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
- 格式:pptx
- 大小:250.73 KB
- 文档页数:18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房屋类型最小抗震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 7 8 9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240 21 7 21 7 21 7 18 6 15 5 12 4 多孔砖24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 多孔砖190 21 7 18 6 15 5 15 5 12 4 ——小砌块19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 22 7 22 7 19 6 16 5 ————多孔砖190 22 7 19 6 16 5 13 4 ————小砌块190 22 7 22 7 19 6 16 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5007-20211 总则1.0.1为确保砌体结构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贯彻节能节地和推广新型砌体材料的方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提高砌体结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砌体结构工程必须执行本规范。
1.0.3工程施工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应由相关责任主体进行判断。
其中,创新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经过论证并满足本规范中的性能要求。
2 基本规定2.0.1砌体强度应按砌体标准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并明确检验的施工质量控制水平,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确定砌体强度的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标准值。
2.0.2砌体强度的标准值应按其概率分布的0.05分位数确定。
2.0.3砌体强度的变异系数应按表2.0.3采用。
对于新砌筑材料的变异系数,当计算值小于表2.0.3所列值时,应取表中值;当计算值大于表2.0.3所列值时,应取实际计算值。
2.0.4 砌体强度设计值应通过砌体强度标准值除以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计算确定,并应按施工质量控制等级确定砌体结构的材料性能分项系数。
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A级、B级和C级时,材料性能分项系数应分别取1.5、1.6和1.8。
2.0.5 满足50年设计工作年限要求的块材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均不应小于0.85,软化系数小于0.9的材料不得用于潮湿环境、冻融坏境和化学侵蚀环境下的承重墙体。
2.0.6 砌体结构应布置合理、受力明确、传力途径合理,并应保证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0.7 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根据现场质量管理水平、砂浆与混凝土质量控制、砂浆拌合工艺、砌筑工人技术等级四个要素从高到低分为A、B、C三级,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及以上的砌体结构工程,应为A级或B级。
2.0.8 砌体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应依据气候条件及结构的使用环境条件按表2.0.8分类。
2.0.9 砌体结构应选择满足工程耐久性要求的材料,建筑与结构构造应有利于防止雨雪、湿气和侵蚀性介质对砌体的危害。
砌体结构1 一般规定1.1砌体结构可采用粘土实心砖和多孔砖及非粘土类烧结砖,如页岩烧结砖、粉煤灰烧结砖,和蒸压类的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以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石料等。
粘土类烧结砖,除240mm×115mm×53mm实心砖以外,应优先选用多孔砖,如KP1型(240mm×115mm×90mm)和M型(190mm×190mm×90mm)模数多孔砖。
蒸压类砖仅限采用240mm×115mm×53mm的实心砖,其抗剪强度较烧结类砖低30%,多孔和空心砖不得用于承重墙体。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主导块型为390mm×190mm×190mm,以及与此相匹配的辅助块型。
不得采用非标准的混凝土砌块。
砌体块材的强度等级,砖不应小于MU10,砌块不应小于MU5;对烧结类砖和石材宜采用普通砂浆,蒸压类砖宜采用粘性较好的专用砂浆;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大于块材的强度等级。
对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设计使用年限大于50年的房屋,所用材料最低强度等级应至少提高一级。
武汉地区已禁用粘土类制品,但在其他部分地区仍有采用,故应根据当地法规选择适合的砌体材料。
1.2砌体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应在施工图中加以说明,其中B级即相当于我国目前一般的施工水平,当采用其它等级时,应对砌体的强度指标进行调整。
1.3考虑到大部分地区均有抗震的要求,建议不采用对抗震不利的结构体系及构件,如多层多排内框架结构、墙梁等。
1.4多层砌体及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遵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l(2008年版)中的规定,详见该规范表1.2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及其注。
关于层数和总高度的几点具体规定:1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以及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必须严格按规范1.2条控制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其中横墙较少一般指大于4.2m开间的房间占该层面积的40%-80%以上者;横墙很少一般指大于4.2m开间的房间占该层面积的80%以上者,故当涉及到多层教学楼、食堂、俱乐部和会议楼等应特别注意。
第三节多层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和高度超过24m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
一、多层砌体结构(一)概述在同一房屋结构体系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承重结构体系的房屋,称为混合结构房屋。
砖砌体结构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和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亦称砖混结构)。
砌体结构一般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和用砖或其他块体(如:混凝土砌块)砌筑的承重墙组成的结构体系。
