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7
民族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1)民族⼈⼝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杂居、⼩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凉⼭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彝⽗系⾎缘为纽带的家⽀制度;四川、云南、贵州、⼴西和青海的⼀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制度、⼟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①科学性②实践性③继承性④创新性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作的需要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章民族的⼀般特征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概念:民族是在⼀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们共同体民族是社会发展到⼀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类社会⼀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个稳定的⼈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得到保障。
意义: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家庭平等⼀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1)西⽅民族概念的表述:意⼤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地、起源、习惯、语⾔的统⼀瑞⼠-德国学者布伦奇⾥: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统、肢体形状、语⾔、⽂化宗教、风俗、⽣计等⼋个⽅⾯的特征。
民族发展基本规律
1.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民族发展一般将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因此,社会和民族发展,表现为两个平行的过程,后者受前者的制约。
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殊途同归。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各民族的发展过程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跃式发展。
3.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民族发展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使其充满内部活力和生机,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向前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
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有所不同。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有:
一、民族产生规律:
1、民族产生的基础是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建立在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上;
2、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源于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3、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民族共同性的基础是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
二、民族发展规律:
1、民族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文化,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共同体的结果;
2、民族共同文化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民族共同历史的基础是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
3、民族共同特征的形成需要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民族共同意识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基础。
三、民族消亡规律:
1、民族消亡的基础是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民族共同性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
2、民族共同意识的缺失是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民族共同特征的缺失是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
3、民族共同文化的缺失是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民族共同历史的缺失是民族共同体的缺失。
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与理论绪论1、中国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
2、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3、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4、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保甲制度、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5、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2、民族的六要素(一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3、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或族体)属性、民族社会属性、民族生物属性(1)民族类型的分类,是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根本依据(2)从民族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民族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4、宗教: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5、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宗教(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6、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1)必要性: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民理考试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一、单项选择(20题)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A.1912年B.1913年C.1914年D.1915年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A.物质关系和利益联系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心理认同4.在民族六要素中,起精神纽带作用,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A.共同心理认同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D.特征属性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A.土家族B.赫哲族C.基诺族D.畲族8.“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出自以下著作A.《夏夷论》B.《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C.《左传》D.《三国志》9.不同民族成分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如何确定各自的民族成分A.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分B.双方协商并报有关部门确定C.由法院判决D.由公安机关认定10.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确认土家族的民族成份,中央确定了一批学者调查研究“土家”,其中一位著名的专家先后写成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湘西北、鄂西南、川东南的一个兄弟民族──土家》等文章,这位著名专家是A.吴文藻B.潘光旦C.吴泽霖D.黄现璠11.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藏语音译,意思是A.圣地B.优美的牧场C.青色的城D.日光城12.京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13.基诺族主要分布在A.云南省B.贵州省C.四川省D.广西壮族自治区14.羌族主要分布在A.甘肃省B.青海省C.西藏自治区D.四川省15.门巴族主要分布在A.西藏自治区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云南省D.黑龙江省16.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A.浙江省B.安徽省C.福建省D.广东省17.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A.黑龙江省B.吉林省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18.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A.黑龙江省B.辽宁省C.吉林省D.山东省19.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是A.马尔康县B.康定县C.西昌市D.汶川县20.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青海省二、多项选择(10题)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D.共同心理认同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A.共同语言B.共同文化C.共同生产方式D.共同风俗习惯3.从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内容来看,它的显著特点是:A.继承性和发展性B.科学性和完整性C.针对性和批判性D.唯物性和唯心性4.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基本特征是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心理素质5.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六大特征的理论具有以下特点A.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适用性大B.表述通俗,易于理解,便于运用C.归纳科学,符合实际,简明扼要D.比较辩证,解释现实,促进融合6.中国民族识别的必要性A.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B.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D.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7.中国民族识别的依据A.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B.民族源流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C.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D.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8.国家关于集体性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主要规定有A.一个村或街道的相当一些户,集体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地区(自治州、地市级)的民族工作部门审批B.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的群众要求恢复或更正民族成分的,由省、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
