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题目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21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参考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护理论文题目应尽可能在一完整的的句子中囊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达到的指标,使读者和编辑对论文研究的内容一目了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分关于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一:1、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2、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3、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影响4、场外理论的文学化问题5、理论批评:回归汉语文学本体6、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7、中国文学理论的重建:环境与资源8、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9、现代小品理论研究10、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11、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关系研究12、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13、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14、美国生态文学研究15、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16、戏仿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及其流变17、当今的文学理论18、文学与政治的博弈--瞿秋白译介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纠结19、理论如何文学?--以乔纳森·卡勒理论观的调整为参照20、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21、比较文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22、期刊媒介与文学理论关系问题研究23、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24、色·宝音尼木和《文学入门》之文学体裁理论研究25、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26、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27、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28、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29、作为文学理论新范式的批判心理学30、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31、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32、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33、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范式研究34、罗宾·沃霍尔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研究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二:35、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36、论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37、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影响38、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39、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五四前后的外国文学翻译40、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41、试论西方的“女性写作”理论--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女性写作42、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43、七子派文学理论与阳明心学关系研究44、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45、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46、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47、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48、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4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50、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51、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52、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评53、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54、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55、文学理论、理论与后理论56、重建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57、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58、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59、释意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60、穿越秩序后的犀利解魅61、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经典理论研究62、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研究63、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儿童文学翻译64、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65、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建国头十七年英语文学翻译研究66、文学翻译作为理解过程和对文学性的重构67、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非虚构类文学的汉译策略68、现代性视野下的冯雪峰文学理论研究69、多元智能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70、从神话原型批评到文学人类学理论71、文学想象问题研究:从理论观念到文学实践72、亨利·菲尔丁的文学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73、文学理论的未来74、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发展回望与补遗75、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6、从阿伦特的政治概念看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77、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78、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理论关系之辨析79、文学理论的话语转向与福柯的话语理论80、范式转换与理论反思--2013年度文学理论研究述评81、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82、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流派纵论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三:83、外国文学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夏仲翼教授访谈录84、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85、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86、接受反应理论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87、理论中心论--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说起88、赵景深翻译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89、墨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90、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91、伊格尔顿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92、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93、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影响研究94、《文心雕龙·谐讔》的诙谐文学理论95、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96、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97、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98、郁达夫文学理论批评探索99、论英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100、论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互动关系101、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02、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103、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104、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105、语言论视野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06、现代西方压抑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107、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108、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研究109、当代报告文学理论观念问题探讨110、哈罗德·布鲁姆文学阅读理论研究111、韦勒克《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112、《文心雕龙》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13、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114、在探索中前行115、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的文学语言观116、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117、解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唯美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118、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119、作为生产的文学120、“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121、走向“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122、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文学消费--近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反思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四:123、冲动与尴尬: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中的体系建构--以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为例124、文学语用学:文学批评理论的新动向--试析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25、文学和理论:“后理论”语境中的相关性126、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127、齐美尔时尚理论与文学社会学意义128、操纵理论视角下任溶溶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129、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幼儿文学理论批评研究130、广西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31、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阈下国外当代儿童文学汉译规范研究132、迈克·克朗“文学空间”理论研究133、现代文学观念变革对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影响134、从“文学流变”到“视角偏向”--强制阐释与文学理论的判定135、再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国际化战略及路径136、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之关系的后现代转折--从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到卡勒的《文学理论》137、从关联理论看西班牙语和汉语文学作品中幽默表达的翻译138、《文心雕龙》对先秦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39、韦恩·布斯:修辞视角下的文学理论研究140、当代文学语言论观念嬗变研究141、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142、文学理论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报告143、交际翻译理论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文学翻译144、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145、理论是如何讲述的146、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147、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148、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反思--以记忆、空间和文化政治范式为例149、“理论”对文学的疏离与文学对理论的掌控--对近百年“理论”与文学的关系的一个考察文学理论毕业论文题目五:150、从理论回归文学理论--以乔纳森·卡勒的“后理论”转向为例151、中国文学理论元理论百年嬗变152、形象的政治学153、塞吉维克的酷儿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154、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155、从《道连·格雷的画像》三译本看释意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156、英伽登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在中国的影响研究157、新疆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理论研究158、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159、文学张力理论研究160、鲁迅的文学接受理论研究161、英美文学理论汉译的描写性研究(1917-1949)162、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及评价研究163、21世纪初中国文学理论教材发展的困境及出路164、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165、精神分析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中国化进程透视166、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167、理论的旅行168、沈从文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品格研究169、论胡适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复杂性170、结构主义对法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
