,视学浙江,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
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
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出自清代名山知县赵懿的《蒙顶采茶歌》。
赵懿(1854-1896),字渊叔、悔予,号延江生、南湖,贵州遵义人。
长于诗,工书画,一生著作颇富,有《延江生诗集》《梦悔楼诗余》《友易》《诗微》《名山县志》等。
天下第一蒙顶茶从明清以至于近代,蒙顶茶的光辉早已消失殆尽,很少人听说过唐宋时期誉为「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极品贡茶了。
蒙顶茶能否复兴,能否重登天下第一茶的宝座,我们且拭目以待。
月余前四川雅安发生七级地震,震区包括附近的几个县,如芦山、宝兴、名山等。
灾情十分严重,令人揪心。
各地热切支持赈灾,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灾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挥人道关怀精神,也相当令人感动。
雅安地区我没去过,但却相当熟悉,因为探索唐宋时期茶道发展与品茶时尚,研究过名山县附近的蒙顶山。
蒙顶山又称蒙山,并不太高,大约一千多公尺,在唐宋时期以产茶闻名,属于成都平原通向青康藏高原,由平壤升为高原的第一层阶梯山脉。
在地质构造上相当重要,可能就是青康藏板块与成都平原接壤的关键要冲,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
上次汶川地震,就曾波及蒙山,震坏了一些明清古建筑。
这次的震灾更为严重,地震的震央在芦山,距蒙顶山景区直线距离仅十多公里,听说山上的明清古迹,包括著名的明代石麒麟,全部倒塌,一无幸免。
追寻古书蜀茶记事清代《名山县志》说蒙山:「旧志谓,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
」引用旧县志,说蒙山满布茶园与杉树,风光宜人,是风景名胜,而且还有茶产。
是不是说,蒙山风光优胜,满山茶畦,都是古代的事?到了清朝,除了青山依旧,物产景象已经今不如昔,大不相同了?我不禁联想翩翩,从清朝飞跃到唐朝,想到杜甫卜居成都时写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隔窗看到的「西岭」,若是描写实景,说的真是覆盖了冰雪永冻的「千秋雪」,那一定是接连青康藏高原的西岭雪山,而非有些学者以为的秦岭。
随着杜甫想象的视线投射出去,就是沿着汶川、西岭、邛崃、蒙山一脉西向,从窗口遥想到昆仑山脉的千秋积雪。
杜甫生活在盛唐末期,饮茶习惯已经流行全国,应该知道蒙山产茶,因为唐代剑南道的雅州(今天的雅安地区)是产茶名区,而当地曾经出产过名闻天下的蒙顶茶,是上贡朝廷的珍贵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