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4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学壮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样,小古文的“小”字是如定位的。
一、定位于小大家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首篇是《放风筝》,容如下: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看到这样的小古文,一读,你是不是笑了?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三字经》行文风格?三字一句,朗朗上口。
这样的小古文,像童谣一样。
有人物,有情景,人物就是孩子,情景是春天。
这是儿童生活的写照。
孩子一读,不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吗?再来看第一单元中的两篇吧: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柳数株,中夹桃,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数一数看,文中是不多为四字一句,即使像“水边柳数株”这样的六字句,读的时候一断开,就变成“水边\ 柳数株”这样的二四句式了?而“水滨多芦荻”,断句之后为“水边\ 多芦荻”,为二三句式。
由三字句,到四字句,把长句断成节奏分明的散句。
开头这几篇,读起来是不是一点都不难?我们再看《新经典日日诵》第五册中出现的小古文,一共5篇,篇篇短小精悍,我们选其中两篇来看:1、蜻蜓雷雨之前,黑云如墨。
蜻蜓/千百成群,飞于空中,往来上下,觅小虫/食之。
儿童/捕其一,视之,六足四翼,身有节,能屈曲。
4、蟋蟀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姐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也?”姐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这样的小古文,容来源于生活,有情趣,有对话,意思呢?一读就明白。
你说,你喜欢不喜欢?说到这儿,大家明白了吧。
我所说的小古文,就是这样的“古”文啊。
是啊,在启蒙阶段,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小古文,不就应该这样短小,有趣,读起来顺口吗?话再说回来,即使看起来长一点的小古文,看看文章的语言结构,你就会哑然失笑,因为看起来很长,但是像《诗经》里的歌谣一样,是一唱三叹式的,读好了第一部分,其他的语句自然就会读了。
读书这首小古文的意思
《读书》小古文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
飞禽走兽,饥饿的时候懂得吃东西,渴了就会饮水,还能营造巢穴,作为作息的地方。
其中特别的那些,也会说人话。
但因其不知道读书,便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那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小古文《读书》翻译
《读书》原文:
读书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其异者,能为人言。
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注释:
营:建造所:地方,场所。
异:灵异。
言:说的话。
惟:只是。
故:所以。
《读书》翻译:
人,饿了知道吃饭,渴了知道喝水。
会建造房屋作为休息的地方,会用语言交流。
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这正是人和禽兽不同的根本所在。
飞鸟走兽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这段出自《古岩斋丛稿》,寓意: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有所成,读书亦是如此,浅尝辄止的读,流于形式的
读,浮于表面的读,不是真正的读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表明了读书必须坚持,才能修身养性。
启示: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思想,一个人读书读得多了,就会更具有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动物和人的差别。
一个不读书的人,别人说什么就去做什么,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好比行尸走肉。
所以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关于儿童童真小古文一、儿童童真小古文的魅力儿童童真小古文特别有意思呢。
就像我们小时候读的那些简单又充满趣味的故事一样,小古文用很精炼的文字就把那种儿童的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说童趣这篇小古文,作者沈复写他小时候的那些奇思妙想,把蚊子想象成鹤在空中飞,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事情啊。
这就是儿童童真小古文的一个特点,它能让我们看到孩子眼中独特的世界。
小古文里的用词虽然简单,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有别样的韵味。
孩子们的纯真在这些古文中就像清澈的泉水一样流淌出来,让我们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二、小古文对儿童的影响小古文对儿童的影响可不小。
一方面,它能够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
在阅读小古文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接触到很多古人的用词和句式,这有助于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就像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如果能够借鉴小古文里的一些词句,那作文肯定会增色不少。
另一方面,小古文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小古文里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孩子们读小古文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小窗户,可以看到古代孩子们的生活和想法,从而更好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如何引导儿童阅读小古文这可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呢。
首先要从简单有趣的小古文开始。