1、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我国民族地区的基本特点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现阶段,我国各民族都处在重要的发展期。
民族的产生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民族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民族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
部落联盟的成员生活在一起,渐渐有了共同的习俗、语言、祭祀等,形成了最初的民族。
民族产生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原生形态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民族产生的特殊规律: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规律)民族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本质上是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历史积淀和凝铸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发展包括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
发展规律: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壮族。
民族的异态发展,一是民族发展极度缓慢,长期滞留在某个社会形态中,迟迟未能向下一个社会形态过渡。
二是民族发展出现族体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失衡。
契丹族。
民族的跳跃性和跨越式发展,是在社会历史发展总进程制约下,具体民族由于其内在矛盾的非均衡性和外部条件的压力所驱动而引起的跨越历史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阶段,直接进入某一高级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态势。
独龙族(原始公有制残余形态的民族),凉山彝族(完整的奴隶制形态的民族),西藏藏族(封建农奴制或封建领主制形态的民族)等民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一越跨千年。
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两个历史趋向:第一个趋向是民族生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后小结第一章绪论:小结: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民族问题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抽象归纳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考题:1.请说明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3)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请概述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
答: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系统研究方法;(3)抽象归纳研究方法;(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定量分析方法等。
3.请概括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答: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1)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章民族小结: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言语、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具有:族体属性、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民族是民族族体、民族社会体、民族生物体的统一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人们共同体有明显区别。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知识点速记(整理)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少数民族人口人数最多的三个:壮族、满族、回族。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数量:155个。
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还有1173个民族乡。
4.中国民族研究的对象:民族和民族问题5. 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6.、民族的一般特征:斯大林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国共产党的六大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知)7.民族的基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8.民族类型的分类: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9.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10.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11.民族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人口发展。
1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常态模式、异态模式。
13.民族关系的内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
14.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1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权益;基本问题是民族利益;关键性问题是民族权力。
16.民族问题的特性:①普遍性②长期性③复杂性④国际性⑤重要性。
17.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间问题的道路。
1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习题一、单项选择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A.氏族B.胞族C.部落D.民族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A.战争、暴力冲突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私有制的出现D.产品交换的发展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B.人类产生时C.原始社会初期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B.农业和手工业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A.氏族-部落-民族B.胞族-氏族-民族C.胞族-部落-民族D.部落-胞族-民族6.()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B.胞族C.部落D.部落联盟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A.苗族B.回族C.瑶族D.畲族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经济发展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A.氏族B.部落C.种族D.民族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A.氏族B.部落C.民族D.种族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通过典型的民族分化和组合形成的?A.藏族B.蒙古族C.日本大和民族D.美国美利坚民族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A.阶级消亡B.国家消亡C.民族消亡D.家庭消亡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看,民族的发展是:A.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B.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C.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D.民族的物质发展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C.自然环境D.社会环境18.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A.民族属性B.民族关系C.民族结构D.民族素质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A.人口结构B.经济结构C.政治结构D.文化结构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当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消亡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中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二、多项选择1.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A.氏族B.部落C.胞族D.民族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军事冲突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民族形成的典型途径是: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B.罗马人式的途径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D.希腊人式的途径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阶级斗争C.民族精神D.人口发展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经济发展B.政治发展C.文化发展D.人口发展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10.民族素质包括:A.科学文化素质B.思想政治素质C.心理意识素质D.身体素质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因素日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民族同化B.民族分化C.民族融合D.民族组合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飞跃式发展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发生的时间不同B.发生的范围不同C.发生的结果不同D.实现的途径不同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是: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B.国家政权的性质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D.社会伦理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B.民族发展停滞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三、辨析题1.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阶级斗争。