木楼(屋)盖与砖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称为砖木结构,目前很少采用。
(二)砌体结构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1.主要优点(1)主要承重结构(承重墙)是用砖(或其他块体)砌筑而成的,这种材料任何地区都有,便于就地取材。
常用的墙体材料有:a.烧结普通砖:黏土砖、煤矸石砖、页岩砖、煤矸石页岩砖;b.烧结多孔砖:黏土多孔砖(P型、M型)、煤矸石多孔砖、页岩多孔砖;c.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d.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2)墙体既是围护和分隔的需要,又可作为承重结构,一举两得。
(3)砌体结构的刚度一般比较较大。
(4)施工比较简单,进度快,技术要求低,施工设备简单。
2.主要缺点(1)砌体强度比混凝土强度低得多,故建造房屋的层数有限,一般不超过7层。
(2)砌体是脆性材料,抗压能力尚可,抗拉、抗剪强度都很低,因此抗震性能较差。
(3)多层砌体房屋一般宜采用刚性方案,故其横墙间距受到限制,因此不可能获得较大的空间,故一般只能用于住宅、普通办公楼、学校、小型医院等民用建筑以及中小型工业建筑。
(三)砖砌体房屋的墙体布置方案1.横墙承重方案楼层的荷载通过板梁传至横墙,横墙作为主要承重竖向构件,纵墙仅起围护、分隔、自承重及形成整体作用。
优点:横墙较密,房屋横向刚度较大,整体刚度好。
外纵墙不是承重墙,因此立面处理比较方便,可以开设较大的门窗洞口。
抗震性能较好。
缺点:横墙间距较密,房间布置的灵活性差,故多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建筑。
2.纵墙承重方案其受力特点是:板荷载传给梁,再由梁传给纵墙。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抗震》大作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题目二:底部剪力法。
某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7度区域,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结构首层层高4m,其余各层层高3m,经质量集中后,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别为:1900kNG=,2345700kNG G G G====,6650kNG=。
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65s,阻尼比为0.05ξ=。
求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解:由题目可知,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由于题目没有给出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值,一般理解为0.15g),且为多遇地震。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1表可得:a max=0.08。
由题目可知,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类场地类别,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1.4-2表可得:Tg=0.40s。
钢筋混凝土结构阻尼比题目已给出,为ξ=0.05,则: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衰减系数:γ=0.9+(0.05-ξ)/(0.3+6ξ)=0.9阻尼比调整系数:η2=1+(0.05-ξ)/(0.08+1.6ξ)=1则:α1=(Tg/T1)rη2αmax=(0.40/0.65)0.9×1.0×0.08≈0.05因为:T1=0.65s>1.4Tg=1.4×0.40=0.56s,0.35<Tg=0.40s≤0.55。
查《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表5.2.1表可知,δn=0.08T1+0.01=0.08×0.65+0.01≈0.06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α1Geq=0.05×(900+700+700+700+700+650)×85%=184.88KN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GiHiFEk(1-δn)/∑GjHj (i=1,2,3,n)∑GjHj=900×4+700×7+700×10+700×13+700×16+650×19=48150KN·mF1k=[900×4×184.88×(1-0.06)]/48150=12.99KNF2k=[700×7×184.88×(1-0.06)]/48150=17.69KNF3k=[700×10×184.88×(1-0.06)]/48150=25.27KNF4k=[700×13×184.88×(1-0.06)]/48150=32.84KNF5k=[700×16×184.88×(1-0.06)]/48150=40.42KNF6k=[650×19×184.88×(1-0.06)]/48150=44.57KN题目三: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应遵循哪些原则,请逐一详细阐述。
多层砌体住宅建筑结构设计中易忽视的问题【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不断扩大,基础建设的比重也逐渐增大。
尤其是房建工程。
砌体结构在中小城市由于造价相对低,仍然得到很大的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砌体建筑结构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一种比较古老的建筑结构体系,虽然有着悠久的结构设计历史,但是,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施工标准和施工工艺的更新,在设计环节,会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对工程的整体施工和施工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设计过程中易忽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层砌体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易忽视问题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多层砌体房屋是指由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
通常砌体结构房屋给人们的印象是建筑高度不大、层数较少,层高较低、窗户较小、内部横墙较多,立面造型简单,这种印象正好说明了砌体结构的建筑特点。
正是由于砌体结构本身的特点,工程中的问题才出现很多,其中部分问题甚为突出,表现为承载能力不足或温度应力引起的墙、梁、板开裂,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
目前,多层砌体住宅建筑结构在我国建设工程中占很大的比重,由于其材料呈脆性、砂浆抗剪强度弱、浪费资源等特点,由此造成的很多问题不容忽视,同时抗震性能差等也容易造成隐患。
因此,加强对各种容易被疏忽的问题的探讨,对优化结构设计,保证施工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多层砌体住宅建筑结构设计易忽视的问题1.结构选型问题结构选型即结构方案的选择,它往往直接影响建筑体型及空间,立面及平面布置等方面,是确立整体布局和建筑选型的核心环节,砌体结构结构选型中核心问题就是墙体布置及洞口布置,同时砌体结构中层高超高,结构缝作法等也是结构设计中频繁出现的问题。
