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第2-3课时)课件 粤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997.00 KB
- 文档页数:10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说课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元素概念和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分布。
通过资料部分介绍了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旨在使学生形成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概念。
然后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元素符号及其意义。
这部分内容要使学生知道元素符号是表示元素的一种符号,不同的元素用不同的元素符号来表示。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
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我们若能掌握其规律性,学习一些元素的性质就变得相当容易。
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跟原子相混淆。
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 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迎丰桥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4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的全部内容。
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知识点及相关习题梳理2.1 空气的成分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例1】(2016年北京,★☆☆)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的组成的科学家是( )空气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杂质体积分数78%21% 0.03% 0.94% 0.03%特点相对固定成分可变成分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例3】(2016年重庆,★☆☆)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A. 54B.51C. 43D.41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气焊、炼钢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其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麻醉。
【例4】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是()【例5】空气中的下列气体,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 A .He B.N 2 C .O 2 D.CO 2 【例6】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 B.N 2、O 2等均匀混合C.N 2、O 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D.N 2、O 2的体积比约为5∶1 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空气的污染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农业污染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烟尘)3、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4、保护空气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5、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等,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初中化学教学、学习资料1空气的成分课题 空气的成分目标 导学1、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2、学会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阅读自 主 学 习1、如何“捕捉”1集气瓶教室里的空气?2、最早通过实验测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3、空气中各组分气体的 分数大约是:氮气(N 2) ,氧气(O 2)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CO 2) ,其他气体和杂质 。
独学完成 课前展示 在黑板上 问题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实验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密闭容器中,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 反应原理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 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怎么检查?)(2)向集气瓶中装入适量水,然后将集气瓶的剩余容积分成五等份,并标记好。
(装水的目的是什么?)(3)先往导管中充满水,关闭止水夹,然后在燃烧匙中装入足量的红磷。
(4)用酒精灯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立即塞紧橡胶塞。
(为什么要迅速放入集气瓶?)(5)待红磷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
(6)记录集气瓶中液面变化。
(7)拆除装置,清洗仪器,整理器材。
5.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剩余容积的___。
6.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 __。
7. 误差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原因误差红磷不足,氧气不能耗尽 测量结果______装置漏气会使装置外的空气进入过早打开止水夹会使装置内气体温度偏高,压强偏大,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止水夹不夹紧,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受热气体顺着导管逸出测量结果______伸入过慢会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逸出,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反馈 提升1、红磷的替代品应满足的条件:(1)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基础知识复习2.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1、法国化学家_________首先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2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化学方程式为A、实验要求:生成物必须是固体B、现象:有大量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______体积C、结论:空气是混合物;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支持燃烧;N2约占____________,不支持___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于水D、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红磷量,未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原因: ______________二、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①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______,不支持燃烧,但在高温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②氮气:做保护气,(化性不活泼)、、染料、炸药③稀有气体: ________ 等的总称)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叫又叫做惰性气体;用做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中。
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氩气---蓝紫色光,氙气---特强白光,氦气---密度很小(用于探空气球,比氢气安全)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 纯净物:___________ _______。
如氧气,纯水、、等。
2. 混合物:______ ____________。
如泥沙、糖水、牛奶、、等。
