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12.67 MB
- 文档页数:46
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主要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含水层,裂隙含水层及喀斯特含水层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地下水动力学着重研究地下水向井的稳定运动和非稳定运动理论及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稳定运动和非稳定运动。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规律的研究是以数学,物理学及水力学等学科的成就为基础,应用数学分析和模拟试验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进行的。
地下水运动的实际速度总是大于其渗流速度渗透:地下水在空隙介质的空隙中运动,空隙介质是指由固体骨架和相互沟通的孔隙或裂隙(包括溶蚀裂隙等)两部分组成的整体。
地下水受重力作用在空隙介质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骨架,认为空隙及骨架所占的空间全都可为水流所充满;不考虑地下水实际运动途径的迂回曲折,运动方向多变,只考虑运动的总体方向,把这种概化了的假想水流称为渗流。
渗流量:单位时间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渗流速度:通过单位过水断面的流量流速水头:由液体的运动速度产生的水头高度。
研究地下水运动时,可略而不计水力坡度:J=—dLdH 渗流通过该点单位渗流途径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随着渗流途径增加,水头值减小,则水头值增量dH 沿渗流运动方向为负值)流线:在给定时刻,于渗流场中绘制的一些曲线,曲线上各点处的渗流速度向量均与该点处的曲线相切等水头线:渗流场中水头值相等的各点联成的面称为等水头面,在剖面上表现为等水头线 流网:在渗流场中,由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称为流网一维流:在流线相互平行的渗流场中,可选择坐标系中任一坐标轴与渗流速度向量一致,此种情形下的渗流为一维流;二维流:各点的速度向量均与某一平面平行;三维流:又称空间流,各点的速度向量相互之间不平行渗透系数:表征含水介质透水性能的重要水文参数,是与空隙介质的结构特点(n 和d )及水的性质(γ和μ)相关的量K=n 322d μγ 渗透率:反应空隙介质本身的透水性能322nd渗透主方向:通常将渗透性能最强的方向与渗透性能最弱的方向称为渗透的主方向均质各向异性运动特征:在均质各向异性介质中任一点的流线相对于等水头线的法向要产生偏转,且偏向主渗透系数大的主方向。
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第一章)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第一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
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称为透水层。
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
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称为隔水层。
然而,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人们所指称的含水层与隔水层涵义有所不同,他们的定义具有相对性。
岩性相同、渗透性完全一样的岩层,可能在有的地方被当作含水层,而在另一些地方被当作隔水层。
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渗透性相同的某一岩层,在涉及某些问题时被看作透水层,在涉及另一些问题时则可能被看作隔水层。
含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的定义取决于运用他们时的具体条件。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地下水分类。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的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的分类。
如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则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不沦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巾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如图1—1所示。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人、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1、地下水动力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在孔隙岩石、裂隙岩石、与喀斯特岩石中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就是模拟地下水流基本状态与地下水中溶质运移过程,对地下水从数量与质量上进行定量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兴利除害的理论基础。
2、流量:单位时间通过过水断面的水量称为通过该断面的渗流量。
3、渗流速度(比流量):假设水流通过整个岩层断面(骨架+空隙)时所具有的虚拟平均流速,定义为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流量。
4、实际速度:孔介质中地下水通过空隙面积的平均速度;地下水流通过含水层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其值等于流量除以过水断面上的空隙面积, 量纲为L/T。
4、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称为渗流场。
由固体骨架与岩石空隙中的水两者组成5 、层流:水质点作有秩序、互不混杂的流动。
6、紊流:水质点作无秩序、互相混杂的流动。
7、稳定流与非稳定流:若流场中所有空间点上一切运动要素都不随时间改变时, 称为稳定流,否则称为非稳定流。
8、雷诺数:表征运动流体质点所受惯性力与粘性力的比值。
9、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水流的惯性力与黏滞力之比。