最全古代⽂学论⽂题⽬参考 我们写作古代⽂学论⽂时,⾸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的题⽬,⼀个好的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古代⽂学论⽂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学论⽂题⽬(⼀) 1. 汉魏六朝书信体散⽂研究 2. 汉初政论散⽂研究 3. 梁园⽂⼈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较 10. 论《古诗⼗九⾸》中的⼈⽣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学与建安⽂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学论⽂题⽬(⼆)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物 6. 唐前⼥性作家诗⽂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学性检讨 11. “⼥娲”故事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神话考论 古代⽂学论⽂题⽬(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化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公形象 9、试论屈原⾹草美⼈似的⽐兴⼿法对后世⽂学的影响 10、论汉⼈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说的影响 16、《左传》⾏⼈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辞令⽐较研究 18、论《庄⼦》中的畸⼈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寓⾔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语文论文题目推荐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语》中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价值2.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分析及其艺术特色3. 《西游记》的奇幻元素与民间传说关系研究4. 唐诗中的自然审美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5. 宋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审美价值二、现当代文学探讨1. 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研究2. 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分析3.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4. 鲁迅杂文中的批判精神及其现实意义5. 茅盾《子夜》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意蕴三、比较文学研究1. 中西方悲剧文学的异同及审美价值2. 中日古典诗歌的交流与影响3.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相似性4. 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我国先锋文学的比较研究5. 法国启蒙时期文学与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比分析四、文学理论探讨1. 生态批评理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2. 精神分析批评在小说解读中的价值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4. 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下的文学史研究5.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五、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 文学与哲学的交融:从道家思想看《庄子》的文学价值2.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分析3. 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改编作品的艺术得失4. 文学与社会学的关联:从小说看近代城市变迁5.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以历史小说为研究对象(注:本文仅提供部分论文题目,实际研究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术背景进行调整和拓展。
)六、文学作品与民族精神1.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与民族精神传承2.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探讨3. 《聊斋志异》中的鬼神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4. 辛亥革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5. 红色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民族精神传承七、文学教育研究1.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研究2. 高校中文专业文学教育现状与对策3. 现代文学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4.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教育的影响与挑战5. 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中的作用八、文学批评与鉴赏1. 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与途径2. 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3.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4. 文学奖项评选标准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5. 文学批评家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的角色定位九、文学与地域文化1.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色与地域文化研究2. 江南水乡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3. 西北地区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关联4. 四川方言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5. 海派文学与上海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十、文学与时代背景1. 五四时期文学作品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 抗日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与价值3. 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4.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5. 新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使命与担当(注:本文继续提供部分论文题目,以供参考。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 论先秦散文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4.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史学观与文学才华5. 汉乐府诗的民间性与现实关怀二、诗词鉴赏1. 唐代边塞诗的豪放与悲壮2.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艺术价值3.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历史意义4.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研究5. 论元好问诗歌的感伤情怀与艺术成就三、现当代文学探讨1. 论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 沈从文小说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4.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5. 从《围城》看钱钟书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四、文学理论与批评1. 朦胧诗派的美学特征及其在当代诗坛的地位2. 新写实小说的崛起与文学传统的继承3. 伤痕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比较研究4. 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5. 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机遇五、文化传承与创新1. 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创新2. 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3.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运用4. 传统戏曲艺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5.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影响(注:本文仅为五分之一内容,以供参考。
)六、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1. 《红楼梦》与清朝中期的社会变迁探讨《红楼梦》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矛盾、家族兴衰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2. 《呐喊》与五四运动时期的觉醒意识分析《呐喊》中鲁迅如何通过小说展现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
3. 《边城》与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社会风貌通过《边城》透视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矛盾。
4. 《平凡的世界》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变迁论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如何描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5. 《三体》与21世纪初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探讨刘慈欣的《三体》如何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纪元,以及它对现代科技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们要怎么确定文学论文的题目呢?下面是带来的关于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文学论文题目(一)1. 《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2.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3.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体验文化教学法研究4. 和合本《圣经》的异化翻译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5. 文化翻译视域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6. 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7. 普通话、客家方言和韩国语汉字音的语音对比研究8.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9.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10.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11.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12. 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13. 迈克尔;克莱顿科幻文学作品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研究14. 宋词隐喻翻译研究15. 文学翻译中异化趋势的可能性16. 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17. 不可见的存在:翻译“度”的研究18. 中德英语教育比较研究文学论文题目(二)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文学论文题目(三)1. 《圣经》汉译思想之变迁2. 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3.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4. 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5.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限度6. 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中英翻译的不可译性7. 《红楼梦》同辈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8.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9. 从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10.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语音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1. 从文化视角看中医翻译12. 生命;民族;博爱;审美1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14. 英汉议论文语篇修辞结构对比研究15.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16. 以写作的名义17.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18.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的运用19. 近代国语运动研究20.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贾平凹作品《浮躁》以下是带来的文学论文,希望能帮到您!浅谈现当代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体现如果想对某段社会的现实情况加以了解,那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就能找到蛛丝马迹,文学对于社会变革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语文论文题目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探讨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人的道德思想- 分析这些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 《诗经》中的爱情观研究- 对《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篇进行梳理和分析- 探讨古代社会的爱情观念及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及其艺术价值- 分析《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元素及其与先秦文化的联系- 探讨《楚辞》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现当代文学研究1.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怀- 分析鲁迅小说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思考- 探讨鲁迅乡土情怀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2. 