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锋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美苏争锋教案教案:美苏争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5课冷战中的对峙,第二子目美苏争锋的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霸历程。
具体内容包括: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2. 冷战政策的实施;3. 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掌握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2. 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认识冷战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和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难点:美苏争霸的影响及其对世界格局的演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时间轴;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背景。
2. 知识讲解(1)介绍冷战政策的实施背景,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2)讲解美苏争霸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斗争;(3)分析美苏争霸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的建立等,引导学生理解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影响。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美苏争霸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冷战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美苏争锋1. 形成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2. 冷战政策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北约与华约3. 争霸过程政治斗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建立等经济竞争:太空竞赛、军备竞赛等军事对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4. 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两极格局的演变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简要概述美苏争霸的过程及其影响。
一美苏争锋-人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的争锋及其影响;2.掌握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的主要内容;3.分析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 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锋1.讲解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2.介绍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3.分析美苏之间争夺所谓“第三世界”的背景和原因;4.总结美苏争锋的影响。
2. 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1.分析冷战对世界的影响;2.讲解中国在冷战中的立场和策略;3.分析中国在冷战中所受到的影响。
3. 探究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1.分析中国在冷战初期外交政策的演变;2.介绍中国参与联合国和第三世界运动的情况;3.总结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成就和经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技术竞争;2.理解冷战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冷战对世界的影响;2.分析中国在冷战中的立场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锋和冷战对世界的影响。
2.讨论法:采用问答、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视听法:通过教学PPT和视频资料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细节。
五、教学评估1.组织学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2.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3.开展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学PPT;2.相关视频资料;3.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七、教学扩展1.通过组织参观和访谈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在其他领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布置相关跨学科课程项目,让学生整合掌握相关知识。
9.1 美苏争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记住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3、初步认识二战后至今世界和平的任重道远,由国家之墙的不断修筑到反思人与人之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难点:对“冷战"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柏林墙的历史图片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的历史图片,图片中是一座什么建筑?这是一堵墙,有同学知道这座墙的与众不同之处吗?一、德国——有形之墙(柏林墙)师:这是著名的柏林墙其中的一段,它活生生地将一座城市一分为二,在墙的两侧是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相互对峙数十年,随时想吞灭对方。
..。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堵墙,是谁修了这堵墙呢?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
)师:阅相关的资料,老师发现一个与柏林墙密切相关的会议,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线索?根据雅尔塔会议材料回答生:回答。
(考察从材料中概括和归纳能力)师:柏林墙的建立与谁有关?英法美苏,主要是美苏,可以这么说,柏林墙的建立是大国强权的产物,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在德国这座有形的柏林墙背后更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一座无形之墙--美苏冷战。
那么,什么是冷战呢?(过渡.)二、世界—-无形之墙(“冷战”)师:冷战是二战后美苏集团进行的除战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峙和对抗。
师: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学习方法,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从理解历史概念入手,理解了概念也就把握住学习的基本内容及其方向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概念,关键词一是“美苏”,说明主导者是美苏。
那为什么是“美苏"而不是其他国家呢?如传统的欧洲强国英国、法国等。
关键词二是“除战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对峙和对抗",说明形式是除战争外的一切形式,那为什么不发动战争呢?(老师通过对概念的逻辑推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的需求。
目录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2.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新课导入〗〖新课教学〗〖课堂小结〗〖课后练习〗4.设计反思尊敬的评委:您好!很荣幸能参加此次历史说课展评活动,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专题九的第一课《美苏争锋》,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介绍本课的说课思路。
————地位和作用————教材的地位: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讲述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即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而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具有铺垫的作用;教材的作用:美苏作为二战后世界的两大政治中心,学习其历史,有利于学生把握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
————教学目标————本课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美苏冷战的背景。
简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理解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和相关资史料,再现战后国际舞台美苏争锋的画面;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理解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题;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美苏冷战的影响。
确定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二、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冷战形成的原因。
确定依据: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学情分析————优势:1.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因此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劣势: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不及高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对片面。