10、渗透系数:在各项同性介质(均质)中,用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面积上的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称之为渗透系数。
11、流网:在渗流场中,由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络称为流网。
12、折射现象:地下水在非均质岩层中运动,当水流通过渗透系数突变的分界面时出现流线改变方向的现象。
13、裘布依假设:绝大多数地下水具有缓变流的特点。
14、缓变流:各流线接近于平行直线的运动14、完整井:贯穿整个含水层,在全部含水层厚度上都安装有过滤器并能全断面进水的井。
15、非完整井:未揭穿整个含水层、只有井底与含水层的部分厚度上能进水或进水部分仅揭穿部分含水层的井。
16、水位降深:抽水井及其周围某时刻的水头比初始水头的降低值。
17、水位降落漏斗:抽水井周围由抽水(排水)而形成的漏斗状水头(水位)下降区, 称为降落漏斗。
18、影响半径:就是从抽水井到实际观测不到水位降深处的径向距离。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渗流: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
2.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
3.层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混杂的流动。
4.紊流运动:在岩层空隙中流动时,水的质点作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
5.稳定流:水在渗流场内运动,各个运动要素(水位、流速、流向)不随时间改变。
6.非稳定流:水在渗流场中运动,各个运动要素随时间变化的水流运动。
7.渗透流速:地下水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平均流速。
8.迹线:渗流场中某一段时间内某一质点的运动轨迹。
9.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之比。
10.渗透系数:水力坡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11.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流线和等水头线组成的网。
12.流线:流场中某一瞬时的一条线,线上各水质点的流向与此线相切。
二、填空1.据地下水流动状态,地下水运动分为层流和紊流。
2.据地下水运动要素与时间的关系,地下水运动分为稳定流和非稳定流。
3.水力梯度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渗透流速就愈大。
4.渗透流速为定值时,渗透系数愈大,水力梯度愈小。
5.渗透系数可以定量说明岩石的渗透性能。
渗透系数愈大,岩石的透水能力愈强。
6.流网是由一系列流线与等水头线组成的网格。
7.如果规定相邻两条流线之间通过的流量相等,则流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径流强度,等水头线的疏密则说明水力梯度的大小。
8.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地下水必定沿着水头变化最大的方向,即垂直于等水头线的方向运动,因此,流线与等水头线构成正交网格。
9.流线总是由源指向汇。
三、判断题1.当含水层中存在强渗透性透镜体时,流线将向其汇聚。
(√)2.两层介质的渗透系数相差越大,则其入射角和折射角也就相差越大。
(√)3.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
( √ )4.在渗流场中,一般认为流线能起隔水边界作用,而等水头线能起透水边界的作用。
( √ )5.渗透流速是指水流通过岩石空隙所具有的速度。
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引言地下水是指地球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水。
它在地下层中流动的过程被称为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深入分析地下水运动的概念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介质中的迁移和流动过程。
它是一种相对缓慢、连续的水的迁移形式,与地表水的运动形式有所不同。
特点一:缓慢性地下水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缓慢性。
由于地下水运动是在地下介质中进行的,介质的渗透性对地下水流动速度有明显影响。
通常情况下,地下水的流速远远小于地表水,通常以米/年或厘米/天来计算。
特点二:非饱和性地下水运动的第二个特点是非饱和性。
地下介质中的水分可以分为两种状态:饱和状态和非饱和状态。
饱和状态下介质的所有孔隙都被水填满,非饱和状态则相反,介质中只有一部分孔隙被水填满。
地下水运动通常发生在非饱和区域,这一特点对地下水的运动速度和路径产生重要影响。
特点三:孔隙性地下水运动的特点之一是孔隙性。
地下介质中存在着各种孔隙和裂隙,这些孔隙和裂隙决定了地下水运动的路径和速度。
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渗透性,从而导致地下水运动的不均匀性。
特点四:地下水流量的变化地下水运动还表现出地下水流量的变化。
地下水的流量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呈现不规则的波动。
它受降雨量、蒸发量、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周期性和时空变化的规律。
结论地下水运动具有缓慢性、非饱和性、孔隙性和地下水流量的变化等特点。
了解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对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和生产中,应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管理策略,以保护和维护好地下水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参考文献•张兵, 李彦周, 孙国玲.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2): 139-150.•李荣兴, 易敏, 魏华, 等. 地下水运动参数的确定及其意义[J]. 水资源保护, 2002, 18(2): 38-40.•杨敏, 杨培玉. 地下水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分析及其应用[J]. 地下水, 2006, 28(1):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