注:冰水混合物实际上不是混合物而是!四、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为2.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___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五、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主要指:空气中含有过多的、、____________和可吸入_______2.空气质量日报包括的三项内容:、、空气质量指数分为五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一、有关分子的性质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是)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复习化学用语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化学专业术语,它具有简明、精炼、贴切、概括力强的学科特色,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科学家实行研究和交流的最简便最科学的语言。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的灵魂。
所以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学生形成“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水平的桥梁和载体。
所以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非常的重要。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九年级化学所有新课的基础上所上的复习课。
历年来福州市的九年级化学统考非常注重化学用语的考查,中考尤其如此。
作者对刚刚过去的2019年福州市九年级化学质量检查考试试卷实行了粗略的研究,发现此份试卷中关于化学用语考查的分数大约有36分,本试卷满分75分,接近试卷分数的50%,而本校学生在化学用语这个块的平均得分估计非常的低。
所以,在复习时增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强化学生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非常有必要。
问题是化学用语的复习非常的枯燥无味,所牵涉到的元素的化合价,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又是我们学生肉眼无法直接看得见的,非常抽象,它们的表示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一直很头疼。
头疼倒是其次,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一看见这些东西,觉得这些知识点太熟悉太基础,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些知识他们应该是会的,没什么好复习的。
所以在上化学用语的复习课时,绝大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没有什么好听的,也提不起听课的兴趣。
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上复习课所遭遇到的共同难题。
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复习课“炒剩饭”,“炒冷饭”的大坑中。
所以,在复习课时,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从复习物质的分类入手,让学生按照物质的类别练习书写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微粒的符号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写结果实行诊断纠错,然后交流讨论,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构建“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的初步模型,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水平。
2.4《鉴别物质的元素构成》教课方案课题课型认识元素的观点,将对物质的宏观构成和微观构造的理解一致同来。
1、知识与技术 2.认识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渐记着一些常有的元素符号。
会使用观点差别单质和化合物。
教教 1. 学习使用对照的方法获守信息。
学2、过程与方法2.学习使用规律性和特别性的方法办理信息。
材目标1.保持对化学的浓重兴趣。
分2.培育学生概括和比较水平。
3、感情、态度3.经过元素的学习推行从微观到宏观方法的教育。
析与价值观教1.元素的观点,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会正确掌握27种元素符号。
学2.能正确的使用元素观点差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重点教1.元素观点的理解。
学2.27种元素符号的记忆。
难点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观点难以理解,在实质使用中还简单与原子相混杂。
学生搞不清在剖析物质宏观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构造时用“原子”,因此在本节教课中要注意与前面有关学生剖析原子知识推行差别和对照。
经过节课的有关活动和研究及讲堂议论,发挥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构成与微观构造的理解一致同来。
1、自主学习实行自主学习加强科学研究;活动方式2、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之间沟通信息、讲堂议论。
1.从一些食品的商标引出元素一词,给学生创建一个学习情境。
联合前面学过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氧气)下手议论、思虑他们的共同原教课方法子,得出元素的观点(重申“一类”,向学生说明一种元素可以有不一样的原子)。
2.启迪学生对元素和原子推行比较。
3.经过制作元素卡片,同学间的互相考问加深对元素及元素符号的记忆。
4.比较两组纯净物的元素构成,找出他们之间的不一样之处,指引学生得出单质和化合物的观点,比较化合物和混杂物的异同点,指引学生概括物质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二氧化碳、水两各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的原子是那一种?氧原子是如何构成的?他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导出课题】[商标情形导入]展现一些食品的商标,让学生找出一些成分的含量(如铁元素、钙元素等),问: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吗?引入课题——教 鉴别物质元素的组 成。
2.4鉴别物质的元素构成【教课目的】1.认识元素的含义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着并会正确书写常有元素符号;会使用元素看法差别单质和化合物。
2.培育学生概括和比较水平。
3.经过元素的学习推行从微观到宏观理解方法的教育。
【教课要点】1.元素的看法,能正确使用元素看法划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会正确写出应掌握的27种元素符号。
【教课难点】元素看法的理解,27种元素符号的记忆。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请你认真看看图2-23这个矿泉水瓶的标签。
标签中列出若干矿物元素的含量,作为该饮用水的理化指标。
那么,什么是元素?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好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
氧气、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都是由分子构成,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找出这些分子中共同的原子。
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叙述]以上几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同样的氧原子,并且不一样分子中的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我们把核电荷数为 8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那也就是说在氧气、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二氧化硫这几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板书]一.什么是元素1.看法:拥有同样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注:“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同样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其实不必定同样的一类原子,之因此把它们归成一类,是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同样。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元素是拥有同样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联系总称差别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讲种类又讲个数用于描绘微观微粒(分子)的使用范围用于描绘宏观物质的构成构造3.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差别与联系构成原子分子构相一成同类核原电子荷总数称元素组成物质微观粒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宏观看法(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叙述]全部的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