一、单项选择(20题)1.A 2.C 3.B 4.B 5.A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B.奴隶制社会末期C.封建制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以A.经济关系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D.利益关系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A.民族组合※B.民族分化C.民族自然同化D.民族强迫同化6. D 7. A 8. A 9. A 10. B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A.异源同流B.同源异流C.民族同化D.从部落发展成民族※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早的常设的专门委员会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预算委员会8.民族聚居区是指A.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B.没有杂居或聚居着其它民族的地区C.不能有汉族居住的地区D.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9.基诺族自称“基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基诺的意思是A.尊敬舅舅的民族※B.住在山上的人C.住在树林里的人D.本地人10.裕固族主要分布在A.青海省B.甘肃省※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区11.A 12.D 13.C 14.A 15.C11.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A.贵州省※B.云南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湖南省12.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A.西吉B.石嘴山C.贺兰D.银川※13.珞巴族主要分布在A.云南省B.四川省C.西藏自治区※D.贵州省14.羌族主要分布在A.四川省※B.山西省C.陕西省D.甘肃省15.哈尼族主要分布在A.广西壮族自治区B.广东省C.云南省※D.贵州省16.D 17.A 18.D 19.D 20.D16.黎族同胞主要居住在A.湖南省B.广东省C.广西壮族自治区D.海南省※17.德昂族主要分布在A.云南省※B.西藏自治区C.广西壮族自治区D.广东省18.景颇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19.阿昌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20.独龙族主要分布在A.广东省B.广西壮族自治区C.贵州省D.云南省※二、多项选择(10题)1.BCD 2.CD 3.CD 4.ABC 5.ABC 6.AB 7.AB 8.ABCD 9.ABCD 10.ABC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A.中国人式B.希腊人式※C.罗马人式※D.德意志人式※2.部落的二重性是A.血缘关系B.地域关系C.人们共同体形式※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A.问题越来越多B.矛盾越来越尖锐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跳跃式发展※D.滞后式发展5.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有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制的出现※C.产品交换的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有A.战争B.暴力冲突※C.商品交换※D.文化互动7.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阶级斗争D.民族精神8.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有A.民族的经济发展B.民族的政治发展C.民族的文化发展D.民族的人口发展9.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还有A.民族属性B.民族结构C.民族素质D.民族关系10.民族属性包括A.民族自然属性※B.民族社会属性※C.民族生物属性※D.民族血缘属性1.B 2.B 3.B 4.A 5.A 6.A 7.A 8.A 9.A 10.A三、判断对错(10题)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X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X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X4.从部落发展到民族,一般经过了部落联盟阶段。
5.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然同化过程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
6.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7.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8.民族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9.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
10.随着阶级的消亡和国家的消亡,各民族逐渐形成为一个共同整体的现象叫民族融合。
四、材料题(1题,每题5小题)1.AD 2.ABCD 3.D 4.ABC 5.BCD列宁曾经指出:民族同化就是“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照字面讲就是同类化,一律化”。
列宁举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民族同化过程,即民族界限磨灭的情况,认为“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
1.“纽约州好像是一个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坊”说明这种民族同化是A.自然同化B.强迫同化XC.民族歧视XD.具有历史进步作用的2.民族同化是A.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B.民族同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D.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A.民族同化的主体是指同化别的民族的民族XB.民族同化的客体是被同化的民族XC.同类化是指同化客体与同化主体的同类化,前者丧失民族特性同类化于后者,溶于后者。
XD.民族同化“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就是民族融合。
4.民族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A.是民族同化的两种类型。
B.两种类型的分界点在于是否使用强制手段C.是否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同化的过程。
D.自然同化是自愿选择的过程,强迫同化是自然接受的历史现象。
X5.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断列宁A.赞同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XB.赞同一切帮助消除民族差别、打破民族壁垒的做法。
C.赞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促使各民族溶合的东西。
D.赞同民族的任何同化,只要它不是借助于暴力或特权进行的。
五、阅读分析题(1题,每题5小题)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族而消失于史乘之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
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一个窗口。
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任崇岳《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1.BCD 2.CD 3.ABD 4.C 5.ABCD1.民族融合是指A.民族同化的过程XB.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融合为一体。
C.必须经过长期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的融合。
D.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
2.这里所提到的民族融合实际上是A.民族分化XB.民族组合XC.民族同化D.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3.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于A.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B.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C.民族融合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XD.本文指的民族融合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4.有关“民族融合”不正确的说法是A.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XB.民族融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XC.民族融合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D.民族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X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A.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B.民族融合不是突变过程C.民族融合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一个过程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0题)二、多项选择题(10题)三、判断对错(10题)四、材料题(1题,5小题)五、阅读分析题(1题, 5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