茅盾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对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和分析- 探讨茅盾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现实意义3. 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 分析当代女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性别意识的探讨- 探讨性别意识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三、比较文学研究1. 中西诗歌中的自然描写比较研究- 对中西诗歌中的自然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自然描写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2. 中外童话故事中的奇幻元素比较研究- 分析中外童话故事中奇幻元素的异同及其文化背景- 探讨奇幻元素在童话故事中的作用和价值3. 东西方戏剧中的悲剧意识比较研究- 对东西方戏剧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梳理和比较- 探讨悲剧意识在戏剧创作中的审美内涵及其对观众的启示四、文学理论与批评1.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现代文学研究-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与环境主题- 探讨生态批评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及其现实意义2. 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对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进行概述和评价- 探讨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价值3.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现象分析- 以文化研究理论为视角,分析网络文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探讨网络文学现象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及其在当代文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四、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1. 唐诗中的边塞情怀与盛唐气象- 考察唐诗中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及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分析边塞情怀与盛唐气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一时期的文学特色2. 宋词与宋代都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探讨宋代都市文化对宋词内容与形式的影响- 分析宋词如何折射出宋代都市生活的精神面貌与文化追求五、文学与跨学科研究1. 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2.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关系探究- 对比分析文学原著与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探讨文学元素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手法与价值六、文学教育与研究方法1. 新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探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语文教育改革方向与策略2. 数字人文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优势- 探索数字人文方法在文学史料整理、文本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实践七、文学与时代精神1. 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 考察近现代文学作品中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的体现- 分析这些作品对民族精神塑造与传播的影响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探讨当代文学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 分析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未来的启示八、文学作品与审美价值1. 明清小说中的艺术表现与审美追求- 分析明清小说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手法- 探讨明清小说在审美价值上的贡献与影响2. 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向与语言艺术- 研究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的创新- 探讨现代诗歌的审美趋向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九、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1. 古典戏曲与民俗文化的融合- 探讨古典戏曲如何融入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元素- 分析这种融合对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2. 现代网络小说与社会现象的互动- 考察现代网络小说如何反映现实社会现象,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探索网络小说在反映社会变迁、记录时代特征方面的价值十、文学流派与创作方法1. 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追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轨迹- 分析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2.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及其在当代的传承- 梳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探讨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持续影响和创新发展十一、文学作品与道德伦理1. 古典文学中的道德教化功能- 分析古典文学作品中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播与教化作用- 探讨这些作品对后世道德观念形成的深远影响2. 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伦理关怀- 考察当代文学如何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反映伦理道德问题- 探索伦理关怀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十二、文学作品与民族认同1.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分析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特色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塑造与强化2. 华人华侨文学创作与民族认同的传播- 考察华人华侨文学创作如何表现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华文化- 探索这些作品对增强全球华人凝聚力与自豪感的作用十三、文学作品与全球化背景1.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传播与影响-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路径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探讨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多样性的贡献2. 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学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考察全球化对中外文学交流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合作的必要性- 探索中外文学交流合作对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作用与前景十四、文学作品与科技发展1. 数字时代文学创作的变革与创新- 分析数字技术对文学创作方式、传播途径的影响- 探讨文学创作者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文学性与创新性2. 科幻文学与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考察科幻文学对科技进步的预见与反思- 探索科技进步对科幻文学创作主题与形式的影响十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发展1. 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视角与方法- 分析当代文学批评中各种理论视角的应用与实践- 探讨文学批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2. 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变迁- 回顾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重要转折点- 探索文学理论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引导文学创作与批评十六、文学作品与法律伦理1. 文学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探讨- 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的法律伦理问题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探讨文学作品如何引发对法律伦理问题的思考与讨论2. 法律伦理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反思- 考察法律伦理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探索这些作品对法律伦理观念的传播与影响十七、文学作品与跨文化交流1. 中国文学作品的国际翻译与传播- 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翻译中的挑战与机遇- 探讨如何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学作品的接受与解读- 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接受度与解读方式- 探索跨文化交流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十八、文学作品与城市文化1. 城市文学与都市生活的互动关系- 分析城市文学如何描绘都市生活,反映城市文化的变迁- 探讨都市生活对城市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文学价值2. 城市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考察城市文化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 探索文学如何记录和反思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十九、文学作品与青少年成长1. 青少年文学在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 分析青少年文学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探讨青少年文学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2. 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考察当前青少年文学创作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探索青少年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二十、文学作品与未来展望1.文学创作在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新媒体时代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变革与新发展- 探讨文学创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创作空间,提升作品影响力2.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与可能性- 考察科技、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文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探索文学在跨界融合、多元互动中可能呈现的新形态与新价值本文从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多个维度,对语文论文题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探讨。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4、《诗经》燕饗食诗的场面描写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8、论《诗经》中的史诗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8、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20、《战国策》名篇研究21、老子的思想22、《老子》的艺术特色23、《庄子》的艺术特色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6、《吕氏春秋》与杂家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33、宋玉赋试论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唐宋元明清文学:隋以前小说发展概况综述四杰对唐诗的贡献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王维心态研究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李白与盛唐杜甫心态与唐代社会白居易诗歌理论与中唐诗歌的繁荣韩愈古文理论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意义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李商隐诗歌的社会价值晚唐诗扫描唐传奇的历史价值从陈廷焯、王国维的评价再看李词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从《人间词话》看姜夔词唐传奇的文学价值李冶的文学创作薛涛的文学创作鱼玄机的创作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黄庭坚的文学思想黄庭坚诗歌接受阐义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朱淑真的艺术生命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严羽的诗歌理论论张先的慢词宋代的歌妓词“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论婉约词的风格论豪放词的风格元明清文学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浅论凌濛初《二拍》之盗贼观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历史、虚构与《镜花缘》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一个仁慈而辛苦的救赎者一一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最小也是最大的道德劝惩者一一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从大观园到贾府而不是从贾府到大观园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文学论文题目文学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全文给读者和编辑和第一印象,文题的好坏对论文能否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文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文学论文题目大全【1】1. 《圣经》汉译思想之变迁2. 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3.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科技翻译活动研究4. 顺应论视角下对英若诚戏剧译作《推销员之死》的研究5. 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限度6. 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中英翻译的不可译性7. 