像守株待兔这样的故事,孩子们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故事性很强,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然后呢,可以让孩子们试着去朗读小古文。
朗读的时候,他们可以感受小古文的韵律感,就像唱歌一样。
家长或者老师还可以给孩子们解释小古文里的字词意思,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比如说“株”就是树桩的意思,“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
再进一步,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去复述小古文的故事,这样能加深他们的理解。
最后,还可以鼓励孩子们根据小古文的故事去画画,把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这样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小古文的魅力。
小古文里的儿童童真世界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它既能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上有所进步,又能让他们更好地传承文化,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东西呢。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10、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13、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第四组读书要得法14、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陈学壮把《新经典日日诵》12册从头翻来,你会发现小古文最初出现在第五册中,第五册里共有5课,这5课都与动物有关,第六册亦有5课,内容与植物有关。
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古文的篇目数量依次增加,其中七、八册中各有10篇,第九册中有17篇,第十册里有10篇,第11册中有20篇,第12册里有22篇,共计99篇。
《新经典日日诵》中小古文篇目统计册数篇数第五册 5第六册 5第七册10第八册10第九册17第十册10第十一册20第十二册22合计99如果把这八册的小古文的编排个目录的话,内容如下:第五册1、蜻蜓2、蜂3、蚕4、蟋蟀5、鸡第六册1、公园2、荷3、蚕4、蟋蟀5、鸡第七册1、一字之师2、勤读多作3、文征明习字4、薛谭学讴5、范仲淹苦学1、《论语》学习篇2、《论语》修身篇3、《论语》交友篇4、《论语》仁礼篇5、《论语》孝悌篇第八册1、大学之道2、修身齐家3、广大精微4、知之一也5、博学明辨1、登高而招2、锲而不舍3、人有祸4、守株待兔5、自相矛盾第九册1、玉不琢,不成器2、教学相长3、君子之教4、乐者5、歌之为言1、山川之美2、春和景明3、山间朝暮4、泰山日出5、巴东三峡1、五柳先生传2、桃花源记(节选)伊索寓言文言文版1、说谎2、鸦狐3、豺烹羊4、杉苇刚柔5、磨牙第十册1、陋室铭2、爱莲说3、座右铭4、养竹记5、要做则做1、徐孺子2、白雪纷纷何所似3、钟毓钟会4、孔融二子5、孔文举第十一册1、杨修之死2、李逵打虎3、行者借扇4、范进中举5、香菱学诗1、刻舟求剑2、郑人买履3、鹬蚌相争4、滥竽充数5、画蛇添足1、滕王阁序(节选)2、阿房宫赋(节选)3、前赤壁赋(节选)4、秋声赋(节选)5、洛神赋(节选)1、道可道2、有物混成3、天长地久4、上善若水5、大成若缺第十二册1、庄周梦蝶2、北冥有鱼3、游于濠梁4、望洋兴叹5、庄子行于山中1、报任安书(节选)2、与朱元思书(节选)3、陈情表(节选)4、谏太宗十思疏(节选)5、送孟东野序(节选)1、观影戏记2、泰山观日出记3、瑞士湖山记4、水仙花5、端午1、屈原列传(节选)2、渔父(节选)1、报任安书(节选)2、指鹿为马3、刎颈之交4、破釜沉舟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你们看,这99篇小古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叙事的,有说理的。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陈学壮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样,小古文的“小”字是如何定位的。
一、定位于小大家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首篇是《放风筝》,内容如下: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看到这样的小古文,一读,你是不是笑了?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三字经》行文风格?三字一句,朗朗上口。
这样的小古文,像童谣一样。
有人物,有情景,人物就是孩子,情景是春天。
这是儿童生活的写照。
孩子一读,不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吗?再来看第一单元中的两篇吧: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数一数看,文中是不多为四字一句,即使像“水边杨柳数株”这样的六字句,读的时候一断开,就变成“水边\ 杨柳数株”这样的二四句式了?而“水滨多芦荻”,断句之后为“水边\ 多芦荻”,为二三句式。
由三字句,到四字句,把长句断成节奏分明的散句。
开头这几篇,读起来是不是一点都不难?我们再看《新经典日日诵》第五册中出现的小古文,一共5篇,篇篇短小精悍,我们选其中两篇来看:1、蜻蜓雷雨之前,黑云如墨。
蜻蜓/千百成群,飞于空中,往来上下,觅小虫/食之。
儿童/捕其一,视之,六足四翼,身有节,能屈曲。
4、蟋蟀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姐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姐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这样的小古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有情趣,有对话,意思呢?一读就明白。
你说,你喜欢不喜欢?说到这儿,大家明白了吧。
我所说的小古文,就是这样的“古”文啊。
是啊,在启蒙阶段,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小古文,不就应该这样短小,有趣,读起来顺口吗?话再说回来,即使看起来长一点的小古文,看看文章的语言结构,你就会哑然失笑,因为看起来很长,但是像《诗经》里的歌谣一样,是一唱三叹式的,读好了第一部分,其他的语句自然就会读了。