经过调查学生们对美苏两国的关系大多停留在“一直敌对”的思维。
这就需要老师提供生动史料情化历史教材,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避免陷入初中的简单重复。
巨人与巨人的较量——美苏争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争锋历程,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家利益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美苏争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1.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观点的能力。
1.2.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际关系的兴趣,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第二章:美苏争锋的背景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2.1.1 雅尔塔体系2.1.2 两大阵营的形成2.2 意识形态的对抗2.2.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2.2.2 冷战政策的推行2.3 经济、军事实力的竞争2.3.1 经济领域的竞争2.3.2 军备竞赛与核威慑第三章:美苏争锋的过程3.1 柏林危机3.1.1 柏林墙的建立3.1.2 柏林危机的解决3.2 古巴导弹危机3.2.1 危机的爆发3.2.2 危机的化解3.3 越南战争与苏联的介入3.3.1 越南战争的背景3.3.2 苏联对越南的支援第四章:美苏争锋的影响4.1 政治影响4.1.1 资本主义阵营的分裂4.1.2 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4.2 经济影响4.2.1 美国的经济繁荣4.2.2 苏联的经济发展与困境4.3 军事影响4.3.1 核威慑下的世界格局4.3.2 常规武器的发展与竞赛第五章:美苏争锋的结束5.1 苏联的解体5.1.1 苏联政治体制的变革5.1.2 苏联的分裂5.2 冷战结束与新的国际关系5.2.1 冷战结束的标志5.2.2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美苏争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家利益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观点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际关系的兴趣,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第六章:美国的冷战政策6.1 杜鲁门主义6.1.1 杜鲁门主义提出的背景6.1.2 杜鲁门主义的内容与影响6.2 马歇尔计划6.2.1 马歇尔计划的制定6.2.2 马歇尔计划的作用6.3 北约的成立6.3.1 北约成立的背景6.3.2 北约的成立及其影响第七章:苏联的冷战策略7.1 斯大林的冷战政策7.1.1 斯大林的冷战思想7.1.2 苏联的扩张策略7.2 赫鲁晓夫的改革与政策调整7.2.1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7.2.2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7.3 勃列日涅夫的冷战策略7.3.1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政策7.3.2 苏联与美国的争霸策略第八章:美苏争锋中的军事竞赛8.1 核武器的竞争8.1.1 美国的“曼哈顿计划”8.1.2 苏联的核武器发展8.2 常规武器的竞赛8.2.1 坦克大战8.2.2 空军竞赛与空战8.3 间谍与情报战8.3.1 著名间谍事件8.3.2 情报战的影响第九章:美苏争锋对全球的影响9.1 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9.1.1 两极格局的形成9.1.2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困境9.2 冷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9.2.1 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变化9.2.2 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困境9.3 冷战对世界政治的影响9.3.1 西方民主化的影响9.3.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变革第十章:美苏争锋的反思10.1 冷战的结束与影响10.1.1 冷战结束的标志10.1.2 冷战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10.2 美苏争锋中的教训与启示10.2.1 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的关系10.2.2 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10.3 未来国际关系的展望10.3.1 单极世界与多极化的竞争10.3.2 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十一章:冷战时期的文化与科技竞赛11.1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斗争11.1.1 冷战时期的文化政策11.1.2 好莱坞与苏联电影产业的发展11.2 科技竞赛与太空竞赛11.2.1 美国的太空计划11.2.2 苏联的太空成就11.3 科学交流与合作11.3.1 冷战时期的国际科学合作11.3.2 科技交流对冷战的的影响十二章:冷战时期的代理战争12.1 朝鲜战争12.1.1 朝鲜战争的起因与过程12.1.2 朝鲜战争的影响12.2 越南战争12.2.1 越南战争的背景与冲突12.2.2 越南战争的结果与影响12.3 阿富汗战争12.3.1 阿富汗战争的起因12.3.2 阿富汗战争的影响十三章:冷战时期的中国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冷战1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背景1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冷战的关系13.2 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13.2.1 乒乓外交13.2.2 中苏关系的变迁13.3 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13.3.1 改革开放的政策13.3.2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十四章:冷战时期的欧洲14.1 欧洲重建与一体化进程14.1.1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14.1.2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4.2 英国的欧洲政策14.2.1 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过程14.2.2 英国与欧洲的关系变迁14.3 冷战时期的东欧国家14.3.1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4.3.2 东欧剧变与冷战结束十五章:冷战结束与后冷战时代15.1 冷战结束的标志与影响15.1.1 柏林墙的倒塌15.1.2 苏联的解体15.2 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格局15.2.1 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15.2.2 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问题15.3 冷战结束的反思与展望15.3.1 冷战的教训与启示15.3.2 未来国际关系的展望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美苏争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美苏争锋说课稿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民版必修一的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局势的多极化趋势的第一课,美苏争锋。
接下来,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课的设想和教学反思。
那我先说下教材。
本课作为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分歧,美苏两国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相互对峙,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本课与前后内容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在世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的理念特点,我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知道“冷战”的概念和美苏“冷战”的重要史实,简述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过程,辨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从美苏争锋时期的材料、图片等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理解认识、感悟历史;通过用表格归纳美苏争锋的表现,学会用表格罗列知识点;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促进,引发对历史的思考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了解和分析,知道美苏冷战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基于此,本课的重点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冷战出现的背景和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下面我再来说教法。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因此主要创设了问题情境法,探究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法三种教法。
第三是说学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美苏争霸说课稿人教课标版(精美教案)《美苏争霸》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美苏争霸是世界史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四节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关键点:.本课重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
(美苏争霸涉及到三十多年来两国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各方面复杂问题,只有准确把握各阶段的划分和基本态势才能理顺教学线索。
