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上地理《土地资源》
- 格式:docx
- 大小:37.73 KB
- 文档页数:4
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其底下的上层土壤,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舞台。
2. 土地资源的分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其他土地。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各类土地资源齐全,但比例不同。
4. 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建筑用地和其他土地分布较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难点: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各类土地资源齐全,但比例不同。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我国的重要性。
3.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以及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资源的认知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正反面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的空间分布。
3. 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土地资源分配,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其中讲解土地资源概念、分类及重要性约15分钟,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人均占有量及分布情况约20分钟,讨论及分享环节约5分钟,总结及布置作业约5分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资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土地资源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2.难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讨论、调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料。
2.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设计好教学问题及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各类土地资源的比重及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土地资源调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所给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土地资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舞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地资源的种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3.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建筑用地分布较广。
4.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荒漠化等。
6. 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珍惜每寸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2. 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为例,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看法。
4.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周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讲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5.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周边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提高实践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提高可持续利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2.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保护。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土地资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七、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八、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运用数据统计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 地图分析:让学生观察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加深对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掌握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土地这一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掌握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资源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分布。
2.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类型及其分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利用与保护–治理荒漠化–防止土地污染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土地资源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实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讲授新课:介绍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3.案例分析:选择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看法,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呼吁学生爱护土地、保护资源。
6.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土地资源的定义,讲解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3. 分析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讲解土地资源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意义,介绍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4. 讲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阐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介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6.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考虑如何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土地资源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的认知水平。
3. 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情况。
九、教学拓展:1. 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政策和法规。
2. 探讨全球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主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分布,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入,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土地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分布,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保护方法。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资料。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教案、学案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保护方法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土地资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知识梳理,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土地资源》
一、基础达标
1.我国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3.关于我国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耕地在我国分布面积非常广,东部和西部都有分布
B.耕地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C.耕地可以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粮食
D.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4.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的总量少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多地少
5.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
A.为发展粮食生产,随意开垦陡坡
B.为提高草场利用率,随意增加载畜量
C.为发展粮食生产,随意围湖造田
D.为保护土地资源,严把非农业用地关
6.以旱田耕作业为主的农业区是()
A.珠江三角洲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7.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A.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B.东北和西南
C.长江以南地区
D.西北和华北
二、综合提升
1.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完成下题。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不够齐全
B.人均耕地少,宜垦荒地资源数量充足
C.耕地、林地比重相对偏小
D.土地资源构成比较合理
(2)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是()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读漫画图“小草的哀求”,完成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漫画中反映的问题,谈谈今后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资源》答案
一、基础达标
1.答案:A.
2.解析:A.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草地比重最大.故不符合题意.
B.我国难以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故不符合题意.
C.我国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故符合题意.
D.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为人们生活提供充足的粮食.A选项中耕地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不是西部,叙述错误.答案:A.
4.解析:我国人均耕地少,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工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D.
5.解析: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随意开垦陡坡,随意围湖造田,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增加载畜量,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地资源。
为保护土地资源,严把非农业用地关
答案:D
6.解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中耕地可以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旱田和水田两大类.旱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以南则分布水田.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而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则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因此华北平原是以旱田耕作业为主的农业区.
答案:D.
7.解析:中国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明显.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丘陵地区,西部耕地较少,而且分布零散.
答案:A.
二、综合提升
1.解析:(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A选项错误;人均耕地少,宜垦荒地资源数量不足,B选项错误;从图中可读出,耕地、林地比重相对偏小,C选项正确;因为耕地、林地比重相对偏小,所以D选项错误。
(2)因为人均耕地面积少,所以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答案:(1)C (2)D
2.答案:
(1)草地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2)保护草原,加强法规管理,限制对天然草场的过度使用。