小古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小古文阅读是中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而如何熟练掌握小古文阅读技巧,则是决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下面是一些小古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1. 精读原文。
在阅读小古文时,要先仔细阅读文章的原文,理解文中的意思和主旨,帮助自己更好地回答问题。
2. 理清文意。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将文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掌握翻译技巧。
在阅读小古文时,要掌握一些常用翻译技巧,如分析词语的含义、推理语句的逻辑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4. 多练习。
通过反复练习小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技巧和套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注意答题技巧。
在答题时,要注意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如排除法、归纳法、总结法等等,以便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总之,熟练掌握小古文阅读技巧和套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
- 1 -。
小古文阅读。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清•张潮《幽梦影》人生处处是风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世上多了几抹绿意,夏风清凉,花朵娇艳,听着蝉声愈显林木幽静,秋夜星垂原野,更有虫鸣此起彼伏;冬日白雪皑皑,雪花飘飘,一片安然与宁静四季各有风景,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景色的美好人生的旅途中也充满了风景,善于发现这些美丽风景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鸟声、蝉声、虫声,学声,这四季的韵律在快乐的人耳中有如四季的绝唱,但在抑郁的人听来则有如嘲哳的噪音看黑白子在棋盘上组成的玄妙图案,看月下吹箫人衣袂飘然,看松涛随风荡漾,看瀑布三千尺飞流直下,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和谐美好,景色也就显得不一样了.人生处处是美好的风景,每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都能感受到,每一颗童心未泯的心都能寻找到,每一颗敏感纤细的心都能欣赏到,每一颗积极进取的心都能领悟到,每一颗热情洋溢的心都能触碰到不论人生的风景在哪里,懂得生活的人都知道如何发现它、欣赏它、赞美它,并且最终走进这如画的风景之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懂得生活的人仰观山高,悠然而生的是敬仰与赞美之情一番攀登之后,立于巍峨高山之巅,流云在脚下浮动,山峦在远方绵延极目远眺,心中将是怎样的澎湃踩着柔软的沙滩,海水翻滚起伏,大海与蓝天仿佛在无穷远处融为一体,眼前是如此宽广的海洋,心中又是多么的平静与释然在千仞高山上放声呐喊的人是豪迈的,沐浴着阳光,张开双臂拥抱海风的人是浪漫的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驰神往呢?大自然的风景如诗如画,让人赞叹不已,但这些只是人生诸多风景中的一部分而已人生路途上的风景不是只有花红柳绿,山河湖海,更有善良、热心、乐观、友爱等诸多的美好这些美好则是这漫漫人生路途中心灵的风景.高尚的灵魂总能与自然亲密合一,因为她首先融入到了心灵的风景之中如果说生命是一个行走的过程,那么他便是行走在光明的坦途上,行走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行走在一幅充满真善美爱的人生画卷里.人生处处是风景,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认知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感悟美的心灵敞开虚掩的心扉吧用智慧升华思想,用感动温暖心灵在人生的风景中自由地奔跑在人生的风景中畅快地呼吸用心聆听,用心观赏、用心感悟,走进人生旅途的风景中,行走在这幅唯美的人生画卷中.。
小古文阅读30篇1.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大路。
②方:正在。
③北:面向北方。
④持其驾:驾着他的车。
⑤之:动词,到……去。
⑥将:又。
⑦奚:为何。
⑧用:费用,钱财。
⑨御:驾驭车马。
⑩者:…的人。
御者善:车夫驾车的技术高超。
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恃:依靠,依仗。
犹:犹如,好像。
【译文】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在大道上看见一个人,让他的马车正对着北面,对我说:“我想去楚国。
”我说:“您去楚国,怎么要朝北边走?”(他)说:“我的马是良马。
”我说:“马虽然是良马,(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准备)的路费很多。
”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他)说:“我的车夫很善于驾御。
”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2.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①,仆私其直②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③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释】①肆:店铺。
②直:同“值”,指买鞋的钱。
③缪:同“谬”,错误,荒谬。
【译文】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
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上册第一组乡村即景1、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菊花盛开,清香四溢。
其瓣如丝,如爪。
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
种类繁多。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6、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
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
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
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