砌体结构是抗震不利结构形式,必须加强抗震构造措施,才能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要求一、引言多层砖砌体房屋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而现浇混凝土圈梁则是其施工中重要的构造要求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要求。
二、构造要求1. 设计要求在进行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施工前,首先需要根据相关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设计要考虑到建筑的承重要求、使用功能要求以及地震、风荷载等外部力的作用。
2. 材料要求(1)混凝土:选择强度等级合适的混凝土,通常采用C25以上的混凝土。
混凝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其强度和耐久性。
(2)钢筋:选择合适的钢筋,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钢筋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其强度和抗腐蚀性能。
3. 施工准备(1)检查砌体墙体:在施工前应对砌体墙体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合格,无明显缺陷。
(2)搭设脚手架:搭设脚手架以便施工人员操作和施工材料运输。
4. 施工步骤(1)浇筑混凝土底梁:在砌体墙体的上方首先浇筑混凝土底梁,底梁的厚度一般为150mm,宽度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确定。
(2)设置钢筋骨架:在混凝土底梁中设置钢筋骨架,钢筋的直径和数量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确定。
(3)浇筑混凝土圈梁:在钢筋骨架设置完毕后,进行混凝土圈梁的浇筑。
圈梁的厚度一般为150mm,宽度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确定。
(4)养护:混凝土圈梁浇筑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以确保其强度和稳定性。
5. 注意事项(1)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避免出现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
(2)施工现场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水泥浆等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3)施工人员应佩戴好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品,保证施工安全。
三、总结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构造要求是保证建筑结构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施工前需要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进行施工准备。
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施工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施工质量。
通过严格遵守构造要求,可以保证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住宅环境。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天然地震主要有()与()。
2、地震波传播速度以()最快,()次之,()最慢。
3、地震动的三要素:();();()。
4、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
5、结构的三个动力特性是:()()()。
6、地震动的特性的三要素:()()()。
7、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
8、柱轴压比的定义公式为:()。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非结构构件的存在,不会影响主体结构的动力特性。
()2、场地类比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综合确定。
()3、一般工程结构均为欠阻尼状态。
()4、地震动振幅越大,地震反应谱值越大。
()5、当结构周期较长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地震作用影响不能忽略。
()6、多遇地震下的强度验算,以防止结构倒塌。
()7、砌体房屋震害,刚性屋盖是上层破坏轻,下层破坏重。
( )8、柱的轴力越大,柱的延性越差。
( )9、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暗梁。
( )10、排架结构按底部剪力法计算,单质点体系取全部重力荷载代表值。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3、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4、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5、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四、计算题(20分)已知框架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Ⅰ类场地条件,地震分组为第一组m 1=60t ,m 2=50t ,T 1=0.358s ,T 2=0.156s ,振型为:X 11=0.448,X 12=1.000,X 21=1.710,X 22=-1.000,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计算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剪力,并作误差对比。
(0.16,0.25s ,不考虑鞭梢效应)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A)标准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构造地震、火山地震2、纵波、横波、面波3、峰值、频谱、持时4、覆盖土层厚度、剪切波速、阻尼比5、自振周期、振型、岩土阻抗比6、振幅、频率、持时7、梁铰机制、柱铰机制8、n=N/(fc A c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3、√4、√5、√6、×7、√8、√9、×10、√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答案:影响土层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地质年代,土层中土的粘性颗粒含量,上方覆盖的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度,地震震级和烈度。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 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再减少一层。