).本课难点: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原因。
(六七十年代是美国暂时处于劣势的时期,双方政策调整及原因极其复杂,需要结合美苏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因此学生较难理解。
)、关键点:导课。
因为本课内容多而杂,只有抛出一个生动而耐人寻味的导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教法学法(一)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我们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适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对大多数同学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对一类学生应在以教材为本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探究教材。
(二)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第一,质疑引题;第二,自学探究;第三,合作探究;第四,实践探究;第五,引申探究。
人民版高中历史《美苏争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苏争锋》,我将从课题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问题关注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第一,课题分析。
《美苏争锋》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中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化的发展轨迹;铺展开了一幅自20世纪40、50年代两极格局开始形成至80、90年代两极格局走向终结的壮阔画面。
纵然今天冷战的阴云已然散去,可它的历史影响依然时隐时现。
本课就聚焦这一历史画卷的第一组图景——美苏争锋。
二、分析一下我的学生:对于本节课,高一学生已具备初中学习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过程有了初步掌握,因而我将深化学生针对“事件背景及其影响”的理解认识。
三、第三,基于以上对于课题和学情的分析,我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我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首先,基于本课年代跨度较长、史实较多的特点,我将着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化整合的能力。
其次,我将通过设置“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参与历史决策,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教材处理上,我将围绕核心知识大胆取舍,通过有力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意识。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希望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见证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危害,渗透世界历史“和平”“发展”的主流理念。
同时在理性层面上要使学生明确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其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四、第四,基于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立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理由】:第一,“美苏争锋”横跨半个世纪,牵动世界神经,它的形成过程是美苏由盟友到对手步步惊心的博弈过程,是探讨当今世界格局何去何从的必要前提。
美苏争锋专题总览: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由两极走向多极化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0世纪50年后期起:多极化趋势出现(“新兴力量崛起”)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一、美苏争锋考点考纲“冷战”局面的形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脉络。
⑵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从多维的角度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多极化发展趋势;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曲折发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美国国徽和俄国国徽。
同样都是鹰,不同的是美国国徽上的鹰两只爪分别拿着橄榄枝和箭,而俄国的是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国徽上的双头鹰,它的头上还有着皇冠。
鹰的身上有一种傲视万物、君临天下的王者之风。
这两只鹰在2008年的时候有过一场争斗。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俄的政治讲话中说“美国对俄战略的目标,是联合一切负责任的国家向俄施压,进而改变俄国的行为方式。
”因此,2008年的政坛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词“新冷战”。
那么“冷战”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乃至当今世界又有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新课《美苏争锋》。
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冷战?(概念)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优秀课例展示美苏争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美苏争锋》。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掌握两国的太空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太空成就,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知道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的重要成就。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美苏两国在太空竞赛中的重要成就。
难点:理解科技竞争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太空竞赛时间轴、美苏两国太空成就图片。
学具:小组合作学习手册、太空竞赛时间轴、美苏两国太空成就图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太空竞赛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了解美苏两国在太空竞赛中的重要成就,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手册。
3. 成果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在听讲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由展示的小组进行解答。
4.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太空竞赛时间轴,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苏两国在太空竞赛中的重要成就。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太空竞赛时间轴的填空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美苏争锋太空竞赛美国:阿波罗计划、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苏联:东方红一号、联盟号航天飞机科技竞争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未来的太空计划提出建议。
答案:示例:建议我国未来太空计划加大对火星探测的研究力度,争取在2030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2.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讨论美苏太空竞赛对两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答案:示例:美苏太空竞赛推动了两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促使两国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美苏太空竞赛的资料,了解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其他重要成就,下节课进行分享。
美苏争锋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内容为必修Ⅰ第九专题的第一课。
该内容主要讲述二战后初期美苏两个大国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而引起的一系列交锋,其交锋以“冷战”为主要形式,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知识点较多。
在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和会考标准的基础上,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补充,并就冷战影响、霸权主义危害和如何维护和平引导学生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感悟。
本课处理主要是以“冷战”为中心,在引导学生认识“冷战”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为何冷战、如何冷战、冷战影响等相关问题的探讨,其中特别注重对冷战影响的探讨即美苏“冷战”威胁了人类安全与和平,造成世界局势的局部紧张,但同时也推进了世界的整体进步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的不断发展。
本专题主要概述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阶段:①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逐步出现多极化趋势③20世纪80、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有价值观三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知识。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