夜半为子,日中为午。
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10、猫捕鱼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13、五官争功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若无眉,成何面目?”第四组读书要得法14、读书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 ,则于禽兽何异?15、读书有三到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小古文第一册(一年级上)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毂梁。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
学足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竞秀。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蔡邕倒屣以迎宾,周公握发而待士。
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之人。
松柏节操,美其寿元之耐久;桑榆晚景,自谦老景之无多。
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足上首下,谓尊卑之颠倒。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以小致大,谓之抛砖引玉;不知所贵,谓之买椟还珠。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
上古结绳记事,仓颉制字代绳。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妈妈每天让我读小古文的好处感想
妈妈每天让我读小古文,通过日积月累的读小古文,有许多的的好处感想:
第一,提升语言和写作技巧。
小古文的语言往往简练、生动,通过阅读和写作小古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让我们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小古文往往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小古文,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第三,增强文化素养。
小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小古文,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提高我们的文化水平。
第四,拓展视野。
小古文的内容往往涵盖了广泛的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通过阅读小古文,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总之,读小古文的好处很多,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和写作技巧,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拓展我们的视野。
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选自民国老课本舞动的芦花,诗意的语文——三读《芦花》芦荻,俗名芦苇,正是《诗经》里所说的蒹葭;芦花,即芦苇之花,名蓬,别名葭花、水芦花。
唐代诗人钱起这样描述:“风晚冷飕飕,芦花已白头。
旧来红叶寺,堪忆玉京秋”。
李白也写道:“西望白鹭洲,芦花似朝露”。
让人迷茫,让人缠绵于意境里徘徊彷徨的芦花之景。
文本《芦花》采于民国教材,是一篇集古文意味,儿童趣味,亲切韵味于一体的简短文章,抒写的是河滨芦花之景。
初次接触文本,就对文本有种亲切感,读着很温暖。
秋日,阳光已走失了夏日的炫丽,原本葱翠的青绿现如今也变得苍容而凄楚。
此时,远处苍苍茫茫的芦花随风起舞,像一群白衣天使在扭动腰肢,阵势磅礴,壮观,不觉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一种生命力,一种蓬勃的生机。
反复细读,芦花又带给了我另一种感受:秋日里,天高气爽!我们踩着沙堤漫步水滨,高高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叶子泛着白,大片大片洁白的芦花在秋风中翩翩起舞,交织成密密的一层层,一团团,像花絮,像飞雪,飘呀,飞呀,自由自在;累了,倦了,落下了,又无声无息。
远远望去,犹如隆冬的雪花,飘落在田野里、房屋上,湖面……由此,情感的湖面便随之泛起层层涟漪。
文章越读越美,文句越读越有灵气。
如何让孩子有此感受?非一文到手便可得的,它需要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对文本内涵的内化,以及借助资源对情感进行渲染才得以产生的。
所以,细读文本“读”占先机。
白色朗读“稚子学古文,以读触心灵”。
朗朗小古文,让孩子们不带要求的读,意在读准生僻的字,意在读通文句,意在读出节奏,诵出韵味。
从文字的准确到文字的理解乃至文段的解读和文本的深度体会与想象,读,都是这一切的根本。
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古诗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巧解字义虽然文本朗朗上口,极有韵味,孩子们喜欢读,但文本毕竟离我们的年代久远,当中有好些字词,是与现代文是有别的,若不讲解,孩子们恐不能疏通文意,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就无从谈起。
【小古文微讲堂】第五十八讲:女娲补天展开全文小朋友们,周末好!欢迎收听小古文微讲堂。
今天由我和浩阳与大家一起读。
小朋友们,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人们一直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
可是突然有一天,天裂了个大口子,地也塌陷了,人们遇到了巨大的危机,这可怎么办呢?下面我们走进小古文故事《女娲补天》浩阳,你还记得《共工触山》吗?记得。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覆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对,共工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这下可惹了大麻烦。
你听: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làn)焱(y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发生了什么事呢?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共工触倒不周山以后,支撑天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天不能像大伞一样保护万物;大地开裂,不能承载万物了。