《红楼梦》同辈亲属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8. 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9. 从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看唐诗中典故的英译10.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语音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11. 从文化视角看中医翻译12. 生命·民族·博爱·审美1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14. 英汉议论文语篇修辞结构对比研究15.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研究16. 以写作的名义17. 哲学角度论唐诗翻译双层次归化异化18. 《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的运用19. 近代国语运动研究20. 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贾平凹作品《浮躁》文学论文题目大全【2】1. 《红楼梦》对偶句翻译策略研究2.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汉语习语英译研究3. 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体验文化教学法研究4. 和合本《圣经》的异化翻译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5. 文化翻译视域下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研究6. 青主与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美学特征之比较研究7. 普通话、客家方言和韩国语汉字音的语音对比研究8. 从后殖民理论视角论林纾的翻译9.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10. 《红楼梦》中称谓语翻译11.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12. 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13. 迈克尔·克莱顿科幻文学作品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研究14. 宋词隐喻翻译研究15. 文学翻译中异化趋势的可能性16. 晚清白话文热潮研究17. 不可见的存在:翻译“度”的研究18. 中德英语教育比较研究文学论文题目大全【3】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
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近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类学术论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很多写作者在确定文章题目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为了帮助广大学者和写作者更好地撰写文学类学术论文,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文学类学术论文题目大全,方便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参考选择。
一、文学史与批评1. 文学史研究中的转折点与发展趋势探析2. 近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承传关系研究3. 各国文学发展的异同与对比研究4. 文学批评史的演进与当代文学批评方法论5. 文学流派与文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研究二、作家与作品研究1. 作家创作风格与文学批评2. 文学奖项对作家及作品的影响研究3. 作家在社会与文化动态中的角色演变4. 著名作家作品中的主题与意义分析5. 传世名著对后续作品的影响与借鉴三、文学与文化1.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解读研究2. 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探究3. 文学对于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塑造4. 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5. 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学与文化流动性四、文学与心理学1.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与研究2. 作家创作与心理变迁的关联性3. 文学作品对读者心理的影响与启示4. 文学阅读与情感疗愈的关系研究5. 心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启发与辅助作用五、文学与教育1. 文学作品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2. 文学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的促进作用3. 文学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关系研究4. 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5. 文学教育对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六、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交流1. 文学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作用与挑战2. 翻译作品中的文化转换与再创作3. 跨文化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问题与解决策略4. 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5. 文学翻译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通过以上的题目大全,相信大家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题目,进一步深化对文学类学术论文的研究与探索。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写作顺利,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古代文学论文题目9篇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5、《诗经》意象论6、《诗经》抒情手段论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论汉人评屈11、论班固评屈12、论刘勰评屈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9、《庄子》寓言探略20、汉楚歌略论古代文学论文题目2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古代文学论文题目31、历史的界河——论先秦“礼崩乐坏”之“乐坏”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3、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4、论先秦“道”“势”关系与士人的精神超越5、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教学的启示6、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7、再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8、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9、论先秦法律文献中的和谐思想10、从“中和”准则到“平和”心境11、论先秦东夷文化分布范围的演变12、论先秦法家社会进化历史观13、论先秦礼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4、中国早期铭文石刻新论15、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16、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17、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18、论先秦诸子的“以史为鉴”19、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20、论先秦儒家散文文学表现的历时性发展21、论先秦两汉生死观及其对诗歌的影响22、从庄子的“唯道集虚”到荀子的“虚壹而静”23、浅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体系24、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5、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26、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27、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28、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29、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30、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31、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32、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3、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34、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35、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36、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37、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38、论《诗经》中的玉文化39、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40、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41、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42、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43、论《诗经》中的孝思想44、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45、论《诗经》中的意象营造46、论《诗经》的作者类型与情感特色47、论《诗经》中的审美意识48、论《诗经》的悲剧性49、论《诗经》在英美的翻译和接受50、论《诗经》中叠字的英译51、论《诗经》中的时间52、论《诗经》中的女性意识53、论《诗经》中的追寻意识54、论《诗经》的优患意识55、论《诗经》与中国古典园林56、论“诗经”经典艺术形象在宋代花鸟画中的体现57、论战国时代的人才解放运动58、韩非子外交思想研究59、论战国后期诸子对墨子思想的接受60、论战国时期的私营商业经营思想61、春秋战国时期的婚姻研究62、战国邦交文化研究63、论战国时期的战时经济64、楚国易学研究65、郭店竹简研究综论(文本研究篇)66、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67、两汉太常研究68、战国时期列国置相研究69、《战国策》游说文化研究70、战国时期中山国商业经济发展研究71、楚帛书丙篇及残片集释72、《论语》与现代中国73、《左传》用《诗》与中国古代早期诗论的言说方式74、论《左传》中的礼75、论《左传》中作者思想观念的矛盾76、论《左传》中的武士形象77、论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训诂特色78、论《左传》中的礼与法79、《左传》“君子曰”引《诗》考论80、论《左传》中“仁”、“义”、“信”三德目81、论《左传》山岳信仰的文学价值82、《左传》鬼神观念及其成因考论83、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84、论《左传》的天人观念85、大动荡时代的政坛风云人物86、宋代《左传》学三论87、《左传》外交辞令述论88、《左传》文学论稿89、《左传》文学论90、论《史记》对《左传》中人物形象的重塑91、源远流长92、《文章正宗》编选《左传》考论93、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94、墨学之嬗变:显、衰、兴95、论墨子的“兼爱”与“天志”思想96、论墨子的人格精神97、《墨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98、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99、论墨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实价值100、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101、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特点102、墨子政治哲学探析103、论墨子的科学技术思想104、《墨子》环境伦理思想研究105、试论墨子实利主义伦理思想106、墨子“兼相爱107、论墨子的“天人二分”思想108、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分析109、《墨子》单音节实词反义关系研究110、墨家「兼爱」的法价值诠释111、中日墨学比较研究112、论孔子学院对中国软实力的影响113、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和谐观114、论孔子文化走出去的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115、论孔子的“仁”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16、浅论孔子仁的思想117、论孔子的道德教育118、论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及其现实意义119、论孔子的仁学120、论孔子以“和”为美的思想121、论孔子的修身之道122、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123、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124、论孔子体育思想对我国后世体育发展的影响125、论孔子君子人格与当代官德培养126、论孔子的美学思想127、论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128、论孔子的官德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29、论孔子仁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130、论孔子的礼学思想131、论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古代文学论文题目41.《山海经》研究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6.《国语》成书探源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8.楚辞与屈原研究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10.孔子作《春秋》考论11.《孟子》探微12.庄老比较研究13.《庄子》新探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15.《史》《汉》比较论16.《汉乐府》新探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中的衬托手法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28.论鸳鸯与晴雯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形象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34.《水浒传》的传奇性之我见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37.《桃花扇》人物论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41.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2.试分析《水浒传》中三个英雄女性与三个反面女性在写法上的异同43.试分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的关系及宋杀李逵的悲剧特色44.试论《三国演义》中人才与死亡观的冲突45.试分析《三国演义》中作者塑造诸葛亮形象所用的创作手法46.试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性格悲剧及其对蜀汉形势之影响47.试论“异质同构”现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典型性48.比较分析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相同题材中女性形象之不同点49.试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性格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必然性50.