三、重点难点根据课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是这样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的:美苏对峙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是理解。
《美苏争锋》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美苏争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来说教材。
一、说教材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九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美国和苏联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从昔日的盟友反目为仇,并逐渐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局面,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课与前后内容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教材结构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基本史实,辨证的看待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原始文字材料、图片和纪录片等视频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认识、理解、感悟历史;通过用表格归纳美苏争锋的表现,要求学生学会用表格罗列知识点。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围绕核心知识大胆取舍,通过有力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我希望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见证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危害,渗透世界历史“和平”“发展”的主流理念。
同时在理性层面上要使学生明确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其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本着遵循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理由】:第一,“美苏争锋”横跨半个世纪,牵动世界神经,它的形成过程是美苏由盟友到对手步步惊心的博弈过程,是探讨当今世界格局何去何从的必要前提。
第二,美苏冷战对于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不仅是总结了冷战局面下的时代阵痛,而且提炼出在两极格局下孕育的多极化种子。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理由】:在本节课中,相较于过程与影响,冷战的背景在教材中提及甚少且不直观,不仅需要将以往知识与课堂内容相互糅合,而且要将其提到适当高度。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尤其应培养他们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法(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法,探究学习法。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五、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教学过程 1.导入:(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我将采用直观导入法,给同学们演示二战给人类带来的伤害的图片,进而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幸存者,你所憧憬的战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从而再提出问题:二战后人类是否能够迎来真正的和平呢?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冷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新课: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将以划分组块的方式,化繁为简,把本课分为三个组块,分别是昔日盟友今成仇,针锋相对两阵营,紧张缓和交相映。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①昔日盟友今成仇(二)自主探究,突破难点:第一个难点即冷战出现的背景。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和课本来分析美苏反目为仇的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②针锋相对两阵营(三)梳理过程,突出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将结合视频、材料、图片,加上自己的讲述来逐个突破本课的重点。
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
在讲述之前,通过课本的《知识链接》带领学生先理解冷战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冷战的过程。
首先,播放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访问美国是发表演说的视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课堂氛围。
通过对视频的解读,让学生知道这是美国冷战发出的信号,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回答:“自由国家人民”和“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分别指的是什么?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第三,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合理经济的再生”指的是什么?有人评价马歇尔计划是黄鼠狼给鸡拜年,那么美国控制欧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我将给同学们展示一张图片,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总结得出: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想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欧洲加强美国对苏联的力量,从而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的目的。
在此,学生肯定会产生疑问,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难道苏联就无动于衷吗?学生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
对于这个重点的预习,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并以抢答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以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表格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可以使学生学会用表格来罗列知识点,还可以让繁琐的知识简明化,让不同史实间的对比更具针对性。
(四)合作探究,突出重点:紧张缓和交相映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之后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别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来讨论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总体局势是: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对于这一重难点的学习我主要结合图片、地图通过我自己的讲授来完成。
德国分裂:二战结束后,德国被英美法、苏联四国分区占领,在美国、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一堵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
古巴导弹的危机:将人类推向了核战争的边缘,学生通过观察这张掰手腕的图片,可以知道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在美苏的支持下,以北纬38度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南北朝鲜为了祖国的统一爆发了内战,美国出兵干涉,同时出兵台湾,我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加上金日成的强烈要求,派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最终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朝鲜战争是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越南战争:是美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在越南战场中损失惨重。
美苏冷战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也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并讨论可以得出: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互相借鉴和学习,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亚非拉国家通过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五)巩固总结,课后探究: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使他们在头脑中有一条主线和清晰的思路。
并且提出课后探究题,结合当今世界局势,中国应当以及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课堂巩固:课堂巩固部分,我以多种练习的方式,以选择题、材料题结合简答题,全方位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及时地查漏补缺。
5.板书设计: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纲要式的板书,可以将所学知识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又达到了重难点突出、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目的。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 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