我知道,这就是“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对。
到处蔓延的熊熊大火,久久不能熄灭;从地底下喷涌出来的洪水奔流不息。
浩阳,你知道这是说的哪一句吗?是“火爁焱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是呀。
你看“爁焱”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指的就是火势蔓延,“浩洋”两个字都与水有关,指的是水流广阔。
火不灭,水不息,应该怎么读出那样的情景呢?可以想像着火熊熊燃烧和水汹涌澎湃的样子来读。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读得好极了!你重读了爁焱、浩洋,延长了不灭、不息,读出了当时的火势和水流。
请你再读一遍。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比起水火还有更可怕的: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
“颛民”指的是善良的老百姓,“鸷鸟”是凶猛的禽鸟。
凶恶的野兽横行霸道,吃掉善良的老百姓;凶猛的禽鸟为所欲为,用钢钩般的爪子抓走老人和孩子。
天塌地陷、火烧水流,禽兽侵袭,人们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呀!我们读读这一部分。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小古文,我们这样读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陈学壮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小古文,我们这样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样,小古文的“小”字是如何定位的。
一、定位于小大家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首篇是《放风筝》,内容如下: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
汝前行,我后行。
看到这样的小古文,一读,你是不是笑了?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三字经》行文风格?三字一句,朗朗上口。
这样的小古文,像童谣一样。
有人物,有情景,人物就是孩子,情景是春天。
这是儿童生活的写照。
孩子一读,不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吗?再来看第一单元中的两篇吧:乡村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
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你数一数看,文中是不多为四字一句,即使像“水边杨柳数株”这样的六字句,读的时候一断开,就变成“水边\ 杨柳数株”这样的二四句式了?而“水滨多芦荻”,断句之后为“水边\ 多芦荻”,为二三句式。
由三字句,到四字句,把长句断成节奏分明的散句。
开头这几篇,读起来是不是一点都不难?我们再看《新经典日日诵》第五册中出现的小古文,一共5篇,篇篇短小精悍,我们选其中两篇来看:1、蜻蜓雷雨之前,黑云如墨。
蜻蜓/千百成群,飞于空中,往来上下,觅小虫/食之。
儿童/捕其一,视之,六足四翼,身有节,能屈曲。
4、蟋蟀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
弟问姐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姐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这样的小古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有情趣,有对话,意思呢?一读就明白。
你说,你喜欢不喜欢?说到这儿,大家明白了吧。
我所说的小古文,就是这样的“古”文啊。
是啊,在启蒙阶段,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小古文,不就应该这样短小,有趣,读起来顺口吗?话再说回来,即使看起来长一点的小古文,看看文章的语言结构,你就会哑然失笑,因为看起来很长,但是像《诗经》里的歌谣一样,是一唱三叹式的,读好了第一部分,其他的语句自然就会读了。
不信,你来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的第90篇,我们重新编排一下段落,你看: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jiàn)。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yìng)。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如果我们把文中第四段中扁鹊说的话重新排列一下的话,你就会发现句式是多么整齐了:疾在腠理,汤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样一编排,长文也变短了。
短了,学生就不惧不怕了。
所以,一切都从短小入手。
从“小”入手,一切都很容易。
二、扫除障碍1、字音问题A、领读让学生来读,在读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呢?首先,是音,字音的问题吧。
那么,想想一年级的学生,是怎样读课文的呢?借助汉语拼音。
想想幼儿园的孩子,是如何唱歌谣的呢?教师口耳相传。
想想孩子是如何学说话的呢?父母不厌其烦一遍遍熏陶浸染。
这么一问一想,你也许恍然大悟了。
低年级的孩子,不就像搀扶着孩子学走路一样,不就像教孩子学说话一样,你一句,孩子一句地带着他们读吗?所以,学前班的孩子可以“听”读。
而学会了用拼音来拼读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呢?在你领读几遍之后,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由读了。
所以,哪果我们读小古文,是从低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那就要通过教师的领读、让学生在听读与跟读基础上来朗读小古文。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时,学唱歌谣时,是不厌其烦的。
同样,我们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小古文的时候,也要这样不厌其烦。
这样,通过领读,就扫除了读的障碍。
所以,《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前30篇文章是全文注音的。
就是想让学生在教师领读之后,能尝试着自己借助拼音来读课文。