试论关汉卿戏曲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化51.试分析元散曲创作与元杂剧创作在语言上的异同52.试分析李渔“十部传奇九相思”对明清传奇创作题材选择上的概括性5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崔张爱情与《牡丹亭》中杜柳爱情之异同54.试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生”角的类型化现象55.试论《长生殿》中背景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补充效果56.试分析洪升创作《桃花扇》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手法57.试比较分析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创作中人物道白的特点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的山水精神谢灵运的山水情怀2 浅议以禅喻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佛学因素3 陶渊明思想浅论浅析陶渊明人格精神及其当代意义4 从汉乐府看汉代的妇女问题花木兰与刘兰芝不同命运的对比分析5 论纳兰性德爱情词词风浅析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6 中国古代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明清小说悍妇形象的`文化意蕴7 中国古代诗歌游子主题研究《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主题探析8 宋人精神之“雅”与诗歌之“俗” 从苏、黄诗作看宋诗的以俗为雅9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异类文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反面教材”――明清反传统文章个例研究10 宋词中的离愁别恨欧阳修词中的离情别绪11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嵇康与阮籍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比较12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转变原因探讨13 《论语》研究突破传统逼视人性――谈《西游记》中女妖形象14 李商隐“无题”诗探究晏几道与秦观词中“泪”意象的比较研究15 论古代诗歌中的爱情诗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情怀16 论我国男性词人的女性书写倾向从苏、秦词之比较看秦观词的情韵兼胜之美17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中女性的进步意识18 魏晋社会背景对诗人文学风格的影响浅析《论语》中孔子的交友观19 柳永艳词与宋代市井生活《水浒传》和《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比较20 论杜甫诗歌中的沉郁情调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模式化结构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释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18、《论语》同义词辨析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48、《说文》假借观分析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87、许慎六书说论评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94、形声字起源试论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96、《说文》省声研究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99、通俗文学漫谈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古代文学论文题目71.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2.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3.谢灵运山水诗略论4.南朝宫体诗略论5.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6.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7.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8.风雅颂研究综述9.孔子删诗说检讨10.《论语》文学性检讨11.女娲故事流变探略12.中国洪水神话考论古代文学论文题目81.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研究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15.阮籍咏怀诗略论16.左思咏史诗略论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古代文学论文题目91. 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2. 论先秦儒家“中和”学说的形成3. 论先秦两汉时代游戏的文学表现4.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5. 论先秦道家科技伦理思想6. 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7. 论先秦孝道观的演变8.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9. 论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0. 论先秦儒家学习伦理思想11. 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12. 论先秦义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3. 论先秦楚乐的审美取向14. 论先秦民本思想的实质15. 论《诗经》中的玉文化16. 论《诗经原始》之解《诗》主张17. 简论《诗经》中的女性思想18. 论《诗经·卫风·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接受19. 论《诗经》中的天命信仰。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 《吕氏春秋》与杂家13.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 《战国策》名篇研究18. 老子的思想19. 《老子》的艺术特色20. 《庄子》的艺术特色21.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 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民间文学部分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愛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劳动谚语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新兴词缀研究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论艺术真实2.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11.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12.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13.论审美变形14.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15.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6.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四、美学部分1.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2.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3.论朴素美4.蔡仪美学思想述评5.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6.评李泽厚美学思想7.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8.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9.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0.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11.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12.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13.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14.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15.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16.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17.审美与文化的关系18.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9.论宗白华美学思想20.论审美现代性21.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22.论诗歌语言五、现代文学部分1.冰心小诗研究2.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3.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4.《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5.《故事新编》研究6.“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7.《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8.《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9.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0.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11.吴荪甫的悲剧特征12.《腐蚀》的艺术特征13.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14.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15.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16.《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17.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18.《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19.《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20.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21.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22.“五.四”乡土小说研究23.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24.林语堂的散文艺术25.新感觉派小说艺术26.“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27.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28.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29.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30.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31.胡风的诗和诗论32.路翎小说艺术研究33.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34.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35.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36.瞿秋白杂文论37.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38.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39.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40.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41.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42.试论高觉新形象43.《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44.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45.苏青小说研究46.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47.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48.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49.论徐志摩的诗50.论闻一多的诗51.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52.论穆旦的诗53.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54.论沈从文的《边城》55.萧军小说研究56.论田汉的戏剧57.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58.丁玲小说研究六、古代文学部分1.《诗经》的审美学特色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4.论《诗经》中的史诗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12.《吕氏春秋》与杂家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7.《战国策》名篇研究18.老子的思想19.《老子》的艺术特色20.《庄子》的艺术特色21.《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22.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23.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24.《史记》所描写的游侠25.《史记》所描写的刺客26.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27.《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28.《《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29.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30.曹操与诗文革新31.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32.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33.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41.论曹丕的文学成就42.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43.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44.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5.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46.论陶渊明的田园诗47.谢灵运与山水诗48.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49.《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50.《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51.《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52.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53.论李白的自由精神54.论李白的情感世界55.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56.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57.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58.论王维的“诗中有画”59.