注:横墙较少是指同一楼层内卉间大于4.2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开间不大于4.2m的房问占该层总面积不到20%且开间大于4.8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50%以上为横墙很少。
3 6、7度时,横墙较少的丙类多层砌体房屋,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4 采用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的砌体的房屋,当砌体的抗剪强度仅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70%时,房屋的层数应比普通砖房减少一层,总高度应减少3m;当砌体的抗剪强度达到普通黏土砖砌体的取值时,房屋层数和总高度的要求同普通砖房屋。
1、什么是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砌体结构: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
1、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1)易于就地取材:可以利用工业废料(如矿渣、粉煤灰等)生产各种新型砌体,来源方便,价格较便宜。
(2)具有良好耐火性和化学稳定性:可以满足房屋耐久性要求(3)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节省木材、钢材和水泥。
(4)具有良好隔热、保温性能:节能效果明显。
(5)采用砌块和大型板材作墙体时,可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和施工。
2、砌体结构的缺点(1)强度相对较低、自重大:需要采用较大截面的构件,材料用量多。
(2)手工砌筑:施工繁重、条件差。
(3)砖石块体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较低:砌体结构房屋整体性差,无抗震措施情况下,抗震能力较差。
2、砌体结构有哪几种承重方案?各承重方案有什么特点?砌体结构承重方案1、横墙承重方案荷载传递路径:板→横墙→基础→地基特点:(1)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主要起围护、隔断和将横墙连成整体作用,受力较小,对设在纵墙上门窗洞口大小和位置的限制较少,建筑设计上容易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
(2)每一开间均设有横墙,数量较多、间距较密(通常3~4.5m),并与内外纵墙拉结,房屋空间刚度大,整体性好,利于抵抗风载、水平地震作用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
(3)结构布置比较简单和规则,施工比较简单方便;房间布置的灵活性差,墙体材料用量比较多。
适用范围:多用于横墙间距比较密、房间开间比较小的房屋,如宿舍、招待所、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
2、纵墙承重方案荷载传递路径:板→纵墙→基础→地基;板→梁→纵墙→基础→地基特点:(1)纵墙是主要承重墙,设置横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房屋空间刚度和结构整体性的要求,横墙间距可以相当大,容易满足使用上大空间和灵活布置平面的要求。
(2)由于纵墙承受较大荷载,在纵墙上一般不能随意开设门窗洞口,门窗洞口的大小和位置受到一定的限制。
提高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的设计以及措施分析摘要:近几年发生的汶川、玉树地震给我们多层砌体房屋的设计与施工敲响了警钟,本文对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要求、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作出了进一步思索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形式、荷载形式、薄弱、目标、性能、效果、约束作用、可靠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多层砌体结构是我国中、小城市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形式。
它具有选材方便、施工简单、造价低、工期短等优点。
目前我国砌体房屋普遍用于住宅、办公楼、医院、教学楼等民用建筑和公用建筑。
其所用材料的脆性、抗拉、抗剪和抗弯的能力很低,抗震能力差,特别是未经抗震设计的房屋破坏尤为严重。
多层砌体房屋在震害方面有着如下的规律:由于连接方式的原因,多层砌体房屋整体性能差,抗连续倒塌的能力也低。
2、多层砌体房屋由纵墙和横墙构成,由于承受荷载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纵墙承重以及横墙承重。
不同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不同, 房屋复杂体形比简单体型破坏重;关于房屋震害情况,横墙承重房屋最轻,纵横墙承房屋重次之,纵墙承重房屋最重。
3、不同烈度地区震害差异较大,特别是在高烈度区以严重破坏或倒塌为主。
4、由于老旧多层砌体房屋在结构设计时,抗震设计方面考虑不佳,故在地震危害中损害较为严重。
5、由砌体与钢筋混凝土所构成的混合体系房屋,砖砌体结构破坏最为严重。
一、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防目标和内容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目标,由于地震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得不同的设计者有不同的设计理念,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构成了抗震设防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进行结构和建筑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良好的概念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好坏的决定因素。
二、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根据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形式,我们在抗震设计时应注意高度和层数、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整体性、建筑形体规则等方面。
多层砌体房屋结构体系的抗震要求
一、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
二、纵横墙的布置宜采用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对齐贯通,不应单纯理解为必须轴线和轴线完全对齐,实际上墙体作为抗侧力构件承担水平地震作用时,首先通过水平楼屋盖的传递,才逐层到达基础。
因此,墙体的对齐贯通还与楼盖的结构型式有关。
现浇楼盖中,两段横向墙体相对错位在500mm左右时,可以认为是连续贯通的;在预制楼盖中,相对错位在300mm左右时,也可以认为是连续贯通的,而这时,为了增强楼盖的局部传递水平荷载的能力,应当在稍有错位的两墙段之间的楼板内增设暗梁。
纵向墙体的道数一般较少,通常为三至四道,个别情况也有两道外墙的,但是,纵向墙体一般较长,因此要求每道纵墙都连续贯通有时比较困难。
纵墙的破坏并不完全是整个墙长上的剪切破坏,地震时纵墙的破坏先是从其薄弱部位开始的,即先在纵墙上门窗洞口过梁处开裂,然后在其中的部分墙段中出现对角斜裂缝,继而发生剪切破坏。
设计时容许将纵墙均匀地分为若干段墙,分段对齐,应尽量使各纵墙长度大致接近,以避免侧向刚度上的过大差异导致受力不均,各个击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