此刻已知的物质有三千多万种,而构成它们的元素只有一百余种。
[阅读]课本57页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学习目标】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解。
2.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学会元素符号的准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复习巩固](写出下列元素符号)【预习导航】1.元素是具有相同(即)的一类的总称。
2.元素只有、没有的意义。
3.地壳里占前四位的元素是、、、。
4、元素的分类: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
)元素(通常情况下的存有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5、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从宏观看,它表示;从微观看,它又表示。
【合作探究】问题引领一:元素元素概念:具有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的种类由决定。
元素只有、没有的意义。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结合而形成的.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分别为。
问题引领二:元素符号元素符号:(1)书写:“一二”(2)意义: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H既表示,又表示;Fe表示;也能够表示2H只能表示问题引领三:元素周期表【巩固提升】(一)元素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A质子数 B核外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 D 中子数2、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区别是()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核电荷数不同D、中子数不同3.“A、D钙奶”中的“钙”指的是()A.单质B.元素C.原子D.分子4.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A、单质B、原子C、离子D、元素5、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铝 B.硅 C.氧 D.铁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B.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C.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D.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钠元素7.(用元素符号填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关系;(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准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 使用元素的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初步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度组讨论、归纳总结,理解物质、元素、分子及原子之间的相互联系;(2) 通过学习,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中一些常见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解;(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以及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含义,能准确使用元素的概念区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原子与元素的对比及应用。
三、课型新授课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饮用水和药剂标签,提出问题:标签中的钙、铁、锌、镁等都指的是什么呢?教师指出:它们都是组成物质的元素。
那到底什么是元素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揭开物质组成的奥秘——元素。
(板书课题)2.新课探究:多媒体出示:我们在下一章要学习的氧气的制取中要用到这样两种物质:高锰酸钾、氯酸钾,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氧气和水,这几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
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但这些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并且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我们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在甲烷、碳酸钙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碳。
虽然这三种物质的性质也各不相同,但这些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碳原子,并且碳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6,即核内都含有6个质子,于是我们将这些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那同学们觉得什么是元素呢?【归纳总结】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相同核电荷数”和“一类原子的总称”?【归纳总结】“相同核电荷数”说明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核电荷数)所决定。
复习化学用语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化学专业术语,它具有简明、精炼、贴切、概括力强的学科特色,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科学家实行研究和交流的最简便最科学的语言。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的灵魂。
所以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是学生形成“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水平的桥梁和载体。
所以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非常的重要。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完九年级化学所有新课的基础上所上的复习课。
历年来福州市的九年级化学统考非常注重化学用语的考查,中考尤其如此。
作者对刚刚过去的2019年福州市九年级化学质量检查考试试卷实行了粗略的研究,发现此份试卷中关于化学用语考查的分数大约有36分,本试卷满分75分,接近试卷分数的50%,而本校学生在化学用语这个块的平均得分估计非常的低。
所以,在复习时增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强化学生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非常有必要。
问题是化学用语的复习非常的枯燥无味,所牵涉到的元素的化合价,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又是我们学生肉眼无法直接看得见的,非常抽象,它们的表示方法让我们的学生一直很头疼。
头疼倒是其次,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一看见这些东西,觉得这些知识点太熟悉太基础,理所当然的觉得这些知识他们应该是会的,没什么好复习的。
所以在上化学用语的复习课时,绝大部分同学想当然的认为没有什么好听的,也提不起听课的兴趣。
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上复习课所遭遇到的共同难题。
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复习课“炒剩饭”,“炒冷饭”的大坑中。
所以,在复习课时,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从复习物质的分类入手,让学生按照物质的类别练习书写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微粒的符号表达式,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书写结果实行诊断纠错,然后交流讨论,分析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构建“宏观——符号——微观”三重表征思维的初步模型,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