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60.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61.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62.唐诗的精神风貌6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素的关系)64.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65.论李贺诗的怪诞66.李贺诗与屈原赋67.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68.论白居易的新乐府6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70.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71.杜牧的史论诗72.论韩愈散文的“气”7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74.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75.唐传奇与佛教76.唐传奇与道教77.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78.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79.唐传奇的审美风格80.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81.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82.唐传奇的叙事特征83.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84.唐传奇的抒情特征85.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86.唐代小说专书研究87.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88.唐代各体散文研究90.唐代散文家研究91.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92.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93.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94.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95.苏洵散文研究96.论苏轼的“超然”97.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8.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99.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100.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101.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102.论王安石的咏史诗103.论杜牧的咏史诗104.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105.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106.苏轼各体词研究107.苏词的风格108.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109.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110.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111.论咏物诗112.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113.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114.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115.《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116.《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取其一)117.《三言》思想倾向研究118.《三言》创作技巧研究119.《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120.《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121.《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122.《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123.明代散曲与民歌124.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125.《郁离子》研究126.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127.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128.《花间集》风格论129.《花间集》题材论130.《花间集》与唐宋词史131.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132.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133.《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134.《水浒传》风格论135.《水浒传》接受史136.《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137.《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138.《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139.《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140.《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141.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142.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43.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1.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5.《茶馆》简论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7.金庸小说主题论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11.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12.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13.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4.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15.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16.余华小说艺术探讨17.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18.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19.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20.《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21.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22.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23.试论王安忆《长恨歌》24.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25.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26.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27.张平《抉择》的意义28.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29.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30.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31.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32.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33.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34.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35.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36.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八、语言学概论部分1.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2.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3.汉语词义的演变4.××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5.××话一般词汇的消长6.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7.试论词义的模糊性8.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9.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10.××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11.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九、外国文学部分1.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2.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3.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4.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5.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6.评普希金的抒情诗7.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8.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9.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10.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11.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12.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3.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14.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15.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16.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7.评《简爱》的爱情主题18.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19.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20.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21.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十、民间文学部分1.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2.当代社会顺口溜论3.当代笑话论4.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5.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6.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7.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8.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9.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10.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11.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12.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13.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14.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15.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16.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17. 论洪水神话18.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19.论神话的影响20.论×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21.论×地的人物传说22.论×地的能工巧匠传说23.论×地的英雄传说24.论×地的历史传说25.论×地的地方传说26.论×地的风俗传说27.论×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28.论×地的劳动故事29.论×地的家庭故事30.论×地的愛情故事31.论×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32.论×地的嘲讽笑话33.论×地的幽默笑话34.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35.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36.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37.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38论×地的精灵童话(故事)40.论×地的人物童话(故事)41.论×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42.论×地的民谣43.论×地的民歌44.论×地的山歌45.论×地的民间小调46.论×族民歌47.论×地的劳动歌48.论×地的农民苦歌49.论×地的长工歌谣50.论×地的工人苦歌51.论×地的妇女苦歌52.论×地的讽刺歌谣53.论×地的情歌54.论×地的仪式歌55.论×地的儿歌、童谣56.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57.论×地的政治谚语58.论×地的劳动谚语59.论×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60.论谜语的历史61.论×地的谜语内容62.论×地的谜语分类63.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64.论×地歇后语分类65.论×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66.论×地相声67.论×地快书、快板十一、古代汉语部分1.论汉字的性质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3.许慎六书说论评4.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13.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14.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15.汉字考释方法述评16.汉字析形方法研讨17.汉字教学方法研究18.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19.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20.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2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2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24.形声字起源试论2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26.《说文》省声研究27.