B、标注接下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小古文时候,我们该如何解决生字字音,甚至通假字、多音字的字音问题呢?我的做法是,字音问题,我一手来操办。
我在教孩子读小古文的时候,大多不让他们动手查字典,注音的问题,我基本上提前做在前头。
我会预先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是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我就提前在生字的后面注上音。
这样,学生每次接触到的小古文,没有字音的障碍,没有字音的障碍,读起来就顺畅些,学生会觉得不麻烦。
为什么要这样一手代办呢?你想想看,如果给学生一篇小古文,里面有生字,他查字音就要查半天,他的心里烦不烦呢?还没有开始读,心就烦了,就厌了,那何谈接下来的读呢!所以,扫清字音之障碍,我之责任也。
除了生字要注音,还有哪些字也要注上音呢?通假字,多音字,学生易误读的字,只要在这一篇当中有可能造成学生朗读障碍的字一律注上拼音。
这些字,怎么来确定呢?如果,你是一位对教材相当熟的老师,那么所教年级段学生的识字情况你是了解的。
自然你就可以来确定需要注音的是哪些字。
如果你对教材不熟悉,那你可以先找一两个同学来读读,哪些会读,哪些不认得,一读就知道啦。
拼音怎么标注,就标在那个字的后面,读起来一目了然。
比如第五册《蜂》这一课,我就如下注音:蜂春夏时,庭花盛开,群蜂往来枝间,状忙甚shèn。
须臾yú,飞集花心,敛liǎn翼缩足,吸取甜汁,归以酿niàng蜜。
蜜成,满蜂房,储chǔ为冬令之粮。
故霜雪既降,百花皆jiē残,群蜂安居房中,无缺食之患huàn。
另外你看,《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中的这些语句,不注音,学生怎么知道读什么呢?所以,需要教师提前标注。
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gōng挥洒。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
其弟子曰:“夫f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fú唯嗜鱼,故不受也。
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2、关于断句学断句,断而能读,读明其义何谓“读”(dòu),读,是指古文中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何谓“句读”,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
古文的句式与现代文不同,要想读好小古文,在字音能读正确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会正确停顿。
会停顿了,句子就能读顺了,能读顺了,意思也就明白了。
断句,主要要从语意上来把握,也可以从语速,换气的角度上来修正,还可以从译文的角度来推敲。
例:第1课本末始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有三字句四字句,有五字句六字句。
断句之后你就会发现,长句一律变为短语断开之后,语句更有节奏了,读起来只要把握好节奏,读着读着,里面讲的是干什么意思,你似乎也就慢慢地懂了。
再来看一篇:例:庄子\钓于濮(pú)水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谒焉,曰:“愿\以境内\累(l 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yè)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一篇,句子断开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数数看,所以的句子,标明停顿之后,五个字的变成的一四句,六个字的变成了二四句,七个字的为成了三四句,更长些的句子也都变成了一、二、三、四、五句相间,再长的句子也都变成短语了。
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成语是四字的,五言诗是五字一句的,这样断开之后,一篇古文的语句最多变成了五言诗的形式。
五言诗是易读的,那么,小古文变成了诗,不就变得易读了吗?况且,这又与诗不同,不同的是各种句式杂揉,寻揉的好处是能避免语句过于整齐划一,长短相间,节奏富于变化,音韵更加优美动听。
断句,一开始,教师为主导,之后,逐步放手,到后来可以先让学生来标一标,然后师生一起在读中来改一改。
这样,由扶到放,学生慢慢地就能掌握规律了。
想一想,这样的断句与现化语的句中停顿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按照谁/做什么,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
不同之处,只是古文比现代文更加精致和典雅罢了。
你们看,学断句,慢慢来,一开始断得碎一些,慢慢断得长一些。
我们所做的毕竟是文言启蒙嘛,所以,不急,不急!三、读出花样读小古文,要读出花样,要让学生觉得有趣极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1、读有韵,韵而悠悠雨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几乎所以的孩子都喜欢读而有韵,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不亦乐乎。
所以,我带着学生这样读:把握停顿,快慢结合,且让尾音拖得长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
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样瓬,把“天阴”和“雨止”后面的逗号给读丢了。
但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气韵,这样读,让人觉得雨细,如丝,长长的,绵绵的。
让人觉得皓月像害羞的姑娘一样渐渐升起,天地间一片澄静明朗这样,他们觉得与平时的读书不同,有新鲜别异的感觉,会打心眼里喜欢。
因为他们不是在读,而是在歌,在吟啊。
谁不喜欢歌吟呢?2、读中舞,舞而化之芦花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请看这篇《芦花》,请大家看向我,眼观,耳闻,心感。
我来读:水滨多芦荻。
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这一篇,诗意而浪漫,手一舞起来,你就变成了芦花一朵,你就立马地入情入境了。
“水边多芦荻”,右手前伸,从腹前由左向右划过,读到“芦荻”时再由下向上举起,就像那亭亭而立的芦苇。
“秋日开花”,两手自胸前托起,慢慢上升,舒展,如同花开。
“一片白色”右臂前伸,从左往右,在胸前划过,眼睛平视前方,仿佛在你的面前展开了大片大片白色的苇花。
“西风吹来”,语速稍快,让朗读稍微富有变化,让节奏有张有弛。
同时右手由右上方打着四个旋圈。
向左“吹”来。
“花飞如雪”,两眼微闭,语速渐缓,悠悠然然,同时右手呈“S”状向下”“飘”落,口中娓娓诵出:花飞——如——雪——呵呵,这样读来,够抒情的了,那情,那意,就在你的体态、你的手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