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28.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29.汉字前途讨论述评30.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31.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32.论汉字的音义联系33.江永“女书”源流研究34.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35.主谓间“之”字探源36.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37.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1.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2.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3.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4.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5.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6.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7.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8.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9.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10.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11.论语文教学中××模式(或方法)的运用12.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13.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14.论阅读题型的设计15.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16.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17.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18.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19.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20.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21.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22.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23.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24.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类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推荐比较文学论文题目117个推荐比较文学论文题目117个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2、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14、清教与美国文学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21、《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22、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23、《红字》里的象征主义24、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25、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形象26、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27、《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对比研究28、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29、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30、《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31、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32、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33、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34、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35、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36、《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37、《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38、《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39、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40、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41、《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42、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43、《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44、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45、《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46、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47、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48、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49、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50、论哈克的流浪汉形象51、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52、托马斯.哈代在《德伯53、家的苔丝》中的悲观主义54、《愤怒的葡萄》的中汤姆约德研究55、浅析《汤姆索娅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56、《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研究57、《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58、论莎士比亚《麦克白》的心理刻画59、《冷山》中执着的艾达60、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性与现实性61、论《名利场》中利蓓加的悲喜一生62、论《雾都孤儿》的幽默艺术63、放荡而又善良的汤姆琼斯64、论夏洛克的性格发展65、评《汤姆琼斯》中的道德观与批评观66、论《辛白林》中伊慕琴的新女性形象67、论彭斯的爱情友谊观68、珍妮特·温特森小说的身体美学研究69、荷兰畅销小说中女性“情爱”主题研究70、当代以色列小说中的圣城书写71、论波伏娃女性主义伦理观72、词典体小说叙述功能研究73、面向“你”的承认:奥古斯丁《忏悔录》研究74、论巴尔加斯·略萨《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的叙事伦理75、三岛由纪夫和莫言作品中的暴力意识比较研究76、从福柯的话语、权力观看其文学指向77、斯特凡·格奥尔格唯美诗歌研究78、异样的黑色光芒--海勒黑色幽默与王朔黑色幽默之比较研究79、从“自然与本能”到“苦难与抗争”--浅析近代日本农民文学80、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苦难者形象81、但丁在中国新时期的传播与接受82、人道主义突围与进步困境--论克里山·钱达尔的小说创作83、政治与性别的对峙--吉尔菲兰《我去上煤矿学院》研究84、古希腊颂诗与西周颂诗的比较研究85、内米洛夫斯基小说中的女性身份研究86、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大都会》研究87、赫塔·米勒小说多重主题研究88、符号学视域下的兰州城市形象89、《舞姬》与《家》中主人公感情悲剧之比较90、马尔科姆·考利文艺思想研究91、宪章派诗歌话语研究92、《金字塔》的叙事艺术93、意图、身份与叙事--论纪德的自传性写作94、《丰乳肥臀》与《百年孤独》的比较研究95、朝鲜朝汉文历史小说《姜虏传》的新历史主义解读96、金学铁的《激情时代》形象学研究97、论与谢芜村俳句中的中国绘画元素98、论厄普代克“兔子”系列小说的艺术继承与创新99、莫里亚克小说中的基督教思想100、民族文化建构语境中的日本平安女性日记文学101、冯乃超对鹿地亘《和平村记》的译介102、《黄龟渊民间故事》中的中国历史人物形象与中国历史文献互文性研究 103、论于尔克·舒比格作品中的亲近型不可靠叙述104、《奥吉·马奇历险记》中的生命问题探讨105、桑塔格小说的解构意识探究106、澳大利亚土着女性诗歌研究107、论《您忠实的舒里克》的激情主题108、政治魔咒中的诗性奈保尔--奈保尔政治解读研究109、英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以布鲁姆斯伯里文人圈为例 110、论赫塔·米勒的边缘写作111、论帕慕克作品中的苏菲神秘主义思想112、水上勉的乡土世界--水上勉创作论113、东渡之“梅”,风递幽香--论梅娘与日本文学114、论《天真与经验之歌》的诗画复合艺术115、《白鹿原》在蒙古族文学116、《明智的孩子》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诗学”117、《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研究。
古代文学1.李商隐与吴文英创作的比较2.苏轼的人格魅力3.孟浩然诗歌的整体诗境美4.盛唐边塞诗的美学追求5.王勃与李贺诗歌创作的比较6.元稹与李商隐爱情诗创作的比较7.宋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8.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9.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书卷气特色10.陆游爱情诗的创作11.陈子昂感遇诗所具有的“风骨”与“兴寄”特色12.王昌龄诗歌的造境艺术13.王维的乐府诗特征14.李贺与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比较15.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美学特征16.分析盛唐边塞诗的常见意象17.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创作的比较18.刘禹锡与柳宗元诗歌创作的比较19.李贺诗歌意象组合的特色20.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21.《长恨歌》的美学特征22.王维乐府诗与白居易乐府诗创作的比较23.王维的诗论特色24.王维的画论特色25.论《诗经·小雅》的文学价值26.论《左传》对于中国叙事文学的意义27.论庄子散文的文学价值28.论《史记》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意义29.论古代神话对屈原作品的影响30.论汉代京都赋的流变过程31.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点32.论曹植诗歌和建安风骨的关系33.论魏晋志怪小说的文学价值34.论魏晋南北朝诗歌景物描写的发展过程35.论《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36.论高启诗文的艺术特色37.吴伟业叙事诗艺术分析38.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39.《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形象分析40.《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分析41.《金瓶梅》中孟玉楼形象分析42.论《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文化意义43.《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分析44.试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形象的典型性45.从武松形象看《水浒传》人物塑造的艺术成就。
46.《水浒传》梁山好汉绰号的文化审视。
47.从《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明代白话小说的时代内容。
4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科举情结与科举批判。
49.试论《儒林外史》中的腐儒形象。
50.试析《儒林外史》呈现的科举活动和科举观。
51.孙悟空形象的道德审美意蕴。
一、现代汉语部分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2。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3。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4。
“是"字用法研究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6。
新兴词缀研究7。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8。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10.新兴辞格研究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13。
××方言现象专题报告14.代词的语用研究15。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17。
时下新词描写18.句型的语用研究19。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20。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二、写作部分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2.论小说的误乐性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4。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5。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6。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10。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11。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12。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14。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17。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18。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19。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21。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23。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24。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28。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29。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30。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31。
文学创作情感论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三、文学理论部分1. 论艺术真实2。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3。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4.论艺术直觉5. 论艺术虚构6.论典型7。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8.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9.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10。
推荐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
本位就以文学专业为例,为大家提供226条优秀文学博士论文题目。
1、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2、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3、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与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研究4、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之研究5、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6、李渔生活美趣研究7、中国古典意象史论8、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9、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10、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11、道咸宋诗派研究12、以宋代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研究13、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14、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15、朱彝尊交游考论16、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17、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18、汉代神话研究19、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20、明清世情小说雅俗流变及地域性研究21、唐代游艺与诗歌22、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23、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24、民国以来重要唐宋词选研究25、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26、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27、元散曲风格特质及其成因研究28、《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29、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30、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31、日本的鲁迅《野草》研究32、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研究33、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34、宋元词曲递变研究35、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36、当代小说中的土地问题37、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38、周扬与现代革命文艺运动39、文化突围与文类重构40、庾信在唐代诗坛的接受41、从中国三部小说看中国江湖文化42、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4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44、人性腹地的勘探与呈现45、曹植文学思想研究46、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47、从农民到农民工48、传奇叙事与中国当代小说49、阳明心学与明中后期文学批评50、神话与儿童文学51、西方净土信仰与唐人创作研究52、魏文帝曹丕研究53、《史记》文学研究54、汉代文学中的神话研究55、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56、苏轼谐趣词研究57、唐代小说的明清传播58、新时期以来官场小说研究59、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60、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61、宋初南北两大文学群体研究62、宋词音乐专题研究63、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64、黑土地的守望者65、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66、明代文官制度与明代文学67、明清游历小说研究68、发现与重读-20世纪80年代“被遮蔽”历史小说研究69、民俗与政治的互动70、台湾后乡土文学研究71、陈寅恪的文学研究方法探微72、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73、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74、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75、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76、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77、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78、围城内外的变奏79、中国现代谍战叙事研究80、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81、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82、汉代楚辞学研究83、人性清流濯心田-孙犁人道主义文学论84、中国古代狐精故事研究85、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86、日本《诗经》传播史87、论北岛及《今天》的文学流变88、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89、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研究90、版印传媒与两宋文学的传播及嬗变91、女性书写:智性·情感·身体92、河南长篇小说(1949-1999)研究93、1898~1927:西方文学理论早期引介研究94、王夫之《诗经》学研究95、韩愈古文评点整理与研究96、明清戏曲选本“宗元”研究97、宋仁宗朝诗歌研究98、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99、广西苗族歌谣研究100、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都市空间101、佛教传播对唐传奇小说通俗化的影响研究102、唐传奇题材演变与影响论稿103、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104、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105、日常生活与文学上海106、清代女性文学批评研究107、钟馗故事的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108、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109、文学与法律: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研究的别样视角110、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111、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112、《诗经》押韵及相关问题研究113、唐前曹植接受史114、瓦解与重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形象的书写(1999-2011)115、中国当代大学题材长篇小说研究(1949-2013)116、现代与传统视域中的雅俗之辨117、《西游记》佛禅思想考释118、蒲松龄莫言比较研究119、《诗经》郑、卫诗歌研究120、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121、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122、江苏明代作家研究123、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124、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125、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126、严歌苓小说研究127、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128、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129、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130、唐诗人物形象描写艺术研究131、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132、《红楼梦》戏曲、曲艺、话剧研究133、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与母性134、唐代侠风与文学135、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136、唐代长安与文学137、晚清报刊小说研究138、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139、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140、宋南渡词坛研究141、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究142、唐代乐府诗研究143、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144、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145、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146、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147、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148、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149、《韩非子》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150、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151、论钱谦益的明代文学批评152、宋前咏物诗发展史153、清代《诗经》学研究154、《牡丹亭》的传播研究155、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156、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157、《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158、清代女诗人研究159、唐代女性诗歌研究160、文学中的上海想象161、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162、中国边塞诗史论(先秦至隋唐)163、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164、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165、南宋遗民词人研究16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167、清代词选研究168、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169、清商曲辞研究170、唐代乐府制度研究171、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172、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173、近代宋诗派研究174、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175、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176、谢灵运诗歌研究177、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178、汉代风俗文化与汉代文学179、《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180、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181、中国古代小说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182、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183、中国古代文学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184、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文化身份认同185、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186、铁凝与新时期文学187、《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188、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传播研究189、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190、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191、唐前女性题材诗歌研究192、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193、“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194、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195、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研究196、“样板戏”研究197、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历程198、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199、明清小说中的“梦”“异”现象研究200、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20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202、唐诗与西域文化203、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204、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205、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206、汉魏六朝女性着述考论207、18-20世纪中国异类婚恋故事的叙事学研究208、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209、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10、《左传》评点研究211、王小波小说研究212、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213、中国古代菊花文化研究214、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215、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216、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217、论网络文化视野中的穿越小说218、曹操形象演变研究219、浅析《聊斋志异》中“狐女”“鬼女”的独特性及婚姻观220、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剧热播现象探析221、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的改编222、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王安忆《长恨歌》英译本中的女性与时空223、《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研究224、张爱玲翻译研究225、《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226、日本动漫中的中国古典文学元素赠送论文选题思路:毕业论文选题思路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14位教师)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
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注:学科方向分别为: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法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
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外语系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汇总表(科研团队负责人用表)学科方向:文学
叮叮小文库
注:学科方向分别为:语言学、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学、教学法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